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教育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名词解释教育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名词解释教育篇1

1名词解释题

1信息化:信息化指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

2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4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于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5数据: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它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

6mis战略规划:mis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mis长远发展的规划。

7原型法:原型法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u/c矩阵:u/c矩阵是用来进行子系统划分的一种方法,它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9业务过程:业务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10“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的一种策略形式。

11“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自上而下”的开发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的一种策略形式。

12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更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13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以类、类的继承、聚集等概念描述客观事物及其联系,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了全新的思路 14管理业务流程图: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表明系统内各单位及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15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16表格分配图:表格分配图是一种用来描述管理部门将业务单据(或报告等)复印多份分发到多个部门的过程的图表。

17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开发从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确定项目开发是否必要和可行的过程。18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19业务流程重组: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和效益:

20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它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2l判断树:是用树形分支图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它的左部各分支代表条件,最右边一列表示应采取的决策行为。

22功能结构图:功能结构图是按系统功能的从属关系构成的图表,它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最上层是系统的目标,越下层功能越具体。23数据关系图:数据关系图也称输入一处理一输出图(ip0图),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由哪里输入,经过什么处理,得到哪些输出数据。24模块化:模块化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将信息系统设计成由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的、易于建立和修改的模块的方法。25处理流程图:在处理流程图中人们将信息系统流程图中的部分处理逻辑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不仅列出了处理功能的名称,而且使用各种符号规定了处理过程的各个步骤。

26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27文件设计:就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的数据量、数据的活动性和设备条件等合理地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决定文件的组织方式和存取方式。

28系统的可靠性:指的是系统可以连续工作的时间。29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指导人们用良好的思想方法设计程序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对任何程序都设计成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的程序: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30顺序结构:是一种线性、有序的程序结构,它依次执行各语句或模块。31循环结构:是重复执行一个或几个模块,直到满足某一条才终止的程序结构。

32选择结构:是根据条件成立与否来选择程序执行通路的一种程序结构。问答题

1什么是知识管理?

答: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很多,下面列出三个供参考。(1)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知识。(2)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处理、寻求理解和使用科研部以创造价值。(3)知识管理是将所有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档中的和人脑中的掌握起来,用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去。

2什么是管理控制信息?答:管理控制信息又称战术级或策略级的信息,是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以更好地利用资源的信息。3信息化从哪些途径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答:信息化正在从以下一些途径促进工业化的发展:(1)新兴信息技术产业。(2)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3)为工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减少污染、增加商机创造条件 4试回答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关系.答:管理系统是信息系统的环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信息系统的输入来自环境,输出则影响环境。

5目前信息系统可分为哪两大类?每类包括哪些部分?

答:目前信息系统可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其中作业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则包括了信息报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等。6试举例说明企业战略信息用于哪些决策.答:企业战略信息往往用于确定新产品投产、停产、新厂址选择、开拓新市场等

7为什么说信息是有价值的?

答: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所以信息是有价值的。

8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基本要素?有何特点?

答:基本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技术。特点:全面收集系统反映目标和运营情况的数据、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支持管理决策。9简述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答: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维护和使用,以企业战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执行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10请简要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答: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和辅助决策等特有功能。具体是:(1)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和输出;(2)预测功能。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模拟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情况;(3)计划功能。根据企业提供的约束条件,合理地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计划,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4)控制功能。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检查、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对差异情况分析其原因,辅助管理人员及时以各种方法加以控制;(5)辅助决策功能。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及时推导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期合理地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1简述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作用?

答:管理信息系统具备数据处理、计划、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具体作用表现在:用统一标准处理和提供信息,排除使用前后矛盾的、不完整的数据;完整、及时地提供在管理及决策中需要的数据;利用数据关系式分析数据,客观预测未来;向各级管理机构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报告,缩短分析和解释的时间;用最短的时间提供尽可能精确、可靠的信息,以便决策者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2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何联系?

答:知识来源于信息,是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因此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信息管理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和效益,则是知识管理的内容,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

13怎样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

答: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各级管理人员既是mis的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对mis的应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mis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14如何深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系统?

答:就其功能来说,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理论、会计学、统计学、数学模型及经济学的混合物,它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技术,因此是技术系统。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观点来看,mis和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引进mis将导致新组织结构的产生,而现存的组织结构又对mis的分析、设计、引进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既是技术系统,同时也是社会系统。15为什么说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答:因为组织规模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首要任务。16“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mis的开发策略各有何优缺点? 答:“自下而上”开发策略的优点是能保证最终的系统可以运行——尽管所开发的系统不十分完美;缺点是缺乏整体的优化,并且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整体性和逻辑性强;缺点是复杂、繁琐。

17什么是企业流程重组?

答: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角度讲,企业流程重组就是站在信息高度,对企业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规划与开发过程之中。18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是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全局性,因此特别适合开发大型mis;缺点是开发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9原型法优缺点是什么?答:原型法的优点是简易,用户容易接受;缺点是返工现象特别严重,不适合开发大型系统。20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各是什么?

答: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是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以节省mis投资;明确mis的任务;为将来的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内容包括mis的目标(mis应实现的功能)、约束(实现mis的环境、条件)及总体结构(由哪些子系统构成);组织的现状(包括软硬件、人员配备及开发费用等);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流程重组等;对影响规划的it发展的预测。

21系统分析应做好哪几项工作?

答:系统分析的具体工作主要是:a.详细调查;b.对资料作系统化分析;c.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22处理逻辑的定义包括哪些内容?

答:处理逻辑定义应写明处理逻辑名称、编号、简述、输入、处理过程、输出和处理频率。

23在系统分析阶段,为什么要分析数据变动频率的大小?

答:数据变动频率的大小与将来进行数据库文件设计时采用何种文件有关,通常将变动频率最小的、固定属性的数据存放在主文件中,把个体基本不变,但数据的值是频繁变动的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存放在周转文件中,而把个体和其值都是频繁变动的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存放在随机文件中。24可行性分析报告应包括哪些基本的内容?

答: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a.项目概况;b.项目目标;c.开发项目所需资源和预算安排;d.期望的效益; e.关于可行性的结论。25系统详细调查中,有关系统输出方面,应调查哪些问题?

答:系统详细调查时,有关输出方面,系统分析人员应调查:原系统的输出(包括输出报告、查询内容、决策方案等)是什么?输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输出可以合并或取消?目前输出的精确度如何?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

26系统开发时,为什么要把系统划分为子系统?

答:把系统划分为子系统,可以简化分析和设计工作,因为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明确以后,每一子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可以基本上互不干扰地独立进行,将来修改或扩充系统时也不至于改动局部而牵动全局。27什么是管理业务流程图?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表明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系统分析人员可以利用它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部分(如迂回等)。

28管理业务流程图在抽象信息流的作用方面有何不足之处?

答:管理业务流程图虽然形象地描述了信息的流动和存储情况,但并未完全把信息流抽象出来,其中夹杂着许多物质的要素,如产品,图样等。为了实现计算机应用,还必须绘制数据流程图。29什么是数据流程图?它主要反映什么情况?

答:数据流程图是全面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它反映的是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处理和存储的情况:

30系统分析阶段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数据存储分析的内容包括:a.对原系统的存储内容进行分析,如分析原有单据、账册,研究其设置的必要性和增删其数据项的方案;b.考虑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存储文件,如有必要则提出初步的方案;c.为便于检索,确定和增加代码项。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将来系统设计阶段的数据库设计或文件设计做好准备: 31系统分析报告中应写入哪些主要内容?

答:系统分析报告中应包括:对原系统的分析、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对新系统信息量估算、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及设备选用初步意见等。32什么是逻辑校验?试举例说明。

答:逻辑校验是校验数据的逻辑性或逻辑关系,例如检查月份是否超过12,如果超过12,就是输入的月份有错。33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程序设计说明书应包括: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功能、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和程序。34什么是代码?为什么要设计代码?

答: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符号。代码可以为事物提供一个慨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记录、记忆、存储和检索,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处理效率。

35系统设计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系统设计报告中应包括总体设计方案、代码设计、文件设计和输入输出设计方案,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

36为了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在系统设计阶段,应贯彻何种重要的设计思想? 答:为了保证系统的灵活性,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目的是提高各部分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依赖性。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

37什么是模块化设计思想?试述其具体做法。

答:模块化设计思想是把信息系统分解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模块,这些模块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规定和说明。模块化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建立、修改、扩充都更方便。

38系统响应时间指的是什么?

答:系统的响应时间是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到系统处理后给出结果的时间。39什么是功能模块?

答:信息系统中由计算机完成的某项具体工作的部分称作一个功能模块。小的功能模块可能是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大的功能模块则可能包含一组程序。

40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什么?

l答:系统设计的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具体的物理设计。

41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时,程序由哪几种基本的逻辑结构组成?

答: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时,程序由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三种逻辑结构组成。

42程序员编写程序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答:程序员编写程序主要根据系统设计阶段已编写出来的程序设计说明书。43系统实施阶段包括哪些主要工作内容?

答:系统神话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评价等。44对程序设计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答:程序设计应满足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程序效率等要求。45试述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优点。

答:结构化程序设计把任何程序都设计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三种逻辑结构组成的程序。由于这种程序结构的逻辑性强,各组成部分独立性强,所以便于理解、修改、扩充和推广。

46试述非货币指标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并举例说明。

答: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中有许多是不能直接用货币指标来衡量的,例如减少手工计算量和抄写量,减轻繁琐重复性劳动等,但这些效果往往十分重要。因为,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后,就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改进管理问题。所以说,非货币指标在评价mis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7程序调试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程序调试的内容包括语法调试和对程序进行逻辑检查两个方面。48用新研制的管理信息系统替换原有系统通常采用何种方法?

答:用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通常采用平等转换的方法,即新旧两系统同时运行,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原系统的正确数据来检测新系统

名词解释教育篇2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俄林波斯神系 :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这组神话反映了父系制社会的生活,宙斯权力高于一切,也是氏族首领权利增长的表现。

2.不和的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故事。古希腊国王珀琉斯和海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时,邀请了众神而唯独忘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气恼之下,来到婚筵扔下一个刻有“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字样的金苹果,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的争夺。他们争执不下,宙斯让他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分别许给帕里斯以富贵、智勇和美女,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许他以美女的阿弗洛狄忒、,并因此得到希腊绝世佳人海伦为妻,还劫走了大批财产。这惹怒了希腊各部落,他们集结了10万大军去攻打特洛伊城,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在西方,“不和的金苹果”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因争夺某种巨大利益而造成不幸争端的根源。

3.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是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战争末期,希腊军队久攻特洛伊不下。联军智多星俄底修斯想了一条妙计,他们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腹内藏满精兵,与特洛伊人交战时,佯装撤退,唯把木马丢在城外。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城内。夜半,木马中的将士爬出来,乘特洛伊人好梦正酣、毫无准备之时发出信号,与城外联军里应外合,一举攻占了特洛伊。后人常用“特洛伊木马”比喻巧妙打击敌人内部以歼(兼)灭之的计谋。4.荷马式的比喻:荷马史诗中善于使用比喻。其特点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取比喻,既贴切生动、新鲜奇特,又丰富多彩。例如,把阿喀琉斯的急驰比喻为灌水车向百花盛开的园中注下的急流;把两军投石作战的场面比作“石头像雪片般秘密落下,仿佛像严冬一日。”荷马史诗中大量使用这样的比喻,称之为“荷马的比喻”。

5.羊人剧:又译为“萨提洛斯剧”,是古希腊戏剧中类似喜剧的一种轻松戏剧,因剧中歌队装扮成希腊神话中的小神“羊人”而得名。悲剧比赛时,参赛诗人要拿出三部悲剧和一部“羊人剧”。因观众连续看完三出悲剧,心情未免沉重,借以冲淡悲剧气氛,调节情绪。它不一定有什么完美的戏剧结构和独立的意义。

6.三联剧: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这类悲剧由三部分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互有联系,递进发展。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首先采用三联剧形式的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现存唯一完整的三联剧是《俄瑞斯忒斯》。这种形式后来被索福克勒斯打破,不过至今仍有不少剧作家采用。

7.牧歌:又称“田园诗”。牧歌源于古希腊,是一种描写牧人生活和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短诗,后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抒情诗。古希腊诗人俄克里托斯首创牧歌,有29首传世之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不及希腊的质朴,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影响较深远。

8.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9、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10、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11、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12、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喜剧之父”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13、新喜剧 :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化时期,是相对于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旧喜剧”(讽刺喜剧)相比而言的。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剧中没有天神,也没有合唱队。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14.古罗马三大诗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的罗马文学正式形成,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的成就的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诗集《歌集》和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他的“寓教于乐”等主张对后代欧洲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

15、麦凯纳斯文学集团: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作家群体。屋大维掌权后,重视文学创作,并竭力把文学创作纳入政治轨道,为巩固新政权服务。他通过助手麦凯纳斯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都是其中的成员。

16.史诗:所谓史诗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英雄史诗以诗行组合了历史和英雄,但史诗中的历史诗传说时代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史诗中的英雄诗理性化的英雄,多数具有神的血统,被赋予超人的能力。

17.替罪羊:在古代埃及,如果某年发生了天灾,庄稼受损,人民就会认为事自己犯了罪惹怒了神,神降祸下来,就把一群羊赶到荒野里让羊替人类赎洗罪过。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1.教会文学:教会文学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和基督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其题材主要取自《圣经》;其内容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权思想和禁欲主义、来世思想;其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圣者言行录、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和教诲诗等;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的缺点。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文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2.梦幻文学: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文学惯用梦幻故事形式和象征、寓意手法的影响,使得欧洲中世纪文学在表现作品内容时也常常采用这类形式和手法。这类作品成为梦幻文学,其代表作品有市民文学中的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但丁的《神曲》也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

3.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流传基础上以描写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英雄行为为内容的一种世俗文学。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分为两类:早期英雄史诗流传于各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它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的生活,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代表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物甫(夫)》。中期英雄史诗产生于封建制度形成和繁荣时期,以歌颂英雄的武功和国家的统一为内容。这类英雄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英雄人物英勇善战、忠君爱国,虽有传奇色彩而无神话性质。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4.骑士文学:中世纪特有的一种世俗封建主义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它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骑士文学虽然也宣扬封建意识和基督精神,但因描写了骑士的世俗爱情而具有反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亦称骑士传奇),在内容上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他们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最兴盛,其中又以“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叙事诗盛行于法国北部,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流传甚广,《特里斯丹与倚瑟》是其中出色的作品。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影响极大。

5.骑士传奇:骑士传奇采用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形式,赞美忠于国王,锄强扶弱,为捍卫宗教、荣誉或爱情而献身的骑士精神。按照题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三类,其中以不列颠岛凯尔特族领袖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最为典型。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不经、神秘色彩浓厚、歪曲现实的缺陷,也有想像丰富,情节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画等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和《特里斯丹和绮瑟》是骑士传奇中的名篇。6.普罗旺斯抒情诗:是指12世纪初至13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骑士抒情诗。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与恋人的悲欢离合,讴歌骑士之爱,即所谓的“典雅爱情”,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和禁欲主义的倾向。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的种类有:牧歌、情歌、怨歌、夜歌、破晓歌及感性诗等。它从民间诗歌中汲取营养,形式多样、诗律严谨、语言精炼,心理描写突出。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不仅对当时法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也同样影响深远。

7.市民文学:又称城市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壮大而兴起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情趣的文学。在内容上,它取材于现实生活,主要是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恶行败德,赞扬人民的智慧等。艺术风格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市民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市民戏剧。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长诗《玫瑰传奇》也颇有声誉。

8、温柔的新体诗派:亦称“清新诗派”。它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交替时期在意大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流派,与中世纪的宗教抒情诗和骑士抒情诗有着明显的区别,并把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它歌颂人们对世间女子发自心灵深处的爱情,并把所爱慕的女性理想化、圣母化。这是对中世纪轻视女性思想的反驳,也较早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恋爱观。温柔的新体诗以朴素明快的诗体,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但丁是这一诗派的杰出代表,作品《新生》代表了该诗派创作的最高成就。

9、西西里爱情诗:意大利最早的文人诗歌,是13世纪前半叶西西里(现在的意大利境内)王和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宫廷的西西里诗派的抒情诗,这一诗派继承普罗旺斯诗歌的传统,以爱情为主题,使用提炼过的典雅化的西西里方言,运用繁难复杂的格律,作品大多缺乏真实的情感,但对意大利文学用语的形成起了相当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个诗派最著名的诗人诗贾科米诺·普利艾塞和雅科波达·连蒂尼,后者相传诗十四行诗的开创者。西西里王国于1268年被法国所灭。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文艺复兴:产生于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是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携带古代希腊文物流入西欧;同时在罗马废墟中又发掘出许多可以与封建神学相对抗的积极因素。于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纷纷学习希腊文,掀起研究古代文化的热潮。他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湮没的古典文化重新“复兴”起来,“文艺复兴”因此得名。文艺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以摧毁中世纪神权统治,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其目的是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舆论准备。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它针对基督教所鼓吹的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的反动神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因此被称为人文主义。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崇尚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反对中世纪经院教育;主张模仿自然,描写人生,反对神秘、梦幻文学;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在促进人类意识的觉醒、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主流,它集中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具有鲜明的特征:

1、在思想倾向上,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否定禁欲主义,赞美现世生活;批判蒙昧主义,颂扬文化知识;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建立中央王权的统一国家。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世界,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注意从矛盾冲突和发展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打破用拉丁文写作的陈规,代之以活生生的语言。

3、在文学体裁方面,以歌颂真挚爱情的抒情诗取代讴歌精神恋爱的宗教赞美诗;以适合反映人间生活的小说排斥宣扬天国幸福的圣徒传和梦幻故事;以表现各国社会矛盾的民族戏剧冲击神秘剧和宗教剧。

4、乌托邦: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乐土”,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的著作中,虚构了乌托邦上的理想国,描写了依靠“人类的良心”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5、十四行诗: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最初流行于英、法、德各国,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者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的作者,并使这种诗体臻于完善。他写的格式被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有两个4行和两个3行构成。诗句每行11个音节,一般为抑扬格,韵式为:。16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3节4行和1节2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人中成就最大者。他的十四行诗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诗句每行10个音节,抑扬格。十九世纪初叶,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十四行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诗由抒情变为叙事。

6、双韵体:英国格律诗的一种。以重音节为基调,由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乔叟所创。其格式为每行10个音节,抑扬格,两行一押韵,故名“双韵体”。后来成了英国诗歌中最流行的一种诗体。

7、无韵体:英国格律诗的一种,也称“素体诗”。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萨利首创的一种诗体。因为这种诗体不押韵,故名“无韵体”。“无韵体”每行以5个抑扬格音步即10个音节组成,每首诗行数不拘。这种诗体在英国诗坛影响深远。莎士比亚、弥尔顿都用这种诗体写过剧本和叙事诗。

8、斯宾塞体:它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埃德门·斯宾塞首创的一种抒情诗体,故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诗体脱胎于意大利诗人亚里奥斯多的著名作品《奥兰多·福里奥索》。该诗体节数不限,每行9节,前8行每行包括5音步即10个音节,最后一行则是6音步即12个音节;诗的韵律为抑扬格,9行内要换3个重复几次的韵脚,韵式是ababbcbcc。该诗体完美,诗句响亮动听,富有音乐性。这种结构形式在英国诗中具有特殊意义。斯宾塞本人的长诗《仙后》,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均采用这种诗体。

9、七星诗社:是十六世纪中叶出现在法国的以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社团。由龙沙、杜倍雷、巴伊夫、佩勒蒂耶、德·蒂亚尔、若尔代六位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学者多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其成员的创作具有明显的脱离实际、轻视民间文学、迎合宫廷趣味的贵族倾向,但是他们在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改革方面,对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起过一定的意义积极作用。由杜倍雷执笔的论文《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该社的宣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1篇文学流派宣言。龙沙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强调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假借词语,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

10、大学才子派:指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作家。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富有才华,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团体,他们的创作无论是思想倾向还是风格都不尽相同,但都为英国戏剧做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将浮士德塑造成打破宗教教条,追求现世享受,强调知识和科学,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巨人。

11、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但也有结构松散的缺点。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对欧洲近代小说颇有影响。

12、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是恩格斯1859年5月24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人物,是一个破落骑士和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冒险家的典型。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既描绘了宫廷生活,又真实再现了酒店、妓院等“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其历史剧提供了一幅十分广阔的背景,恩格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旨在要求作家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

13、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针对他的剧本《济金根》中“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所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强调把作者的倾向、见解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14、游历冒险小说:纵览文艺复兴至18世纪这几百年间的欧洲小说创作时,不能不注意到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即处在这一近代小说初创时期的作品,几乎都把游历冒险人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们一连串的游历冒险活动,罗列展示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并由此而制约生成这类小说所特有的“漫游式结构"即“一线串珠式结构”。这种不约而同的文学价值趋向,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与其他时期作品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小说风范。对于这类小说我们称之为游历冒险小说。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由于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创作典范而得名,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2、沙龙文学:沙龙即法语“客厅”之意。在17世纪,日渐没落的法国贵族常在沙龙中聚会,谈论文艺和政治。沙龙文学指在沙龙中朗读或演出的文学作品,以矫揉造作作为其基本特征。作品多为抒情诗歌、田园小说及艳情故事,追求怪异神秘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沙龙语言,自命风雅,取悦贵妇人。沙龙文学反映了17世纪贵族阶级日趋没落时的庸俗趣味。

3、三一律:“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它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个整一,即一个剧本全部剧情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情节服从统一的主题。在理论上把“三一律”系统化的是布瓦洛。“三一律”的优点是可使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结构紧凑。但作为一种创作规范,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巴洛克文学:“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此名。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主义、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

5、古今之争:发生在17世纪末法国的一场文艺论战。1687年1月27日,作家沙尔·佩罗针对古典主义者崇古薄今的时尚,在法兰西学士院宣读《路易十四的世纪》一诗,力主厚今薄古,明确提出在艺术上今人应超过古人,不必墨守成规。而古典主义的理论权威布瓦洛坚持认为今人永远不可能超过古人,古代文学是最高典范,支持者有拉辛、拉·封丹和拉布吕耶尔等,由此展开了古今之争。双方相持争论不下,后佩罗同意由布瓦洛出面写公开信,表示双方停战,保留各自观点。争论以双方互相让步暂告停息。但问题却远未解决。其后时其时起时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古今之争说明了一批有觉悟的作家已不愿意再盲目崇古,再接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这种文学上的革新要求,是资产阶级在对封建制度发起冲击前进行舆论准备的表现,它加速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形成。

6、清教徒: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16世纪60 年代形成与英国,原属英国国教圣公会的加尔文派,主张从英国国教内清除罗马教会繁琐的教义、教阶制度,主张教徒应过“勤俭清洁”的生活,追求道德上的纯洁与完美,因而被称为清教徒。16世纪末分化为温和派和独立派,独立派由中小资产阶级贵族和城市贫民组成。1649年掌握政权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转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近代清教徒派别已只是标榜资产阶级道德,失去了革命的意义。清教徒精神在文学上的代表是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的《天路历程》。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1、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政治革命运动,是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进行思想准备的阶段,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启蒙主义者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理性”为核心,认为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为建立“理性的王国”,以唯物论、自然神论、无神论反对宗教迷信;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僧侣和贵族特权。主张用近代的科学文化去教育民众,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状态,故有启蒙运动之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2、启蒙文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谓“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3、哲理小说: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首创的一种新型小说,追求的是通过形象巧妙地表现哲理,是最能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样式之一。这种小说往往通过带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对于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见解,而不重视对现实生活本身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哲理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教诲性和哲理性。形式有书信体、对话体、叙事体等。哲理小说的代表作有伏尔泰的《天真汉》《老实人或乐观主义》等。

4、百科全书派:产生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其首领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为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头脑,自1751—1772年用20年的时间组织编撰了《科学、艺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共37卷,因这一巨大工程而团结了一批名流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工作,总结了几百年来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全面批判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广造舆论。

5、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18世纪70—80年代中叶发生的一次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参加该运动者多属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成就较大的主要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崇拜“天才”,要求个性解放;第二,否定现存社会,接受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第三,强调向民间学习,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狂飙突进运动带有自发性和狂热的个人主义因素,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6、感伤主义:18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以斯泰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的《感伤的旅行》(1768)而得名。是软弱的小资产阶级情绪的一种反映。他们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虐,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找不到出路,因而产生伤感情绪。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出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觉,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满感伤情调。它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辟了道路。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斯泰恩、哥尔德斯和法国的卢梭等。

7、德国教育小说: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产生的一种小说的形式,以一位年轻人的成长、发展经历为主题,专门描写其性格形成时期生活的叙事文学作品,亦称“性格发展小说”。这类小说虽可能具有较浓的怀旧情绪或自传色彩,但大都以积极的调子结尾,表现主人公年轻时代的许多幻想虽在生活的磨炼和挫折中破灭,但也因此找到了大有所为的新生活。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是德国教育小说的代表作。

8、哥特式小说:gothic原意指哥特人(古日耳曼族的一支)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小说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一个新变体。在英国,比以理查逊和菲尔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稍晚,出现了贺拉斯·沃波尔等人创作的这类小说,而且在18世纪末形成一股相当强的潮流。主要描写由于争夺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的谋杀、迫害,主要人物往往是病态的,它们多以中古时期的城堡为背景,充满恐怖、神秘气氛和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很多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9、席勒式:“席勒式”是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提出来的,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席勒式”指席勒在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着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即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以抽象概念的演绎替代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作品的倾向更多的是通过脱离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逻辑、脱离情节的大段大段的议论或说教“指点出来”,犯了“为了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实际上是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创作原则的概括。

10、墓园诗派:是产生于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一种诗歌派别。因为这时期一些诗人常用死、坟墓为题材写诗而得名。创始人是爱德华·扬格。他继承了苏格兰诗人詹姆斯·汤姆生的感伤主义风格,其代表作是《控诉,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全诗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感伤情绪和神秘主义思想。代表诗人是托马斯·葛雷,其代表作是《墓畔哀吟》,墓园派就取名于此诗。属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感伤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但更多的反映了感伤主义的消极面。

11.严肃剧:亦称市民剧,即今日所称的正剧,它是现代话剧的祖宗。是一种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裁。狄德罗首创。它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戏剧。严肃剧有两个特征,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19世纪的易卜生、果戈理、肖伯纳等人的“问题剧”脱胎于严肃剧。

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情况和成就不尽相同,德国最早,成就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

2、湖畔诗人: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由是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为《抒情歌谣集》在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湖畔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3、耶拿派:“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为阵地,因此称“耶拿派”。它的代表人物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耶拿派”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反对古典主义理论,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诺瓦利斯歌颂黑夜与死亡的《夜的颂歌》就是一例。

4、拜伦式英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具有非凡性格和鲜明特征的一系列人物的总称。他们不满“文明”社会的现实,敢于蔑视一切现存的制度和丑恶的势力,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的反抗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性质,目的不外是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或爱情幸福。他们既倔强高傲,又孤独无援;既脱离群众又脱离社会斗争,因而最后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而告终。因这些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又反映了诗人本人的高傲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故称之为“拜伦式的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5、“欧那尼决战”:指围绕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演出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决定胜负的斗争。早在1827年,雨果因《克伦威尔·序言》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830年2月,他的剧本《欧那尼》上演。剧本一反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特点,从题材、主题、戏剧手法等方面都实践了他的浪漫主义审美原则,引起了古典主义者的强烈抗议,但却受到广大青年和市民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筹备剧本上演和演出的过程中,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最后以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取得胜利的标志。

6、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艺术原则。在《序言》中,针对古典主义将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截然分开的做法,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匀称、规则,不内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义取而代之。

7、超验主义: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超验主义认为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人凭借着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应该充分信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超验主义虽带神秘主义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具有积极意义。美国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着超验主义崇尚自我、解放个性的思想。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法、英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洲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2、宪章派文学: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宪章派的作家们大多是产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工人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进行宣传鼓动,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政治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和群众性。宪章派文学不仅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残暴,而且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棉毛,充分表现了产业工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宪章派诗歌短小精悍,文字浅显,形象生动,节奏明快。琼斯是其代表作家。

3、《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巴尔扎克立意写一部当代法国社会的“风俗史”,受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直译为《神圣的喜剧》)的启发,把他的小说总集称为《人间喜剧》。巴尔扎克通过“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整个《人间喜剧》组成规模宏大的艺术整体。《人间喜剧》反映了十九世纪前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了贵族阶级日取灭亡和资产阶级日益上升的历史发展趋势,无情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4、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地全面地描写了现实。

5、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2400多个人物,其中,约有400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这以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6、巴黎公社文学:是在抗击普鲁士入侵、反对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创建个人阶级政权的生死搏斗中诞生的,它的历史一般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到80年代末期为止。它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公社文学生动地描述了战士为推翻专制制度而进行的浴血斗争,讴歌了他们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控诉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血醒镇压,同时表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公社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政论、诗歌、戏剧等,以诗歌成就最大。主要作家有鲍狄埃、路易斯·米雪尔等。最著名的诗人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7、威塞克斯小说:是19世纪后期英国作家哈代的一组小说的总称。因这些小说都以哈代的故乡——英国西南部道塞特郡农村地区为背景,而这一地区古称威塞克斯,故称威塞克斯小说。属于这组小说的作品主要有:《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8、多余人:这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类特别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另外还有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1840)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罗亭(1856),冈察洛甫的《奥勃洛摩夫》(1859)中的奥勃洛摩夫等。从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奥勃洛摩夫的出现,标志着这类人物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9、自然派:19世纪40年代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称。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在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10、十二月党诗人: 十二月党人是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主要有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和别斯土舍夫等。这些诗人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关心人民命运。他们的作品与贵族革命运动紧密联系,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十二月党诗人”是俄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较为激进的作家,雷列耶夫的《致宠臣》和《沉思》等诗篇对普希金等进步作家产生过影响。

11、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是俄国文学中最后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他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懒惰与冷漠。他无所事事,感觉迟钝,没有从事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像一具僵尸一样,连做梦都梦见睡觉。他也曾有过要做什么的愿望,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一切。如果说在奥涅金、毕巧林身上还有对专制制度的消极反抗,在罗亭身上还有对农奴制度的激烈抨击和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那么到了奥勃洛摩夫,就只剩下对就生活方式的适应和满足了,因循懒惰、停滞无为、轻视劳动、惧怕新事物的代名词。冈察洛夫深刻地指出,奥勃洛摩夫性格的产生,源于不劳而获的贵族生活和贵族教育,是腐朽、寄生的农奴制的必然产物。它宣告了贵族阶级进步性已丧失殆尽,预示着新的时代、新的人物的到来。

12、新人:“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13、卡拉马佐夫气质:“卡拉马佐夫气质”一词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作品中刻画了卡拉马佐夫家族成员在社会大动荡大转折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道德沦丧、情欲横流,反映出一部分俄国贵族阶级在农奴制分崩离析和资本主义长足发展的状况下,看不到出路,悲观厌世,无可奈何而自甘堕落,他们的性格带有极大的时代典型性,因而称之为“卡拉马佐夫气质”。

14、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间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人物。

15、精神探索型人物:托尔斯泰一系列重要作品中带有作家自传性质、表现作者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但是不到结果时,他们往往转向宗教,从宗教中寻找启示。《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就是这类人物。

16、“忏悔贵族”: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贵族地主形象,是19世纪后半期一些想背叛本阶级却没有背叛得了的贵族知识分子。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与精神探索为主要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一种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比起“多余人”,他们的认识要深刻,行动要坚决,有时成为人民的辩护士,但他们最终仍是一个贵族,因此被称为“忏悔贵族”。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忏悔贵族形象,表现了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揭露沙皇俄国的社会罪恶,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著名的忏悔贵族的形象。

17、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主人公形象。这些形象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不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满贵族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黑暗,寻找与人民接近的途径等。这些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表现了俄国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力图从平民化中寻找出路的时代趋向。这一类形象主要有:伊尔倩耶夫、奥列宁、安德烈、彼埃尔和聂赫留道夫等。

18、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博爱”。“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19、别里科夫性格:别里科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是变态的顽固保守的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别里科夫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多疑胆怯、保守顽固。他把自己及其物品都用套子裹着,思想也套上了套子,而且还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以“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统辖周围环境,造成压抑气氛。别里科夫性格是沙皇反动统治制度造成的。他惧怕屈从于沙皇反动统治,并成为反动统治的卫道士。作为旧制度、旧思想的维护者、警犬,他是凶狠的;但他保守、腐朽的本质使他在新事物面前不堪一击,他有时脆弱的。别里科夫的凶狠、脆弱正反映了造就其性格的沙皇专制统治的残暴和脆弱,也表明这种生活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俄国必须要变革。20、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21、废奴文学: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废奴运动的产物。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主要作品有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22、欧·亨利手法:他在不少小说中,都把全篇的重心安排在结尾部分,小说故事极其平常,主人公页很普通,给我们的感觉是作者文笔简洁,语言幽默,娓娓说来,充满风趣。当看到小说结尾时,作者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后,豁然开朗,人物的性格特征显得更加深刻。故事耐人寻味,在承认事件合情合理和赞叹作者构思巧妙的同时,感到作品揭示的社会意义很深刻。因此“欧·亨利手法”可以说是以结尾取胜的手法,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1、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先驱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追求扑朔迷离的神秘境界。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再次掀起高潮。此时的象征主义诗人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用作品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成就更高,影响更大。前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韩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美国的庞德等。

2、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3、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4、巴那斯派:又称高蹈派,19世纪60年大出现在法国,因《当代巴那斯》诗集而得名,提倡“美和崇拜”,以造型美与雕塑美为追求目标,宣扬艺术至上,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标榜“冷静”“客观”“无我”,反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实际上也为自然主义在诗歌领域里作了开拓和示范。巴那斯派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

第九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

1、福尔赛主义: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他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中对福尔塞家族精神的总结。索米斯·福尔赛是这个家族的精神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即强烈的占有欲和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他人不择手段地榨取。这种性格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贪得无厌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在英国上流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2、冰山原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以冰山比喻创作,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在水面。”即他认为作者只应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余地。这一创作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

3、迷惘的一代:是美国20年代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厌战反战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一流派的作家大多数参加过这场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因此,精神蒙受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又因找不到出路而灰心失望、苦闷彷徨、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不再相信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4、“硬汉子”性格:海明威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海明威的小说多一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为主人公,他在这些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逆境中,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显示了男性特有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这些形象都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所以他们都是海明威式的英雄。

5、美国犹太文学:美国犹太文学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屡遭磨难,失去祖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惨痛经历,使他们旧恨未除又添新仇,他们一方面努力恪守民族传统,以此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利于抵御外侮;另一方面又必须顺应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法制法规,利于生存和发展。因此往往生产深刻思想矛盾和精神危机。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和异化就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的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彷徨焦虑的边缘人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重要作家有:辛格、马拉默德、罗思和贝娄等。

7、“愤怒的青年”:英国战后出现了“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愤怒的青年主要是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们对中产阶级的道德与习惯不满,抨击严格的阶级等级划分,他们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同情劳动人民。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对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抨击,成为这个文学运动的代表作。代表作家还有:艾米斯、韦恩和西利托等。

8、“跨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政策的推行和麦卡锡主义的猖獗,美国知识分子人人自危,文坛一片沉寂。此时,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一批文学青年首先发出了叛逆的呼声。他们不满中产阶级中规中矩的刻板生活,藐视明哲保身的庸人哲学,为了表示反抗,他们抛弃正常的家庭生活,四处流浪,吸毒群居,放荡形骸。他们的作品大多是自己流浪生活的实录,其放肆无忌的言行既表露了颠覆主流文化的叛逆精神,又宣扬了放纵情欲、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代表作家有: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等。

更多

1.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2.潘多拉的匣子──灾难和后患无穷的代名词。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恼恨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在惩罚普罗米修斯的同时,迁怒于人类。他让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个名叫潘多拉的漂亮少女,•命神使赫耳墨斯将其送给普罗米修斯在人间的傻弟厄庇墨透斯为妻。时潘多拉打开了随身带着的金匣子,于是,灾难、祸患、瘟疫疾病、死亡等变成虫子飞向人间,而希望却被关在匣底。从此,人类开始了苦难而悲惨的生活。

3.摹仿说──古希腊传统的文艺学说。•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当时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强调了文艺与现实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基础。

4.正常的儿童──古希腊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满着理性光辉的众神形象,并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会进化的遗迹和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这种正常的思维有别于早熟的儿童和粗野的儿童,因而得名。

5.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萨福曾开办学校,•教少女学习音乐和诗歌。她写诗9卷,其独唱琴歌歌唱爱情和美德,•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柏拉图因之将她称之为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外的“第十位文艺女神”。

6.木马计──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城。

7.伊甸园──神话传说中至善至美至福之地。据《旧约.创世纪》,上帝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造出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并把他们放在东方的乐园─伊甸园中。此园四季如春

名词解释教育篇3

名词解释:全国两会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制度。政治协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

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迄今为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过九届全国委员会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中国,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的重大事项由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行政机关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决议、决定。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

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保证国家的权力真正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代表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代表有权依法提出议案、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对各项议案进行表决,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受法律保护。

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四项: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这也是中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主要体现。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四项:

1)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问题(通常称为重大事项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执行情况的报告;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2)监督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工作(通常称为监督权)。包括听取和审议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和专题汇报;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和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监督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

3)选举、罢免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通常称为人事任免权)。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选举本级人民政府正、副职领导人员,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有权罢免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述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出或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名词解释教育篇4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原理,探究生物学教学活动规律。

2.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包括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科学素养: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4.探究:“探究”即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追求知识的确凿性。

5.教材和教科书: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所以它只是是教材的一种,与之并行的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7.备课: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的整体安排,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通称为教师备课。

8.说课:是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口头阐释或书面呈示的过程。

9.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按小组接受任务,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分工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10.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1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12.教态:是教师所特有的外在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姿势、动作和语言、服饰等得到表现。1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14.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

15.提问技能: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16.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7、生物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18、常摸参照评价:是指在某一集团中,以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来评价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19、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已有教育事实的现实状况和历史状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了解教育现状、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并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20.正板书与副板书

21.难度与区分度

22.信度与效度 23.课程标准

24.生物课程标准

名词解释教育篇5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代表云集北平,出席第一次文代会。大会历时二十天,会议期间,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到会祝贺,周恩来为大会作了政治报告。周恩来把这次大会称为各路文艺工作者的“大团结,大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主要的目的”是“共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 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来论述的,根据他对解放区文艺成就的概括,“新的人民的文艺”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塑造“新的人物”,即写“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采用“新的语言、形式”,使“语言做到相当大众化的程度”。在这一价值目标的引导下,写重大题材和主题,塑造英雄形象,追求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它们构成新中国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和总体风格。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谈到了国统区文艺的“显著成绩”,但更加侧重的则是对“创作方面的各种倾向”的清理和对“文艺思想理论”中“各种缺点”的批评。报告对新文学发生30年来持续论争的一系列文艺问题作出了盖棺论定式的判断,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欧美资产阶级文艺的传统”、“形式主义”等等视为文艺理论上“模糊与混乱的现象”的“基本根源”,国统区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文化差异被表述为“旧时代”同“新时代”的差异,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第四次文代会:全称“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地位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周扬主持了开幕式,大会由茅盾致开幕词。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邓小平在《祝辞》中再次批判了“文艺黑线专政论”,肯定了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和成绩,高度评价了新时期初期三年来的文艺工作,提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论断,并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文艺发展的道路、文艺工作的领导都作了阐述和指示。周扬在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中回顾了三十年的文艺发展艰难历程,阐述了三十年来文艺发展的经验教训(如何处理好三大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文艺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指明了文联和协会的职责,提出了文艺工作者新时期的六大光荣任务,是1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

会上,茅盾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周扬当选为主席,巴金、夏衍等十一人当选为副主席。这次大会基本上统一了文艺思想认识(特别是对三十年来文艺路线的认识),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了新时期文艺发展的方向,对新时期文艺春天的到来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大会健全了文联和各协会的机构,明确了职责、选举了领导、恢复了工作、保证了文艺工作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中间人物”:是指那些处于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人物,有批评家把中间人物的特点概括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其代表性人物有梁三老汉、严志和、亭面糊、小腿疼、吃不饱、赖大嫂、糊涂涂、常有理等。这类人物从政治上看,属于既不进步,也不反动的阶层;从思想品格上看,属于不够觉悟,有待提高的阶层;从人物性格上看,属于性格较为复杂、较为矛盾的人物。由于人物的性格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这类人物往往刻划得比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和漫画化的反面人物要生动得多。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在发言中对文学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但整个说来,反映中间状态的人物比较少。两头小,中间大;好的、坏的人物都比较少,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中间人物,应该注意写中间状态的人物。这一观点在“文革”前夕就受到批判,“文革”中更是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主张”,邵荃麟因此受到残酷迫害,含冤而死。

青春写作:双百方针提出后,首先响应并突破禁区的并不是资深的、在文学界已经确立了地位的作家,而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成长起来的作家。这些作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接受的信仰、文学影响,都与理想主义有关,他们“不成熟”使他们不理解中国的复杂性,看到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们是以年轻的眼光对现实发出质疑。因此,我们将这些写作称为青春写作。

干预生活:与一位苏联作家奥维奇金和他的“特写”有密切的关系。奥维奇金是在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被介绍到中国的苏联作家,他的特写由于揭露了苏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中国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56年初,中国作家协会举行座谈会,“学习苏联作家勇敢干预生活的精神”作为一个口号被明确提出来,用以克服当时文学创作中“回避斗争与不能真实描写生活等现象”。1956年《人民文学》相继推出的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连同那些批判官僚主义的作品都是“干预生活”的文学,“干预生活”的写作潮流也因此成为“百花文学”的标志。

知青文学:是指作家与上山下乡有紧密联系、反映一定时期中个人特定历史境遇的文学。知青作家的共同点,在1968年至1969年间曾在广大乡村插队落户,或在农场劳动,“文革”中和返城后的遭遇,是其情感抒发和文学表现的主要聚结点。知青文学这一概念在形成过程中,自觉排斥了“颂歌”的成分,也未把倾向于表现精神主体的白洋淀诗歌纳入其中。这样实际上就变成了知青小说的同义词,例如孔捷生、郑义、叶辛、梁晓生、张承志、张抗抗、王安忆、李锐、柯云路、韩少功、肖复兴、史铁生、阿城、李晓、朱晓平等的小说。

《今天》:解放后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出版物。1978年10月,芒克、北岛、黄锐商量筹办一份文学刊物。12月23日,取名为《今天》的创刊号以油印的方式出版。艺术追求表露出某种艺术野心,和在上一代诗人影响下的焦虑,而这一焦虑,后来成为他们和前者关系紧张的导火索。字里行间并未脱去“红卫兵”的语气与痕迹,与二三十年代的同类杂志相比,在姿态、气质和文风上相去甚远,只能算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同人杂志。具有同人色彩的《今天》共出版9期,1980年3期被迫停刊。《今天》主要刊登诗歌,还登载了小说、文论、翻译作品、美术、和摄影等,主要作者是北岛、芒克、食指、史铁生、甘铁生、方含、江河、陈迈平、刘自立、杨炼、顾城、严力、舒婷等,可见,大部分朦胧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都在《今天》上刊登过作品。

新写实小说: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实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小说在观察生活、把握世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还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但它减退了过去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而追求一种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池莉的《不谈爱情》《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刘震云的《新兵连》《塔铺》《一地鸡毛》《单位》;方方的《风景》《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教育诗》《苍河白日梦》。

大文化散文:主要是指以中国的历史文化现象为描写对象,借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的一类散文。它因余秋雨90年代初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而得名,1998年初,又因《大家》杂志进一步推波助澜而变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文学概念。兴起原因:90年代初,由于商品经济的浪潮全面卷来,政治、文化和文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社会道德危机的加重,一些有识的散文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希望从对文化传统精髓的发掘和重新解释中提取旺盛的生命力,以此抵御反文化、反文明的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代表人物:余秋雨、张锐锋、庞培。

学者散文: 在90年代,稍稍摆脱了意识形态控制的学术研究,对独立的学术品

格的培育和要求日益增长,表现创作上,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愿意把自己学术研究的材料转化到对现实人生和诸种社会问题的参与中来。这些“人生”与“问题”包括:对“文革”及系列政治运动的反思,对几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探索,对当前文化失落现象的反思,个人命运与历史关系,以及文学与市场、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等等。其散文以“个人”的眼光和取材视角,具有作者个人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生命体验,同时,在叙述语调和风格上,带有学者共有的内敛、含蓄的特点;二是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随笔化、序言化的写作倾向。由于这些散文大多是从事专业活动之余留下的笔墨,较多地留下了作者各自专业的痕迹,在艺术表现手法也灵活多样,这使它对一般读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代表人物有金克木、张中行

第三代诗人: 1986年,对朦胧诗和诗坛现状不满的青年诗人,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艺术“反叛”运动。10月,《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了“中国诗坛1986年诗歌群体大展”,一百多名诗人和六十多家诗派在在媒体上集体亮相,诗歌观念以“拒绝、怀疑”传统为主旨,具体指向主要是朦胧诗人和“正式”的诗歌杂志,把前者作为自己艺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更激进的态度标榜“现代主义”。主张诗歌与‘日常生活”建立有“实效”性质的联接,与“浪漫主义”模式保持警觉的距离,在诗歌风格上呈现“反崇高”、“反意象”和口语化的倾向。如于坚、韩东、翟永明、李亚伟、杨黎、万夏、海子、柏桦、张枣、陈东东、宋琳、张小波、王寅、张真、伊蕾等。这批诗人,通常也被称为“后朦胧诗人”,而“第三代”诗歌这一命名,似乎要比“后朦胧诗”更具有文学“运动”的性质。

48 729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