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精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一篇】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父论里面指出,消费是生产的唯一目的,生产者的利益只有在促进消费者利益时才应加以注意。市场经济是消费导向型经济,经营者只有关注和尊重消费者权益才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树立消费者权益至上理念,说起来容易,但要落实到行动上却并非易事。近年来,每年都会有一些品牌的产品因为各种的原因发生问题,()但在对待消费者方面各个企业却差异很大。有的比较冷漠百般狡辩,拖延处理。在座的都是消费者,我想大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企业一再拖延,使事态一再扩大,最终引发全面的危机。也有的企业正视问题,积极表态,及时与消费者和消费者组织沟通,积极有效的推出合理解决措施,最终合理的化解了矛盾。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关键在于理念不同,我们希望众多企业能够真正树立保护消费者的理念,时刻从消费者本位思考和处理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二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百姓消费行为与观念的改变尤其令人关注。疫情中,我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出行受限、物资紧缺和产品价格上涨,一些企业停工或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直到现在可能还在持续。

不久前还在因为疫情焦灼的我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判断和期望?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澎湃研究所与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学者联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消费行为调研,研究团队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彭泗清教授、沈俏蔚教授和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姚凯博士共同组成。调研时间为3月9日至10日,共回收有效样本1097份。

在此,我们对调研报告进行刊发,希望能够通过对样本的梳理呈现出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的真实心态。报告关注:

1、疫情期间的消费,包括消费偏好以及对物价上涨幅度的感知和接纳程度。

2、疫情结束后的消费意向与消费者信心,并根据调研结果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本次调研的参与者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平均年龄岁,其中男性占比%,女性占比%,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占%,3001-6000元的占%,6001-10000元的占%,10001-30000元的占%,30000元以上的%。参与调查者的职业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及全日制学生等。

疫情期间:健康消费需求上升,“自我增强型消费”增加。

调查表明,疫情期间消费行为呈现出以下特征:

1、身体安全与健康需求的重要性提升,防护消费成为最凸显的消费。

80%以上的消费者都增加了防护用品的消费,其中“大量增加”防护用品消费的超过53%。防护消费以针对性强的防护用品为主,如口罩、消毒液、酒精等。大多数人并没有增加“防疫药品”与“医疗保健”。

2、“自我增强型消费”明显增加。

一方面体现在增强身体健康方面的消费增加:半数以上的人增加了“食品生鲜”消费,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居家时间长,客观上对于食品生鲜的需求增加;二是为了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从主观动机看,强身的需求是增加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的消费增加:疫情期间,半数以上的人增加了“学习”,55%的人同意“疫情时期,我学会了一些新技能”。据了解,很多人学会的新技能是远程办公和会议系统的使用。也有不少人学会了新的健身方法。

3、疫情期间,大多数非必需品的消费明显减少,其中奢侈品、服饰美妆及餐饮外卖减少幅度最明显。可以认为,疫情的暴发刺激了人们“安心”的需求,带来了防护用品消费的显著增加,同时抑制了“开心”的需求,与开心相关的消费,如购买奢侈品、服饰美妆明显减少。我们估计,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前,这种重“安心”、轻“开心”的倾向还会持续,奢侈品行业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

疫情期间的购物困难与物价上涨。

因市场供应不足、物流停滞、特定消费需求与平时相比有所增长等原因,不少消费品的价格在疫情期间均有所上涨,而消费者在消费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问卷调查情况显示,与安全需求相关的困难排在前列,分别为防护用品担心买到假货、实体店人多担心感染、防护用品供应短缺。这三个方面觉得“困难明显”或“困难很大”的分别有58%、55%、53%。

问卷同时测量了被访者对疫情期间物价上涨的感知与接纳程度。

消费者普遍对防护用品价格涨幅感知最高。消费者认为防护用品(口罩、消毒液、酒精等)和防疫药品(如有关机构、专家推荐的中药)的价格涨幅最大,均在40%左右。全国疫情发生规模大、防护用品供给较少及媒体导向促使防疫药品出现排队抢购现象,可能为导致价格涨幅比较大的原因。

在全国范围内,口罩等防护用品的价格上涨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得益于国家相关部门当时采取了严厉措施来打击哄抬物价,也得益于很多企业开始生产口罩,市场供应显著增加。

其次,食品外卖和普通食品(如蔬菜、蛋奶等)涨幅较大,在25%以上,可能原因是物流不畅带来的成本上升等因素。

最后,家庭日用品及生活服务(如理发、家政等)涨幅相对较小,平均涨幅在20%以下。

同时,消费者对防护用品涨价接纳程度最高,平均为%。而对家庭日用品和生活服务类的价格涨幅接纳程度与实际涨幅接近,平均在10%-15%区间。

如果通过地域对比可以发现,消费品的价格涨幅与疫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根据国内疫情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将全国各省区市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第二梯队是广东、河南、浙江、安徽、湖南、江西6个比较严重的地区,第三梯队是以山东、江苏、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其他省市。

其中,从第三梯队到第一梯队,随疫情严重程度的上升,居民可接受物价及感知物价均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湖北地区为疫情最为严重地区,居民感知物价上涨程度在50%以上。以广东、河南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其物价感知上涨幅度为%。而以山东、江苏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居民可接受物价及感知物价相对于前两梯队均较小,居民感知物价在30%左右。

疫情后的消费预期:健康消费意识、补偿性消费与奢侈品消费。

相较于疫情之前的消费习惯,调研显示消费者预期在疫情结束后会增加健康、保险类消费支出,疫情期间受抑制的部分消费品类会在疫后得到补偿,多数品类的消费与疫前持平,而奢侈品消费将显著下降。

1、健康消费意向显著增加:%的人表示会增加或者大幅增加运动健身类消费;防护类消费在疫后仍会持续,40%的人表示会比疫情发生前增加该类消费;%的人会增加保健类消费。

2、医疗保险意向增加:38%的人表示会增加该类投入。

3、文明的聚餐方式:公筷备受青睐,有55%的人表示会增加聚餐时公筷使用。82%的人表示会减少购买或食用野生动物。

4、补偿性消费:亲友聚会、旅游会有明显增加,分别有46%和44%的人表示会增加。而娱乐消费、餐饮外卖基本持平,分别有44%和38%的人表示没有变化。

5、奢侈品购买预期:39%的人表示会减少。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整体而言,在3月上旬,由于疫情管控还没有完全解除,人们的整体消费意愿并没有全面恢复。这个结果与美团研究院等机构的调查发现一致。

3月上旬,美团研究院对5434家本地生活到店综合商户进行了线上调研,调研发现,截至3月9日,六成商户仍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多数本地生活服务类(餐饮、娱乐、教育等)开业时间在3月下旬及以后。商户复工遇到的困难中,%的商户选择了“没有顾客”,表明在疫情并未解除的情况下,居民外出消费意愿并不强。

3月份,随着各级政府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流通企业复工水平稳步提高,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稳中回落,市场销售触底回升。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品牌便利店和电商平台的复工率和营业额总体恢复。

不过,流通企业复工营业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市场人气回升还比较缓慢,居民对疫情还存在着防范的心理,外出消费较为谨慎。流通企业虽然复工营业,但是销售恢复情况参差不齐。

一些研究机构指出,由于海外疫情扩散带来进一步的不确定性,补偿性消费可能不会那么快到来,预计4、5月消费依然维持负增长,至多是比较低的正增长。

从三月底开始,中国的新冠确诊人数出现大幅下降,此次疫情的中心武汉也在4月8日解封。中国以外地区的疫情在三月以来则逐渐出现大规模扩散趋势,从而使得中国将境外输入逐渐纳入防控疫情的重点。

本次调研在三月初进行,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被访者在当时对国内疫情在三个月内得到控制已有了较强的信心,对国外疫情短期内得到控制则较为悲观。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内疫情将在3个月内得到完全控制,而针对国外的疫情三个月内得到完全控制这一判断,大多数人(64%)均表示没有信心或信心很小。

针对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数被调查者(62%)表示有信心,但疫情影响范围之广使得消费者整体信心不强。

鉴于中国在疫情控制中的表现,大多数人(83%)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比较有信心,但对地方官员执政水平的提高预期不强,只有38%的人表示“很有信心”或“完全有信心”。

家庭收入和财务方面,大多数人(约80%)对目前的工作稳定性有信心,认为自己借贷还款方面没有困难,但是,不少人认为今年的总收入可能受疫情影响会有一定减少。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中低收入群体中,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群体,其收入越高对收入稳定性的信心越高,相对低收入群体对收入稳定性信心不足(见图16)。

政策建议:倡导以质量升级推动消费升级。

第一,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以质量升级来推动消费升级。

疫情的暴发在客观上提升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品质要求,企业需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更加深恶痛绝,对于虚假宣传也更加警觉,企业必须以真诚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第二,转危为机,建设更加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近几十年富裕起来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一些人也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如攀比消费、野味消费、斗酒消费、面子消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变了味的“万家宴”也是一种弊大于利的不良消费习惯。

疫情的暴发让人们警醒,意识到消费升级的方向不是暴发户式的穷奢极侈与花样繁多,而是更注重品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更加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在消费活动中,人们更加珍爱自己,也更加关爱他人。相关政府部门在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措施的同时,也应制定促进消费文化提升的政策,餐饮等相关企业也需要顺应消费者的新需求,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推动新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建设。

第三,多管齐下稳就业、稳预期,继续提升消费者信心。

不少机构的调查表明,面对疫情冲击,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有所下降,但整体水平比较稳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疫情的影响还在继续,对于社会经济的冲击还没有完全显现,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全球性危机造成的消费者信心的波动性和脆弱性,动员各种力量,采取得力措施来稳定就业、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物价和供应、稳定老百姓的收入与预期,为维护与提振消费者信心夯实基础。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三篇】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实践的核心是在中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过程。“swot”的创新实践实质上是将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应用到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中来,达到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swot市场营销企业营销。

1.“swot”的含义与创新应用推广。

“swot”的含义。

市场营销学中,企业营销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企业的营销环境是指所有处于营销管理职能之外、但对营销管理活动,以及对促进和保持营销者与目标顾客之间良好关系有影响力的各种因素。分析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寻求营销机会和避免环境威胁。“swot”分析是营销环境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其中,s是英文strength即优势、实力;w是英文weakness即弱点、不足;o是英文opportunity即机会、机遇;t是threat即威胁、挑战。

“swot”的应用。

它主要分析企业本身和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弱点,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swot”分析提出一种分析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相关因素的系统方法,旨在对现行战略、公司具体的实力与弱点、及其面临的关键性的机会与威胁、选择新的战略目标等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swot”分析法的实质是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的对待自己与环境。

“swot”企业的分析步骤。

第一步:辨识企业现行战略,弄清企业真正执行的战略、战略执行的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其不同的看法。

第二步:分析环境正在发生什么重要的变化,哪些变化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步:分析资源状况,特别要弄清楚企业核心能力赖以支持的资源优势以及关键的资源弱点。

第四步:确定与关键的环境因素相联系的实力与弱点,指出不同战略与其相关程度及重要性。

第五步:对战略、实力与弱点、环境机会与威胁作出判断,最后总结执行方案。

“swot”的创新推广。

将“swot”对于企业的分析步骤,推广应用在中职教育中来,首相要弄清楚中职教育目前的发展形势,生源问题,相关政策,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课程模式,教育理念,核心思想,目前课程模式的教育结果和存在的不足;分析教育形势正在发生什么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对市场营销专业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分析中职学校内部资源状况,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硬件设备等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中职院校自身办学优势和发展机会;对存在问题进行解析,提出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swot”分析法的创新推广实质是中职学校要时时刻刻审视自身,就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培养,从而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要,达到企业学校社会双赢局面。

2.从“swot”的角度审视当前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遇到的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不明确难以进行创新教育。

近年来,高等教育学校广泛扩招,进入高中考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中职院校生源有限,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无奈之举选择了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对创新的理解薄弱,学生本身难以进行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由于中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短,教育基础薄弱,培养的学生没有某方面的特长,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强调全面,出发点往往考虑把学生培养成集信息技术、企业管理、金融证券、法律法规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很少考虑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渗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信心,缺乏创新思维,对实际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照搬照抄,往往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有些学生不能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工作,更有的甚至放弃专业的学习深造。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和课程模式盲目而缺少创新。

中职学校设置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与普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一致。这不但没有体现出中职学校的课程特色,而且由于中职学生生源文化基础素质整体较差,学生加入职业院校就是为了学的一技之长,广泛认为学习文化课毫无用处,反而加大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厌倦感,从而使得文化基础课的教师面临授课困难,学生对学科懈怠局面。普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重中之重,是他们继续深造的前提和保证。学好语数外是高中生的本职工作,而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则不然,他们将来要依靠市场营销专业吃饭,一技之长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今后的生存需要。其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所有学生都没有区别的开设市场营销基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金融证券、法律法规等,这样统一的开设方法虽然符合教育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开设要求,但是没有以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核心,没有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更没有以就业形势为导向,体现不出中职学校倡导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难以进行创新教育。

出处

中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往往本身缺乏企业实战经验,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更很少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不到很好的结合。全国毕业的市场营销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赴中职院校任教更是凤毛麟角,还远远不能满足各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意识培养需要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创新渗透。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四篇】

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是个很特殊的群体,我们有着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但多数情况下却缺乏独立的个人社会收入来源,大多数未脱离家庭,某种意义上说是作为一个消费载体而存在着的。大学生的审美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对时尚流行的感知与追求上,大学生与新富群体有明显的传递性与较强的一致性,他们普遍对流行时尚的元素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使之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已经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服装消费。

通过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特征的探讨,可以了解从中折射出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导向,从而取得对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还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在目前的消费情况,并且熟悉其消费结构,以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帮助现在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力图寻找促进大学生消费健康发展的途径。

对象是各高校的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邮件调查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1、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

通过样本的分析得到如下的结果:51%的大学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27%的学生会追求潮流的影响,10%的学生是无所谓的态度,另有12%的学生选择标新立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2、影响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因素。

在研究大学生服装消费因素里,重点谈到有五个因素:款式美观、价格合理、质量好、产品品牌、其他原因。通过样本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在购买服装的适合更多的是考虑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质量。

3、大学生购买服装的时间选择。

通过样本的调查,200个人会选择换季打折的适合购买,这一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可见,适应季节变化是大学生购衣的主要原因,另外,出于经济原因,大学生往往会选择换季时候的打折产品。其次是促销打折,可以看出换季打折和促销打折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是很有诱惑力的促销手段。

4、大学生购买服装的场所。

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偏向选择大型商场,表明大学生在购买服装的同时,同样追求商品的品质和购物环境,大学生消费观已向高层次发展。

5、大学生经济来源。

大学生的消费经济来源绝大多数来自于家庭,出自父母,而依靠打工消费等其他渠道支持的只是占有很少的比例。家庭供给一直都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6、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同国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呈现出同一变化规律,即是逐渐提升,差距也日益拉大。大学生在服装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50-200元和200-500元之间,其比例分别为33%和37%,服装消费在说明了大学生服装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

7、性别与服装消费水平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大学生在服装消费上女性的消费明显高于男性。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商家尤其是做服装这一行的为什么会抓住女性的购物心理,以及在服装的设计和服装的款式上更多的是考虑女性的需求,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根据上述分析,由于家庭情况不同,大学生在服装消费上的表现也不相同。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服装消费追逐名牌,且购买服装的周期很短,花费很高。大部分的学生消费观中感性和理性所占比重相当,对于流行于时尚的适度追求是公道的,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合适自己的服装。对品牌的追捧也并不那么热切,购衣时机也往往在换季之时,购买服装的周期较长,多为一个季度,且花费中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服装消费的水平很低。但其中有部分同学的消费观念不是十分的理性,爱慕虚荣喜欢攀比,在服装上的消费颇高。除此之外,同学们多由于季节变化而带动对服装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比较看重价格、款式,对那些打折的品牌服装比较青睐。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层次差别较大,两极化现象也较为突出,但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比较理性。

1、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建议。

首先,树立一个良好的消费观。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理念,立节约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避免和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主义的影响,不奢侈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对自己的每项开支做出预算和记录,经常反思自己的开支是否公道。

最后,对于服装品牌的题目,大部分同学并不是太注重服装的品牌,更注重的服装的舒适度与质量。而在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也往往是那些有名的品牌,一些批发市场上也确实买不到什么好质量的服装。但是,在同学们购买品牌服装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经济水平出发。

2、对服装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建议。

建议服装生产厂家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规模和营销策略:

第一,大学生无经济来源,多数是靠父母提供,基于此,厂家生产的服装定价不宜过高,要让大学生得以接受。诚然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厂家也可以对所要进进市场所在的地区进行调研,了解一下当地的消费水平,进而进行定价销售。

第二,大学生正值双十年华,内心本来就喜欢休闲时尚类型的服装,所以厂家可以在服装的款式、面料以及做工等方面进手,进行一下更深层次的市场调研来了解大学生更喜欢的服装类型的特点。

第三,在换季之时,也正是大学生购衣高峰期,应加大营销力度,采取种种优惠活动,捉住大学生的购衣需求时机,进行打折、赠予等促销活动。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五篇】

1追求新颖时尚青年人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冒险,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青年消费者内心丰富,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勇于创新,敢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与世俗偏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随时代潮流。他们的购买行为中趋向求新求美,喜欢购买富有时代特色的商品,来装饰自己和家庭,展现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博得他人的.赞许和羡慕。因此,投放市场的新产品,社会流行的某一商品,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购买欲望,购买动机也会随之形成。他们购买的商品要求是“新、奇、美”的,然后才是实用,他们往往是某些新产品的首批购买者和消费带头人。为了追求时新,他们也会去模仿所崇拜的明2追求个性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加强了,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志向、兴趣等,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他们的特殊性。因此,青少年不仅仅是追新逐异,而且要求在消费中反映他们的个性,喜欢购买能反映其个性的商品。当然,单个商品是很难反映各类青少年的不同个性的,因此青少年是在他们全部消费活动中来表现其个性的。为了在消费活动中反映自己的个性,他们就不只是对名人、明星进行模仿3注重感情和直觉,冲动性购买色彩浓烈。青少年虽然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但仍然容易感情用事。他们特别看重商品的外形、款式、颜色、牌子、商标,当直觉告诉他们商品是好的,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感情,从而迅速做出购买决策,非买到不可。至于商品的内在质量、价格、是否会很快过时等问题就较少考虑了。

4购买范围广泛、购买能力强。

青年消费者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购买经验,加之没有较重的经济负担,所以购买商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各种商品,不论高档、低档、一般、特殊,都是他们购买的对象。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由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青年人消费的时代感也愈加强烈,表现在追求衣、食、住、行、学各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凡是能够满足他们这方面消费的商品,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需求,促发其购买动机。

5具有明显的冲动性。

由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青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还不完全稳定,因此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产生冲动行为。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那就是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往往以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来决定对商品的好恶,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想方设法,迅速做出购买决策。首先讲究商品美观、新异,其次才注意质量、价格,而不能冷静地分析商品的各种利弊因素,许多人凭对商品的感情与直觉判断商品的好坏、优劣,形成对商品的好恶倾向。因此,动机的随机性、波动性较大。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六篇】

活动当天,消费者们络绎不绝的前来参观、了解、购买产品,我们的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的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知识以及解决消费者的疑难困惑,做到“诚信,开心欢乐购”,让消费者们消费在阳光下!

通过此次活动的有效顺利开展,真是实现了扬子卫浴“诚信,开心欢乐购”的目的,通过公司上下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受到了广大社会用户的一致好评。不仅提高了扬子卫浴的良好声誉,更加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活动开展过程中真正体现并提高了扬子卫浴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同样对扬子卫浴大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诚信”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更是公司发展的有力推手,在扬子卫浴的长期发展路途中。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七篇】

3月15日,x区局市局专卖工作要求,联合涵江公安、工商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有相关法律宣传、真假烟鉴别服务,现场咨询、非法卷烟销毁等。各项活动紧扣活动主题,收效明显。

从三月初,我局就开始展开酝酿,成立了以蔡国松局长为组长的活动管理办公室,与其他单位、部门进行协调,安排出了详细的计划日程,并对系列活动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1、宣传活动。为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及自我维权意识,x区局在办公楼门口设置法律宣传咨询点,为消费者现场提供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疑难解答、真假烟鉴别讲解、受理投诉、咨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营造良好的卷烟打假社会氛围。

2、假烟销毁活动。x区局与x区公安部门一起,对上一年度查获的非法生产的烟草专卖品在梧塘镇郊区进行集中公开销毁,进一步震慑卷烟违法分子。本次活动共提供现场咨询服务300多人次,分发《专卖举报宣传单》800多份,公开销毁查获的非法生产卷烟21个品种规格共计条,烟丝1640千克。

消费者行为分析师的消费调研报告【第八篇】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的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收集数据,从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上一定程度解读了目前大学生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中本科类院校学生110人,专科类院校学生90人;男生107人,女生93人,男女比例约为∶1。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700之间占了39%,同时有4%的同学消费不足300元,同时也有17%同学月消费超过了1000元,属于高消费者。

2、伙食费: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的伙食消费集中在300-500元占到了50%以上,比较合理,同时综合上总消费的结果,可以估计出同学们用于其他消费在200-300左右。

3、通讯开支。

月花费高于50元的占到43%,已经接近一半。对于这部分人,按照每条短信0、1元,话费每分钟元计算,就意味着每天要打十几分钟电话或是发几十条短信,显然,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而且颇严重的。

4、在学习方面的月支出:(书籍、资料、培训费)。

根据统计结果,很遗憾的是40%多的同学每月花在学习上的消费只有20元,而超过100元的人数不足5%。这个数字甚至不如同学们的通信费高。更不如大家聚餐和请客的费用高。

5、用于聚餐和请客吃饭:

同学们都比较热衷于聚餐和请客吃饭,其消费额也占了总消费的一定比例,也反映了大家比较注重交际,但是数额比较偏多,每月用于此50-100元的同学占到47%。甚至还有10%的同学每月用于此的花费超过了200元。

1、基本生活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调查和数据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其中,在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其他方面,休闲娱乐占%,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四成,约%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面聚餐的费用也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根据结果分析,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

2、感情消费。

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两成(19%)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其中有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有200元。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

如今,“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尽管我们俩出去玩都十分节省,每个月还是要花费100多元钱的。”某一名大二男生说,他和女朋友都是农村的,而且是初中同学,尽管经济不宽裕,但两人要是出去玩,买个糖葫芦、冰淇淋还是经常的。

“其实,有很多大学生都在谈恋爱,只不过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而已。”另一大学生说,有些学生之所以“保密”工作做得好,主要是担心万一走不到一起,会遭到同学笑话或非议。

3、聚会消费。

统计结果显示,58%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中每年要花费500元左右,29%大学生这类花费在800元左右,更有极少数人每年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要不人家会说你不够交情、不上路人情消费因为其形式多样和不确定性而相对难以统计。

相关数据:当生活费透支时,有61%的同学愿意节约开支或自己打工赚取“我来上学就已经花费了很多钱了,咋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要钱呢。”某一大学生说,自己家是农村的,经济条件本来就很一般,再加上自己上学花钱,家里都快承受不了了,自己说啥也不愿意向父母再伸手了。她告诉我,自己经济上的“额外”收入,都是她平时做兼职挣的。“我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再向家里要钱。”另一大学生说,有时候,一不小心,生活费用都花超了,只好向同学或亲戚借点,等到了假期,自己再找份工作,挣点钱补“窟窿”。调查中,我了解到,像这样的大学生占很大比例,调查数据也表明,%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在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个人理财方面,当前的大学生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而当生活费透支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愿意张口向父母索取,%的同学愿意借同学或朋友的,大部分(%)的同学更愿意节约开支或自己打工赚取。

4、经济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尽管爸爸、妈妈都是工薪族,但还是尽最大努力供我上学。”新疆师范大学大三某一学生说,看到父母为自己上学花费很多,心里也感觉很是愧疚,但毕竟自己还没有上班,不能挣钱。假期打工挣的那点钱,贴补一下平常的生活还行,要是自己供应自己上学,确实十分困难,“没有办法,只能靠老爸、老妈了。”他说,只要自己能上班挣钱了,会全力回报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80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为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分析有63%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有30%多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型消费,而大部分(55%)的大学生则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500-7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2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款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手机支出,聚餐和请客吃饭)。

2.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8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元。这其中有%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乌鲁木齐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在被调查的女生中,66、7%饮食费用在35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男生中也只有84、2%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

6.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取样调查中有7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而且那些作过家教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以“补充家用”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款式,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48 1295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