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转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经济增长与转型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经济增长与转型篇1

经济增速诠释发展转型

——一论“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本报评论员

2013年10月15日03:45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中国经济是否会继续下行、“硬着陆”?能不能持续发力、健康发展?有所放缓的经济增速,引来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揣测担心。总书记前不久在印尼巴厘岛发表重要演讲,放眼亚太乃至世界发展形势,综合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各方面情况,强调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详实的数字、朴实的逻辑、扎实的分析,析事明理,令人信服。“中国信心”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来自于深化改革激扬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

经济增速是发展晴雨表,人们最为关注。但如何解读增速,却大有学问。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到前年的%、去年的%,再到今年上半年的%,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趋势,恰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实现党的十八大“两个翻番”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中央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正是瞄准了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合乎预期目标,中央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这十个月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集中进行大气治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调结构、转方式,效果明显。与此同时,不少地方加大高新技术投入,使其成为强劲的增长引擎,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同比增速超过25%,武汉光谷生物城总收入同比增长53%。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目的就是要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红利,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西方媒体评价,这种“更明智的选择”,“会引导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付出的代价较大,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发展转型是硬任务,未来的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山西将淘汰压缩焦炭产能1800万吨,内蒙古将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59万吨,山东将淘汰炼钢产能2257万吨。这些扭转“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增长方式的实际行动,短期内自然会影响增速、减损收益,但这正表明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而这样的发展转型,势必带来更多机遇、更大空间,这也正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日益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其实,%左右的增速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高速度。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坚定推动结构调整,以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这样才能使经济运行更稳健、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结构优化蕴藏发展活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正彰显了中央驾驭经济发展和复杂局面的娴熟能力,增强了亿万人民的信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发展上升期,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毫无疑问,只要坚定信心,咬定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巨轮就一定能平稳前行,驶向更开阔的海域。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经济增长与转型篇2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经济增长与转型篇3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批示:“相关建议转各部门参考。”附件:《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合肥市委督查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根据市委对督查组工作的要求,组织市委督查组全体成员和市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就全市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专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并赴长沙、郑州考察学习。督查调研采取座谈研讨、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在督查调研中,我们感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宣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提高了大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合肥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亟待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健 1 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转型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县市区、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中心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街区,推进城区工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向都市产业园转型。瑶海区针对一批老工业企业即将搬迁后出现的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发展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庐阳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生态农业。蜀山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美国传奇、香港派蒙等34家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总投资50多亿元,发展目标是建成拥有10万个座席的全国重点电子商务区。包河区在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业态繁荣、高端引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积极推进“三圩”(大张圩、东大圩、牛角大圩)生态旅游建设。各个开发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和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发展。高新区围绕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双跨越,着力打造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经开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提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新站区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滨湖新区努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个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经 开区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业在该区落户和开建。各县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提升。肥西县加快推进重点园区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开发转变,产业发展由相对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同升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不大向规模扩张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肥东县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7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领先。“双千工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双双突破千亿产值大关,家电产能跃居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为%;现代服务业引资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一半,新引进大项目41个;1-11月份,服务业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集聚企业253家,累计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3亿美元。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已达14家。环巢湖旅游开发强力推进,全市5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63个;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战略性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完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正在谋 划,高科技园区创新功能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安凯、三联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33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233个,其中国家级2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3028件、892件,同比增长%、%;技术交易合同额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达938家,同比增长2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居省会城市前十位。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32家企业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文化融合重点实施项目10个,支持语音、动漫、出版等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团队118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62人;新引进国家4个千人计划及其投资创业团队,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3人。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统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继续强力推进,2012年,新建、续建大建设项目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滨湖新区完工和在建项目33项,工程总投资亿元。长丰县高起点建设北城组团,打造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投资170亿元的世纪金源和投资70亿元的恒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2013年将全面建成营业。开发区、县区互动发展,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与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南岗科技园等,取得了发展双赢。现代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1家,其中国家级7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4 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亿元的234个生态农业项目,已完工159个、完成投资亿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点;肥东、长丰成为中部百强县;肥西县第3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围绕巢湖综合治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总投资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展开。《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批准实施,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在连续4年获得省节能超额完成奖的基础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巢湖、肥东等地以铁的手腕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巢湖市截止目前已关闭67家矿山、57家轮窑厂、169座石灰窑,完成3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和农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投入亿元,完成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滨湖新区绿地率达%、绿化覆盖率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农村造林投入30亿元,完成植树造林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六)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以效能的提升推进转型发展思路和举措的落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上。长丰县重点工作由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担任组长,乡镇、开发区和县直部门 5 责任捆绑、上下联动、同奖同罚,实行战役式推进、派单式分解、专题片式前后对比汇报、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实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巢湖市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全年通报批评单位30个次、通报批评个人31人次、行政免职8人、实行离岗拆迁7人、在媒体上表态发言6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形成了“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的风气,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庐江县实施“工业立市推进年”和“城市建设提升年”,建立项目推进双向约束和“五个一”制度(一名县干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时间表、一块任务倒计时牌和一份责任书),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商务等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积极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各自职能,主动服务基层,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合肥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调研中基层反映的情况,综合分析合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当前合肥推进转型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对矛盾:

一是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对于合肥来说,当前仍处在跨越赶超阶段,虽然“十一五”以来发展变化巨大,但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合肥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不仅要稳增长,而且要快增长。转型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增长。但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转型发展中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必定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有时要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上海近几年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经济增速就明显放缓(今年回升)。合肥近几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增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 6 量的提升之间仍然存在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老城区和有的开发区,受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几乎要走到尽头,转型发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即使一时增速受到影响,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合肥科学发展新优势。当前,尤其需要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各种疑虑。

二是低端产业被调整与新兴产业过程化的矛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冶金、建材、轻纺4个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转型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同时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传统产业将会逐步被淘汰。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传统产业比重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兴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许多产业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防范产业转型出现真空和断档,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

三是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与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国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去年又成为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十一五”以来,合肥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创新能力还存 在诸多不足,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规模还不大,层次也不高,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还不通畅;高新技术企业数虽居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排名前三的杭州、广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东方这样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合肥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60件,虽增长较快,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仅为杭州的%、南京的21%、武汉市的%、长沙的43%。科技要作为未来合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经济加快转型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不少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说,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多头监管和条块分割没有根本改变,基层对行政审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市场体系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培育的发展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对牵动性强、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有时还需要一事一议;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大多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不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特别是现行税收制度导致服务业税赋偏重,制约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机制方面,与促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五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与转型发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随着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开区反映,因 8 缺少发展用地,不少项目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专业人才;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很难招到。合肥要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而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这种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劳动就业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储备情况还远不能适应,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合肥的大量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资本的约束将是合肥转型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推进合肥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合肥目前正处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初级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合肥“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面对传统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局面,这种传统外延式发展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结构处在二产带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十一五”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能否推动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是优化合肥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因素。三是城市发展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一五”以来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1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已经具备建设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 9 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合肥实现城市转型,全面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根据对全市转型发展的督查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科学指导和引导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划,但总体上看,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各地的转型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探索状态。一要抓紧进行全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要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国内外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我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尽快编制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各个区域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确定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二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类指导。三要改进经济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把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纳入对城区、开发区、县市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挥其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 10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已具有领先优势和一定规模的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的层次。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着力发展会展、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保健、养老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三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结构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转型。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战略性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三是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我市重 点产业,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新兴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可在环境优越地段(如蜀山区山、水之间)兴建一个高级人才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高级周转住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能开展国际教育)和幼儿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在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专家、高管人员提供优惠的租用服务。可开展评选表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十大功臣”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并让“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补贴和有关保健待遇。

(四)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一要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要方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宜居、交通顺畅、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产城一体。要加快发展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上立体车库,增加公交线路和电动公交车。要增设街头公园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建设住宅小区时要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镇级市,增强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让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民。在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规范进行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安心进城入镇。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建设美好乡村。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 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动力塑造保障经济转型。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创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招投标等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开放提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落实为关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各类投资投向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三要民营突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造力。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关键性战略,全面清理现有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产业园和县市工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台,支持民营经济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生态建设深化经济转型。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要确立以转型保障生态 13 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的理念,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大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力争通过3-5年能力,使巢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和最美丽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绿化大会战和农村植树造林。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生态廊道,在环巢湖边岸集中造林,在农村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塘坝、农田林网绿化。要进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治污改造或关停并转。要严防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合肥。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12月)

经济增长与转型篇4

关键字:转型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昔日的山西,500年逞强世界。而今山西面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但综该试验区的设立为我们重振往日雄风提供宝贵机遇。因此,如何实现一个能源大省转型发展是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建立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但煤炭的不可再生的特性,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年攀升而日益显露。为了山西经济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地区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促进机制。要振兴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开放工程,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转移承接工程,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强省工程,让人才引领山西转型跨越,让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山西转型跨越。

首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的战略地位。目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传统工业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绿色的发展方

式转变。农业农村为实现这种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同时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更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山西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坚定地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类型,培育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同时更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优势基地建设,扶植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要依靠文化渗透提升农业产业内涵,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依靠品牌效应打响国内市场,使现代农业真正走出一条弘扬传统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耦合创新之路,积极鼓励资源型企业转产兴办农产品加工,加快我省转型发展步伐。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产使山西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省。新的历史机遇为山西旅游由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提供了绝佳时机。山西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旅游业被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引领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策略地打造山西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加快旅游产业的调整,打造旅游产业王牌:一是以那些重点旅游景区为主,向周围辐射,开开发新景点。一方面通过方便的交通拉近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形成旅游网络;另一方面要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他们成为文化产品链。二是对景店进行整理和修补;三是要大力挖掘各名胜古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精

神价值;四是大搞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自然环境;五是搞好各种服务,以宽阔的胸怀,热情的姿态,方便的条件,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同时要积极开展旅游品牌的推广营销,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超常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细化,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产品”是非竞争性的,互利的。“外溢效应”就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福利,使整个社会受益。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扩大城市就业,改善城市资源,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跟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促进物流配送,城乡商贸,家政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消费,调结构,增活力,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促进。山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上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要让山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现代文化,使山西特有的文化资

源变为先进的文化精品,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悠久的文化历史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优势,才能使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要研究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这样才能开辟文化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优势文化产业,为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挖掘文化资源优势,繁荣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发展现代文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同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要抓好策划,抓好思路,从而大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人才的引领。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稀缺是制约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抓住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契机,制定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业的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对引进的海外人才给予专项补助。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使海外高端人才落户山西创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使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事实证明,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但我们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也应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能得到充分体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重要手段,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实施一批高端产业引领项目,组织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集成示范工程,以集成创新为核心战略,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行业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培育。同时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助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上取得不凡成就!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自身的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难题。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一定能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48 2034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