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教案(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第一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第二章 第8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第二篇】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是我的母亲)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我”考虑问题周到。)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第三篇】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一)导入:
1、 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 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 (时间:7分钟)
2 、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 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 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 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 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 、学生进行品析
3、 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册【第四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