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论语心得体会大全【最新5篇】
《论语》传递了仁、义、礼的重要性,强调教育与修身,倡导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的追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论语心得体会”,希望您喜欢。
论语心得体会【第一篇】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教育、生活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传统道德,也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和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学习《论语》中所得到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要做一个敬畏天地、守道德、爱人民的人
学习《论语》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我们成为一个敬畏天地、守道德、爱人民的人。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爱人民为重,因为人民是国家的本钱,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论语》提出“德行天下,无敌于天下”的思想,意在告诫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现人格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对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管理,推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这种“以爱人民为重”的思想,获得心灵的启迪。
第三段:用诚信来经营人生道路
《论语》中所提倡的诚信是摆脱瞒骗欺诈的社会环境,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孔子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诚信也是建立在言行一致的基础上的,诚信的根本作用是让我们可以与人建立信任、友谊和合作关系,在经济上、资源上和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更多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我们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如今,有许多人都认为诚信不再流行,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诚信,因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一种人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
第四段:学会循序渐进来取得成功
学习《论语》中的智慧,我们也需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循序渐进。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预示着我们需要积极面对赢利与损失,自信向前,不妄图扭转天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必须要循序渐进,逐渐提升我们的个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后,才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不现实的理想和追求,追求一个长期的成功,而不要急功近利、贪图便宜。毕竟,成功是一种洪荒之力,需要我们不停的积累和提升。
第五段:结束语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还可以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只有依照《论语》中的倡导,才能够成为一名充满人格魅力、富有诚信优势、知行合一的人。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自己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勇气。最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习就是为了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证明我们的学习成果、补充和完善我们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论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多思考,多实践,以此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人生价值。
论语心得体会【第二篇】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第三篇】
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着无数的人。《毛主席论语》是毛主席一生思想实践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有着现实的意义。在读毛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毛主席的伟大智慧和丰富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将从学习动力、价值观、人际关系、人生哲理和实践指导等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动力。毛主席在论语中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目标和方法,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鞭策着我奋发向前。毛主席曾说:“我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毫不动摇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毛主席论语中提供了一种学习动力,让我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其次,价值观。毛主席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人民利益、社会公正和个人价值的论述,给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毛主席指出:“人民利益始终是最高的利益。”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要遵守社会规范,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能够正确看待世界,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再次,人际关系。毛主席论语中的很多论述都提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毛主席说:“民主是阶级斗争的尖锐刀刃。”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平等、公正,同时也要守住原则,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人。毛主席还强调了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他说:“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间,要尽心竭力建立情感联系。”毛主席的这些论述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个人利益,还要对他人负责,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人生哲理。毛主席论语中的很多论述都是关于人生哲理的,他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毛主席说:“当家作主,学点本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要不断充实自己。毛主席还强调了乐观进取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说:“要有光明的前途,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这些论述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最后,实践指导。毛主席论语中的很多论述都是关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他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毛主席说:“抓住实际,抓住阶级斗争,抓住斗争中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改进自己。毛主席还强调了实践的触角要伸向群众,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找准工作的方向。这些论述给了我实践方面的指导,让我懂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通过阅读和思考毛论语,我深感毛主席的伟大智慧和丰富思想,他的论述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毛主席的思想,把它们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并以实际行动践行毛主席的思想。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毛主席的论述,我们一定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第四篇】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心得体会【第五篇】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