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论文(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五四运动论文(精选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四运动演讲稿【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大家好!今天是五月四日是五四运动__周年纪念日。

194月底,中国人民眼巴巴企望的巴黎和会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公理”,郁积已久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

这是我们第一次打破一切的干涉压制的政治活动。从对外来说,全国一致的不许签字对日本让步的和约,并引起美国国会的不批准和约,以至于最后日本不能不将青岛与胶济路退还于我们。对内呢,全国学生有了一致的联合,青年学子们打破了一切官厅教职员的尊严,文字上与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而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潮流,也排山倒海的跟着来了。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是最深厚的精神底蕴。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五四铸成一枚徽章,戴在所有挺立时代潮头的中国青年胸前。

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

中国经过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深刻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正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第二篇】

1920xx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说到底,人们被那时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对创造合理的新社会的强烈追求,是五四运动能够发生的内在动力。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何等深重的苦难中;也许很难体会到,那一代中国人在几乎看不到一点光明前景的艰难岁月里,是怎样为祖国的悲惨命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煎熬。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居于世界前列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在几千年内绵延不绝,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在近代却大大落后了。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国家炮舰的威胁下,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人极大的刺激。翻开20世纪历史的第一页,呈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更加惊心动魄的图景:西方的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长达一年之久。

中国真的要灭亡了吗?昔日的辉煌同任人宰割的现实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对这种屈辱和不幸格外感到无法忍受。“振兴中华”这个响亮的口号,便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那年喊出来的。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但是,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这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出于独霸东亚的野心,开始对中国进行规模空前而野蛮的侵略掠夺。他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1920xx年1月开始举行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原先期望能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攫去的特权归还中国,而巴黎和会却不容讨论地把这些特权又交给了日本。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这件事给中国人的刺激太大了。原来抱着很高热情期待的“公理战胜强权”,至此全部化为泡影。过高的期望,使这种失望带来的痛苦格外强烈。

愤怒终于像火山那样爆发了。1920xx年5月3日,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决定在第二天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他们的文言宣言写道:“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白话宣言中写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是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国势的危急、民族的苦难,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五四运动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起步的。五四运动一发生,人们看到: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席卷全国、有着各社会阶层民众参加的声势宏伟的群众运动。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从来不曾有过。过去,中国人民也有过多次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行动,可是他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和只在部分地区进行的爱国活动。而支配旧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却有着盘根错节的强大实力。如果只靠少数人而没有广大民众奋起投入,这种力量自然异常单薄,远不足以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以往近代历次革命以至改革运动的失败,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5月4日那天,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的北京十几所学校的数千名师生在天安门前集合,先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抗议,但被阻挡而无法通过。愤怒的学生奔赴在山东问题上负有严重责任的曹汝霖家采取激烈行动,不少学生被捕。第二天,北京大专院校总罢课,中学生也参加进来。运动迅速推向全国。5月7日,上海学生和各界人士两万多人集会抗议。9日,是当年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上海许多学校停课一天,许多工商团体停业一天,各娱乐场所停止营业一天。6月3日,北京学生大批被捕的消息传来,许多工厂的产业工人宣布罢工。据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记载:“总共人数无确实统计,大概有六七万人。”中国工人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以如此规模的行动走上政治舞台,这又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此外,各地纷起响应,其中特别激烈的有济南、天津、武汉、长沙等。

五四运动前夜,中国大地似乎笼罩在一片黑暗中,革命处在低潮。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着中央政府,正在叫嚣“武力统一”。环顾海内,仿佛没有什么足以同黑暗势力抗衡的力量。谁也没有想到,在原来相当沉默的民众中竟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大风暴来。一场暴风雨式的群众运动的冲刷,常常可以使大群大群人们短时间内在思想上发生剧烈而巨大的变动。运动中,学生们去街头演说,到工人区进行调查,举办平民学校,冲破以往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接触社会,发现在自己周围还存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开始看到自身存在的弱点,于是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奉献给“大我”。这种成千上万人的思想大变动,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多少年也难以达到,也不是几个刊物或者几次演讲的影响所能相比的。

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包括早期的共产党人,几乎没有谁不曾受到过五四运动的影响。瞿秋白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写道:“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国’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厌世观的哲学思想随着我这三年研究哲学的程度而增高。”“五四运动陡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旋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当时爱国运动的意义,绝不能望文生义的去解释他。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

这场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还使当时的先进分子真正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所在。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还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第三篇】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20xx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20xx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1920xx年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发的六三运动规模最大。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以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以极大压力。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销了曹、章、陆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拒绝和约签字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余份,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

卖国贼被罢黜,和约被拒签,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以1920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1920xx年,陈独秀到北大任教,编辑部也迁往北京。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积极参与到运动之中来,特别是采用阿拉文库后,每期杂志的发行量从1000余份激增到一万五六千份,影响迅速扩大。新文化运动其基本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这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大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爆发的群众爱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五四爱国运动,则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其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四"之后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鼓吹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逐渐扩大,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逐渐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等刊物开始刊登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初步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过比较,鉴别、争辩,马克思主义以其缜密的科学性和革命精神赢得日益增多的先进分子的信仰,中国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长起来。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史册。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次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正是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成为五四以来科学、民主精神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演讲稿【第四篇】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团旗、方向,青年、希望,朋友们,无论当你申请入团的时候,还是当你在团旗下宣誓的时候,无论当你戴上光闪闪团徽的时候,还是当你即将离开敬爱的团组织的时候,你都会深刻体会到,共青团—这座学校是多么充满活力,是多么神圣,是多么令人向往。

我们知道,火红的团旗,浸满了无数先烈的鲜血,她展示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她宣告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她象征着青年一代,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共产主义的奋斗征程!

火红的团旗,使我懂得了人生的含义;使我爱上了这片青山绿水,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在这里,我可以说,广大青年团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每迈出可喜的一步,无不浸透着团组织的心血,每取得一点成绩.无不闪耀着团旗的光辉。

每当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时,胸中就会象大海一样,涌起阵阵波涛

记得当初,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步入社会—怀着对林区的爱,怀着对家乡的情,怀着对家乡未来的梦想。

虽然,这里不是历史悠久的古都名城,更没有南国的秀丽风光,这里不是富庶美丽的发达地区,更不是繁华热闹的都市名乡,但这里有记载光辉历史的河流,这里山高林茂饱经沧桑。这里有优秀而光荣的传统,这里是勤劳朴实林区人的家乡。新世纪的春风,掀起我们感情的浪花—在山山水水之间荡漾。21世纪的宏伟目标,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正奔跑在,通向小康的大路上。

在团旗下,聆听老一辈,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在团旗下,回顾可爱的团组织,是怎样在党的领导下成长,在团旗下,学习无数优秀青年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可歌可泣壮丽诗篇。

在团旗下,我们举起自己的拳头在激动地宣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让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当年,是先烈们怀着,建立和平自由新中国的美好理想,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下,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笑洒一腔爱国的热血,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方。

在新中国,有多少张海迪、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等优秀团员,为振兴中华而英勇地拼搏。又有多少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们在团旗下成长。

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而感到无尚荣光。

有许多青年团员,在我们这片既富饶又贫困的山林下,奋斗了一代又一代,他们为可爱的林区洒下的辛勤汗水,随着依吉蜜河日月流淌。面对企业的困境,他们没有迷惘,面对企业的前途,他们没有失望。如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们来了,我们与你们携手并肩,锐意进取,奋战在林业各条战线上。面对满面青山,放眼美好未来,我们百感交集,心情激荡……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鲜红的团旗是青年人的希望。过去,是由于她引导革命前辈,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英勇地搏斗,革命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如今,是她引导着我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奋斗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用青春和热血,去换取人民的幸福,我们用自己强健的身躯,去换取祖国的繁荣富强。

朋友们;新中国的青年是幸福的.新一代青年更加幸福。生活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飘扬的团旗昭示着我们的使命,高擎着团旗履行着我们的责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共青团的旗帜引导我们前进,让党的阳光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团结在共青团的旗帜下,迈着矫健的步伐,共同创造新世纪,新的辉煌!

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第五篇】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说道:“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1],其中“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一间屋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谢冰心、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集)共10篇小说,有6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品的百分之八十。凌叔华的《花之寺》和《女人》集的18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9篇是写女性的。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劫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秋对母亲的深情里饱醮着同情,这种感情贯穿着她人生的重大选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青年,醒秋艰难的求学既是为理想的圆满,又是为改善母亲的生活状态,“那时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望学成之后,在教育界服务,每月有一二百元的进款……便将母亲从乡下接出来,住在上海,雇个细心女仆伺候她。”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棘心”,是取《诗经·凯风》中“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义。她以旧家庭的反叛者的姿态欲废去包办婚姻,但预料到这一举动将使母亲代受其“过”的结局,“不过祖母的咕哝,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固毫无办法,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压迫孙女的”。为了母亲,醒秋放弃了毁婚的念头,她感到:“我终不能为了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亲!”[3]由此可推断,若不是对母亲的同情与爱怜,醒秋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醒秋之母的遭遇不是特例,而是那个时代的家庭女性共同的命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不仅是醒秋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也是对那些在旧家庭里忍辱负重的所有女性的关怀与同情,以及对旧家庭制度的强烈不满。

石评梅在《董二嫂》一文中讲述了“我”回家省亲的一段见闻。“我”沉浸在“穆静慈爱的环境”中,突然隔壁传来一阵女人“惨呼哀泣”的声音,打听得知是董二在母亲的怂恿下笞打董二嫂。董二嫂“是给咱挑水的董二的媳妇,她婆婆是著名的狠毒人,谁都惹不起她;耍牌输了回来,就要找媳妇的气生。董二又是一个胡涂人;听上他娘的话就拼命的打媳妇”。[4]“我”热衷于女性解放运动,欲劝说董二娘,因家人曾经尝试此法,反遭诬陷,故叫“我”放弃了努力。过几天得知了董二嫂死的消息。这事使“我”震惊:“‘十年媳妇熬成婆’,大概他们觉的女人本来不值钱,女人而给人做媳妇,更是命该倒霉受苦的!因之他们毫不干涉,看着这残忍野狠的人们猖狂,看着这可怜微小的人们呻吟!是环境造成了这个习惯,这习惯又养了这个狠心。”家长专制和夫权统治仍像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的颈脖上,一个女性生命在家庭暴力中消逝,政府和周围人“视若罔睹”、“听若罔闻”,“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董二仍然要娶媳妇,董二娘依尽要当婆婆,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4]在既存的性别制度和家庭制度下,董二嫂的遭遇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遭遇。

二。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感受新思潮的影响,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女性小说在讴歌自由恋爱、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关怀与同情。

石评梅在《弃妇》中,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爱上一个女学生,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责备表哥,“表哥也太不对,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又会跳舞,又会弹琴,又会应酬,又有名誉,又有学问的好。”[4]

在石评梅的另1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丈夫琳在外工作,夫妻俩恩爱情深,“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他终于归来了,可是这次态度冷漠,举止反常:“我情似水,怎奈君心如铁,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原来他爱上了女大学生钱颐青,“我”十分痛苦:“上帝呵!我没有伟大的力量,灭熄我心底的悲愤之火。但是琳有个力量逼迫他,离开我,遗弃我,令我的生命沉落。这种局面一布置,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最可怜的妇人。”[4]“我”成为弃妇,“维系我幸福的链子断了,我将向黑暗的深洞沉落下去。”

在这两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了对弃妇的同情。弃妇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殊群体,承受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箝制。一方面,她们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甘居家庭,通过为媳、为妻、为母来实现价值,充当了旧时代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她们又被新女性所排挤,成为新时代的弃妇。时代的前进已不容她们躲进传统观念和生活中寻求庇护,而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将她们抛离,新旧文化的双重压迫造就了她们可悲的命运,在被弃后找不到生命的支点。但她们在现实中的被弃并没有导致在女性作品中的被弃,女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同情之余为她们立言,为她们呐喊,为她们寻求出路。林楠的好友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劝林楠道:“时代已经变了,而且你也是师范毕业的学生,受过相当的中等教育,犯不上真个屈伏在如此家庭中过这样的痛苦的日子。”[4]顺应时代,迎赶时代,才是弃妇的自救之路。

三。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表现出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在庐隐的小说《秦教授的失败》中,秦教授的母亲,一个饱受丈夫多妻苦楚的女性,诘问丈夫:“哼,世界上就是你们男人是王,我们作女人的应当永沉地狱,对不对?”“莫非凡是女人,都要让她受这种龌龊气吗?”[5]以全体女性的名义大胆地向传统性别观念、多妻制度宣战。凌叔华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6]这些女性都是旧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都有着悲苦的命运,但她们并不哀叹自己的不幸,也不谴责某一个给她们带来不幸的男人,而是着眼于女性全体,质疑性别观念和制度本身,表明她们已具备了女性群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她们还萌发了以女性群体的抱团合力来改变女性处境的愿望。在庐隐的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蓝田说:“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那么我忏悔以前的,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5]这说明女性已从沉梦中醒来,去追逐解放的光芒。

女性的女性意识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五四女性小说中凸显出的女性意识,既反映了少数精英女性具有了女性意识,也激发和唤醒了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的复苏,在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8 443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