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汇聚(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高中生物教案汇聚(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生物教案【第一篇】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分析时结合学生了解的生物体组成的化合物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盐:1-1、5%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

核酸

糖类:1-1、5%

脂类:1-2%

二、水

说明:引导学生从水的生理作用、水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水分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如:种子烘干(水分为自由水)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说明:引导学生从无机盐的存在形式、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等方面分析无机盐的相关知识,既要通过介绍实例(见下面总结)来启发学生分析,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镁离子:叶绿素;铁离子:血红蛋白

(2)维持生命活动

钙离子:激活凝血酶原,缺乏时表现抽搐现象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保证细胞正常的渗透平衡

四、糖类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

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

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

半乳糖:乳汁中

(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

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

动物二糖:乳糖

(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

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

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组成元素:c、h、o、(n、p)

c、h比例高,彻底氧化释放出更多能量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

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脑磷脂、卵磷脂

六、蛋白质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蛋白质出发,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及结构特点,详细地分析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蛋白质被称做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物质。在细胞的各种结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叫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分子量几万到几百万

如:乳球蛋白3、6万

2、分子结构复杂

1、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分析原因: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2)空间结构多样

2、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核酸是从细胞核中最初提取出来的酸性物质。分为两类:dna、rna

1、分子量大 名称 rna dna

分子量 104 106

分布 细胞质 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分类:核糖核苷酸:4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注:第六章详细讲解)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过渡:六种化合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核酸是生命活动的调控者,二者最为重要,都是生物大分子,而糖类和脂类主要是作为能源物质出现的,同时参与一些生命活动调节,水和无机盐作为生命活动的辅助物质,这六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的物质,即原生质。

八、原生质

分析:当然不能

原生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活细胞

原生质具有特定的结构

所以: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需要研究细胞的结构。

板书提纲

第二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

二、水

1、含量:最多

(1)不同生物含量不同:水母97%、毛豆60%

(2)不同结构含量不同:骨22%、肌肉76%、脑86%

(3)不同生长阶段含量不同:婴儿72%、成人60%、老人50%

2、存在形式:

(1)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2)自由水(94、5%):以游离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3、生理作用:水是生命之源

(1)细胞核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2)良好的溶剂,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3)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离子态

3、生理作用

(1)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生命活动

(3)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四、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

(1)单糖:

3、生理作用

(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

五、脂类

1、组成元素:c、h、o、(n、p)

2、分类及生理作用

(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

(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

六、蛋白质--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

2、分子结构复杂

(4)空间结构:蛋白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3、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

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

4、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七、核酸--生物大分子

dna和rna

1、分子量大 名称 rna dna

分子量 104 106

分布 细胞质 细胞核

2、结构复杂

(1)元素组成:c、h、o、n、p

(2)结构单位:核苷酸

(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

(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八、原生质

1、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2、原生质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如自我更新);

3、原生质分化成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第二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略)

比较两种细胞的差异,讨论并回答问题。(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有成型的细胞核,而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尝试解释细胞学说的内容

阅读资料,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汇报。(1、例如科学发现是曲折,漫长的;2、主要是阐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对神创论有力的打击等。

北京各区重点高中分班考试数学考察知识点总结

北京四中数学考察知识点: 高中学习方法

数论、方程、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锥曲线

人大附中数学考察知识点:

排列组合、数论、数列、不等式、平面几何解析初步、圆锥曲线

海淀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西城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排列组合、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东城朝阳重点中学数学考察知识点:

方程、二次函数、排列组合、三角形与四边形、直线型、平面几何之三角形五心与圆幂定理

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第四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1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展示课本p3图1—1)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学生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人的ph为~。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展示课本p5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1)水,占90%

(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

(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a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

(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

p6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更好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

高中生物教案【第五篇】

“由于本章第一节属于导读性质的课题,他基本没有涉及物理概念、规律的演绎或推理,然而,它又为第二节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并为学生构建正确的逻辑结构提供了线索,因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我把它与第二节合并在了一起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取名为”电磁感应现象“。这样来看,本节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 承前性,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电生磁的知识,对”电“与”磁“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电磁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回顾旧知的作用;(2) 深化性,本堂课的研究内容”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完善电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枢纽。同时,学好本节教材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宏观电磁现象,深化其对电磁关系的理解;(3) 启后性,本节课部分研究过程折射着后续知识的缩影,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设置了兴趣点和逻辑点。同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方法及理论分析方式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宏观向导。总的来看,本节教材具有多维性和立体性。”

(1) 从宏观来看,高二物理学生在已有一年半的高中物理学习之后,对高中物理从“发现置疑”——“探究推理”——“分析论证”的物理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思维倾向有助于学生自主元认知相关物理规律,从而为其进行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宏观向导,并有助于其积极构建正确的图示。(2) 从微观来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电生磁的相关知识,可能对磁生电有着一定的猜想。然而,由于高二学生整体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他们往往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老师因当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创设特定物理情景或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物理问题,从而提升其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电磁感应发现历史过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偶然”与“必然”的哲学辩证,并启发他们进行反思。

(1)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创设特定物理情景或模型引导学生获得“磁生电”的理论认知。

1、教学过程提纲:

(2) 媒体放映,直击重点。我们将以一组幻灯片来简单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过程,用真事迹“绘声绘影”,旨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热爱。同时通过幻灯片内容和本堂课重点内容的衔接达到直击重点的效果。

(3) 新的反思,实验探究。我们从初中宏观电磁感应中抽象出了一个新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次实验探究。第一次为分析推理型实验,第二次为验证型实验。

(4) 总结现象,得出结论。

(5) 知识迁移,课后巩固。本堂课的最后,我们将请一位同学上来自主完成一个实验。此外,我们也为学生准备了一道课后习题,以期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2、教学过程详案

48 2097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