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1

“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他们不喜欢别人把他们抱到一个阶梯上,而更感谢你引领他们自己迈步上一个台阶或为他们提供一根迈步的拐杖。“支架式教学法”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就是通过搭建“脚手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环节,借由完成一个个环节,化难为易,来引导学习者一步步掌握学习中的重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起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一、现状分析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输出环节,而很多学生害怕和抵触英语写作。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有许多内容想要表达,可是由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缺乏,使他们言之无物,只能写简单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要想改变现状,我们教师就必须要将学习任务分解,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利用 “支架”达到最近发展区。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牛津英语教材中的task板块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后,能运用该单元的知识来完成一个有关该话题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以江苏牛津版初中英语7a第八单元task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为自己设计怎样的衣服以及这样设计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用本单元所学单词来表述所穿的衣服并且能写出1篇有关自己设计衣服的文章。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学生在描述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时会有困难。

(五)教学步骤:

step one: presentation

t pictures to learn new words and phrases.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的形式,在情境中教学,能帮助学生形象有效地记忆生词,为学生写作时能正确表达搭建了“脚手架”。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看懂书本中带有生词的范文,而且为他们自己的写作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the new words and two: sandy’s design

t the tabl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设计意图教师用回答问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看懂表格,为下一环节让学生看表格来描述sandy的设计做好铺垫。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sandy’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able.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看表格描述sandy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是为写作做好铺垫。

the passage loudly and find out the good sentences.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为之后自己的写作搭好表达的“脚手架”。

step three: how to write a good passage?

how to write a good passage.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为之后写作句式的丰富性做了铺垫。学生通过扩句练习,使自己的作文变得丰富多样且有内涵。最后还教授怎样用表示顺序的连接词使文章变得有条理。这些都是为最后学生自己写作文搭了“支架”,因为很多学生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大量的输入和有效的操练。

step four: writing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学生为自己参加圣诞晚会设计衣服的任务来让学生写1篇作文,给了学生有用的词句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赏析了1篇学生的作文,借此让学生查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 ”运用于初中英语写作课中,通过两年的试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确获得了提高,证明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是有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设置了“脚手架”,帮助他们一步步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这种由浅入深,将难点逐级分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此同时,它也要求教师要有预设的能力,要深入了解学情,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道学生在哪个地方会有学习的障碍,如何为解决这个障碍搭建好“脚手架”,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2

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戴尔的视听教育理论、桑代克的行为—联想主义的发展教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等。其中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为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识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的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这几种。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支架式教学方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关于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建构主义者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手脚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三、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应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下面我以《齐齐学英语》book 1(b)unit nine 为例,谈谈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听懂和说出单词white , black,go,first。②能理解并准确地应用句子let me go first.和 help!③能理解课文,并能在图的提示下或在模拟情景中表演课文。

本课的思想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礼貌待人,互爱互助的精神。本课的智力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首创精神。下面我们逐个环节进行探讨。

1、搭手脚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最邻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区水平与第二个发展区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该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课文图为背景的学生比赛栏——戴头饰表演歌曲《i am a green bird》——用头饰复习与课文有关的句子——用彩色卡纸复习已学的颜色——学习新单词和词组white , black , a white goat , a black goat ——学习句子let me go !——学习全文——表演全文。”的框架,让学生随着老师所创造的最邻近发展区,一步一步地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由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就是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以至用是外语的指导思想。”最近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介绍》中也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情景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自然语言产生于情景之中,活动受情景制约,说话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诱发。语言交际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实现,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交际活动。另外,情景还是促进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能促进交际双方互相理解和表达思想,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因此,站在以课文图为背景的学生比赛栏前,我给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景:“boys and girls,看黑板上有什么?对了,有一条大河,a river,还有一座独木桥,a bridge。而在这堤坝下有four goats,a green goat , a red goat , a yellow goat and a blue goat for one group.每一只goat 代表一个小组。看到底那一只小羊先爬上堤岸并通过独木桥,先通过者为胜。我们课本里面还有两位小朋友a white goat and a black goat,他们也争着要先过独木桥,请同学们猜猜他们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然后,按照上述框架,我先通过歌曲和戴头饰表演, 让学生对句子 “ i’m a ’m a green bird.” 上口,并理解句子的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课文句子“i’m a ’m a white ’m a ’m a black goat.”把难点分解,一步一步攻破难点,突出重点,最后达成目标。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本课中,随着上面已经学习的句子“i’m a ’m a white ’m a ’m a black goat.”教师继续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有一天,这两只可爱的goats都来到河边玩,一只在河这边,一只在河那边,他们都想过独木桥,并且同时走到桥中间,boys and girls,看课文图,动脑筋想一想,最后的结果会怎样?”然后反复播放这一段课文录音,让学生思考两只little goats的对话‘let me go me go first.’是什么意思?分别用怎样的语调表达?最后他们都大叫‘help!help!’又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进行句子的学习。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后得到的学习效果是突出的,可喜的。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进行内部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的资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与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这种协商与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的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而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同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协助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一开始的歌曲和戴头饰的表演,到两只little goats出场表演,在桥中央两只little goats互相推打,以及在最后跌落水中,这全都是在相互间对话和角色扮演的中进行;一开始就介绍的评比栏的结果也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协助学习在最后的发展环节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假如你是那两只little goats中的一只,你会不会像他们那样争着过桥而掉下河里?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请学生们互相讨论后,把整个情景用英语表演给大家看。

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后,把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见解生动活泼地摆出来,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首创精神,并对学生进行互爱互助的教育。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他们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的效果评价包括:①你觉得你能把little goat说的英语讲给爸爸和妈妈听吗?②看平分栏,看哪一只little goat最先通过独木桥,最先通过者所代表的那个小组为胜;③你认为你们小组谁学得最棒,谁出的主意最好?

课堂的评价要让学生觉得自信、自豪,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为自己的小组、为自己的班集体感到骄傲。

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主题设计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并在具体实施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参考书目:

1、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的《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2、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编的《现代教育技术》

3、林康盛、李元华编的《课堂电化教学系统的有序性》

4、许乃英、黄慧主编的《课堂电话教学研究》

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举隅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能力不够的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本文以教材《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中的小项目这一学习内容为例,探索如何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通过在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小项目

应用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英语教育也经历着种种变化,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比较突出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积极尝试和推广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应对教学中的问题,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

一、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支架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过程就是先建立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然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教师渐次撤除支持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撑作用就好像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一样。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1]支架式教学共包含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2]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包括:将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为学生提供例子、线索、提示等。[3]

教材《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的每个单元都包含一个基于单元主题实践性小项目。该小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已学到的职场知识和语言知识与技能,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小项目综合性较强,要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此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一环节呢?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的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到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环节,协助学生逐步完成小项目,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以下就以第一单元的小项目:建立一个公司,并为公司网站设计“about us”(公司概况)的网页为例,来说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 1任务前(1)搭脚手架

“搭脚手架“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具体到完成小项目这一学习任务,首先确立学习目标,搭起完成这一任务的框架,然后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达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还需要哪些支架式条件。

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一个公司,并为公司网站设计“about us”(公司概况)的网页,让学生能利用英语介绍一个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该任务包含了本单元主题“公司介绍”所涉及的各方面,例如,描述和介绍公司名称和概况、logo、公司管理、产品和企业文化。

在小项目开始前,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关于介绍公司概况的两篇课文,再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学生知道介绍公司大概包含哪些内容,但没有撰写过相关内容并设计成网页的经验。因此,学生需要一些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化认识;此外,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完成这些框架性分析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设计好相关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2)进入情境

先向学生展示本单元小项目内容。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公司概况的网页中需要哪些内容。

教师可以用以下形式,提供学习支架: 1)提供例子:

①给学生播放“how to handle a mini-project”(如何做小项目)的微课视频,向学生详细讲解完成一个小项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②向学生展示较为成功的公司网站;向学生展示以往学生优秀的项目案例。和学生讨论分析现有案例中成功的方面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并向学生说明,这个小项目做得成功,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和学生达成共识,并将此标准以“小项目评价表格”的形式告知学生。

2)估计困难:让学生提出在完成任务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并如何解决

这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与主题相关的英语语言一直是学生学习难点。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关于描述和介绍公司概况、公司logo、公司管理架构、产品和文化等内容的英语语言材料,包括常用习惯表达法和句型;让学生到网络上搜索相关英语内容。

3)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把设计网站的任务分解不同的子任务。任务分解方式按技能分,可分为文字撰写、图片制作或收集、版面设计;按内容分,任务可分解为介绍公司概况、公司logo、公司管理架构、公司产品、公司文化等。然后协助学生组成小组,各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也可以再将任务进一步分解,精确到每个小组成员应该承担什么任务。任务中(1)独立探索

让学生带着承担的任务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和制作相关的图文资料。探索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学生有困难随时找老师寻求帮助,鼓励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2)协作学习

1)课堂外

各小组将组员收集分享的“实用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5篇”,并且参照“小项目评价表格”进行讨论,修改小组幻灯片至定稿。然后再将制作好的幻灯片交给教师。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前,从内容和语言上把好关。这有助于课堂展示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保证课堂输入和输出材料的质量。

2)课堂上

在课堂上,每组要派1-2人上台汇报。汇报语言为英语,并辅之幻灯片进行展示。教师将详细的“小项目评价表格”发给学生评委,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给每个小组打分,最后学生评委和教师打好的分数各取50%计入总分。学生评委和教师在给学生打分的同时,还要对每一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各小组表现中较好的和还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予以消化吸收。

此环节,教师提供的支架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任务评价的“小项目评价表格”,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以及对各展示小组进行评价反馈。3 任务后

任务完成后,进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4]通过学生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思小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学生学习反馈表主要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能否积极有效的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能否积极帮助小组指出活动过程中的缺点并为之努力?跟小组中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顺利?本项目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本项目实施过程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三、案例反思

在此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五个环节中,可以用下图展示教师所起的支架作用:

因为小项目难度较大,故整个任务过程中,教师都给予了大量支架,确保学生能够保持信心,维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并非在所有学习内容中,教师提供的支架都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相反,教师给予的支架支撑,应该是动态的,因情况而异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时撤除某些支架,直到学生能够完全自主学习。

四、结语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小项目这一学习任务虽然较为复杂,但由于采取的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支架,学生对此任务有较浓厚的兴趣,最后任务完成状况良好。通过学生评委和教师及时评价,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以一次小项目的完成作为案例,展示如何在此过程中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认识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分享自己的宝贵教学经验。另外,支架式教学要求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支架。然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他们学习需要的支架必然也会有差别。所以,教师提供的支架对有些学生而言,显得过多,而对有些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覃辉,鲍勤主编.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5 [3]伊丽莎白·f巴克利著.古煜奎,顾关,唱飞镜,邵曦瑶译.双螺旋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和主动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13 [4]伍尔福克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http:///link?url=vdeblsjm153jjyhztragi_6zmpz2dknrynxf3zjdimsztq6isw9qgzit1mleksuv7ziqtpquosbknwifo-1l4k

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4

浅谈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学(语文)s100070913 李莉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在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搭建了连接的平台,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支架式教学”是1976 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支架”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俗称 “脚手架”,在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社会建构主义,其中最直接相关的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心理起源社会说。这一观点认为任何高级心智功能从其起源上而言都是社会性的。二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 “学生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水平”和“通过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可见,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再撤去支架的过程。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和内化技能。一旦获得这些技能,学生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根据这种理解,“支架式教学”可以分解为以下的基本步骤:搭 “脚架” →创设问题情境→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理论引自:王升.教学设计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支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而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这对新时代下语文教学的启发也是极大的。具体如下:

1.搭脚架—围绕学习主题搭建相关的概念框架。即要求打牢语文的 “地基”。“地基”不牢,大厦就必然要倾覆。如想让学生独立学习,就必须使其具备学习的能力,而扎实的基础是产生能力的重要条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探索—确立语文学习目标。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帮助他们制定循序渐进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可以做演示,可以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教师要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成分,让学生渐渐独立探索。如:教会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总体把握篇,深入剖析段” 的阅读方法,教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精读精彩段落,最后又从全局再看篇章的中心。这种 “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法,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掌握。教会方法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只有实践中去体验,才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独立探索—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同此,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养成写周记的好习惯。在不断地阅读与写作中学生对语文兴趣越来越浓,语文成绩也稳步上升。

5.协作学习—针对课堂上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互相交流看法、观点。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6.学习效果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如:在作文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组评价。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间互换作文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汲取他人优点,避免他人常犯错误。进而取长补短、积极进步。再如,将语文的评价可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 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 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使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连接点。这对于新时期下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

支架式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5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反映新课程理念,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并提供给他们多渠道、多层面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考生对此类题目有些难以应付。由于综合性学习试题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因而又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来分析综合性学习题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答题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综合性学习题的考查目的。

1、文化积累的考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2、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对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3、社会实践,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提出建议、说出调查的方法等;

4、对材料的分析探究,如出示几则材料要求提炼隐含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设计一定情景,要求表现考生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二、中考综合性学习题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以独立的综合性学习考试板块出现,题内所需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交叉比较充分,着眼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的综合能力。设题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有一定的阅读量,还有一定的题量;设题主要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时还关注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第二,这种题型一定不是客观题,它切切实实地需要考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探究结果。它常常将多个小题集中于一定的话题或者说一定的“主题”,因此角度比较丰富而且答案个性化。在内容上注重对能反映考生生活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机地扩展考生自我表达的答题空间。

第三,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很好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和表现自己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四,综合性学习题答题的要求是:得体,简明,准确;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都是重要的得分点。

总的来讲,综合性学习中考题目前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1.提供一定的甚至是多则的语言材料,要求提炼出其中隐含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评价;2.设计具体的语境,要求考生在这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创意、表现自己的积累;3.设计一定的情景,要求考生在这具体的情境中表现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表现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表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4.设计具体的话题,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

三、试题的类型主要有:

(1)语言创作类:①编拟欣赏广告、宣传语;②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③心愿表述;④主题访谈;⑤话题辩论;⑥景点介绍。

2)材料整理类:①语段压缩;②材料的整合与探究。

(3)图表转述类:①表格分析;②图表理解。

(4)活动参与类:①拟活动方案或计划;②设计活动主题或主题语;③解决问题的建议。

还有多种类型融为一体的,在设置的情境或活动中去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推理、总结概括、观察理解、联想想像、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由于中考过程限于以笔试的形式呈现,因此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应考策略]

要做好综合性学习复习备考,我们必须注意:

1.实际操作,贮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强,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经历,去探究,有了活动的积累和贮备,就不会担心临场的考试,从一定程度上说,考试是对过去语文活动的回顾及梳理总结。

2.吃透教材,提炼主题,适当归类。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掌握,注重在教材所体现的几大主题(体验成长类、语言文字类、历史文化、专题探究类、科技生活、其他类)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3.剖析考题,紧抓考点。通过对典型考题的剖析,从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规律。

4.精编试题,强化训练。选择典型试题,实战演练,将方法规律内化为能力。

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

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解题时先认真回忆有关知识,及时把与试题相关的知识有效的提取出来,以备答题之用。

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解答试题时,要从题目和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并按要求处理好这些信息,针对题目要作出简明的回答。

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有些综合性试题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4.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信息。综合性学习有许多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而设题的,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社会热点事件构成了综合探究题的背景材料,如果留心这些事件,学生有所了解,解答起来就从容一些。

5.积累文化常识。尤其是我国传统礼仪、风俗风情、风景名胜、地域特产、地方名人等知识。

6.握实践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平时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多参与、多探究,如搜集信息的方法,提出好的建议等。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践方法。如提出的建议一是要紧扣主题,二是要具有可行性。

7.根据情境,恰当表达。首先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既往经验。二是内容要切合主题;三是语言要准确、凝练、生动。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说说我的想法:

一、比如:材料探究题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图表题,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扣题旨、找规律、善表达,这是解答图表题三步曲。

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可是同学们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常常理不出头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高效地答题呢?

1.明确要求扣题旨。题干不仅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还常常显示答题区域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暗示性。所以读懂题干,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获得解题要领,是解答图表题的基本条件和准则。

2.仔细读图找规律。如果说紧扣题干明确要求,是解题的基本准则;那么认真读图,把握规律,实行图文转换,则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图表题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话”的,它在简明直观地把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会把问题的本质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按图索骥,从材料中发现图表蕴涵的规律。具体地说,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其次,及时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

3.准确归纳善表达。规律的发现,还不过是把图表转化为文字的胚胎和雏形。要想真正“长大成材”,还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我们在解答图表题时,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即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二、再如:宣传语、标语类。

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诗句或者名言。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特点:抓住语境,把握内容,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解题策略:仔细读题,明确题目要求,读透所给材料;要有创意,此类试题往往没有设置标准答案,它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意的空间;表述要简明,语言要准确、得体、有层次感。最好能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文学色彩。

三、还有活动类。

语文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实施途径,以活动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就成了一种主要的形式,此类试题在各地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考查时常常给定一个活动项目,让考生编写活动提纲,或者拟定实施方案等等。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面,更要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

解题策略:

确立主题并用关键词或句子准确表达主题,做到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考生须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步骤完整清楚,做法具体。此类试题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鲜明的人文性,考生在答题中,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好句式一致、字数相同、意思协调、特点突出。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目的考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是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平时要建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面、知识面。重视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学文化阅读常识,还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更要重视能力积累,边学边习。

48 741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