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本【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1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5.加大滨海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份额

客源市场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应扩大惠州市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惠州市整体滨海旅游业形象的宣传促销,同时强化对个体滨海旅游产品的宣传。继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将重点客源圈的范围扩大,逐步向省外、国外市场延伸。

经过惠州市各级领导以及全体滨海旅游产业工作人员的努力,把惠州市沿海区域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避暑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参考文献:

[1]洪贤兴,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20.

[2]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EB/OL]./xlogin/news/upfile/

[3]林璇华.广东滨海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33-136.

[4]黄晓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悠闲度假基地——对惠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04,(5):11-16.

摘要:惠州市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也具备开发的潜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特色产品。针对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思路。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1999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有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陕西公路网不完善,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陕西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情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市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企业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报),2001,(3):22—27.

[2]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报),2000,(2):85—89.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3

(一)红色革命旅游

红色革命旅游的内涵,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红色年代里的那种超越生命极限的奋斗精神也是经济创业进程中的宝贵财富,并以此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精神理念。所以,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也是广东旅游产业的创新主题之一。

广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较早的策源地之一,因此,革命史迹特别多。例如在广州就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惠州有叶挺纪念馆,梅州有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等,而汕尾市更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包含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大部分重要纪念地和标志物。但拥有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第一个红色政权等重要史迹的广东,却未被列入‘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广东的很多革命史迹,如农讲所、红宫、红场等,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八个方面内容”,如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的奋斗历程等要求。但在《纲要》内,广东却只有4地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对全国推动广东红色旅游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起码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可能对这些史迹只能‘望文生义’、‘凭空遐想’。

笔者认为要把广东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重点红色旅游区。并组合‘广州-惠州-汕尾-梅州’等广东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人们能了解广东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发展广东红色旅游的时候,有两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开发方式的简单化、程式化,许多景点都是博物馆陈列,很难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二是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应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红色旅游的战争题材是和平年代里人们十分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应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目,提高游客的兴趣。许多红色旅游的战争遗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经典战役都在同一地点发生,胜败存亡,大相径庭,全面演绎这些历史的场景,对历史事件的展示更加丰满生动,必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发展广东的红色旅游有三个“不要”需要注意,一是不要把红色旅游做成纯教育型的,要考虑一般旅游者的需求;二是不要改成运动式的,要注意旅游者的兴趣,把教育的功能寓于旅游活动中,切实作为一种产品来开发;三是不要搞成公费旅游。对于一些教育基地,价格相对低一些,对青少年更有教育意义。

积极发展广东红色旅游,需在三个方面深化认识。第一,“红色”是“旅游”的基调,必须坚持主题的严肃、定位的准确,舍此难以实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的目标;第二,“旅游”是“红色”的载体,应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实施“旅游精品线路”的基础建设;第三,“红色旅游”的含义与范围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的景点是否称得起“红色旅游点”,要精心推敲、力避随意。

(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旅游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319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故称丹霞山。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比较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丹霞山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旅游区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在积极有效地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整合丹霞山及其周边的各类旅游资源,以国际国内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对丹霞山旅游发展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同时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重点对丹霞山旅游开发进行综合性战略谋划,并提出相应的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和综合对策,为丹霞山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强化“大丹霞”的概念,将丹霞山放在世界范围进行研究,并与美国等国外多个国家公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丹霞山的实际,以“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与经济、旅游与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与居住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多元思考,创立新型的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强调保护和发展、改善和优化、控制和监管之间的平衡,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成生态目标、品牌目标、社会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把丹霞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二、蓝色——滨海旅游

广东是海滨资源大省,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长达;沙滩、海水、环境良好,大角湾、青澳湾、巽寮湾三个达到A级标准,大角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省现已建成的滨海旅游区达30多处,开发的数量仅占全省滨海沙滩总数的二成。区位方面,广东位于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多个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比邻港澳台,市场条件良好。广东应加紧进行粤东、粤西区域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濒临南海的广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000余公里,岛屿众多,但在这条海岸线上滨海度假游却并未形成“拳头产品”。因此,有关部门应筹谋高起点的海滨景区规划,以顺应广东旅游业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的趋势,打造广东的“亚龙湾”。广东有八个旅游休闲度假区: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汕头青澳湾、汕尾红海湾、江门川岛(上川岛、下川岛)。

应对激烈竞争,广东海滨旅游开发建设要尽量形成自己的卖点。卖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部分设施有独特性,如度假环境最佳,可以是服务最好,也可以是有独特而鲜明的主题。广东众多的海滨开发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吸引力的休闲地,以邻近城市居民为市场主体;二是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这是目前广东的发展重点;三是有魅力的居住地,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第二住宅区”。要创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要选好海滨度假开发突破口。要从海滨旅游的无主题开发到主题性开发;要从传统的海面旅游向空中、水下发展;要建设高星级的度假酒店;要精心选择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要创建文化旅游区;酒店装饰要有地方文化氛围,海滨的众多石头要好好利用起来;要把岭南文化的各种地方文化与海滨度假区结合起来,建设潮汕文化味、雷州文化味、广府文化味的海滨旅游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南方文化特色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简单地仿建夏威夷风格、马来西亚风格、南非风格的度假酒店不是可取之道。广东具有良好的潜水、珊瑚、红树林资源,要开发得更有特色、宣传得更好。

吸取国际国内海滨度假的成功经验,广东海滨度假区开发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尽量整体开发或大地段开发,避免小地块切割开发;二是确保低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协调风格和色彩;四是将高中低档市场在地段上分开发展。各级政府要编制高水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招商,形成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和调控能力,积极、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三、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都有重要作用。

广东农业生态旅游旅游有很好的条件:有区位、客源、资源的优势,农业富于特色。但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景区总体规模小,没有很好形成其独特的完整性。2.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短。3.有些农业旅游项目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只会收门票。4.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的影响,农业观光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为明显。5.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乡村自主开发较普遍,经营者素质一般不高,管理还不够规范。6.旅游景区一般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较差,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保护设施和宣传力度也较差,卫生条件不够完善,缺乏具有一定农业知识或环境保护知识的导游。7.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收入90%集中在粤中的珠江三角洲,而次发达地区的粤北、粤西和粤东,从旅游自然资源来看,粤北最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要深入进行客源市场分析,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旅游基础和经济基础等,避免投资太多和盲目开发,还应根据区域差异的特点,保证旅游开发区域的协调性。

粤东区农业发达,丘陵平原土地肥沃,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饮食文化独特,茶园、茶场、果园等也很有地方特色。因此该区应在休闲农场、观光茶园果园、休闲渔业以及潮汕饮食文化方面大做文章。

粤北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多,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比其它区低,且境内多溶岩地貌。粤北可以说是广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区可以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

粤中区是农业发达的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塘鱼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也是广东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目前本区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最多,有依托三高农业示范区发展起来的顺德龙江农业生态旅游区、均安生态乐园、中山海上庄园、深圳青青世界、番禺横枥现代化观光农园、从化荔枝庄园、三水万亩荷花世界、陈村花卉,以及依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珠海农科奇观等。因此,该区可以高科技农业、水乡农耕、花卉水果、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等为主题,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珠海三大经济中心,发挥区位、资源、客源市场以及旅游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开发一些生态农业大观园、高科技农艺园、水果观赏采摘园、花卉中心、休闲渔业等。

粤西区以沿海丘陵台地为主,光、热条件优越,为广东省最温暖的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粤西应立足当地农业热带性强的特点,注意农业旅游环境的建设,发挥本区热带地理位置和海岛众多的优势,开展热带作物、热带水果、海洋水产品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从广东省提出的发展旅游“大区域”的设想看来,在粤西区可发挥湛江海洋和生态农业优势、茂名水果和工业旅游的特点以及阳江山地和海岛风情,使之形成“西三角”来拉动当地旅游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与“珠三角”不同的区域旅游特色。

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似应注意如下几点:1.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方向之一,应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去开发,成为发展广东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在发展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开发时不应过分依赖非自然性的农业技术和刻意追求人为的造景,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乡土气息浑厚的民俗文化。3.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保护与优化的前提下,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农业区域性的特色,避免重复布点,这样才能开发出生态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广东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转型期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决策者只要很好的抓住着力点:那就是在红、蓝、绿三种颜色上认真打造游客想看、可看、耐看的旅游景点,广东一定能够实现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摘要广东正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旅游业的转型:从国际客源地转型为目的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应该大力在红色、蓝色、绿色三个方面多做文章,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

关键词广东旅游业;转型;红色;蓝色;绿色

过去五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增速%,已占广东省GDP的8%。每年上百万的出国旅游人次,奠定了广东成为全国最大国际客源输出地的位置。与此同时,广东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却并非如此“显赫”。用国家旅游局某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因此,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广东旅游业正在积蓄再次勃发的力量,塑造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

省政府明确提出:广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笔者认为应该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将广东建设成游客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复看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粤旅游业步入重大转型期.从国际客源地转型目的地[N].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11-30.

[2]邓海建.红色旅游不能变味[N].济南日报,2006-05-10.

[3]胡键,苗枫.人大代表:广东应成重点红色旅游区[N].南方日报,2005-05-10.

[4]温秀.红色旅游,前进中的审视[N].中国旅游报,2006-4-3.

[5]陈南江.应对激烈竞争,打造广东海滨度假品牌[N].南方日报,2004-07-20.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

[7]卢云亭,刘军萍,等.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8]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暨南大学学报,2000,(1).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4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

3.文化传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变迁的策略选择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扩充文化传承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延续。也可能使文化负态变迁,使其严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个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积极方向还是向消极方向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变迁才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到访。综上分析,为了实现旅游地文化的合理变迁,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规范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少数为谋求短期利益的生产者生产劣质文化产品、破坏传统文化、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要积极进行监管查处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区内部建立起传统文化自我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地合理开发、生产及创新的自觉性。只有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概念,就会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觉缺失的民族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当然,强化文化自觉,并不是主张文化中心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关键在于与它文化接触、交流的时候,本民族成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取其精华,排其糟粕,真正做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要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鼓励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以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补偿。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如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国各民族文化内部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华内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实现文化整合和创新,才缔造了有容乃大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融资对策

内蒙古作为旅游资源大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自治区的支柱产业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基础弱,发展任务重,涉及面大,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还与其旅游资源大区地位不相称。这当然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业的开发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己经成为制约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内蒙古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解决资金问题。本文将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己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十五”时期,内蒙古旅游业累计接待海外旅游人数达到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62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业总收入亿元。旅游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之一。但内蒙古的旅游业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很大,与西部地区的其他省区相比,也有相当差距,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很不相称,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优势没能转化成经济优势。其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自治区在十五期间签定旅游融资协议额亿元,其中到位资金亿元,2005年签定旅游融资协议额亿元,实际到位资金额亿元.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外资、国内民营资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多元旅游融资格局。然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所以,资金短缺使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内蒙古很多地区无力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普查,导致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也出现围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造成景区分布过于分散,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有众多旅游资源尚处在“闺中”有待开发。

第二,资金匮乏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低,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要实现这种转变,资金是关键因素。企业直接融资、旅游债券、旅游企业发行股票、银团贷款起步艰难、旅游企业积累能力低、银行贷款难,而且企业负担重。资金市场发育不成熟,流向旅游业的资金偏少。

第三,旅游业投资过分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外资过分集中于旅游饭店建设、旅游企业经营过分依靠银行贷款。地方财政困难,旅游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旅游景区开发和人文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深度和内涵。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致使旅游景点的旅游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第四,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低,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进出景区景点交通滞后。旅游交通设施配套不全,无直达交通车,旺季时旅游接待能力还显不足。

第五,旅游发展资金不足还制约了一些地方旅游业的起飞,使一些地区刚刚开始发展的旅游业呈现危机。部分地区客源出现下滑势头,一些旅游景点魅力衰退,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内蒙古旅游业的融资问题分析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在较长的时期内,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在社会资金方面,较多地依靠信贷资金市场,较少地利用资本市场。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依赖自身的资本运作和外部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自主发展。特别是许多企业过于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不仅融资渠道相对集中,而且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也十分有限。

缺乏专业的投融资机构,由于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统筹的这类机构,就无法以国家为代表向相关机构寻求资金来源。而国际上早有成功的例子,墨西哥是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专门旅游开发信托基金,通过该机构向国际银行机构筹措了50亿美金的资金。

未能建立起相关的产业发展基金。随着旅游项目的大型化、区域化,单个的旅游投资主体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就需要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通过各类的产业发展基金组织聚集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型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将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变为资本,充分发挥资本创造利润的价值。

旅游行政部门的投资管理和融资职能弱化,未能建立市场性的替代机制。投融资改革的方向是增大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旅游投融资方面的自主权,但是旅游部门普遍未能建立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和市场引导机制,从而影响旅游业资金流向、结构的优化和向社会融资的力度。旅游企业股票上市、企业可转换债券、定向基金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较少,较难取得配额或市场资格。旅游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太通畅。

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优惠政策不配套,开放程度不高,未形成一定的市场与规模,难以吸引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密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不改善,不能利用和借助各种资金来源,旅游开发走不出投资短缺的阴影。

内蒙古旅游业的融资对策分析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特殊性的“高投入,高产出”产业,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需要强大的资金作后盾,需要新观念、新机制、大动作来运作。这样,就需要我们寻求直接的、有活力的多种融资渠道,否则就会“守着金山没钱花”。一般来说旅游业融资的渠道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其内部积累,二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内蒙古的旅游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许多旅游资源企业也还是刚刚起步,内部自我积累能力相对来说还十分有限,所以本文分析的着眼点是企业的外源融资。

进一步更新观念,优化融资环境。自治区要出台更优惠的政策,真正做到你发财,我发展。搭建统一、权威的旅游招商引资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的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突破。另外,要多渠道组织招商,积极参加有影响的招商活动,主动向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推荐我区的重点项目,邀请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实地考察项目,洽谈旅游投资合作。加快金融创新拓宽旅游融资渠道,建立招商中介机构,变政府主导型的招商引资为市场主导型的招商引资,由专业化的中介组织运作相应的商业化事务,这种方式针对性强,成功率高,成本低,见效快,而且能够把政府部门从具体、繁杂的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通过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直接融资。发行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金非常有效的形式,可以迅速募集资金,集中大量资本从事大规模开发经营。旅游企业上市以后,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市场导向观念成为企业活动的指导思想,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如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川省的一家旅游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亿元,为公司进一步开发峨眉山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公司在加强日常经营管理的同时,加快旅游新项目、新产品、新看点的开发建设。2001年上半年使用募集资金3547万元,分别投向峨眉山低山区环游线、峨眉山黄湾温泉开发在内的10余个项目。2001年上半年就实现收入5836万元,利润总额1027万元。像峨眉山这样,把优势资源变成优势资产,将高品位的资源性资产作为开发旅游的资本,以吸引境内外资金,盘活资源性资产上市流通,以资源性资产作为融资的坚强后盾达到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所以,我区大型旅游企业要加快朝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力争上市,充分利用中国证券这个大融资市场为企业融资。

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负债资金。债券是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为筹集负债资金而向投资人出具的,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发行债券是旅游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可以采用发行债券这种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可以取得与银行借款融资方式同等的效用。我国企业可转换债券的安排,国家已明确向优先发展行业倾斜。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成长潜力和较好的预期经营业绩,符合国家关于发行企业可转换债券的要求。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作出有益的尝试。随着中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今后,除继续努力协调,争取发行“中国旅游发展债券”并增加额度外,还将使用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扩大到旅游资源开发上。利用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对于降低旅游企业融资成本,改善企业资产结构具有双重功效。目前,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因此,发行企业债券将成为内蒙古旅游企业低成本融资的一条途径。另外,银行贷款也是负债融资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旅游企业应该加强与银行的沟通与联系,主动向银行展示自己的项目优势,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

进行项目融资。项目融资实质上就是资本租赁。所谓项目融资,即推出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旅游景区可出让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经营,使资源与资本有机组合,让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目前利用项目融资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做得较为成功是四川雅安碧峰峡模式,该开发模式是国家旅游局向全国旅游行业极力推荐的资源开发模式。四川碧峰峡景区,1999年以前,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四川名不见经传,奇妙的转折是从1998年民营企业成都万贯集团与雅安市政府签约,取得碧峰峡景区50年的独家经营权后开始的。万贯集团选中雅安碧峰峡时,当时的碧峰峡每年的游客仅两三万人,营业额只有60万元左右。而两年后,当万贯集团近2亿元投入碧峰峡后,当年惨淡经营的局面有了根本性转变,如今的碧峰峡每年光顾的游客达100万人,营业额7000万元。碧峰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为了四川乃至全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典范。另外,必须加强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由于旅游项目存在投资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客源市场波动对效益影响较敏感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度。为有效筹措旅游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规范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形式,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交由专家组成的管理机构运作。在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的基础上,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也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的有效途径。通过专业的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规范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既可为居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促进居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旅游项目的投资来源。

参考文献:

1.汤梓军.资源+资本.四川旅游产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奥运会旅游业契机

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是为满足奥运会需要或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奥运经济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经济活动,如奥运比赛场馆及与之配套的设施的建设等。第二类是间接经济活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机场、通信设施、交通等;城市改造,如对城市危旧房改造、对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对城市发展重新作规划、对污染项目的治理和改造等;对奥运举办地及周边地区旅游设施的投入等;对奥运会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诱发的投资活动,如投资商认为奥运会的举办会提高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投资房地产有利可图,因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房地产;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投资带来的连动效应,这些经济活动中有些是可以预期、计算的,而有些则是难以预期的,有很大的随机性,只有到奥运会结束后才能计算出这类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奥运经济影响的周期,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为10年左右的影响效应,即前7年后3年,按照上述的国际惯例,国内外一些学者把2002—2012年定为我国的奥运经济影响周期。

奥运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奥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已形成。但在二战以后,以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奥运会与大众旅游才有了实质性的结合,特别近几届奥运会的主办者越来越意识到奥运旅游在整个奥运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促进奥运旅游作为奥运会主办的主要目标。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能匹敌的,在一个特殊的时段内,主办国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和旅游的热点,吸引国内外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旅游者。例如,整个悉尼奥运经济周期(1994-2006年)给澳大利亚带来了80多亿澳元的经济效益。汉城奥运会的形象战略以及巴塞罗那和雅典奥运会的城市“再造”战略也同旅游直接相关,有利于主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高盛亚洲公司对中国到2008年旅游收入的预测,到2008年中国旅游收入将达到600亿美元。由此可见,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的旅游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提高举办国的知名度;促进举办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增加了新的旅游吸引物;增加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能力;优化旅游产品;能有效地促进入境游客的持续巨量猛增;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奥运契机

(一)极大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奥运会对北京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北京市城市建设目标提前10年完成,北京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北京市的高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据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北京对奥运的投入可达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体育设施建设170亿元,环保投入713亿元,其他117亿元。这个投资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投资。这么巨大的投资规模效应,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交通、通讯、市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硬件和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为促进入境旅游提供良好机遇。

(二)全面提升旅游品牌的国际形象

奥运旅游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与服务质量、接待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与世界接轨和全面进步,有利于加快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同时,由于奥运会期间巨大的媒体效应,尤其是国际游客的口碑效应,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三)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投资大,涉及面广,期间大量的接待活动将给举办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汉城奥运会给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了万个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提供了万个就业机会,而悉尼奥运会则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据专家预计,北京奥运会仅北京就可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旅游行业就业。另外,由北京市统计局承担的“奥运投入与北京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专家课题研究认为,在2005-2008年这4年间,奥运投资使北京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每年平均加快个百分点,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将接近70%,新增就业机会将达到180万个,全面带动北京和我国经济发展。

(四)稳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从奥运经济影响周期内来看,从2002年到现在,北京市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逐年提高,旅游收入稳步增加。例如,2004年,北京市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实现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1-5月,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2004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亿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游客8050万人次,本市游客3900万人次。2005年1-5月,旅游饭店接待国内客人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依据旅游部门预测,在奥运因素作用下,2002-2005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在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2007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8-2010年将会以10%的速度增长,2008年将达到46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2002-2007年接待国内来京旅游者年均增长5%左右,到2008年将达到96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50亿人民币。另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2007年,因奥运会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拉动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提高约个百分点,达到11%左右。到2007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6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悉尼奥运旅游的宣传促销战略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北京奥运会应借鉴悉尼奥运会成功的经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同时要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分为准备期、举办期和会后期三个阶段,即准备期的前7年、举办期的17天和会后期的若干年。对奥运会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举办期的17天,而对旅游发展来说,则是从准备期开始逐渐升温,举办期的17天未必是高潮,而后的日子更为重要。

(二)处理好北京与全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关系

北京是奥运的举办地,北京的付出和收益都是最大的。但是,全国在一定时期内要围绕北京奥运做文章,全国支持北京,使奥运的影响扩大,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受益。同样,也必须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我国港澳台地区、韩国、日本等重要客源地和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另外,还要加强举办地政府、奥组委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协作,以确保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旅游吸引物得到有效开发、旅游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快培养高质量涉外旅游人才

发展入境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建议在高校、中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加强关于奥运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和多语种翻译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为奥运旅游提供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人才。

(四)加强奥运旅游风险的评估

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成功与否,难以预料。因此,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的论证、评估,精心考虑各种可能突发的因素和事件,把不利因素或事件的影响消除在萌芽中或降低到最小限度。制定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奥运旅游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袁嘉良,陈俊钦.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我国经济发展[J].企业经济,2006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7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Matrix战略匹配

SWOT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邢台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提出其发展的一些战略对策,即改变思想,用机遇战胜威胁,将劣势转为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邢台特色的生态旅游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旅游业发展论文篇8

二、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今,全国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旅游饭店建设,20亿美元进行旅游景观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外汇收入;重要作用

关于旅游业发展论文范本8篇相关推荐文章:

最新幼师论文 幼师师德的论文实用

论文 承诺书 本科论文承诺书一定要加吗精编

最新创业的论文800字 创业的论文1000字模板

最新论文致谢 论文致谢模板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的摘要优秀

48 240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