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难点:

了解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了解作者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

广袤(mào)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

要诀(jué)困厄(è)襟(jīn)怀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gwù)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2.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于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3.背景链接

《精神的三间小屋》,散文,作者是女作家毕淑敏。

(三)精读

1.课文标题说的是哪三间精神小屋?

交流点拨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第1—6段的内容,和后文写的三间精神小屋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

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交流点拨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交流点拨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2.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3.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五)课堂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布置作业

积累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段落。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工具

教学PPT,教学音频

教学方法

1.品悟教学法。

2.积累梳理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1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棂(líng)厄(è)襟(jīn)宥(yòu)弋(yì)

觑(qù)麾(huī)袤(mào)赘(zhuì)即(jí)

骋(chěng)霓(ní)销(xiāo)濡(rú)挟(xié)

铮(zhēng)汐(xī)秽(huì)恶(wù)攒(zǎn)

(2)重点词语

游弋:在水中游动。

轻觑:轻视,小看。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彰,显著。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销,消瘦。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望,远远地看。即,靠近,接触。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三间小屋”,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同时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深层领悟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3.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理解下面一句话的含义:

“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业比作寻找雨后的菌子,说明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更进一步说明对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5.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结束语

这是1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

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本文是1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自惭形秽(huì):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襟(jīn)怀:胸襟;胸怀;心胸。

3、广袤(mào):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4、驰骋(chěng):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5、坍(tān)塌:崩塌。

6、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3.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4.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5.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明确: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

6.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7.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明确: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8.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明确: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读后反思:

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9.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10.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明确:1、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2、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四、拓展训练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1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48 2223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