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优质4篇
【导言】此例“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第一篇】
大自然的美,存于你,存于我,存于天地万物--"只要你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他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却需要人们去发现。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心。一个美的心灵,要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下去,才是完善的美。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是很多,那时,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是美。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 。有一天,我在空地上踢足球。突然,我发现有两个过路人在背后对我指手划脚,还小声嘀咕说:"瞧,他多胖,这么小就这么胖,不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说着,他俩走开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想:胖就胖呗,有什么奇怪的,天下又不止我一个人胖。但是,他俩的话又提醒了我,对啊!要是我就这么胖下去的话,那……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第二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展示 创新
毕加索曾经说过:“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画得像拉斐尔那样,但是我费尽了一生的精力像儿童那样画画。”这说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一幅画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世界,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人们也逐渐重视美术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引导孩子观察、感悟和创作生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激发创造美的愿望,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由此也推动了一场关于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导入形式更加的新颖了,美术活动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儿童的生活,活动的主体由原来的教师转向儿童,整个教育的导向也由原来的重结果转换到重视活动的过程中……但是作为美术活动的成果――美术作品,却往往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被“忽视”了:教师习惯性的挑选几张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孩子一起简要的评析和交流,大部分的作品则变成了此次教学活动的“附属品”,要么匆匆“收藏”到幼儿的美术作业本,要么就机械的张贴到墙上进行展示。美术作品评价成人化、美术作品展示形式单一、作品展示缺乏美感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将童画“亮”出来,发挥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呢?
在通过“别样的摆”――扭转美术作品展示传统化的旧局面;“有趣的玩”――叩响美术作品展示生活化的主旋律;“奇妙的看”――营造美术作品展示艺术化的新氛围,这三方面充分展示幼儿独特的创意与想法,激发儿童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最终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一、别样的摆――扭转传统化旧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儿童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作品评价与展示环节,恰恰是儿童通过语音表达以及画面呈现分享的重要途径。而纵观我们的美术活动,大多以平面展示为主,这样的展示比较墨守成规,久而久之,便也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自我的作品得到肯定之后,如果能用与众不同地方式展示出来,孩子会得到更大的鼓励与肯定。
我们可以对作品进行小小的改变,比如单个的作品可以对画纸进行简单的折一折、卷一卷、弯一弯、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对作品进行简单地修整,这样平面的作品就立刻变“活”了!如果是多幅作品组合展示,则可以依托支架,将作品张贴在支架上;也可以将多幅作品装订成书的形式展示,还可以添加辅助物的形式展出,如添加花架、画框等等(如图一),这样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展示方式,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美术活动《不一样的舞姿》中,孩子们用画笔表现着舞者曼妙的舞姿,借助红色剪纸让孩子在白色背景纸上呈现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图二),但如果就这样展示孩子的作品,可能激发不了孩子再次创的激情,所以我们将儿童的作品“站立”起来,让作品呈现近看、远看高低不一的效果(图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将孩子的作品连接起来变成了一幅大作品,这样作品便有了情节、也更为连续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纸的卷曲,呈现别样的立体展示效果(图四),突破作品单一的平面展示方式,从而达到了立体的、多维的效果。
通过这几步简单的“摆”,作品由平面转变成了立体的展示方式,儿童感受了作品另类的美。
二、有趣的玩――奏响生活化主旋律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是的,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是儿童喜欢的,也是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儿童自发的玩总是那么的投入、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不是随意的玩耍,而是一种“工作”,为了玩得开心,他们会“挖空心思”的去想各种办法,这个过程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创作条件让幼儿尽情地游戏,自由地“玩”。那么,如何让最后的作品展示让孩子“玩”起来呢?
在《不一样的舞姿》中,我们借助了转盘(图五)这一支架,让环形的作品能够转动起来,变成一个立体的展示台(图六),幼儿完成作品之后,可以看一看、转一转、玩一玩这些好玩的美术作品,感受不一样的舞姿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这也大大激发了幼儿再次创作的积极性。
美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生活与自然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宝库。借助生活中的这些物品作为展示的支架,有效地将日常活动中静态的作品展示转换化为动态的呈现,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在转转、玩玩的过程中开启儿童感受美、发现美的大门,同时也开辟一个展现他们独特想法和创意的艺术天地。
三、奇妙的看――营造个性化新氛围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与欲望 ,这就需要我们在活动时创设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美,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孩子心灵世界的真实表达,读懂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别样的作品展示方式让孩子的作品焕然一新,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激情。
大班美术《不一样的舞姿》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我们挖掘了潜藏在幼儿美术作品里的美,让作品的展示与生活接轨,在转一转、看一看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生活特性,并巧妙的借助烛光呈现作品奇幻的动态变化(图七),在看看、剪剪、贴贴、转转、再看看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艺术创意与想象能力。
这里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浸染在艺术环境里,让“作品”借助灯光的效应走近幼儿的生活,为再次创作奠定基础。可以说作品展示时这种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具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的艺术环境,是儿童爱上画画的开始,也是让每个儿童心里那颗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的关键所在。
儿童的美术作品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与孩子一起用纯真的眼睛去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别样的摆”、“有趣的玩”、“奇妙的看”让我们更直观地展现孩子富有创意的表现与表达,给予孩子一份完整的、积极的、正面的情绪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美、表达美的空间,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展示作品,还需我们更多地尝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编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第三篇】
王华民
Q:392171749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带着一双不再挑剔的眼睛和一颗宁静的心我发现了是中的没。
大自然中,春意盎然,花草树木都很美。小草虽然没有牡丹、杜鹃那样美丽,但它是坚强的,它经历着风吹雨打,电闪雷鸣。水有的波澜壮阔,有的水平如镜。山有的太峻了,有的太尊了,还有的太贵了。是多么美丽,我不惊一颤,是什么颤动了我?是自然中的美。
你看,在那教师办公室的窗台下。老师还在辛勤的批改着作业,老师您的家人、亲人还等着 您回去吃饭呢!那一瓶又一瓶的用尽的墨水瓶,那一支又一支写坏的红笔。不知这些年来,您用尽了多少墨,用坏了多少笔。老师您辛苦了!您又辛苦了一天,就别为我们费心了!啊,多么好的老师,多么感人的情景呀!
应着日落的余辉,小道上一点黄晕的光。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这时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太太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位小同学便立刻上前帮助,扶着老人走向了远处,看着这一老一少的身影渐渐消失,我的心瞬间变得温暖起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瞬间,多么美好的时刻。楼道里灯还亮着我知道,这一定是哪家的孩子还没回来,爸妈怕他害怕,点着灯等孩子回家呢。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啊父亲,母亲你们在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起,你们给予了我多少爱的付出?还将要给予我多少?啊,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爱着您们!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第四篇】
本文对现行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主张,并通过个人实践,总结出一些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字: 生活 美术 教育 理念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尴尬及其原因探究
专家们指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骄阳、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①这就是高中继续开设美术课的初衷。
在理论认识上,高中美术课的地位应该与语文、英语等学科同等重要,但客观现实是,普通高中的美术课大多比较尴尬:不要说“积极”、“自主”、“主动”学习,学生连基本的美术课学习用品也没有准备。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这些现象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反思。为此,笔者进行了探讨。
调查发现,下列因素对高中美术教学产生着深刻影响:
首先是社会、家庭、学生的因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风气浓厚,社会竞争压力、升学考试压力,使得家庭、学生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选择与放弃。美术等学科不是普通高中升学考试科目,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影响也不大,不幸地成为多数学生“放弃”的对象。
第二是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因素。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太专业化,对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考虑不足,没有紧紧抓住“生活实用”来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是学生美术知识基础欠缺的因素。同样出于“应试”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美术基础,基本的美术学习用品使用技能欠缺,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没有具备。到了高中阶段,面对“高要求”的美术课程束手无策,甚至于无动于衷。
第四是美术教师的观念的因素。美术教师们机械地执行“教材”要求,把学生当作跟自己一样关心和热爱美术的“专业人士”,教学目标定得高,难以吸引学生学习。
第五是相关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的因素。翻开学生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发展等内容占了相当篇幅,语文课、英语课也有相关课文与美术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将上述学科相互隔离,学生的学习也就把各科对立开来。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归结起来说,上述因素都与美术教学不适应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关。
二、用生活教育理念革新高中美术教学
20世纪30年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他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求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就是实践。这些学说完全符合高中美术教学实际,给我们以启示。
(一)在美术教学中施行生活化教育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中学生生理学角度考虑,和生活相关而又生机勃勃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热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一句话,要按学生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美术教学。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绝大多数人目前都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在普通高中,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当是专业化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化美术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摆正美术课程实施的方向。
(二)时展需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
时代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的整体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向综合全能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和信息网络等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其中不乏是我们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新时代的美术教学需要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是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开展,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②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强调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校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高度统一。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多、也是影响最深的体验活动。我们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是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美术教育改革方向与生活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是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三、在美术课中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举措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尝试进行大胆的调整,认真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即是美术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其举措多种多样。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进行如下探讨:
(一)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要解放我们的眼睛,师生共同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快乐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美术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采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平时又不曾引起我们多大注意的事物的美。正如歌德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例如,广告画、现代建筑造型,都体现了现代美术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素材,可以用来代替教材中列举的、学生难以感知的、专业性强烈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生活为本,开展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古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得道靠修行”。在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设计模块中,就安排了很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产品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出对生活有用的产品。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时,我们创造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另外,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
(三)用生活的标准评价实践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对生活的解读,来创造出能解决生活中关于实用或审美问题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离不开生活这个最原始的标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其实都源自于生活本身这个大标准。例如我们在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时,我们往往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和人性化设计”这两个相对具体的标准来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在具体的评价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标准的时候,都会直接地联系生活,用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的感悟来运用这两个标准。因为这两个标准是从生活而来。
(四)打通学科间知识联系通道,引导学生用生活知识感悟美
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放弃教材中选取的经典美术素材。这些素材也是艺术家们对他们自己生活的感悟。只是这样的生活离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去理解、感受艺术家们对生活美的创造,去与艺术家们感同身受。同时,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历史、文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学生限于自己的经验,难以打通这些知识的关联。美术教师的责任,不能只是从美术专业角度介绍、讲授这些经典作品,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历史课中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知识,就是学生鉴赏19世纪欧洲美术经典作品的工具。这样的美术课授课,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等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生活。
总结:
今天的高中美术教学应乘改革之风,对落后的、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大力改进。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把美术专业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做到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成效,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16页第5段
②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5页第1段。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精编3篇
下一篇:2024年学校安全承诺书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