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周记可抄(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普通周记可抄(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普通周记可抄【第一篇】

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那美好的几天里,我、易铭杰、薛心瑜、徐子妍和咱们的妈妈一起去桂林玩。

我们先乘飞机来到了桂林两江机场,然后包车到了龙脊梯田。妈妈告诉我,要爬到山顶上的宾馆才能欣赏到壮观的梯田。一听到要爬山,我便来劲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和易铭杰冲在了最前面。也不知道爬了多久,已经气喘吁吁的我看见旁边有一个小木屋,便进去用冰凉的泉水洗了把脸后稍做休息。这时,后面的几个大人也爬上来了,我问妈妈是不是快到了,妈妈说:“还早呢,现在才爬了三分之一都不到呢。”“哎呦,我的妈呀,这山怎么这么高啊?!”我抱怨道。

又往上爬了一段路,帮我们背包的一个老爷爷叫我们停一下。他脱了鞋子,“嗖”“嗖”“嗖”地爬上了路边的一棵杨梅树(依我看,他动作灵活的活像一只猴子),然后摘了几串杨梅下来叫我们尝尝,我塞了一颗杨梅在嘴里,“哎呦,真酸!”我赶紧吐了出来。吃完杨梅,我们又爬了几个小时,终于到了山顶。放眼望去,下面的田地好像是龙背脊上的一片片鳞甲,排列的整整齐齐。再定睛一看,那田地又好像是一级级楼梯,壮观极了。怪不得叫它龙脊梯田呢!我们在山顶上住了一晚,第二天走了七八公里路下了山就包车去了桂林。在桂林的那个傍晚,我们吃好晚饭后去游览了象鼻山。象鼻山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大象正贪婪的用鼻子吸着湖里的水。在桂林游玩过后,我们来到了阳朔。

在阳朔,我们分别去了遇龙河和漓江漂流。我觉得遇龙河和漓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遇龙河很宁静,水很清,一座座山倒映在水中的影像好像是真的一样,旁边的水牛有的在吃草,还有的在游泳,而且还有两座古老而又美丽的桥,遇龙桥和富里桥,景色很秀气。而漓江江面宽广,山顶云雾缭绕,到处都是奇峰怪石,有的像童子拜观音、有的像蟒蛇吞山、还有的像美女照镜子……我还听说二十元人名币后面的背景就是在漓江上拍的呢!当我游览了遇龙河和漓江后,不禁赞叹到:“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呀!”

我们还游览了银子岩、西街、印象。刘三姐等景点,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真正的感受还是需要你们自己去体验。

普通周记可抄【第二篇】

今天去春游喽!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日子啊!我的心情就像头顶上的天空一样晴朗,像枝头上跳跃的小鸟一样欢畅。

我们的队伍浩浩荡荡,长龙般向着目的地——徐霞客大道蜿蜒而去;我们走街串巷,大概二十几分钟后来到了徐霞客大道。原本挺静寂的徐霞客大道顿时欢腾了起来。

我们又沿着石子路向前走,放眼望去,绿化带上草翠花开,到处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南门大溪大坝上有一排迎春花,长长的枝条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热情地迎接我们这帮小客人的到来;碧绿的叶丛中,点缀着金灿灿的小花,好似一个个快活的小天使,绽放出迷人的微笑。

“快看!快看!那棵桃树上还有桃花呢!”队伍中不知是谁在大叫。“什么?现在还有桃花?”我真怀疑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我瞪大眼睛四下搜寻,果然发现不远处有几棵桃树,花儿挂满了枝丫,如同一片红云飘在枝头。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了树下,一股淡淡的清香钻入我的鼻孔,让我心旷神怡。我抬起头仔细端详着。嗨!桃花开得还真不少呢!一丛丛、一簇簇,令人眼花缭乱。不知什么时候,几个小伙伴也被吸引过来,淘气一点儿的还摘下一朵,说是要去做书签呢!

项老师带领着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片空地。“先下手为强。”我拉起王佳俊火速占领了大树下的一处阴凉之地。随后,我们一组的成员纷纷赶了过来。孙霖麻利地摊开餐布,“啪啪啪”,五花八门的零食应声落下。大家围着餐布席地而坐,分享着美食,一边吃着一边聊着。突然,我看见王毅鹏啃着“乡巴佬”鸡翅,便从位子上一跃而起,迅速地向后退了几步,大声喊道:“小心禽流感,远离‘乡巴佬’!”这句话都得大家哈哈大笑,王毅鹏显然是舍不得嘴边的美食,笑过之后还是津津有味地啃着。

普通周记可抄【第三篇】

今年9月11日至17日是第xx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推普周”的主题是“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期一周的活动期间,市小学校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推普周”活动。

9月11日上午,龙或毅校长在课间操宣布市小学校区第xx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启动仪式开始,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了启动仪式。龙校长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希望全校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9月13日上午,龙校长为每班推选的“小小推普员”披挂绶带。随后,“小小推普员”们身着整齐的校服来到校门口,一边向进校的师生温馨提示:进入校园,请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一边向家长和过往市民宣传推普知识,吸引了不少行人的关注。

9月15日课间操时,由学校四名“学生推普员”和三名“教师推普员”给分享的“2024年普通周记可抄(4篇)”,现场气氛热烈,不时赢得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活动在付修方老师的幽默总结中结束。

此外,学校还通过贴宣传海报、学生做手抄报、板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语言文字,丰富了此项活动内容,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这项工作会越做越好。

普通周记可抄【第四篇】

上周是普通话宣传周。老师向我们讲了说普通话的重要性。我国有几十个民族,几万种方言,如果没有普通话,各个地方的人该怎么交流呢?这时普通话就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了。

下面我就来讲一个方言引起的笑话吧!在一个乡村里面,住着许多淳朴的村民。有一天,村长把大伙儿召集起来开会。他本来想说:“同志们,乡亲们,注意吧!现在开会了!”可用方言一说你猜成啥样了?“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咸菜太贵了!”大伙儿听了,都捧腹大笑起来。其中有一个人笑了一会儿后,对村长说:“村长,你还是把普通话练好了再开会吧!”

看,因为不会普通话,造成了多大的笑话呀!

语词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阿拉文库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官方用语、首都官话)——无论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语言方言众多而推行各国的标准用语以利于人们广泛交通。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要区别三个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话,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阿拉文库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新中国的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区别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加以部分修正(主要是吸收滦平话的特点如直接、清晰、明确)。以滦平话为主要标准——滦平话是北京官话的推行区、记录区,小小区别于北京胡同话。

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来源:现代汉语标准语,孕育于中原的中原官话(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是继承,定于元明,是“官话”体系。明初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清末: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在雍正年间在南方方言区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设立“正音书馆”。 公元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清代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临时大会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年2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尖团音,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为北京读书音。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共和国: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现代标准汉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称呼不同但内涵一致,均为现代标准汉语。

48 2447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