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最新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最新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第一篇】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提出青年教师早期师德培养应当从爱心,责任,奉献;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三点出发。
关键词: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社会服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只有尊重教育和崇尚科学的情怀和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和热爱才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关心学生成才和勤奋钻研专业知识的不懈的动力。我深深感受到做好一名大学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教师,总有一些理念被牢牢地种进了心里。爱心,责任,奉献。作为青年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面对新的角色,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这更加需要我们把爱心、责任、奉献谨记在心。面对可爱活泼的大学生,刚从大学出来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从这个角色中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我们快速做好角色的转化,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来。爱心,喜爱学生,耐心去了解学生,这是我们步入新岗位的第一步。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大学教师肩负着引导和建立正确观念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通过知识、行为去影响他,教育他,起到模范的作用。有人说,“润物细无声”是描写老师影响学生的形象概括,我想,除了细无声之外,更多地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青年老师精通专业知识、认真备课、及时更新知识等等。这些都需要青年老师去钻研,去实践。当代大学生热情、开朗、活泼、向上,和他们在一起,善于发现和学习,我想我们会相处得更好。同时,大学生有其显著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这些特点告诉我们青年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惑时,能有效地引导或者找适合的专家求助。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说明教师的头衔它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作为青年教师,“奉献”这两个字更要铭记。在任何岗位都是,如果太计较得失,工作满意度不高,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如果抱着奉献的精神,工作会更有动力。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对于刚刚踏上讲台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缺乏的不仅仅是经验,专业知识的储备也亟待补充,因而就更有必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上不仅要知识,也需要技巧,应多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多交流,谦虚请教,争取尽早胜任教学任务。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不可放松的。高校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需要将研究的方法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继续迁移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刚迈入新的岗位,需要熟悉各学院研究领域,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和优势,发挥团队精神,尽快出成果,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同样,面对学生时,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从他们能力特点出发,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服务社会。从小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以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读书这么多年了,好像这最直接、简单的目标都已经淡忘了。当老师说出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目标时,心理突然一惊,突然顿悟,原来服务社会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价值体现。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必须关注专业发展动向和社会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指引好方向,将教育的价值一直扩大并延续下去。我想以后在工作上,牢记这一点,尽自己所能,做自己能做的,为社会,为需要的人出一份力,我想我们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了。当然,要做好为社会服务,自己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基本素养和自己的提升这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有的老师认为,大学生还需要严格要求;有的老师要求大学生自由式发展;有的老师说要引导性地指导;有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播。到底哪种教育观念或者课堂风格才是真正正确,最符合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呢?更进一步说,哪种教学风格是最适合武汉大学的学生呢?《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的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教育学中存在一种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外界刺激和内部知识相结合的产物。我想,教育观念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获得,也是需要结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共同作用而形成吧。有人说过,一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模范、创新和成熟三阶段。这就告诉青年老师在初入教学岗位时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多听课,多总结,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性地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形成成熟并应用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我想这种锻炼的过程既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高校教师又肩负着神圣的时代使命,我想以上的三点我是必须牢记在心的。
还记得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碰到学生压力过大影响生活的情况,我怀着关心理解的心情试图帮助他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几次的交谈,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没有根本上消除他的恐惧心理,最后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面对学习也积极努力了。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到了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充实的满足感。我体会到问题永远是进步最好的契机,可有人帮助你直面问题却是前进的第一步,在帮助学生解除困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何尝又不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呢。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理论知识,可要真正去实践,我想未必容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要能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管理技能,还要时刻关注国家政治动态把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的导向,做好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时萍.有感于教育改革中的师德建设[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9):166-167.
[2]姜玫玫.对青年教师早期师德修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11):4-5.
[3]程翠平.从大学生心理特点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10):55-57.
[4]冯德庆.我的师德观[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11):87-88.
[5]王艳.教师风格形成探究[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1):5-33.
[6]尹作友,吴雪.知识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70-274.
[7]余新武,黄剑锋.从新课的导人看教师的教学风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48-51.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第二篇】
摘要: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思想道德状况较为薄弱。因此,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对策,从而促进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教育思想道德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龄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如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及其重要的一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把成才目标与社会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并在探索、认识、评价自我的同时,从广阔的范围来提升自己。与此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思想水平不高、价值取向实惠化和功利化、知行不一、人文素质弱化等深层次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切实做好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不够。
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周围的环境瞬息万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剧变,思想脆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一些人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与批评;还有些人耐挫能力较低,缺乏解决困难的持之以恒精神,在经历了失败之后,往往消极、颓废,导致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他们不是把困难当一种磨练,变压力为动力,当遇到重大挫折失败后,更没有勇气去面对失败,正视现实,更没有分析失败原因及重新挑战的意识。
2、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带给我们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空前的转变。这其中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扭曲。高校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舞台,在价值目标的选取上,过份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把人生价值只理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
3、人文素质弱化。
现代大学生普遍对政治缺乏热切关注与认知,政治意识及忧国忧民意识不强,对现行理想道德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更有甚者思想过于偏激,也有一部分学生思想思想消极,毫无进取之心,对集体主义价值观认识不高。主要反映在道德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淡薄,他们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
4、知行不一。
有些大学生知行脱节、言行相悖、表里不一,讲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漏洞百出、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有来自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上的不成熟的因素,这些观念上、道德上的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偏颇。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有的家境优越,在家受宠爱,家人围着他(她)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把“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对待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对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培养由于溺爱出现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同时对他们期望较高,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标准,对其品德塑造关心甚少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作为继家庭教育后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品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完善。就目前的学校教育情况来看,德智失衡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原则也没有牢牢把握。由于德育工作做得不到位,使部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学生在思想道德和遵纪守法方面屡屡发生各种问题。
3、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作为学生刚走出象牙塔进行磨练的地方,其教育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首先,互联网络的开通,一方面使学生获取各种先进知识的渠道增加,有助于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其有害信息如暴力、色情以及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急剧增加。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厅,致使一些大学生思想混乱,进而导致不道德事件和违法乱纪事件屡屡发生,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必要麻烦。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载着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且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作为高等学校,应该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具体化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行动。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水平。
第一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明确历史的使命。因此,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家庭、社会企事业单位,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巩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第二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淡薄。在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列为重要内容。培育团队精神是新时期弘扬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与弘扬集体主义,从继承传统文化目的和教育成效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性所决定的。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了解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因此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第三篇】
1、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2.围绕学生的知识、信仰和行动之间的矛盾。思想道德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与信仰、信仰与行动之间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动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政治课教师学习兴趣思想品质
论文摘要: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新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安排有一定量的活动要求。增加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第四篇】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 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