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例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第一篇】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使教学内容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对问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才会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会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1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都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通过理解内容、积累词句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并在其完成的情况下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努力一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答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做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进取心。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第二篇】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3)尊重每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4)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1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第三篇】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当时这本书给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的很棒。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比较浮躁的环境,很多人的想法和以前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说是时代变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那是别人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对待和怎样行动。我记得我刚来大学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因为我当时来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我希望在自己看到一些书了解一些大学之后,能知道自己的大学该怎样去度过。我记得我们新老生交流会的时候,师姐和师兄有的说学习最重要,有的说交际能力最重要,还有的说等等之类的,当我听到他们说自己的经历时,我很羡慕其中的一些,我知道自己大学需要去做什么。我大一大二比较努力的学习,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跟着我的导师做项目,我获得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大学结束了,我现在已经工作了。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的过去是绝对不完美的,我一定思考自己的过去,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让自己能更好的面对现在和未来。

现在刚毕业的我们,偶尔聚会的时候会说,那谁谁的工资是多少,或者那谁谁在干嘛等等。刚毕业的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在做一些可能看起来很简单的单调的工作,做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一些情绪。其实应该最先从自己身上反省,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句话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是做好其实真的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我记得我们以前找工作的时候会去网上查一下关于公司的一些评论,然后会去讨论一番,在网上抱怨的那些人都是在工作上不如意的人写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作做得很棒,他还会去网上抱怨吗。

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一到实际做事的时候,就会把他们抛弃到九霄云外了,然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糊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眼高手低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还记得一句话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我想对于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哪怕是一件在简单的事情,也要尽全力去做好。《工作就是为了责任》、《你在为谁工作》里面都列举了很多真实的事例,都证实了只要一个人负责认认真真的把工作做好,以后的很多都会水到渠成。至于什么都不想干,或者工作要轻松还有高薪的,我想不去努力不去付出的到最后肯定是一事无成的。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第四篇】

我们先来读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要过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此人不知如何是好。恰巧上帝在天上看见了,于是点化此人——伐木造船,乘船渡河。此人照办,顺利过河。过了河后,此人舍不得丢弃辛苦打造的船,背着船继续前行,越走越辛苦……不禁仰天长叹:此行何故如此重矣!上帝闻言惊异:过了河还背着船干什么?

这个故事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转入正文——《认识11~20各数》一课的教学思考与设计。这是“高效课堂·新修订课程标准全国培训活动”(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课。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对于《认识11~20各数》一课,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数感。这个目标明确而详细。对于课时目标,这样拟定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如此具体而确定的话,那累积下来会怎么样呢,能累积下来吗?

笔者曾经问过一名教师:“教学《认识11~20各数》,你期待学生最久远的收获是什么?”“数感、十进制,还有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位教师的回答简练而深刻。可是笔者并不满足,继续追问:“你期待学生最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位教师哑然……

当然,“本质”肯定不是考试的分数,而且,我们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是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思考:通过《认识11~20各数》一课,学生有了知识(计数单位、十进制),有了能力(数出11~20、读出11~20、掌握数的顺序),也有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那更深层、更久远、更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笔者深知学生不能成为知识信息的“储蓄”者,也不能仅是前人技能的再现者,而应是智慧的创造者。于是,我们遵循“智慧数学”的理念,凸显智慧的萌生、发展、生长和创造,设计了《认识11~20各数》一课。教学过程通过三个板块展开:

(一)第一板块:从小石子数起

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溯人类智慧的萌生与发展,从小石子,到小棒(算筹),再到计数器,记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最突出的创造是“以一当十”,从1个大石子(重量与1个小石子不一样),到1捆小棒(形状与1根小棒不一样),再到1个珠子(完全一样的珠子),学生沿着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成长。

师(出示10个小石子)瞧,老师这儿有一些小石子,咱们也来数一数有多少个。

师今天的课呀,我们就从这些小石子数起。(展示幻灯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他们捕获1只猎物后就在地上放1个小石子,2只猎物呢?3只呢?(出示10个小石子)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越来越多了,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看,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师小朋友们,这个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师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筹,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来越轻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这儿有多少根小棒?

师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演示动画)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们,你会像这样先数出10根,再捆成1捆吗?动手试一试。

师捆好了吗?这1捆是多少?对,它就是1个十。1个十里有几个一呢?好,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记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师请同学们用捆好的和散着的小棒表示出12。

师(出示1捆带2根小棒)刚才,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了12。现在,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12的吗?(出示计数器)认识吗?它叫计数器,右边这一位是个位,左边这一位是十位,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呢!看,这是12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看,十位上这1颗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这1颗珠子能表示1个十。真厉害,能以一当十!(板书:以一当十)一起读一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瞧,人们多聪明啊!从小石子到小棒,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什么?从计数器上我们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以一当十。)

(二)第二板块:“十”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板块追溯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让学生从中感悟智慧的萌生、发展,第二板块则回归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通过身边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理解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让学生从中体验智慧的生长。

师“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出示1包餐巾纸)看,这是什么?老师把它打开,数1、2、3……多少?

师(出示1盒饼干)再看这1盒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老师这儿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找找吧。

师谁找到了“十”?请起立。你的“十”在哪?数给我们看看。

……

师大家看,十个是1包,十个是1盒,十个是1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出示3捆铅笔)看,这是多少?为什么?

师(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装的铅笔)想拿50支铅笔,你准备怎么拿?

师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师拿62支怎么办?如果拿100支呢?

师看来,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

(三)第三板块:从小石子中“走出来”

“走出来”是指从实物到符号。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此,这一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师“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记数时我们总不能把计数工具一直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就设法从石子、小棒、计数器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图形和符号。(出示数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会数吗?我们一起数一数。有了这10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师(出示数字“12”)这是多少?对,它就是12。

师现在我们知道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们的“十”都在哪吗?

师(指着数字“12”)这里的“十”在哪?这个“2”表示什么呢?

师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单?是呀,用符号表示更简洁了!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48 529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