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大全【优质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大全【优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第一篇】
我怀着辛酸泪把《红楼梦》读完,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为贾宝玉的命运而诉苦;为林黛玉的短命而叹惋。这本千古绝唱的《红楼梦》却从一块灵石而引发出来的。
灵石为了让自己成为奇物,被仙道刻上了一些字,并带到了荣国府贾宝玉的身上。这块石头经历了风风雨雨,从荣国府的繁荣昌盛到后来的败落;从贾宝玉每天无所事事到剃发还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赞叹不已,并为荣国府的悲剧而感到叹惋。
我特别喜欢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曹雪芹把人物的动态、语言、神情及场面描写都描写得面面俱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向着贾宝玉,看他每日无所事事的样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务正业,命运注定他一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那些整天吃喝玩乐的大小姐,每天都要作诗、饮酒。在一起玩乐,到头来死的死;卖的卖;亡的亡,不经鼻子一酸,替他们感到可惜,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对人的不公平。
我要学习曹雪芹能把红楼梦写的这么好,许多地方都能用上诗、词和歌曲串联在一起,配合得十分恰当,让《红楼梦》锦上添花,更加完美了。其中我最喜欢“护管符”上赞美金陵四个大家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景象,形象生动,总会让人历历在目:贾不假,白玉当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容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但想到贾家、史家、王家薛家都落到穷苦之地,都免不了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从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样子,到关在监狱里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真是一落千丈。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还要学习曹雪芹一波三折的写法,能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好像我已经置身于荣国府中,体会荣国府的兴亡与衰落。
合上书,我看完了《红楼梦》便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第二篇】
与曹公有约,犹怜黛钗情
帘外雨潺潺,与曹公有约,手捧红楼,不免愁绪溢满心头,在“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自是香艳如云,情到深处,犹怜黛钗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黛玉至深情。
对于黛玉,雪芹先生无疑是倾注了深沉的爱和无限的怜悯。黛玉倾城娇绝世,但同时红颜薄命的悲凉命运她亦是无法逃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人儿面对世态的炎凉,曾道:“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面对现实的冰冷,曾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易逝的容颜,曾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于冷月夜葬花,末了泪尽香消,她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玉殒。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用甘露浇灌一株绛珠小草,便引发了“还泪”报恩之事,在保守的封建大家族中她又怎可要得“木石之缘”,她对宝玉用情之深,只为他而落泪,悲痛之余宝玉已为他人之夫,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被无情毁灭,她以生相殉,终了之时仍心念此生至爱,“宝玉、宝玉你好……”情未了,言怎尽?纵使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这份情又何以了?“苦绛珠魂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多少性情中人为之落下哀痛之泪,悲其悲、泣其泪、伤其伤……
与曹公有约,我怜宝钗至理情。
对于宝钗,雪芹先生亦是是好生怜惜,生得自是妩媚,又不失才情,在悲的阴霾下她也摆脱不了孤守空闺的悲剧命运。宝钗似雪,她有着雪的高洁之气,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她始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家族衰落,自小帮助母亲打理家中事物,她并非是无情,只是这女儿的柔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被岁月禁锢。或许人们会说宝钗有心机、通世故,但这是出于她的一番好意,不曾有过害人之心,反而体贴他人,尊敬长辈;或许人们会说宝钗冷漠,但在贾府中她毕竟算是个外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或许是最好的处事方法;或许人们会说宝钗贪恋名利,但她是想规劝宝玉入仕以振兴贾府这“百年望族”;或许……“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哩淑贤终究没有打动宝玉的心,他选择了逃避,逃避原本属于他的振兴之责,遁入空门,留下了宝钗孤苦一生,宝钗待人至理,他怎知宝钗的良苦用心呢?
黛玉对宝玉之情至深至纯,宝钗对宝玉之情至理至善,黛玉得到的是爱情,宝钗得到的只是姻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一个是金玉良缘,冥冥之中似乎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哀怨缠绵,感慨至此我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雨停,风依旧肆意的吹。合上红楼,放眼远眺,心随风渐行渐远,与曹公有约,我犹怜黛钗绵绵情……
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第三篇】
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薛宝钗。
喜欢薛宝钗的人,说她是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人物,“娶妻当如薛宝钗”。讨厌她的人,说她是冷漠虚伪、老奸巨猾的典型代表,说她是“封建礼教”枷锁的化身。更有甚者,说她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逼死林黛玉的凶手。
薛宝钗太复杂。
薛宝钗,出生在大皇商家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她家。她本人德、才、貌兼备。“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珍重芳姿”“不语婷婷”——这是一个端庄的淑女形象。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说,这是一部“悟”书。书中,最先“悟”的人、第一次启发宝玉“悟禅机”的人,是薛宝钗。
宝钗生日那天,贾母给她做东,让她点戏。她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说她“只好点这些热闹戏”迎合老太太的喜欢的时候,她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只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钗这句话的口吻,有没有让你想起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支“寄生草”的唱词是这样的: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绝,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都有醋意了。
——谁能解,宝钗在‘寄生草’里品到的滋味?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样的词藻,在宝钗心中有深刻的共鸣——生命偶然,人生孤苦,风雨兼程,聚散随缘,不挂不牵——这是宝钗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她对人生的态度。
对于人生,宝钗早就参悟了。所以,在黛玉为宝玉的偈帖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时候,宝钗说:“实在这方彻悟。”——对于“桶底脱落”的彻悟境界,宝钗明白。只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因为还要考虑他人。还有母亲,还有家族。
一方面,看透人生;另一方面,要替不成器的兄长负责家庭生意事务,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内心所承受的,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她做的灯谜诗中,直接表达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她随缘守己的选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贾政看后,觉得“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福寿根本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个时候,宝钗十五岁。
她也淘气过。她对林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她被偏爱、骄傲过。“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样的资质和成长经历,薛宝钗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踌躇满志。
父亲在世和死后,薛宝钗过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从那时起,宝钗,她成熟了。她比同龄姑娘们都知道钱的好处,更看到过钱财如流水,来去都很快;家业隆兴时,她看到过各种逢迎的笑脸;父亲去世后,她看过各种围着傻哥哥打主意的嘴脸——那些哄着“薛大傻子”把家底折腾殆尽的人,大都是曾经对父亲毕恭毕敬屈膝讨好的人。原来,为了个人利益,人心和人脸可以变换得这么快。
薛宝钗看透了人心和人性。
入宫待选,在清代,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待选的姑娘要从小接受训练,在各个方面做长久的准备。所以,落选,对任何一个参选的女孩来说,可能都是长久以来追求的破灭,是个巨大的打击。何况是,对于薛宝钗。
宝钗得知落选的时候,想必也在长夜里哭红过双眼的吧?特别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元春封妃给贾家带来的恩宠与荣耀,她的心中是何等滋味呢?省亲当晚,站在人群中看着端坐在上方的元妃娘娘,她对贾宝玉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话,含着多少失落和辛酸呢?后来,宝玉开玩笑说她是“杨妃”的时候,宝钗大怒,我想,她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说她胖,而是刺中了心中一直掩盖着的那份失落和痛苦吧。
在失落和痛苦中,薛宝钗放下了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曹公在开篇说《红楼梦》的哲学主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早“悟空”的人。她早就看透了。
《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比起黛玉的“痴”湘云的“憨”和宝玉的“愚”,少女薛宝钗早早地看破红尘,看透人生。
宝钗心中早已是“桶底脱落”,四大皆空了。可是,她必须活在现世。在现世生活,要直面现实。众生皆苦而不得解脱。“悟空”了的她,悲悯地看着所有人,所有生命。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有佛性的人。
商人家庭中的薛宝钗,早早学会的,是洞察世事。而经历过父亲去世、家财流散之后,她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比其他人都更深刻的体会。
对人对事,她都是个高手。
菊花诗会,起头的是史湘云,实际安排完全是薛宝钗。宝钗论如何论组织诗会的这番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个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这时,满脑子正热的史湘云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做东请客的钱。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了主意。”湘云听了,自是感服,极赞想的周到。
帮忙到这个地步,细心的宝钗还要对湘云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我小看了你”。
在确定诗题的时候,宝钗发挥她大家闺秀的见识:“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在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而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在她的主张和协助下,她们定下了“一个虚字,一个实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的菊花诗题目。
在限韵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宝钗的周全与大气:“我平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子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奈那难人。”
第二天,大观园里,从老太太到各姑娘以及丫鬟们,吃蟹赏桂,其乐融融。之后的菊花诗会上,会作诗的大展其才,发挥尽兴;不会作诗的也随意自在。这不能不让人服气宝钗的才干与周全。
尽管宝钗在尽量“藏愚守拙”,可她对解决难题的胸有成竹、自信稳重,处处体现。
比如,老太太让惜春画大观园,惜春非常为难。
宝钗说:“你不该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我就说你不中用……我教你一个法子。”“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
她跟探春商议改革思路如何推行落实的时候,宝钗表现出了世事洞明的管理高才。她笑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如果说,探春提出的,只是出于家庭经济危机的“开源节流”,是为了解决管理者的难题,而宝钗看到的,是全局中所有人的实际诉求。——只有解决了办事的人的个人利益诉求,改革举措才能执行下去。她告诉探春:“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于是她提出了让所有人都欢喜积极的“小惠全大体”分配方案,其平衡周全、其细致可行,让众人心悦诚服,欢声鼎沸。
大到管理,小到画画,大观园生活中,简直没有宝钗姑娘解决不了的问题。
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可行性强、考虑周全,她简直是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专家。什么难题到了宝钗这里,她提供的,几乎都是终极方案。
就算不完美,可是,思前想后,却没有更好的。因为没人有比薛宝钗更高的心智。
在宝玉的生日聚会上,曹公安排宝钗首先抽了一支签——“艳贯群芳”的牡丹花。题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似乎是薛宝钗的代名词。
关于薛宝钗,有句著名的评论“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自王熙凤之口。这一次,王熙凤真的说错了,有太多事情来证明薛宝钗对“不关己”的事情相当热情。
她帮史湘云操办螃蟹宴和菊花诗会;
她察言观色后,悄悄提醒袭人,让她别再去给史湘云增加负担;
她主动帮助贫寒的邢岫烟;
她找机会成全香菱住进大观园的愿望。虽然,宝钗不支持香菱学诗。对学诗到了发痴状态的香菱,宝钗是“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她口口声声说“都是颦儿引得她”——是啊,在林黛玉看到的,是香菱对于作诗这件事的爱好与痴迷,可是薛宝钗,她看到的是香菱的现实人生和命运——作为薛蟠的侍妾,学作诗,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呢?“迷了心性”的香菱,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痛苦——所以,她不鼓励。可是,也并没有阻挠。
她“教育”看杂书的林黛玉——如果她真想针对黛玉,她完全可以当场当众指出的,可是,她选择了私下里单独提醒。这份提醒,在那个环境中,对于林黛玉,何尝不是一份保护。
黛玉生病,来看望她的,除了来得最多的宝玉,就是宝钗。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人:一方面,黛玉盼着有人来陪她说话、遣郁闷;另一方面,“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如果不是出于真关心,宝钗实在没必要一趟趟地来。
她真的感动了林黛玉。让黛玉亲口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在这里,宝钗对黛玉的好,不是给别人看的:“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意,又不惊师动众的。”
——你看,宝钗对很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都参与了,主动伸手了。只不过,她是个高手,她能做到轻轻插手,再恰如其分地轻轻抽离。“皑皑轻趁步”,她做事不着痕迹。我想,有时候,她会在心中暗笑那些重重出手不分轻重一通乱打的“笨伯”吧。
薛宝钗在王熙凤面前的“摇头三不知”,是因为凤姐是宁国府的管理执行人,是实际当家人。这个角色面前,宝钗知道,自己最好是闭口,避免任何分歧和是非。
薛宝钗并不冷漠无情,她只是,心智太成熟,成熟到戒掉了外在的情绪流露。
她是个对所有人都怀着悲悯之心的高人,她不愿意看到争斗、折腾和为难。
于是她处处周济、伸手帮忙、事事周全。可是,她不动情。她知道,动情,就会有伤——不管是伤己,还是伤人,她都不愿看到。这些“无谓”的伤害,她太明白,能避免就避免。对人,能护就护,不能改变的局面和结果,尽早理智处理,及时止损。
我们每每看到林黛玉的眼泪,会为之感动,可是,薛宝钗的为了周全、为了他人的努力,难道不更值得敬重吗?难道遇事的时候,非要哭在一起、伤在一处,甚至同归于尽,才算真诚待人吗?
薛宝钗不要这样。她是高人,她有着别人不及的心智和理性。
“淡极始知花更艳”。“通人”(探春语)薛宝钗,对一切都淡然处之。她看得到所有人的诉求,她看得到家族命运的走向。不管小姐姑娘还是丫鬟婆子,她也曾怜悯地为人打算过。她能用理性护着自己,也护着他人。可是,她也很无奈,自己的力量终究有限。没办法的,有损大局的,只能,随它去。
深深喜欢林黛玉不仅有宝玉和贾母,也有薛宝钗。“颦儿”这个称呼,来自贾宝玉,可叫的最多的,是她——称呼,是很能表现内心态度的。
她不刻板,懂幽默。黛玉的玩笑,众姑娘中只有她能欣赏:“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所以昨日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薛宝钗觊觎“宝二奶奶”的地位和富贵吗?不,她见过钱财,而她的个人生活,简朴至极。她还跟探春李纨一道在当过贾府的家,贾家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她很清楚。
更何况,对贾宝玉,她又何曾看上过眼!“无事忙”“富贵闲人”,这些带着轻蔑的称号,都出自薛宝钗之口。
她在柳絮词里写:“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随缘化”,到“随聚随分”,她并没有刻意觊觎什么,图谋什么,她是个随时随势的高人。
她每每出手,各方周全、细致筹划,是为自己图了什么呢?有人说她“心里藏奸”,可是,她又害了谁呢?四大家族穷途末路、大观园里诸芳流散,哪一个,是薛宝钗害的呢?
当抄检大观园来临的时候,宝钗第二天就立刻搬走,再也没有回来。大观园诸芳悉数流散凋零,只有薛宝钗,她是主动走的——因为她太明白、太透彻,她能把握住主动权。
在大观园里,薛宝钗的学问是人人皆知的好。她饱读诗书,处处可见她深厚广博的学养。她在作诗、绘画、养生方面都有不俗的见解,懂参禅,甚至能看药方。宝玉说她“无书不知”,连夏金桂都说“人人都说姑娘通”,香菱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贾政是个最看重读书和学问的人啊!
如果说,林黛玉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那么,薛宝钗则是首席学人。
薛宝钗学问的境界,跟一般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能有几个这样?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读书误了他,可惜他到把书糟蹋了。”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她的理解和志向。
她跟探春的一番“学问对话”里,有明确的表现。
对探春的改革思路,宝钗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1篇不自弃之文不成?”探春笑道:“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的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夫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师,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上竟没经历过。如今可惜迟了些。”“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孔子朱子的理论,只是读来应对科考用来求官的,实际做法跟在书里读的,完全不相干。可对于宝钗来说,“学问”是“正事”,是时时事事提点着自己言行的修身律条。圣人之书,薛宝钗不仅认认真真读入了心,还将之融入了自己的言行——知行合一。宝钗不但相信那些“圣人言”,她在读书中把这些儒家学问融入了人格。她时刻用学问来比对自己的生活,将之落实,所以她说“那句句都是有的”。那些修身律己为天下的“理”,跟“官迷禄蠹”之流用之往上爬的“仕途经济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为君为国为正义为天下”学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两类人的根本分野。
有圣人学问提着,薛宝钗不会做出违反自己底线的事情。而把学问当外衣和跳板的人,如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没有底线的。他能为一己之利弯下多深的腰,一转脸,也能为同样的利使出多卑鄙下作的手段。
薛宝钗是个有志向和追求的人,她明的是“理”,守的是“礼”。她端端正正持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修身自律济天下的道德理想,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理想和正义,是成全他人实现自我的人格修养,不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她说了,自己也不信。
在这个意义上,木兰觉得,复杂的薛宝钗其实是个很纯粹的人。
所以,薛宝钗在很多场合的表现,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她只做“正确的事情”。
哪怕是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她也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和爱好去点菜点戏,因为她知道,必须敬长;
元春省亲当晚,宝钗不可能认为那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因为她知道,那晚的主角只能有一个,就是贵妃娘娘。所以,黛玉想要的是“今夜大展其才,要压倒群芳”,而宝钗想的是,这样的场合上,不能有任何让贵妃不痛快的事情发生;
金钏儿蒙羞跳井后,宝钗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宽慰王夫人。她甚至把自己的两套新衣服送作死者粧裹,她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她不会让王夫人有什么为难和压力,更不可能当面指责王夫人这个“间接凶手”;
林黛玉死后,面临家长们对自己跟宝玉的婚姻安排,宝钗也不会拒绝反抗,尽管她知道婚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薛宝钗的境界,也是她的悲哀。
富贵生活,从来都不是薛宝钗的追求。生活中,她的朴素让人惊讶。大观园里她住的蘅芜苑,“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居家的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
如果说,衣服房间的朴素还有“作秀”的嫌疑,那么,宝钗对物质富贵的态度,也体现在对邢岫烟上。她欣赏岫烟,是因为她“荆钗布裙”,而且真诚坦荡,“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一个人所欣赏的,是能反映他真实内心的镜子。薛宝钗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我们不要用物质和婚姻这些标准来衡量薛宝钗。这样会低估宝钗姑娘的志向和心怀——她是儒家社会中个人追求的完美化身。
儒家济天下的现世情怀和进取精神,与佛家不着一物的悟空境界,都在宝钗身上完美体现。
现世安稳。谨谨慎慎,井井有条。所有人、每个人的诉求都能有去处,得其所。
——这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也是宝钗从来都没有看上贾宝玉的原因:因为他没现世追求,与己与人他都没有。没有现世感,贾宝玉对人的关怀也好、怜悯也罢,都是无用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当探春说出自己的大观园管理改革思路时,宝钗听完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这句话,是多么典型的儒家理想啊。
在说完大观园改革方案后,宝钗继续跟各位管事人说:“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看管,皆因看得你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面”“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子周全的谨谨慎慎……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无易之治,分他们之忧?”
——大家齐心,谨慎周全。为上分忧,为民生利。这是多么积极的进取精神啊。
为君为国为上为民,并不看重自身的荣华富贵,而要在这“为天下为他人”进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这才是薛宝钗。
很多人拿林黛玉跟薛宝钗比。林黛玉执着于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极致探索,薛宝钗志在在现世中实现个人力量的最大发挥。一个朝内,在有着无限深度灵魂中漫游,一个朝外,在风风雨雨的世事历练中延伸。她们没有可比性。
薛宝钗吃一种专为她配的药:冷香丸。端方稳重的薛宝钗,也有过一次“过热”的情感流露。那是宝玉遭父亲一顿毒打后,望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宝玉,她也心疼:“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嚈住,自悔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不往下说,垂下头了。这句话“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而那一刻的宝钗,却是“姣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只有这半句。不能再说了。
“高情巨眼”——看透一切事、悲悯所有人的薛宝钗,是正在写书的曹雪芹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不能热,不能红。一旦克制不住,就要用“冷香丸”镇压。而冷香丸的配料,是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的花蕊,它们是端庄、纯洁、清高和坚贞。书中,冷香丸是用来镇压薛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书外,它们是用来克制作者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怜与爱的。他必须克制。
曹雪芹太悲观。大悲观。
曹雪芹为之悲观的,不是某个人的命运遭际,也不是为哪个阶层的富贵与统制,而是为生命这不得不面对却永远无法逃离的现世。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偶然来到时空时,都要面对的遭遇。只不过,有人看到了,有人没看到,或者说,装作没看到。
我想,在曹公的哲学概念里,黛玉宝钗宝玉三个人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宝玉是现世的肉身,而黛玉和宝钗是精神的两个方面:对于“出世”生命极致追求的理想,和生活中“入世”的参与的“现实感”。这三个形象,都体现在曹雪芹身上。黛玉是他注定破灭的梦想,宝钗是他对“现世完美”的追求,而宝玉,是在对着两个精神形象的追逐中,一步步走向了悟、走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肉身。
三个形象中,只有薛宝钗,是完全清醒的。
曹雪芹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本“悟”书。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不,比宝玉更早领会的,是薛宝钗。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就了《红楼梦》,薛宝钗,是以理想的形象闪身入书的曹雪芹。
人格集儒释道为一体的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词,用以怀念他心中的完美女性、爱妻、知己朝云。不知道,他几百年后的曹雪芹,在写书中薛宝钗的时候,会不会也有相同的.感受。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第四篇】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
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或许“红楼梦”,真的只是红楼的一场梦。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书笔记-回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三回【第五篇】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红楼梦》这辈子总要读一次的。看你在什么样的年纪和心境下拿起。
20xx年开始读,到今年因为疫情,闲宅在家,终于读完。接近5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小学时候,看过缩略版的红楼。不解其意,本能地对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反抗。也会用黛玉葬花诗句,修饰八股文。
真正读的时候才知:黛玉葬花时那种难掩悲凉;宝钗的端庄大方背后亦会追着蝴蝶到处跑;刘姥姥这位乡下人的实诚与智慧;宝玉对姑娘们真正的心疼;贾母谈起服饰颜色细微处的修为…
当你真正去读,是跟听来的体验完全不一样的。
感触太多,择几点谈谈吧。
①一场关于极致的美学体验。
阅读的这两年多时间来,坦率说中间很多时候也觉得无聊。特别是贾府各路人员嚼舌根的事儿。
但我真正被里面美的体验打动,如教香菱写诗,大观园建诗社,一群人吃螃蟹,迎接第一场雪。等等。遣词造句极具美感,汉字语言表达的巅峰,无数次让人产生心流。想着一群年轻人就这样风花雪月下去多好。
②多种多样饱满的人格。
很多人物风格明显。就比如争议最多的钗黛。到底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自古多议论。
可这两个人都多么好,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灵气,一个大方周到智慧才情均不缺。她们根本不用对立,去看到丰富的人格与光芒,去欣赏去行了。
比如探春,刘姥姥,也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人物。
③讲究精致的贵族生活。
到底还是人,但怎么生活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红楼梦里将清代贵族的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
原来中国人在以前竟然如此精致过,一顿菜的工序就足以让人震撼。关于服饰的颜色,原来知道红白蓝紫这类吗,看了红楼梦,才知道自己是个色盲。
那种一丝不苟的精致。过去还真有人这样生活过。
④包罗万象的宗教,文化,哲学。
红楼梦里有很多中国文化的体现。器物,制度,精神等。我们这个民族太博大精深,会泛起骄傲,为我们的古物。也会痛心,为这能吃人的封建制度。
还会深思,这是道学还是佛学。一切人间事,无不在红楼。
⑤我喜欢它的结局。
宝玉他考取了功名,给家里人有了交代。袭人嫁玉蒋玉菡,宝钗怀孕,都有了新的寄托。借贾政的口吻说道,宝玉原来是天上下凡的和尚。这短暂19年的陪伴后,他终归是要回去的。
宝玉是神仙和尚,大家相信了这一点。对于他的离去就不再悲伤。
贾府虽然落败得一塌糊涂,但还有一抹希望。作者是仁慈的而热爱的。
………
想说的还太多,不知道下一次再完整地读红楼是什么时候。但它一定值得反复品味。
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藏,伟大的红楼梦。
上一篇:2023年文具童话作文三年级 文具童话作文字左右5篇
下一篇:文具童话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