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论文(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数据库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据库论文范文1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进行西部经济大开发的世纪。在这场伟大的世纪大开发中,不仅需要人才、物质、财力方面的支撑,更需要准确、畅通的信息障碍。近年来,我国针对各行业的数据库层出不穷,对数据库建设的各个方面的论述屡见报刊,但对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却重视不够,鲜有涉及。然而,地区经济的研究、开发、发展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已是图书馆、情报所等文献信息机构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共同研究并付诸行动。

一、地方文献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以一个地区为论述对象且反映该地区特色的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主要情报源,它对于发挥该地区传统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l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地方文献是对一地的综合反映,其内容包容了该地区在各个时代各方面的情况。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只有以此为基础,全面了解、掌握本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并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结合对当前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才能减少失误,制订出符合本地实情、发挥本地优势的科学的规划与措施,加快地区开发的步伐。

2直接服务于本地经济建设。地方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关于本地的地理、矿藏、物产、名胜古迹、民族民俗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地的经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该地区内各不同区域的开拓者、创业者可据此寻找、开发适合本区域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区域经济优势,进而推动该地区经济建设。如地方文献中记载的山野特产、种植养殖、矿产挖掘、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拉动、繁荣本地经济的重要途径。

3为本地文化繁荣服务。文化与经济,历来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伴相生,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经济的大开发,同时也是科学文化的大开发。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着地方文化,其本身也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有利于保存地方文献资料,有利于保存、弘扬地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第三,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文艺创新服务。

二、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信息源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信息的载体日益丰富,除了注重收集传统的纸质文献以外,应加强对以下载体形式的信息源的采集:

l缩微文献。如缩微胶卷、缩微胶片等。自1986年以来,国家对历史文献抢救、保护而进行的历史文献缩微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补充采集地方文献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视听文献。如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视节目等等。其中,电视将书籍、报刊等文字传媒的记载功能、广播的言说功能及电影的影像直观功能汇于一身,其关于区域性新闻时事、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的节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是反映本地情况及本地与外界关系的重要信息源。

3电子文献。这是指信息存储在磁带、磁盘和光盘等载体上,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浏览阅读的文献信息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软件读物等等。一张5寸光盘可存放20多卷本百科全书,一张兆软盘存储量相当于一本60万字的书的内容,它们巨大的存储量是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的。

4网络信息源。近些年来,因特网迅猛普及,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网络化文献资源层出不穷,主要有各种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及各专业网站上的信息源等。

三、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类型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传统图书馆、情报所等单位收藏的上述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文献的过程。数据库的建设尤其是全文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因此应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质量以及用户的需求程度,建成不同类型的数据库。

l全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包括文献的书名(篇名)、作者、正文、图像、参考文献及摘要、关键词等数据,用户可通过多种途径检索到一份文献的全文内容。我们应选择那些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使用价值高的,内容丰富、富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编制成全文数据库。它揭示的内容深,可满足用户多层次检索的需求。

2文摘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地方文献在以传统的印刷书籍占据主角时,更多的非书资料正逐年增加。这部分非书资料虽然内容繁多,但其本身的检索使用都较方便,故不必要建成全文数据。然而非书资料仅从外表又看不出其具体收藏内容,故需要对原始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加工成文摘或提要式录入,以向用户简要介绍文献的主要收藏内容,建成摘要数据库供用户选择使用。当然摘要式文献部分还应向用户提供原文献出处及其收藏地,以便用户及时找到原文,获取更详细信息。

3题录数据库。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个地方的一切资料,除我们常看到的白色文献外,一些单位的半机密资料数据或机密文件等灰色文献或黑色文献亦是地方文献的收藏对象。这部分资料不便于广大用户公开查阅,需要使用的用户可以同有关单位联系,根据具体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查阅,所以只提供题录比较合适。为便于用户查找获取原始资料,题录式数据须注明具体的收藏地或收藏单位。再者,地方文献中除图书、杂志、报纸、手稿等常见资料外,还有图片、画片、表格、票据等资料,这部分文献一般从其名称即可知其内容,没有必要建成全文或摘要。建成全文型也困难,故也可建成题录式数据,并准确注明其收藏地。

四、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的途径

l自建。就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突出本地特色为宗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集中本地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本地某一图书馆或情报所为龙头,其它各馆、所等机构配合,分工协作,将地区内各单位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以及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建成数据库。

2购买。主要是指购进光盘数据库。对于作为对自建数据库的补充,以及限于自身力量而无法建立的数据库,直接购买是最佳选择,也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光盘数据库发展迅速,为我们建设特色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但我们选择这些数据库时,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必须对其将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有所预见。首先,要选择那些与本地状况最为相似的数据库入藏。既然是各具地方特色的文献,就绝无完全相同的面貌,只能从中选择相似点最多、相似面最广的数据,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效益。其次,注意所选光盘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标引深度、标引质量、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以检索点多、标引深且质量高为优先。这样购进的光盘数据库,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节省了有限的经费,可最大程度地充实地方文献数据库。

3网络利用。在因特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异常,应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这其中既有集中有序且稳定的信息资源,也有分散无序且多变的各种信息。对于前者(诸如各种远程网络数据库),可根据需要购买其全部或某一部分库的网络使用权,这样既无需过多的硬件投资、维护,又不需进行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可避免时间、人力的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后者,收集时注意筛选、甄别,仍以相似相关性、参考价值大小为主要标准。这些下载下来后的信息,必须对之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新组合,使之转化为有序的、方便利用的数据库资源。超级秘书网

五、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网络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数据质量的控制体现在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从数据的采集、著录、标引、加工、录入等每个程序着手,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细则,并配以科学的工作流程来层层把好质量关,是建立一个高质量数据库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这一工作既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又需要拥有既懂手工编目又懂机读目录和计算机操作的专门人才和信息开发人员,以便组织一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业务骨干队伍,以全面高效率地承担起各种文献的采集、整理、编目、著录、输入等工作。同时,还必须制定出以数据统一化、标准化为前提的质量控制措施,设定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数据库建设的标引、著录工作的检查,确保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l]谢永顺。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高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

[2]李华。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2(l)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3篇数据库论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数据库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数据库论文2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 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7X(2005)01-0148-04

一、引 言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超过5000人的民族有26个,其中15个是云南独有的民族。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的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文字或语言:23个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15个民族使用着24种文字(或拼音方案)。

本文旨在通过论述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宏富,全面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构成、价值以及对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寻求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将其数字化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传承这一颇具特色的文化奇葩,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字文献是数据库的资源保障

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以彝文、东巴象形文、傣文和藏文的文献最为丰富,也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最为悠久、珍贵的文献。

(一)彝文文献。彝族在历史上产生了本民族古文字,明清文献将其称作“爨文”、“韪书”,近人称它为“倮文”、“毕摩文”、“贝玛文”或“罗罗文”等。自彝文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彝文古籍。彝文古籍种类繁多,从学科和内容上分为宗教类、历史类、训劝类、政治军事类、科学技术类、天文地理类、彝文字词典类等。彝文古籍博大精深,任何一部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数量庞大,计有数万册、数千种。其中影响较大、被翻译介绍得颇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典籍有:《查姆》、《梅葛》、《玄理大书》、《指路经》、《尼租谱系》、《礼法经》、《十月兽历》等。《昆明西乡彝文单字注释》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部字书,书中收录了206部彝文古籍近7000个彝文字,是研究彝文难得的资料,对编写彝文古籍词典,对彝汉双语教育历史的研究,都有着极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彝文医书《彝族医药志》记述了彝医的起源、彝族先民的针灸疗法、常见病防治法,被医药界誉为“哀牢明珠”,据说还早于《本草纲目》12年。国外对彝文的研究始于1852年:法国人把《宇宙源流》译成法文,并在1898年用法文、彝文对照出版;1905年出版了法文与彝文对照的《法罗字典》;英国鲁豪尔的《坚固的堡垒》(1947年)、美国弗兰克的《华南漫游记》(1964年)、法国享利·科尔迪埃的《罗罗的现实形态问题》(1907年)、日本西田龙雄的《中国西南部的罗罗文字》(1980年)等论著也在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版。

(二)纳西族东巴象形文。纳西族古老的原始象形文计有1400余字。纳西族信奉的东巴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东巴教的经师称为“东巴”,他们掌握象形文,在进行祭祀、除病禳灭等法事活动中形成了众多的东巴经,用于记载古代纳西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医学等方方面面。流传至今的东巴文古籍约有2 3万册,不同内容的约有1500册(种),分为祭天仪式经书、占卜经书、舞谱及杂类书等共28类,是研究纳西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经典《创世纪》是纳西创世史诗,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抹去神话色彩,完全可以看作是纳西族先民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过渡的真实写照;《哥巴文字典》是用东巴象形文字为哥巴文注音的字典,从纳西象形文到哥巴文的发展,体现了文字进化的过程,对文字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崇仁潘迪找药》是研究纳西族医药学的珍贵材料;东巴舞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国外研究纳西文文献的有:法国巴克()的《么些研究》(1913年);美国洛克()的《纳西百科辞典》两卷(1962年);西德雅纳特(Janert)教授来我国研究纳西族语言文字,已出版东巴经目录5册,东巴经“祭风经”5卷;日本白鸟芳郎教授主持的“中国大陆古文化研究会”于1978年出版纳西族的特集(共8集)。

(三)傣文文献。张公瑾先生在其著作《民族古文献概览》中说“文字跟着宗教走”。傣文文献的产生发展情况同这一说法很相符。傣文产生的年代在13世纪左右,傣文的文献古籍也在同期产生。从那时起,就有数量众多的佛经和各种典籍源源不断地被记录下来。其中佛经号称“别闷西版康”(八万四千部),叙事长诗有550部,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故事,由此构成了内容博大精深、时间跨度数百年的傣族文字古籍文献宝库。傣文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宗教、经济、语言、文化、民俗、医学、天文历法等,因主要载体是贝叶,故又称之为“贝叶经”,其中佼佼者有:《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的《囊丝车勐》(《车里宣尉世系简史》)是一部统治阶级的兴衰史,是不可多得的史料;《苏定》是一部有关傣族天文历法的重要文献;《档哈雅》是西双版纳的傣族药书,是傣族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有些内容已被记入《中国药典》和《云南省药品标准》等医药书内。

(四)藏文文献。藏文古籍内容广泛、卷帙浩繁,其数量仅次于汉文古籍。藏文古籍以《大藏经》分法为准,分为《甘珠尔》(佛说部1108种)和《丹珠尔》(论疏部3461种)。藏文古籍的载体历经了羊皮———木简———白桦树皮———纸几个阶段。重要的藏文典籍有:《历代噶玛举黑帽系活佛教·如意藤》是研究云南藏传佛教和民族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加岭传奇》是一部研究云南藏族历史、民俗等方面的要籍,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四部医典》则为一部藏医临床百科全书;《恰最松饶历史》是各大寺院、历算机构和个人编制日历的主要工具书之一。

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如回族的《赛典赤家谱》等,壮族的《摩则社》等,瑶族的《盘王券牒》等,白族的《古通》、《山花碑》等,都是这些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是研究这些民族历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信息处理技术日臻成熟为数据库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已同步实现了汉字的电脑化处理。1991年,由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研究和计算机系联合研究编著的《中国各民族文字与电脑信息处理》一书,从理论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微机处理的种种问题作了研究,并将所取得的成果作了详尽介绍。在国家的扶持下,许多科研机构开发了多种民族文字的字处

理技术及应用系统,完成了包括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彝文、藏文等在内的编码字符集标准、键盘标准、字模标准,标志着少数民族编码字符向国际标准化的迈进。[5]现已开发的少数民族文字操作系统和出版系统有:蒙文《蒙古文、汉文、西文操作系统》、《华光V型蒙古文书刊、图表、报纸激光照排系统》、《蒙文书目机读数据库》等;藏文《兰海藏文系统》、《北大][方正藏文书版系统》、《WIN95藏文文字平台》、《藏文字处理软件》等;朝鲜文《方正朝鲜文书版系统》;彝文《彝文字符国际标准》、UCDOS汉彝双语平台》、《SPDOS汉彝文版汉字操作系统》、《WIN彝文文字平台》等;傣文《傣文电子出版系统》以及《计算机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系统》和《壮语词库》等。1991年4月,内蒙古电子计算中心课题组完成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满、汉文操作系统4 0版的设计,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少数民族文字处理技术开发”的子课题,这个操作系统可同在一个微机上处理民族文字和汉、英等文。

我们看到,与云南少数民族彝、傣、藏为主体的文字文献已有密切相关的处理系统作为良好基础,将云南的彝、傣、藏文数字化已是指日可待了。民族文字信息技术的成功开发研制,为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民族文字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强有力的信息处理保障。但就云南省拥有自己语言或文字的23个少数民族来说,要将其所有民族文字文献数字化,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东巴象形文至今还未见到一个成熟的软件,但可喜的是有更多的学者都在积极努力寻求将其数字化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郑飞洲就撰文《关于纳西东巴文字信息处理的设想》,专门讨论将现有东巴文字及其研究资料科学合理地整合成数据库,并将文字的检索分为形、音、义检索,从东巴文字字形的描写项、语音的描写项和字形表义情况的描写项三个方面进行检索研究,又根据东巴文的特质提出用字素检索来解决东巴象形文的数字化问题。

三、构建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现实意义

构建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现实意义有:

(一)有利于保护和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载体除彝族的比较多样化外,其余均主要为纸质。彝文古籍除有竹木质载体外,还有骨质、皮书、布帛书、金石质、石质及纸质。骨质一般用之即弃,很少有保留和流传;皮书易腐布帛书价值昂贵;金石质的在云南仅发现一枚“昭通蛙钮铜印”;石质彝文古籍较著名的有《罗婺贤代铭》(公元1533年)、《普沙摩崖碑》(清咸丰年间)。纸质彝文仍是彝文古籍的主体,大量的彝文古籍主要是靠纸质传承下来的。傣文古籍主要记录在贝叶、绵纸和皮纸上;东巴文古籍书写的纸张是东巴们用当地生长的构树或兰毒草等植物制作的厚硬绵纸;藏文古籍的载体也是纸质;回族古籍多为绵纸、麻纸、草纸和石质的碑刻铭题……。显而易见,纸作为一种文献的重要载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易腐,不易携带,不易保存,这些制约了它的传世不朽。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用机器存贮的方法将民族文化这块瑰宝存贮于易传输、易检索、易复制、保存永久,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中,是有利于民族文字文献的传承与保护的。

(二)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地方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地方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学科研究之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动态、最新成果,把握研究方向,引导这些学科研究走上为民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轨道。云南璀璨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丰厚沃土。在云南,民族学研究源远流长,民族学的研究机构已有30多个,且人才辈出,硕果累累:1986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中的民族史专业被批准为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7年被正式列为“211工程”部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和“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两学科也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作为云南地方的优势、优长学科就应在多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建立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就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优长学科研究以提供文献保障。

目前,为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全国民族高校都设立了民族文献资料室,建立了一批民族文献信息中心,如民院的藏学研究中心、贵州民院的全国傩文化研究资源中心、新疆大学的维吾尔及哈萨克学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筹建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软件建设已全部完成,现已投入正常使用[6];云南大学宋光淑老师1999-2002年主持完成了提要型《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数据库》后又主持建设了《西南少数民族数据库》;云南省科研图书馆自1995年以来已建有《馆藏少数民族专题书目数据库》及还将拟建成《云南少数民族画库》。这些成果,把作为云南民族文化载体的云南民族文字文献,经过规范化、数字化处理,使之变成易检索、易复制、不受时空限制的机读式文献,并使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构建方略

(一)全局规划,整体建设,统一实施。云南是民族大省,各民族大聚集、小杂居的局面随处可见,何况又是跨地区、跨系统的民族资源整合,所以,避免各地区的书目数据库过频、过滥、低质量、低水平重复建库,出现“小而全”的局面,有必要由地方民委推荐拥有较强文献实力、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地方图书馆组成统筹规划机构,负责数据的标准制定方案设计、技术实施、全面协调等工作,使各承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单位根据自身的文献特色,有目的、有方向、依标准地将民族文字文献数字化。

(二)需要突出民族特性,设计不同的库型深层次加工的文献更能引起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所以要有重点地进行全文、数值、事实、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检索结果要直接、客观详尽、快捷,要能达到即检即得的实用目的,以适合最终用户使用,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学术研究,这一点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建立全文型数据库,就是选择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建设。

选择建立全文型数据库的同时,也要突出民族文字文献的特性,做一些专题型数据库是必要的或依民族文字种类建库,如彝文数据库、傣文数据库、东巴象形文数据库等;或根据学科主题做专题数据库,如《政治与法律数据库》、《自然科学数据库》、《哲学与宗教数据库》等若干个子数据库。也可建立以研究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为主的专题数据库。目的都不外乎是多角度、多渠道建库方便用户利用,使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以服务于社会。

(一)正确的文献标引和规范的著录是数据质量的可靠保障。高质量

的数据库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化的文献标引,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标引:一是依《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二是依《汉语主题词表演》进行主题标引,并规定数据库的标引深度、主题词与关键词的选取范围等。著录是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著录的完备、准确程度与文字录入的正确率等直接关乎到检索的结果,因此,著录也应选择《中国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等作为标准。再者,采用CNMARC格式或DC格式(元数据)作为数字化建库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使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从一建库开始就走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保证文献资源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随着计算机、通讯、多媒体、高密度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成为各国、各地区信息水平的标志为发展机遇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从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来说,也是世界上举世无双,将其数字化必将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林。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J].民族研究,1997,(1).

[2]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2,(2).

[3]包和平。王学艳。国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J].情报杂志,2002,(6).

[4]包和平。我国民族文字文献工作的现代化[J].图书与情报,2000,(3).

[5]江嘎。民族文字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J].中国民族,2001,(5).

[6]陈锡周。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陈雁婕 云南大学图书馆)

(闵红云 云南大学研究生部)

数据库论文3

建立科研论文数据库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科研处、图书馆根据分工,各司其职,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管理条例进行论文收集工作。多途径开展科研论文收集工作目前,一些高校的论文收集工作非常困难,很多教师都认为科研论文是自己所有,不愿意拿出来交由学校保管,因此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进行论文的收集工作。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检索数据库可以尽可能详尽地查询到本校所有教师发表在各项期刊、杂志、报纸等媒介上的论文;其次,科研处本身也收录了本校教师发表的部分论文;最后,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论文肯定收录的最齐全,一方面可以详尽的向他们介绍科研论文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加深他们对数据库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在学校营造科研氛围,开展学术活动,激励那些经常或者论文获奖的教师,让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能够主动的提供论文给我们。图书馆做好学科馆员建设,在此时也能很好地显示作用,因为经常需要和相应学科教师联系沟通,由此比较了解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和情况,相对也比较容易获取论文。做好论文归纳工作收集的论文由于来源途径广泛会有重合的现象,需要剔除重合的论文,同时按系科、各个教师分门别类地做好论文归纳工作。尽量获取电子版本也有利于之后的论文录入工作。做好论文的录入和维护工作数据的录入数据的质量是数据库的核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数据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的标准化[2]。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质量,应该由专门的录入人员进行这项工作。将收集上来的科研论文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先进行校对,然后完善数据的录入工作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在数据库建好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数据库的建立本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科研建设,因此要密切留意教师对科研数据库使用的感受,采纳一些比较好的建议,做好更新工作;同时加快新发表的科研论文的再录入工作,不断完善数据库。

做好数据库的利用工作

完善数据库数据库开发之初主要是图书馆和科研处的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一些检索词、检索条件可能不准确导致检索结果不详尽、不准确,因此需要根据使用者的意见开发更加友好的检索界面,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查询需求,进一步提高检索结果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科研论文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各方面人员共同的努力,有很多知识可能参与者本身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数据库建设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使用者因为个人水平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众多问题,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帮助用户查询到所需要的论文,进一步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总之,科研论文数据库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科研文献为全校师生服务,增强信息资源的优势,同时也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48 895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