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例汇总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例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一篇】
(4)语言的自信心。
讲解要有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常用“我认为……”、“我发现……”、“我不同意……”、“我赞成……”等等语气来讲解,要学生讲得理直气壮。还要培养学生对说错了的,要勇于承认,敢于纠正;对未被说服的,要坚持到弄懂为止。
讲解有信心的学生,才是对算理坚信不疑的,对概念达到守恒程度的、对解法充满信心的、有健康学习心理的人。
讲解上的三“性”一“心”,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采劝逐步要求,循序渐进”的做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讲解能力能够科学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3.笔记。
写课堂笔记不是课本内容的搬家,写笔记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提纲挛领、归纳分享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例汇总10篇”,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善于写课堂笔记的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会自己整理知识、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他们得到的是清清楚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
我们从三年级起采用了一“看”、二“抄”、三“记”、四“理”的训练方法。
一“看”:教师认真设计板书,把一堂课的精华都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看后记住要点。
二“抄”:在看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写课堂笔记的要求,并在课上把该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框出来,留有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录下来,供复习用。
三“记”:先指导学生在抄下的笔记中添上自己的内容,再指导学生自己写听课笔记。
四“理”:升入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前两年的培养和训练,已学会听课要抓重点、学习要解决关键、知识要系统化。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本领。先从一节、一章教材起,指导学生“竖成线”、“横成片”,再提出全册教材梳理的要求,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由厚厚的一本书变成薄薄的`几页笔记,把学过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络。
4.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过程是对习得知识巩固的过程。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必须对“练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验中,我们注重以课内练习为主线,辅以课外练习,使练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效果显著。
课内练习搞各年级各种不同课型抓好口头、笔头、操作三种类型的练习。
口头练习直接作用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培养。训练时,着重考虑量、质,做到天天练习,坚持不懈。练习做到几个“结合”:与前几天教学内容结合,与当天教学内容结合,与常用数据结合,与计算技能结合,练习采取多种形式:根据时间和数量来分,有定时不定量,有定量不定时,有定量有定时几种变化;根据人数来分,有个别作业,有同桌互练,有小组练,有全班集体练等组织形式;从方法来分,有听算,有口算,有口答等练习方式。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
笔头练习是书面练习,难度比口头练习高,坡度大,是学生预习、复习、巩固、运用知识及培养良好作业习惯的重要途径。训练时,我们抓装懂”、“会”、“对”、“巧”四个字,提出“练理解、练熟练、练纠正。练技巧”的要求;新授课练习在“懂”,“会”上下功夫,练习课练习在“会”、“对”上下功夫,复习课练习在“对”、“巧”上下功夫,使笔头练习有主有次、有序有理、有能有智。同时,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作业习惯,着重训练“先复习后作业”、“解题的必要步骤”、“解题不离草稿”、“自我检验”等做作业的习惯;教师以身示范,在课堂教学中严格遵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操作练习俗称“动手做”,借助工具和材料进行各种练习,是多种能力的合成培养,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掌握知识,从而获得学习主动权的好方法。训练时,我们重视以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为主线,达到加强概念教学、发现知识规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操作练习的训练从低年级学具拼搭到高年级几何形体的制作,从低年级简单度量工具的测量到高年级计量工具的操作,内容广,范围大,品种多。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大大的增强了。
课内练习扎实、丰富,课外练习有大大减少,减轻了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了解课外知识,开拓思维。
课外练习,我们以数学兴趣活动为主。这是增长知识,训练思维的好时机,也是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好机会。
读书、讲解、笔记和练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教师的作用只是点拨和引导。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二篇】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又一主要培养方向。文章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四方面对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企深度融合;学生。
作者简介:曹英(197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资产评估专业教学与研究。
目前大学生就业模式是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模式日益市场导向化,企业的用人要求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增大而提高,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不能在职场各个环节游刃有余的人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而将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向。本文拟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谈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目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做人等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与本科生相比偏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糊、缺乏诚信意识等,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都设置了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仅仅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职业素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3.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科技优势不明显,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适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需要。而因为没有经验,许多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这些因素势必制约了校企合作,更不用说深度融合了,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相关岗位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已经向职业素养偏移。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立足岗位、融入社会。而校企深度融合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不仅指校企双方的“结果”的合作,更是指“过程”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更好地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对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引入几个企业案例或者讲一些行业规范或者请几个企业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就可以的,而应该在教育目标制定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实质性的融合,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1.以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制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很多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虽然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确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等,但最终制定出来的仍然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即只考虑了训练学生孤立的岗位技能,只考虑学生是否能去做这个工作。有很多学校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时,认为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就是好事,而他们却从不注意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如何。以我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为例,每年学生对口就业能达到90%以上,但在一年以后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能坚持在岗位上做下来的不到3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反复调研,结果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反映高职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错,工作容易上手,但缺乏创新,不能吃苦,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还是和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企业甚至提出职业素质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和企业一起制定培养目标,将目标定位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并要明确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实施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感受职业情境,提高专业技能。
2.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学院要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和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课培养专业能力。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上来,很多专业也是新开设的,看到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好招生了就立马开设,这样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难免出现了只简单罗列几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缺乏一系列基础课的支撑,缺乏职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另外对课程内容定位也没有很好地针对行业需求进行取舍,也不能及时地引入或者更新企业、行业的案例、工作规范等。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校企深度交流,专业老师要从企业那里充分了解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基础课程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行业接轨,并对照专业培养目标,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构建出完整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需要,制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明确哪些课程或者哪些知识点在校内完成,哪些课程或者哪些知识点需要在企业完成,在学校内侧重专业基础知识讲授,在企业内侧重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知识传授。除了以上专业课和公共课,还应该开设一定的专题讲座,主要聘请企业专家讲课,讲授企业文化,讲授工作要求,讲授工作前景等,以侧重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在构建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中提到了,有的课程或者课程的某些知识点需要由企业参与才能完成,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可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通过建立仿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情景教室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校外实践教学也要改变单一地把学生带到企业讲授完课程内容,或者把学生全权交给企业,老师不闻不问等方式,这样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学生给企业创造的收益不多,企业失去热情,慢慢地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无法实质性地开展,流于形式,专业发展也不可以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而倘若通过企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教师、企业专家与学生三方在教、学、做、练的过程中完成某一工作任务,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能在工作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也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会在工作中因感到快乐而对生活充满热情,会因在工作中克服了困难而对工作充满耐心等。另外要改革评价方式,对于成绩评定也应该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例如,在顶岗实习阶段,既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4.以校企师资整合组建“产教结合”教学团队。校企深度融合下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是“产教结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基于产学研平台,校企双方在师资建设上应该全方位合作,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首先,要重视教学梯队建设。建立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源上实现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专兼结合,学缘上实现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专攻方向结合;注重专业教师层次的提高和双师素质的培养,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制订校内专业教师培训计划,专业课教师每年在假期期间至少参加1个月及以上的企业锻炼,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工作流程,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断思考除了教会学生会做工作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工作,做久工作。其次,要重视专兼教师队伍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学校教师要和企业专家定期联系,让兼职教师担任项目教学,指导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让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认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兼职教师还要参与指导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围绕着企业工作这条主线。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伟民。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
[2]张明。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j].高等教育,2011,(8)。
[3]李振秋。基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高教论坛,2012,(11)。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三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上完课之后就下课,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学生重视文化课程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时刻让高校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可能高校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一些体育运动和技能,整个课堂只是简单的锻炼一下,甚至有的学生都不去上体育课,导致高校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习惯就是不需要去关注体育课程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身体健康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都要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把身体锻炼放在一个高度,同时教师要引进新型的体育教育方式,让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热爱学习体育的兴趣,加深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而在体育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运动的项目,加强大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体育学习理念。因此,改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的体育学习中,真正将终身锻炼的体育理念教给学生,让大学生在高校体育的锻炼与学习当中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从而从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感受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
二、保证因材施教的个性教学。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对于自己的喜好已经基本定型,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或者是身体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例如,在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学校会设立相关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运动,发挥自身在运动方面的特长,激发大学生终身锻炼的热情,从而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比如,在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中,会有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剑术、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相关的体育运动,每个大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运动来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更舒适的学习。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在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划分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些学生在初期的时候选择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体育课程的学分,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本没有树立终身学习体育的概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的时候,先要从思想方面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让大学生明白终身体育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体育,同时也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经常锻炼,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证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的良好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性作用很大,耳濡目染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细微但是却深入人心。大学生经常是群体性的学习和交流,很多的学生其习惯与行为都是在同学的引导下或者是宣传的带动作用下进行的,如果高校能够在校园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那么对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运动方面的宣传,平时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可以悬挂横幅,提醒学生重视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墙壁上画一些体育运用的图案,或者在校园的宣传栏上、led屏幕上也可以隔段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重要作用的宣传。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艺术节表演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有关体育运动的小品、健美操、武术等节目进行展示,让大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从而被体育带来的美所震撼和吸引,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健康和运动,从而在无形当中树立体育运动甚至是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要重视大学生运动会,倡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的各种项目,并且奖励那些在运动会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从而间接传递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不断培养大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作者:张伟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方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j].商,2014,11:281.
[4]刘娜.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整合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343.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四篇】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中注重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注重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1、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向学生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
2、我注意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
3、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以至想“活”起来。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解决,不贪图方便,不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
二、注重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品牌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时都挤出1厘米牙膏,一支牙膏可用36次。现在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将出品处直径改为6毫米,其它保持不变,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刷牙时挤出1厘米牙膏,问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几次?”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再求出这支牙膏的容积,然后求出推出新包装小红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最后再求出可用的次数。这样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考虑运用比进行求解。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五篇】
我们自1989年起,成立了小学数学学法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半天深入有关班级听课,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并组织几堂研究课。研究活动历时五年,分为学习文献(1989年4月----1990年7月),经验筛选(1990年9月----1992年7月)和对比实验(1992年9月----1994年4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下面介绍我们第二阶段所做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过学习,对众多的有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经验进行选择,优化,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成新的经验。继之,对新的经验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组织考察、评价;然后,再实施、再评价。如此多次往复,直至提炼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四个主要能力:读书、讲解、笔记和练习。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我们作了从“扶”到“放”的研究和探索。
1.读书。
读书即阅读,阅读是强化自我识记的重要手段。阅读数学课本的关键是读通、读懂、读会。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某节课文的全貌;读懂,即阅读后理解某个例题或习题安排的意图;读会,即阅读后掌握某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学会应用这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读数学书同样要提倡逐字、逐句读。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结构、教材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作了培养和训练。训练以数学课本为范本,以课堂教学为范例,采用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读书方法。阅读应当有分层次的要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
低年级学生要求能正确地读懂课本。读书时,要学会“想一想”,对图文结合的内容,也能用正确的语言有顺序地说出课文的意思;还要会读一些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
中年级学生要求能完整地默读课文和分析课文的例题,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课文后的练习题。读书时要学会“会想”,会一边思考一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并要求他们会读些数学家的故事书、数学习题书和某些浅显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
高年级的学生要求能用完整、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所读课文的内容,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目录--内容--重点--结论--运用)。读书时要学会“多想”,就是有根据地前思后想,多思多想,提出不同见解;还会在书的'左右天地批出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还要求会读简单的数学工具书、数学学习指导书和其它数学课外读物。
教师指导读书时,重点放在默读的指导上;而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多种读法交替使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深领会知识内容。
2.讲解。
讲解是读书的继续和延伸,讲解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通过讲解,可以使阅读时获得的知识、明确了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深比。
讲解,可以自己讲给自己听,自言自语,把算理讲一遍,学生讲给教师听,以取得教师的评价;可以学生讲给学生听,在“悄悄话”中辨清正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
讲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低年级抓起,坚持做到三“性”一“心”:(1)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叙述。
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语,会对正确理解题意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算理,讲解题目的意义。
(2)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
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解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
(3)语言的有序性。
语言的有序性,指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语言上的有序性与思维上的有序性是一致的。学生讲解上的有条有理也必然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有序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六篇】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二、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路。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0(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4).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七篇】
核心素质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培养中还存在素质与技能概念不清、应用范围狭窄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八篇】
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它不像英语有四、六级证书可拿,也不像奥林匹克数学可以参加竞赛,可是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长足而深远的影响。以往一提到阅读我就会想到语文,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但是自从我加入了自育自学课题小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认识到阅读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促而就的,它的效果展现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会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九篇】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分享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例汇总10篇”,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第十篇】
答案很简单,一句话,儿童数学学习的最基本价值追求,就是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课程价值,最关键的在于要把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变成让儿童去亲自体验一下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即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儿童,而要尽可能地让儿童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从这个角度看,潘小明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不失为一堂好课。
首先,这堂课潘老师抓住了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或发现事物的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总是想通过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并在这种探索中同时产生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以及与同伴分享发现的强烈愿望。
其次,潘老师很好地理解了数学学习的本质。要让儿童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去建构数学,去发展数学,就要将数学学习变为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儿童的主体性的数学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性特质主要表现在:第一,面对一个情境,自己发现了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第二,面对任务,自己做了些什么样的'猜测或假设?自己是如何去设计并行动探索方法的?第三,面对初步的发现,自己是怎样去辨析和修正的?自己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和新的体验?第四,面对教师的提问或演示,自己想到了些什么?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自己有了哪些新的启示?等等。
可见,经历的价值在于获得自主的体验,而体验的意义则在于激发主体投入进一步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去的动机。经历的过程可以由教师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或呈现的一系列的情境来引导,但体验却必须是学生自己的。因此,不同的对象在操作中获得的不同结果,应是学生自己经历后的发现。而对不同对象之间的性质关系理解,也应是学生自己经历后的发现。
之所以称之为一堂好课,还在于潘老师深悟到数学事实的掌握并不等于数学能力的发展。于是我们注意到,在本节课中,让儿童去自主地探索,其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证明事实上,而是努力使儿童能获得发现。兰本达(lansdownbrenda)等人就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意义的经历”,任何发现意义、领会意义都是学习者自己经历、卷入和参与的结果。例如,面对一堆比较复杂的对象或信息,如何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其中的性质关系,可能是数学学习更为重要的能力目标。
当然,我们同时也会注意到,在很多的情况下,教师在潜意识中可能还是会太过于注重数学事实,因此,在教学组织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教学中心放在那些事实上。
例如,当学生用“这话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来表述自己的发现(结论)时,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回应更好?第一,教师的看似幽默的诘问,却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我回答的对与不对,取决于老师的认可!第二,只要外延不周延,命题就不成立,这是一个逻辑规则。而这种逻辑规则虽然不适宜直接让学生理解,却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际上,研究表明,“追问”是一种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个‘有时候’又说明了什么呢?”以此来发展学生数学逻辑的水平。
再如,教师可能认为数学的严格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学生的两次探究完成后,教师就自己做了小结:“只举一、二个正例是很难证明的。不过,老师告诉你们‘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当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话是正确的”。而我们恰恰忘了,这种不完全的归纳,就是儿童自己的探究方式。我们在这里给出了一个“规范”的结论,那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活动却只剩下了“过程”,而没有了“发现”了。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把继续学习的“任务”交还给学生的:“随着你们的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就能用更多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