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专业论文范例精编3篇
【导言】此例“林学专业论文范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林学毕业论文1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学院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采取访谈法、选择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高等林业教育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实际成效。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中,找准高等林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高等林业教育当前需要改进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二是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
林业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高等林业教育与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研究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对高等林业教育毕业生质量、人才素质的要求,可以形成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为高等林业院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西南林学院是西部地区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高等院校,主旨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科技及管理人才。本文以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西南林学院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采取访谈法、选择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高等林业教育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影响。
1西南林学院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2007年7一8月、2008年1一3月、2008年7-9月笔者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红河州、保山市、大理州、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等10个边疆少数民族市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西南林学院毕业生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历时65天,共召开座谈会84场,进行个人问卷调查7%份,并先后对430家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质量调查。最后共收回用人单位填写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269份,毕业生个人填写的调查问卷673份,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毕业生培养情况作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1. 1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
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突出地反映了西南林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顽强的创新能力、融洽的人事关系、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专业知识,从这些方面也反映出西南林学院农村生源多,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治学严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其他诸如政策法规的掌握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处于正常偏上,接近正态分布。而外语水平一般、计算机运用能力简单的弱项也比较突出,这和近年来知识爆炸、外语运用程度提高、计算机运用技术突飞猛进相关,一方面表现出毕业生身处基层与艰苦行业,在获取最新科技和信息方面的条件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了西南林学院外语、计算机教学,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1. 2毕业生的评价
西南林学院毕业生普遍对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对现在的工作基本表示满意。近四分之三被调查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并表示准备继续在现单位踏实工作,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已经在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普遍对工作满意,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和同事关系融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近70%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或是较有信心。5成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勤奋踏实、身体健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1. 2. 1被调查毕业生在校所受教育及表现
在所有被调查毕业生中,有27. 04%人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15. 19%是“优秀学生”的获得者,13. 33%是优秀毕业生。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答卷率高于普通毕业生,显示这部分毕业生的亲和力强,对母校也比较关注。毕业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所受最重要的教育是专业知识(占38. 15% )和基础知识学习(占27. 41 % ),他们觉得在大学期间所受最重要的锻炼是社会调查和实践(占21. 48 % ),而社会工作则占10. 37% , 4项比例接近4:3:2:1。
毕业生对现在的看法及以后打算
从毕业至今,他们在工作中,有47. 41%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单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28. 0%的人得到了晋升或表彰;仅有7. 3%的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
对现在的工作普遍认为满意,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 )、和同事关系融洽(% ) ,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47 % )、受领导重视(%)和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有74. 1%的人表示准备今后继续在现单位工作,仅有少部分(%)准备考研或考博,而准备今后出国留学、另谋高就或是有其他打算的人合计不足10%。
毕业生们对现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 %的表示能够胜任,有两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基本胜任(%)或勉强可以(1. 7% ),仅有不足1%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对于未来的前景普遍看好,认为前景好,有信心者占%,前景较好,较有信心者占%,前景一般者占%,仅有1. 7%的人认为自己前景黯淡,准备另谋高就。
毕业生自我评价
在所有的毕业生中,普遍认为责任感强( % ),有创造力(% ),有实践精神( 29. 3)和创新意识(28. 4%),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因素。
自我评价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思想素质过硬( % ),工作勤奋踏实( % ),身体健康(% ),有很强的集体观念( %n)和协作精神(% )。在工作过程中,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较为突出的不足是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公关交往能力。有60. 74%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较差或是一般;有53. 9%认为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或是一般;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公关交流能力( % )、口头表达能力( %)和组织领导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
(1)西南林学院实验、实习教学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有60. 8%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实习环节是教学管理中影响毕业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 %)也是影响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基础理论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也对西南林学院毕业生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还不够。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77. 6%的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56. 5%的人觉得应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56. 0%的认为应加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3)英语、计算机以及人文社科类等基础性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在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中,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偏低,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2结论与讨论
一是教学教务部门要按照“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符合西南林学院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西南林学院毕业生的好就业、就好业提供有力保障;招生部门要与就业部门互通信息,保持联系,根据就业部门提供的社会需求信息作为参考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适度增加招生计划,对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3篇林学专业论文范例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林学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林学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为林业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林业经济问题拓展为涵盖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的复杂经济问题,着眼于寻求林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者的共同实现。鉴于交叉学科性质,在分析林业经济问题时,应对影响林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相应理解。在与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交流中,得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学或生态学背景,而国内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与其相比存在较大迥异,这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 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培养专业人才,即教学功能;其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等院校均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展了本科、硕士生教学工作,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以毕业生数量而言,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以中国林权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转问题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能对林地和活力木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与其教学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与产、学、研3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致。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制约下,采伐指标的获得对林业生产者而言,较森林的最优化经营更为关键。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主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实施,使得林业生产者更为关注自有森林如何尽可能多的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助。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 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 学科理论构架分析
多年来,发达国家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不断发展与变化,既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水平面发展变化的。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与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理论构架存在根本差异。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立足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构架于高等数学、经济学和林学等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形成林业发展理论,诸如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协同论、船迹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培育轮、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更为复杂,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传统林业经济模型的缺陷。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林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诸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经济学的边际理论以及林学的森林生长理论等,方可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林业经济活动及其本质问题。如本章第2段阐述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当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等闯题。就该学科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必备的数学和林学理论基础。
4 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林业经济实际严重脱节,3者间关系扭曲。学术研究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森林资源经营问题。以2006年《林业经济》刊物登载的257篇论文为例,其中与林权改革相关的文章共50余篇,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50篇,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也是林业经济研究应关注的命题之一。林权改革促使森林经营权的转变,即既定林地经营主体的变更,及与之相对应的活立木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变。因而,正确和客观的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应着眼于林地经营权发生更迭后,原有经营主体和现有经营主体收益的变动。林业生产具有内在规律,即速生丰长林的轮伐期在立地条件极好的情况。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针叶材轮伐期高达数10年以上。在林权改革后的短时间内,难以对森林经营主体收益变动予以评价。换而言之,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然而,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进而不难想象对于林权改革绩效的评价必将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严密性最强的学科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中思维方法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各阶段使用的具体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它技术手段或工具。近20年,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手段的运用极为匮乏。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需要研究人员掌握统计学等数学知识,模型构建等方法的运用则需研究人员既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也掌握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基础理论。定量分析方法韵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林学论文范文3
设计之初是为人类生存的需要去优化环境的一种创造方式,是为人类生活而服务的一项有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并通过设计活动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目的。设计为人类创造丰富而多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具有鲜明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特征。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经由人类的预先设想和计划得以实现。艺术则是人类用来理解、表达、记录、认识事物的方式,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逐渐成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模式来表现世界、表达情感,它带有更多创作者自身的主观认识。纵观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史,两者虽相对独立,但对彼此的作用却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层次、审美、自我风格、地域特色等内容的需要使得当下的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当代艺术在表达了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矛盾和人的精神问题,从而使得艺术更具时代的特征,而不再是个人私密情绪的宣泄;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实现价值是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征,从而使得艺术变得越来越接近大众,接近生活。设计借助当代艺术的无限幻想突破理性的束缚,把艺术的激情与设计的理念相结合,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而创造新的物质形象,同时纯粹的设计也是艺术的另一种表达。当下的艺术需要设计因素,有了设计就会有新的表达可能;当下的设计更需要艺术,艺术会使设计不再枯燥和循规蹈矩,变得更灵活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而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系统的核心,设计过程是艺术概念的加工程序到制成品的过程,并且设计创造的这些“新型”的组合和构成形态总是来源于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符号,遵循着对形体、尺度、空间、色彩、质地、均衡、韵律、变化、衔接和再现等一系列“形式美”法则,给我们的创作和设计带来了永无止境的幻想。同理,艺术家和风景园林设计师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已知的基本元素提炼、加工、利用、改造或创新的行为,是把自然的已知元素变成新的视觉元素。而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就是我们造型基础课学习的基本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都是相对的,每个时代对设计的定义和分析都具有局限性,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需要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3项基本条件。现阶段我们应该意识到,风景园林专业中艺术造型课程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在大力加强的同时不断改进其教学弊端,要从艺术和设计关系的角度出发,改良教学方法和创建新课程结构,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在多元文化并存中相互渗透,慰藉人类情感的需要成为它们共同的属性。
2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声明:“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即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培养思维能力。”同样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因为知识是很有可能会过时,而好的思维方式却是让人受用终身,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艺术基础课程中,主要对事物的观察、认知以及对事物的创造、表达这两个方面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实践中,强调的是“体验”“、感受”和艺术观察事物的方法。在创意思维的练习中,重视的是“造型”而不是“工艺与技巧”。在面对当下愈来愈复杂的综合性设计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艺术家的审美素养,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而各类设计之间能够贯穿其中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基础造型手段。要养成艺术设计思维方式,必须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众不同且的设计概念、独特的视觉呈现角度、发现美的能力才是当代设计的灵魂,结合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创造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山草香●(有历史又有时代感的,不仅满足当下人的需求,还要创造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
3结语
上一篇:毕业设计论文格式3篇
下一篇:2023年给员工的感谢信温馨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