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篇1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汝城县“理学名城,一流教育”征文
内容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我县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让教师队伍“活”起来的建议:一是选贤任能竞聘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带活教师队伍;二是区域交流缩小差距,均衡师资力量,用活教师队伍;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掘师资潜能,激活教师队伍。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奋战在教育的前线,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选拔 交流 考核 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通过省合格学校建设后,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县教育在管理水平、质量提升、均衡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商榷之处。然而,不管是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城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都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密不可分,这就是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遗憾的是,我县教师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教学思想滞后、年龄结构不合理、工作态度疲软、城乡差距较大,这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县教育的近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改变目前教师队伍现状,让有限的师资力量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促进汝城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选贤任能竞聘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带活教师队伍。管理的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
《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中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办学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办学思想先进,工作作风严谨,懂理论、重实践、善管理的校长,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做好校长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选拔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在此,本人采它山之石,提出拙见。
首先,实行校长资质认定制度,盘活了区内校长资源。可以规定,凡是教龄满10年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学校骨干教师、中层以上干部而且志愿当校长者都有资格参加校长资质认定。通过个人申报、集中辅导培训和在此基础上的笔试、面试,初选若干名中小学校长后备人选,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先进学校进行跟岗脱产实践培训,对合格者颁发校长资格证书,纳入后备校长储备库。当校长岗位出现空缺时,后备校长与任期届满校长有同等资格申请参加校长竞聘。校长准入制度既为校长队伍储备了人力资源,又为具备管理才能的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其次,实行校长竞聘上岗制度,避免校长任用中的不正之风,保证校长队伍的持续创新活力。选拔任用校长靠“拍脑袋”、“主管色彩”,校长队伍良莠不齐。在竞聘校长时,聘请外地教育专家和知名校长,组建校长聘用评审专家委员会。当校长需要更换时,后备校长和任期届满校长可提出申请,由该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其中最优秀者(不止一人)作为教育局考查聘用对象,经实地考查后由教育局聘用。这样选出来的校长,不仅想干事,能干事,而且会干事,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经验,但是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管理态度、炽热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的工作风貌,都在昭示着这项用人制度的巨大生命力。第三,完善校长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打破校长的“终身制”。新上任的校长规定3-5年的任期,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校长可以期满后继续竞聘,而表现较差者期满后取消再聘资格。对于在考核中表现较差且任期未满者,可以提出批评警告、留任察看、直接解聘等处罚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凸显了校长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校长是一面旗帜,是“领头羊”,有什么样的校长就能带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通过选拔优秀的校长,发挥校长的人格魅力及表率作用,带领出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续发展、质量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二、区域交流缩小差距,均衡师资力量,用活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同时还指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从中我们可以扑捉到这样的信息,教育要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要形成教师交流制度。纵观我县教育状况,城区和近城区学校与边远学校在管理水平、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质量等方面悬殊明显,造成如此局面相当部分的原因是师资力量的差距。然而,解决这种差异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区域内教师的校际交流,特别是城乡间的交流。
首先,交流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1.双向互动,整体推进。交流活动使城乡学校的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整体推动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2.优势互补,双赢共进。让城镇教师下乡“传经”,农村教师进城“学艺”,城乡学校帮扶、教师“双向交流”真正达到了 “教学相长”的目的。
3.辐射带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重点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4.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实施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高。
第二,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1.岗位交流。岗位交流的形式有“支教”和“换岗”(或轮岗)。支教是为了补充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岗位欠缺的教师流动方式,充实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比较好。换岗,顾名思义就是校际间教师交换岗位,也称为轮岗。换岗的形式可以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是科任教师岗位互换,既可以同学科教师之间,也可以富余学科教师岗位互换,各取所需,加强学校教学力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交流时间可以是一年,甚至更久;二是管理人员岗位互换,这部分主要放在中层管理人员层面,很多学校的中层人员在一所学校任教时间过长,从未接受其他学校的管理方式,通过校际间管理岗位的交流互换取长补短,增长见识,提高其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交流周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确定在一周、一年不等。同时,对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要进行跟踪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择优提拔、评优评先等挂钩。
岗位交流不仅仅是工作地域的改变,而是让教师在新的平台 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各种政策保障措施,解决他们的各种后顾之忧,让交流轮岗真正成为发展的新机遇。
2.经验交流。经验交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送课下乡、教研交流、网络平台、示范观摩等都是经验交流的活动形式,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直观。通过校际间经验交流,将各校先进的办学思路、管理理念、教学方法等向全区推广,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无论是岗位交流,还是经验交流,都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要实现促进均衡、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目标。当然,教师交流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避免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应该考虑的。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掘师资潜能,激活教师队伍。2009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在各地各校已广泛实施。毋庸置疑,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绩效考核是教职工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如果考核管理不严格,工作就会出现拖拉懈怠,学校管理就会松散混乱。绩效考核能提高教师积极性,能促进工作效益的提高。但是我县教育系统绩效考核有形同虚设的嫌疑。因此,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1.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必须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工资分配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实绩和贡献、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进行教师绩效 的考核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能、勤、绩全方位的量化考评,是学校管理教师的一种有力手段。如果无视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实际意义。
2.绩效考核要落在实处,并发挥其激励教师的功能。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测量和评定教师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不仅为教师评优、晋级、提职等提供了依据,也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绩效考核既是指标体系,也是一个控制过程,最终目的是让每个教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使其能在所处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考核评价,而是通过制定绩效目标,让岗位职责与教师工作行为合为一体,使学校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到位。因此,不能把绩效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价值和金钱的分配。而要通过绩效管理把学校发展的总目标转化为教师日常的工作目标,通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充分沟通,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监控、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引导全体教师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让多劳者多得、优秀者优酬。绩效考核制度要把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落实学校工作目标的过程视为教师参与绩效管理、共同制订考核目标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目标产生责任感、认同感,而不仅仅因行政命令被动服从。
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是关键的一个方面。然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以上便是一些粗浅而简单的看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县的教师队伍会更充满活力,更具有战斗力,为汝城教育事业的发 展做出更辉煌的贡献,将迎来汝城教育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篇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篇3
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中山男狼
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溶解度”中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物质鉴
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 3 2-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五、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篇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源自不断加大投资的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让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这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也需要“源头活水”。基于上述原因,围绕课堂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理念,导致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现有的教学活动大致呈现: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僵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反观学生,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一脸茫然,无动于衷。这种想象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课堂上出现的比较普遍。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学相长”,主张教学民主。他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课堂中的被动者。课堂教学中,活与不活,主动与否,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泰勒在他的教育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也就是说,教师的传授不仅仅是已传递知识为目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一种可行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去做事情。然而,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么采取固定的模式,要么是讲到哪里算哪里,缺乏生气,使学生脱离了真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当然不好。
“教育即生活”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好。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把生活中的情景有机地引入课堂中来,学生们才敢大胆的“动”起来,他们才能主动设计,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把常见的生活场景有机地植入课堂,我们教师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我们每位教师只有根据新课标合理地设计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摸索到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很难想象,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人为的禁锢在一口口教室内,整天正襟危坐,机械地去学习,缺乏激情,无聊地打发时日,过着“坐井观天”式的学习生活,他们一定对学习失去兴趣,优异的学习成绩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样的境地是尴尬的。
各门学科,不论文理,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吻合的东西,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给以往单调的教学活动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课堂教学活动“活”起来,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在现代教学中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出一套适合本校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就根本不可能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的。河南沁阳市永威学校所推行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大力推广,是因为 他们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可行。至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瓶颈”,那是因为我们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何先去学,教师如何去教?„„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体现在教学教法上,更应该体现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学生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重塑自我,张扬个性。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执行力度才更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阐述:“个性的核心,是思想上的坚强信念”“人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应该是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例如:在一堂关于价格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几个擅长表演的同学,让他们模仿集市上小贩的叫卖,顾客与小贩的讨价还价。把生活中的情景移植到课堂中来,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吸纳、消化各种信息,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中,学生还受到健康的人格熏陶。
对于教学模式的学习,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批判性地去学习。倡导借鉴而不盲目照搬,潜心探究而不只学表面。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的共鸣,认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学情,精心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将会如邯郸学步,令人贻笑大方,即:看似先学后教,而后又是满堂灌输,介于新模式与旧模式之间,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更不能说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绝大部分知识的传递都要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是这一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因循守旧的教学风格,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在准备教案之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我们并不能按照自己预先设置的教案进行,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如果没有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就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学生只能在迷茫中摸索,学习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是不一样的。经过老师的加工能把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这证明这位教师在备课时融入了了生活场景,因而,在课堂上就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各层次学生的特点,认真把脉,针对性的设计好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有针对性的教学。再好的教学法如果不适用本班实际,必须进行细细斟酌,然后实施。
要想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们还要有两只善于倾听的耳朵,还要有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还要有对生活的敏感,还要有对心灵的关注。师生对话,不在只以教师为主,可以用开放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热爱课堂。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其稳定的学习动机。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善意的微笑缓和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去。教师若是在课堂上不苟言笑或者过于拘束,可想而知,课堂的气氛多趋于紧张、严肃,学生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只好听任摆布,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因此,课堂中的教师首先应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时常以笑脸相迎,说话具有幽默感。
古人有言: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按部就班地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已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进行人性化的、情境化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爱的理念,让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紧随我们的引导思路大胆地“动”起来!
二零一六年四月五日
于单县五星学校
下一篇:主题教育自我检视问题清单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