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范文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

比较法是许多教师非常习惯并喜欢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类型的内容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知识之间的差别和共同之处。因为比较法的应用非常简单、便捷,所以适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再加上比较法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这也是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主要因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应用地理比较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关联性,进而更加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图形比较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更为直观的知识概念性教学,必然需要应用到地图或图表。目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附带使用一些地理图表,并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这些图形图表,从而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内容,将相对静止的图形进行动态对比,形成更加全面的图形教学。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只需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当中进行讲解即可。

例如,在高中地理《山丘的形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华山、衡山、嵩山以及泰山等地形图,让学生分析和对比这些图片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首先是分析图片中的共同点,山丘的共同点必然是山的陡坡,然后教师便可以提问为什么山丘一定有陡坡呢?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便可以讲解是因为板块移动形成的。

2.概念比较法。

因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地理概念的解释并不多,普遍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全面或误解而导致对知识点的混淆。例如,“天气”与“气候”。在刚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对这两个概念加以讲解,学生极有可能认为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这两个知识点的差异非常大。当然,如果教师单一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差异会显得非常空洞,如果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就会好许多。

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对比法进行讲解。例如,以南京与哈尔滨为例,假O南京当时的气温为30℃至35℃,哈尔滨当时的气温为35℃至40℃,这里所指的气温就是天气。相对应的,假设南京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30℃,而哈尔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只有4℃,在这里所指的就是气候。通过这样的对比性讲解,必然能够提高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性理解,认识到天气指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区域内的气象变化状况,气候则是指在一段长时间内天气变化状况。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范文2

论文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险 保险

一、保险概况

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类危险的众多单位或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危险事故所致和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马克思指出:“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对社会来说,是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对单个资本家来说,则可以成为发财致富的源泉。另一方面,既然把这些费用加到商品价值中去的这种加价,只是均衡地分配这些费用,所以这些费用的非生产性质不会因此而消失。例如,保险公司把单个资本家的损失在资本家阶级中间分配。尽管如此,就社会总资本考察,这样平均化的损失仍然是损失。”“保险业能给予个人以很大的保障。一种损失本来会使个人趋于没落,但有了保险业,他这损失就可分配给许多人,叫全社会分担起来毫不费力。不过保险业者要与他人以保障,他自己就必须有很大的一宗资本。”斯密认为,保险的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它将风险在很多的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将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投保人之间平均分配以满足人们转嫁风险、对损失获得补偿的要求。

保险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强的处理风险的能力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一直在开发技术应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多种风险以及单一的巨大的灾难。其处理风险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发生的风险的种类是多样的,但其总数必须是稳定的;二是对于巨大的风险,其必须是单一的(至少是少数的)。

二、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险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目前在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顶峰,保险几乎已经覆盖了社会的所有层面,各种各样的险种让被保险者选择的眼花缭乱,保险业也因此有着良好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购买这样或者那样的保险。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一般会采取开发新品种的措施来克服一般险种近似饱和的现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保险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从国际范围看,其保险企业具有极强竞争力。”但是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事件(如海平面上升、洪水灾害等)发生的概率增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越来越多,在新情况下其传统意义上的保险业是否依然能够一如既往的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关系到了本文的目的,即:在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以及如何减少这方面的不确定性。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战略是适应,ipcc对适应的定义为:生态、社会或经济系统响应现实的或预计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旨在减轻危害或开发有利机会以调整自身的行为。适应过程是指人类主动地通过调整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过程、实施科学措施,减轻或抵消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潜在危害,并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机会,降低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由于减缓气候变化是全球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适应战略就更为现实和紧迫,在气候变化制度下,保险己成为一项公认的与气候变化损害风险转移和损害补偿相联系的制度工具,在由气候公约缔约方会议所确定的适应战略框架下,保险是与“便利充分适应”相联系的适应措施,属于资金机制应予以支持的中长期战略项目,在这方面保险的业务也比较的多,虽然在适应的某些方面保险不能发挥作用,但是也能“起到工具的作用,用来为准备应对灾难而适当的修改工程和增强应变能力”。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自然灾害演变为大灾难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保险业的压力也会变大,但无疑这对保险业也是一个发展的好机遇。

(二)挑战

作为保险业的业外人士,我想问题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就我们目前所了解的保险业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存在下去呢?在新情况出现的时候未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可知的,而保险业的大部分业务都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的,这些历史数据在气候变化这样的新情况出现的时候,显然已经不太可靠。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保险范围有限,偿付能力增大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变多,而同时财产不能够投保,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为明显的就是,财产所有人可能会在风险来临的时候违反一定的义务保全自己的财产,这种无法投保的情况还有可能对保险标的物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从财产所有人(如农民、企业主、房主)的角度来讲,无法投保的财产对其财富来说是一种直接的损失,因为保险也是一种投资。

2.自然灾害难以预测

一些自然灾害难以预测性是保险风险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相关机构向公众预报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候即使对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人群作出了预测,也会因为计算以及信息收集等诸多原因而使预测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同时,大多数的灾害的发生都有突发性的特点。由于气候变化,发生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明显增多,这从资金上来说是多保险业的一个大的挑战,当然,在可否开发保险业务对其承保方面,对保险业的精密计算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三、面对气候变化,保险公司、政府应该怎么做

(一)保险公司

1.及时发出有效信号

在气候变化引发一系列更加频繁的极端灾害事件的时候,能够在风险发生前发出有效的信号无疑是减少损失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从保险公司方面来说,其能够在风险最小化方面发出有效的信号,特别是在可以显著减少社会损失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事件方面,效果毋庸置疑是明显的。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某一地区建造建筑物或者从事一定的活动之前,应当考虑到会不会引起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如洪水、海啸或者飓风)的发生,如果存在这样的可能,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保费来发出信号抑制这种活动的发生。还有一个激进的方法就是将保费作为积极的惩罚措施来抑制高风险地区开展活动造成的高损失。

2.再保险分散风险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大过以往,这也对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战,保险业对此应对的对策一直是将风险分散,这也是再保险市场的本能。在应对极端事件时,保险人选择再保险使得对损失的赔偿更加的分散,在所有保险以及再保险公司持有的资本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再保险可以降低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的可能性;同样,在发生大的风险使得保险公司赔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可以降低风险,减少自己的赔偿金额。

(二)政府

1.由政府提供激励机制

保险业在发展保险产品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被保险人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很好的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的事实,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当灾难袭击一个没有准备的企业,使其业务中断,该中断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当然,政策并不倾向于要求被保险人采取任何的措施进行恢复。事实上,很多政策都会倾向于灾难发生初期(通常会是24小时)不予支付赔款。这样一来,很多被保险人为了确保得到补偿而拖延恢复营业。因此,政府应该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多的激励机制,以使其在受到损失后快速采取措施恢复,如风险的发生超过24小时,减少其应当领取的补偿,除非被保险人有证据证明其业务的恢复已经比预计的要快。这种“早日完成”的支付方式在一些行业中是屡见不鲜的,很清楚的是,这样的措施对双方都有利。但是,大多数被保险人并没有一套全面的灾害准备和恢复计划,通过减少保费或者更多的有利条件来鼓励被保险人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建造或者修缮旧建筑物是其面对风险是更加稳固,这种方法已经有了成功的例子。

2.政府的监管作用

社会的重要保险都是被政府监管所认可的,法律上承认一个保险公司的失败会给社会造成重要的损害,而大多数商业企业的失败则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明确因保险公司的失败而造成损失的人,并在法律上对其进行保护是必须的,因为当保险公司失败时,造成的损失返回到被保险人身上,这有违于公平原则。正因为如此,除了法律上的规定以外,保险公司通常会被政府所管制。

政府对风险保险的提供进行限制,使保险的提供在保险公司能够支付的能力之内。如可以提供相当规模的储备或出台一项政策来排除那些保险人无法支付的风险,但是这些方法都不是特别有吸引力。就保险公司来说,还必须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和预期。《1973年保险法》要求对保险业进行审慎监管。2001年该法做了实质性修改,新的审慎监管要求已在2001年1月实施。新保险法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保持保单持有人和其他广大保单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3.政府作为最后的承保人的作用

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能够造成巨大的损失,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和政府已经在大幅度的分散这种全民风险。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看,财产仍在遭受损失,并且程度越来越严重,情况越来越糟糕。最需要面临的风险是有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其增加程度超过了保险业的再分配能力。这也许不会导致保险业的保险业的失败,但面对这样的风险,保险公司可能会选择退出市场,并拒绝支付超过其支付能力的损失补偿。这就导致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样的灾难袭击时,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因为气候变化的发生而出现的诸多的限制和排除因素则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重大的灾难。如果确实出现一个相当难解决的风险,政府可以出面作为最后的承保人吸收或者减少这些损失,因此,在不能应对的灾难来临之前,保险公司和政府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来应对,以确保保险业在气候变化下依旧能够顺利发挥其社会价值无疑在目前来说是较好的办法。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范文3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物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污染、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空气污染源也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目前,各大中小城市对于城市污染的监测也主要是对主要污染物进行的实时监测。

1 2015年前三季度衡水市空气质量概况

衡水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由衡水市12个监测点产生,分别为衡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电机北厂、枣强县环保局、武邑县环保局、武强县环保局、饶阳县环保局、安平县环保局、故城县县政府、阜城县法院、冀州环保局、深州市政府。监测点的自动监测数据代表了衡水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衡水市实施空气质量自动实时,监测因子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六项。评价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2015年第一季度衡水市空气质量概况

衡水市第一季度空气质量日报情况为:空气质量日报90天,空气质量一级0天,二级15天,三级33天,四级21天,五级16天,六级5天。衡水市自动监测点位项目为、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6项。对社会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是每个单项污染物分别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最大的污染物确定为首要污染物,其值确定为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下面就衡水市2015年1-3月份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及超标情况如表1:

表1

1-3月为采暖季,锅炉燃煤对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衡水市环境监测站数据显示,此季度各污染源对衡水市大气颗粒物的贡献值较大,PM10、超标严重。要想彻底在采暖季改变衡水市环境空气质量,就必须加大对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的控制,控制含烟煤的使用。

2015年第二季度衡水市空气质量概况

衡水市第二季度空气质量日报情况为:二季度开展空气质量日报91天,空气质量一级0天,二级33天,三级52天,四级6天,五级0天,六级0天。衡水市2015年4-6月份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及超标情况如表2:

表2

4-6月为非采暖季,本季度较上季度各污染物数值明显下降,PM10、超标率也明显下降,但由于衡水市本季度风沙较多,同时,由于新开工的工程较多,贡献了不少PM10,所以PM10、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

2015年第三季度衡水市空气质量概况

空气质量日报情况为:三季度开展空气质量日报92天,空气质量一级5天,二级35天,三级41天,四级7天,五级4天,六级0天。衡水市2015年7-9月份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及超标情况如表3:

表3

7-9月份达到一年之中气温最高值,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一些颗粒物不容易沉降下来。同时由于夏季白天和晚上人们出行较多,车流量较大,在高峰期易造成拥堵,汽车尾气排放量较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较大。因此,本季度超标率明显高于上季度。

2 影响衡水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原因

城市建设发展加剧扬尘污染

新一轮的城市改造以来,建筑和市政施工场地逐日增加,工地开挖土方、混凝土及砂浆的搅拌,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以及在整村拆迁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等[1],都严重影响了衡水市环境空气质量。

煤烟型污染严重

衡水市第一季度空气污染严重,主要原因为采暖季烟煤对空气的污染。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这与拆改燃煤锅炉有极大关系,由于燃煤锅炉逐步退出城市,我市近年来的空气质量一年好于一年。

气候要素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将向暖湿方向发展,衡水地区的气候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2]近年来衡水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且每年春季,都会遭遇扬沙天气,此时往往是大气质量最差的时候,对此我们应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改变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有效实施

在现代高中地理教材中,其突出特征就是照片、插画、配图,内容丰富多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集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组成了完善、庞大的图像系统。而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可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这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图表教学法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图表教学法指导下,可通过图像、表格、图形等来体现地理事物及其特点,将广阔、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于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扩大、迁移、延伸、深化地理表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非常枯燥,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比较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它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各种地理思维和答题技能,能够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到地理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加系统化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一、采用同类比较法

现代教师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就是将同一类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就是同类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使用。详细来说,就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作为前提条件,与教学中新的地理知识和内容进行比较,从而使他们发现这几个地理事物和内容之间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在关于北美温带气候环境的讲述过程中,就可与前几天所讲述的亚洲的温带气候状况做比较。先请一位学生回想亚洲温带大陆的气候,该学生指出亚洲温带大陆气候的形成在于它处于最大大陆和最大大洋之间,因为热量在海陆中的分布差异从而导致了季风的明显变化。通过该学生的讲述,学生们在关于北美大陆气候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就该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进行学习,即该地区受到海陆影响不大,季风的变化不明显。所以说同类比较法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采用概念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其课本教学内容中关于地理教学的概念往往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概念的混淆十分严重,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混淆,采用概念比较法之后,他们明白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灾害。又如地理教学课程中常见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差别,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要让他们准确地进行这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概念的理解使用概念比较法就能够使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即天气和气候的差异在于一个是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另一个是某一地区长时期内天气的变化情况。

三、采用图表比较法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离不开各种地图和图表的使用,地理课本中的各种插图和图表能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的读图用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关于潜水与承压水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图标和图像来进行抽象内容的转化,使学生通过图像来了解潜水与承压水的差异。简单来说,它们二者均属于地下水,只是潜水是位于隔水层之上的,承压水是处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从图像上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下所处的深度不一样,这就使学生牢牢掌握了二者的差异。又如在农业区位的选择中,地理课本中有两张关于三江种植区和青藏高原放牧区的图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两张图片进行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江平原的地势平坦,适合于农作物的耕种,并且气候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良好,而青藏高原地势海拔较高,气候环境比较寒冷,只能适合于放牧业。这种采用图片比较法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详细掌握这两种地貌类型的差异,并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影响农作物生产的各种因素。

四、采用综合比较法

高中地理课程中涉及的地理内容较多,要对各种地理要素做到掌握就要采用综合比较法。通常情况下,此方法主要用于地理复习课程中。这种方法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和掌握。比如在关于各种不同农业地域内容的讲述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关于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及商品谷物农业等地域类型的气候状况、地形及其他情况的比较,并请他们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如可以将中国三个大的自然区域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罗列出来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进行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采用专题比较法

专题比较法的使用指的是就某一个自然状况或者社会经济条件对各个不同国家或地域进行比较和分析。专题比较法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个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内涵,使得分散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如在北美洲、大洋洲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洲际之间的比较做成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找出形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最后做出归纳和总结,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8 2163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