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例【范例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例【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一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例5。

中位数(+)/2=。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二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联系实际说出具体情境中的分数的意义。

2、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每个分数都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对策: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启迪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12枝粉笔、6本练习本;学生四人一组,每小组准备材料:一块饼干,一张正方形纸,一分米长的纸条,10根小棒。

教学预设: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表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说说你表示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提问:你利用学具表示了哪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下:

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5份表示2份2/5。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表示1份1/2。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表示3份3/4。

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表示2份2/3。

------。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教师边讲边板书,使学生对单位1加深印象。)。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并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3)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举例说明,教师适时点拨,加深理解1的含义)。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4)提问:用分数表示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强调:平均分)。

1、过渡: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追问:那么分数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呢?

3、自学:请自学课本第36页有关内容,在书上找答案。

4、试一试:在小组里说说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反馈:指名说出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教师板书。

6、思考:分数单位在书写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7、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因此分数单位在书写时,分子都是1。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先自己读分数,把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所含单位的个数说给同桌听。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组织交流:相同之处是都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不同之处是单位1不同,因此每一份所表示的桃的个数也不一样,其中的2份表示的数量也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分数都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多少与整体的数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4、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后两题中分数的意义。

追问:你是怎样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5、完成练习六第4题。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这一题,然后投影个别学生的书,共同评议。

6、完成练习六第5题。

(1)学生各自在书上的括号里填上答案,然后交流,说说在填写这两个分数时是怎样想的。

(2)提问:这里有12枝粉笔,让学生取出其中的1/4,再取出剩下的1/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2×1/2。

8/11×11/81/10×10。

7/9×9/77×1/7(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生: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

三、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师读生写)。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五篇】

教学目的:

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2、组织活动:

(师给每组口袋内准备的白球与红球数的比例应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3、汇报交流并猜想: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4、验证猜想: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5、小组讨论: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习: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六篇】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七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

数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范文【第八篇】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48 1879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