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心得体会范文范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心得体会范文范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心得体会【第一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实现区域发展由同质竞争向协同融合转变。

共建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其次,培育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树立与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现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协同攻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再次,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国家或长三角地区急需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研究谋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坚持产业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

打造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

首先,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创资源,借助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国家科学城的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其次,推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打通和长三角其它地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区域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开创长三角科技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打通与上海、浙江、安徽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界限,实现科创资源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与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等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联动,打造长三角创新集群重要连接点,合力建设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创新经济发动机。

建设区域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首先,加快交通干线骨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路线、过江通道等主要交通轴线的架设,打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系统,支撑“1+3”重点功能区发展。其次,实现跨区域交通的无缝连接。通过推进沿海经济带、沿江生态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宁杭生态经济带等的交通运输规划研究,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跨省市城际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线路有效衔接的协调,实现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无缝连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与长三角城市间公交一卡通、通关一体化等的全面实施,支持主要城市间开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临沪地区城市加快与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其余城市跻身上海2小时交通经济圈。

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战略区

首先,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重点围绕长江、太湖、洪泽湖、大运河等生态重点功能区,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江生态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与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实现区域共享、生态共保,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新空间。其次,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动,积极参与长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长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区实行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长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态协同治理。再次,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重点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控、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奖励。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实现制度创新的跨区域联动

首先,要积极配合长三角跨行政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工作,统筹好区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好与其它两省一市的协调工作。其次,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和长三角其它地区联手构建协调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同时,与长三角其它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协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相应举措,完善具有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长江经济带下游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再次,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与长三角核心区、非核心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区域性的非政府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发展,不定期地针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举措开展专题研讨,使企业、非政府组织、居民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心得体会【第二篇】

9月28日,大通镇开展了集中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在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区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构新发展格局,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天,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面对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同时要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心得体会【第三篇】

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事关大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当前,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清醒认识和牢牢把握一些核心要求与关键环节,以使操作不偏向,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三角区域地位特殊,一体化试验居高涉远,因而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事关大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当前,我国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清醒认识和牢牢把握一些核心要求与关键环节,以使操作不偏向,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本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体化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体化的目的必然是发展,且这种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或根本目的。

一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长三角地区总体发展较快,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之一,但仍存在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未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应通过一体化推动,使自身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或示范区,同时也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或引领区。

二是高质量发展是力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一些具有深层内涵和实在品质的数据与比例关系的改善优化,如一二三产结构、城市化率、人均收入、世界级品牌数量等的优化提升状况,也不仅仅是经济运行状态的向好变化,如平衡性加强、有效性提高等,高质量发展还体现着生产、生活与生态有机融合的层次,是各类产品与服务的高质量的直接呈现与充分供给,支撑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富裕和获得幸福的坚实基础与综合体现。

由于高质量发展体现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富裕和幸福的统一、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因此必然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把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每一个具体领域和操作环节,把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作为检验各项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并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严格对照检查评估。

关键导向: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当把形成尽可能强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具有全球性的竞争优势,作为关键导向或重点任务。

长三角通过一体化发展形成全球竞争优势的路径如下:

一是进一步做强做大长三角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值得关注的是,不能把一体化理解为同一化,理解为要消灭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事实上,“错位发展”不仅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错位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就长三角区域而言,要充分利用基础条件和发展载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二是通过一体联动,联合做优做强区域整体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一体化的重点、亮点,也是难点所在。为此,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机制,超越局部利益的限制进行统筹与整合。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全面梳理各个地区的共同点,运用支持政策和统筹手段,通过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强化配套体系等举措,扩大优质高端产业规模、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其次,要系统了解整个区域的增长点和优势源,把握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广泛集聚创新要素,通过合作建立创新园区、实施多点布局等举措,构建新的区域比较优势。

第三,在做强做大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长三角要努力把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为领先优势或超前优势,把超前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把全国的竞争优势提升为全球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建议通过深化开放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应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创造,努力抢占世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两措并举、融合运用,最终将区域比较优势提升为全球竞争优势,使长三角区域真正成为世界发展高地和创新高地。

核心内容:促进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应当重视“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建议将整体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事实上,营商环境不仅关系到国外投资经营者,也关系到国内投资经营者,是对内对外十分重要的因素。

首先,营商环境社会感知度高,关系到投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所以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很多情况下,会呈现出立竿见影的结果。

其次,营商环境切入点直接具体,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于此着力不仅能够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能够顺藤摸瓜、由浅入深地触及并解决根本问题。可以说营商环境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的导引线和牛鼻子,优化营商环境能把各项具体的改革引出来、推到位。

再次,营商环境直接关乎政府治理,是测试政府工作状况的重要标尺。营商环境与投资经营的状况、经济运行的状况密切相关,通过经济运行可以反思营商环境的状态,进而检验政府工作的勤勉程度和能力状况。

当前我国各地区的竞争乃至国际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营商环境状况的竞争上。尽管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位居前列”,但无论是从现实状况还是从发展要求看,仍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一是建议进行“比照借鉴”,参照国际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将关键因素形成清单。比照国际最好水平找出差距,进行整改优化。二是建议坚持“问题导向”,把社会反映强烈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问题作为抓手,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直至彻底解决问题,达到最佳标准。

整体优化长三角区域的营商环境,要紧紧扣住投资经营者的核心诉求和关键需要,有几点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其一,重点不在于“松”,而在于“公”,要放活企业、市场,但政府的管理绝不是越松软越好,重要的是给企业运营和市场运行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其二,重点不在于“少”,而在于“准”,管理清单要精简,但不是说越少越好。关键在于准确适当,该管的要坚决管住,不该管的要彻底放开。其三,重点不在于“惠”,而在于“信”,不是政策越优惠越好,而是要使之规范稳定透明可持续、值得信任,有公信力,能给投资者带来信心。这就要求涉及营商环境的政策法规等做到“四可”,即可把握、可衡量、可预期、可信赖。

现实抓手:解决区域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体化发展涉及多个方面,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一体化本身是不断走向纵深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应当把解决区域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抓手。深入了解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攻克瓶颈环节,也就意味着一体化的实质进展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从思想上看,由行政区划限制所形成的“一亩三分地”决策思维仍然在一些政府部门普遍存在,一体化所需要的全局意识、统筹决策仍未真正得以树立。

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尤其是安徽省与其他两省一市存在明显差别。

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上海人均GDP为万元,江苏为万元,浙江为万元,而安徽只有万元;上海人均收入为64183元,江苏为38096元,浙江为45840元,而安徽城市人均收入是34393元、农村人均收入仅为13996元。

从人群上看,长三角区域城乡间人口基础性财产、现实个人劳动所得与社会公共服务所获等方面相差较大,在有的地区,甚至存在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

从领域上看,在合作交流全面展开的同时,几乎在各个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阻隔和分割。受体制、利益等约束,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存在“断带”或对接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形成了较大制约,须下大力气解决。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优选目标之外,还须做好方法路径的选择和时机环境的把握,在具体部署上应统筹考虑、缜密研究和科学决策。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心得体会【第四篇】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以“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共建“大江北党建联盟”协调机制,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党建综合体”,推动区域发展整体提质增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组织共建为平台,搭建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一是强化理念融合,先后组织非公企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批示和对考察安徽系列讲话精神集中学习21次、交流座谈7次,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职责使命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强化党建融合,积极对接汊河镇与南京市江北新区葛塘、顶山、盘城街道,签订党建共建协议,计划吸纳xx家党建强发展强的非公企业、党建基础和管理水平较强的8个社区参与,构建交流互动平台。三是强化组织融合。形成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先后成立5个功能型党支部,通过党员队伍共管、资源信息共享等形式,增强党组织实质作用发挥,实现对傲宇数控、金边溪轨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18家跨界非公企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

二、注重整体规划,以工作共推为目标,构建区域化党建整体格局。一是重协调,构建“1+2+3”的党建工作模式:“1”即上级党建工作要求;“2”即开发区党建工作要求;“3”即企业自身需要。进一步厘清职责,将党建与公司治理相融合,协调发展。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二是重氛围,构筑信息共享平台。举行长三角媒体汊河行活动,南京日报、澎湃新闻、江苏电视台等20家长三角主流媒体聚焦汊河,对外发布汊河经济开发区信息,全面描绘汊河党务、政务、企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画卷。三是重对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按照“党委搭台、企业唱戏”的主基调,汊河开发区党工委牵头,组织一批党建强、发展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与江北新区产业链上流企业进行点对点接洽,共谋发展。如,盛世高科有限公司与浦镇车辆厂、滁州南钢盛达事业有限公司与南京钢铁集团以党组织合作交流为纽带,不断进行生产合作。

三、聚焦区域发展,以人才共享为手段,激发区域化党建工作动能。一是创新“星火党支部”接续培养模式,让人才“走向党”。针对跨界企业党组织异地归属的问题,汊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选派机关党员成立“星火党支部”联系45家本地尚未成立党组织的跨界企业和小微企业员工进行接续培养。二是促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让人才“引得进”。发挥汊河双创园引才平台作用,汊河开发区党工委承办“来安县首届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优质人才落地生根。开发区党工委先后与北京虚实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项目洽谈,落地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等多个科技项目。三是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留得住”。双创产业园招引小微孵化企业8个,芯谷孵化、联东U谷、世企汇谷和博淞孵化等4个双创孵化产业综合体落户园区,“长宁路-王桥路”十字科创走廊基本形成。

四、突出品牌效应,以文化共促为平台,健全区域化党建服务载体。一是深化区域党委交流,增强组织联系。汊河开发区党工委多次筹办跨界文体联合活动,实现“两地”党建多领域高频互动。如,汊河开发区党工委定期举办足球邀请赛,先后邀请南京天成足球队、火蓝足球队跨界参与。二是深化跨界团体交流,增强民间联系。依托两地资源互补优势,联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两地非公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如,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主办,滁州南钢盛达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来安县汊河镇第二小学党支部承办,南京秦淮朗诵表演艺术协会、南钢演讲朗诵协会、扬子江朗诵协会等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向党献礼向英雄致敬”诗歌朗诵会,覆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8个,参与人员480人。

下一步,汊河开发区党工委将按照“党委搭台、企业唱戏”的主基调,依托“大江北党建联盟”,实现和南京市企业的人才共用、技术共享、产业共建,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借助“大江北党建联盟”构建两地“一家亲”的氛围,推动汊河全面融入江北新区。

48 515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