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优质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第一篇】

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教育家 3教育

4教育的内在价值 5学校教育 6现代教育制度 7教育内容 8教育目的9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10智育 11德育 12美育 13教育制度 14义务教育 15国家课程 16学制

17分支型学制 18双轨制 19单轨制 20终身教育 21课程 22课程标准 23课程方案 24课程设计 25活动课程 26综合实践活动 27隐性课程 28螺旋式 29直线式

30教学直观性原则 31教学模式 32分组教学 33教学评价 34素质教育

35班主任工作基本任务 36班级授课制 37教师

38教学监控能力 39学校管理 40教材 41教学设计 42校长负责制 43教育先行

简答

1教育的基本职能?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5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6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7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8教育的文化功能? 9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0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1学制的依据? 12学制的演变?

13当代学制的改革趋势? 14学制发展趋势?

15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6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17课程编制的程序或步骤? 18活动课程特点?

19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20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21学科课程的特点? 22螺旋式? 23教学的任务? 24教学过程和任务? 25教学过程的实质? 26教学过程的性质? 27教学策略的作用? 28怎样科学提问?

29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30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31教学评价的原则? 32教学评价的类型?

3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意义? 34德育的内容与过程? 35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36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37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38教师劳动的特点? 39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40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41教师的权利?

4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如何建立? 43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44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的实际素质教育? 45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46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论述

1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学意义? 2人的发展规律及教育学意义? 3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的主要问题? 6中学生的基础教育问题?

7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8教师如何完善自我? 9教师的素养?

10教育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1如何科学提问? 12教师的角色冲突?

13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14从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谈谈自己的认识?

15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教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第二篇】

知识点:

1、斯拉夫国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教育学在中国定义: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3、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4、教育原理

(1)研究对象: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

(2)研究主线: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作用:①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科学,它既为各分支学科的研

究提供理论框架和依据②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吸取新的材料,充实其内容,提高其科学水平

5、古代中国:(1)论语:孔子

(2)《学记》 :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7、教育学的建立——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1)1623年英国科学家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体系较完整

(3)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洛克主张教育万能论,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特别重视体验的人

(4)法国卢梭的《爱弥儿》反映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西方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科学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

9、拉伊《实验教育学》 :第一本系统论述实验教育学性质、目标、体系和方法的专门著作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

11、教育学的价值

(一)对教师的价值: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教育决策的价值: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理性的价值

(四)对家长的价值: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出正确教育选择、帮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给予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2、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一)勒图尔诺:法国社会学家——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二)沛西.能:英国教育学家——教育是天性的,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3、心理起源论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孟禄:美国教育学家——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4、劳动起源论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15、教育理念(明解):是在对教育事实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信念,是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①终身教育理念②以人为本的理念③发展性教育理念④尊重教育理念

⑤自我教育理念

16、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性质:教育是种活动)

17、教育活动的根本特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本体内涵具体表现:

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5、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以真、善、美为目标

教育社会内涵具体表现:

1、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2、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

3、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

18、教育活动微观角度: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9、教育者: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

20、教育者主体性的表现:

(一)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二)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三)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四)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五)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

21、受教育者:学校中学生是受教育者的主题和代表

22、为什么现代教育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①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

②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③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④受教育者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

①受教育者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体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

③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

④受教育者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体

⑤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2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者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式最基本的关系,她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教包含两层:传授知识、思想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学包含两层: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与学会学习

24、教育“能为”的性质:

(一)教育的正功能或正效应

(二)教育的零功能或零效应

(三)教育的负功能或负效应

25、教育“能为”程度

(一)教育的迟效性

(二)教育的长效性和增值性

(三)教育的即时性

26、社会化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

内容:就人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的,包括形成群体意识,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规范性行为、承担社会角色,其途径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法、性别社会化、再社会化等、27、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大题)

(一)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1、含义: 连续性: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着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萌发着后一阶段发展的性质

阶段性:指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以及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2、表现:我国通常根据生理年龄划分为新生儿、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3教育的措施要适应不同阶段年龄特征要求,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连续性,因此,教育工作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二)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具有矢量的正向性、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

如: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从整体到分化;从不随意到随意动作;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一是自上而下,二是从中心到边缘;个别过程和特征也有一定顺序

对教育工作者要求: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含义: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点

表现:①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匀速的,呈波浪形向前推进

②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和达到成熟的程度是不平衡的③统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对教育者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抓住身心发展“关键期”及时而教

28、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性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三)遗传素质对不同技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技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

(四)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五)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六)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现实性

(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二)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和深刻性

(三)对人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活动在个体发展中作用——决定性

(一)活动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二)活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①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活动是个体的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③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导性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二)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

29、教师的主要职责:教书育人

30、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示范性

(四)长期性

(五)合作性

(六)繁重性

(七)高度的责任性

31、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一)专业信念

(二)专业人格

(三)专业知识

(四)专业能力

32、科学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

(一)总体上,学生是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过程:①教师活动的意识性上,即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活动都是为了改变学生而发生的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教师把学生作为认识的客体③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实际操作中:学生是交过过程中主体

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的结构,学生表现:与教育内容构成“主体—客体”关系,是教育内容主体;与教师构成“主体—主体”关系,是师生关系中的主体

3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保障

(一)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确立教育交往中的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关系

34、教育的社会功能(大题)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②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②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功能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④教育推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和整理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表现: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素质和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优化人口结构

实现途径:影响生育观念,影响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35、教育现代化

内涵:不仅仅是指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更是指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建设的现代化。

目的: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规划社会的需求,并前瞻性的探讨社会的未来发展,按未来的需求来规划,发展教育

内容: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二)教育内容现代化

(三)教育手段现代化

(四)教育管理现

代化

(五)教育素质现代化

36、正确认识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

(二)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社会供给的社会认识和判断,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

(三)正确看待和认识

①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②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复杂性

37、教育目的的体系

(一)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的总要求

(二)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不同课程或教学的具体要求

37、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社会的制约性

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受教育者的制约性

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

38、人的全面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有的和统一的发展

39、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

40、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三)坚持教育目的的“两个服务”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直坚持的原则

41、贯彻和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教育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2、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3、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44、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的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象制约:身心发展特点

(三)学制发展趋势

45、学校教育内容(狭义)

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46、学科课程: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同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学科内容的课程

47、课程的规范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核心内容:课程设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与学的依据

教科书——课本,教材:教学的主要依据,学习的主要材料

48、教育形态的存在范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49、学校教育特点:

(一)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

(二)较强的可控性

(三)教育的专业膝盖

(四)教育内容的主客体复合型

(五)教育是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

50、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统合原则

(一)统一性

(二)主导性

(三)双向性

(四)多样性

51、三教统和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组织、统筹安排

(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

(三)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补

(四)实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补

52、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组织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货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53、课堂教学: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能力程度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结构(简答):

组织教学: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贯穿整堂课始终

检查复习:巩固、联系、习惯

学习新课: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当堂课理解、消化、初步巩固,并为完成作业准备 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检查、运用

54、教学的基本步骤及要求(简答)

(一)教学的准备:专研,设计,制作

(二)教学的实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作业与指导:有助于巩固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时要有代表性,针对性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信息,调控,改进

55、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教育性活动的总称

56、课外活动基本要求:坚持教育性原则、活动要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

教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第三篇】

教育学原理

导言:课程的历史、价值与目标

一、课程名称

1、课程的名称

教育学原理在中国的高等师范学院又称“教育概论”、“教育一般原理”、“教育学”;在国外的教育学院,又称“教育理论”(英国)或“教育的理论基础”(美国)。名称不统一:历史、流派

2、课程的性质

本门课程是教育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育培训课程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在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计划中,它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历史

1、230多年的历史;

3、哲学家康德于1776—177

7、1786—1877年间两度教授此课程;(格尼斯堡大学)

2、第一位教授此课的人是特拉普(trap);

4、1898年,我国京师大学堂始开设此课程。(我国最早)

教育哲学 教育法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

三、课程的价值(理论、实践)

1、课程的理论价值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3)熟悉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2)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4)掌握教育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2、课程的实践价值

(1)检讨原有的教育观念;(3)树立现代教育的信念;

(2)分析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4)有益于学习者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生活目标的反省。

四、课程的目标

1、情意目标

促使学习者烦死自己对于教育的常识性态度和信仰,形成符合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新态度和新信仰。

2、认知目标

帮助学习者掌握人类教育知识的传统以及现代教育基本概念、命题和原理,建立合理的教育知识结构。

3、行为目标

培养学习者从事教育科研、调查、评论、咨询等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习惯。

五、学习的建议

1、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

2、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3、努力思考教育问题

4、善于交流和对话

5、在教育研究中进行学习

六、必读文献

1、教育政策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世界教育报告》(每年度)

2、教育名著类

(1)中国:《论语》、《学记》、《中庸》、《大学》、《师说》、《劝学篇》、《中国教育的改造》、《梁漱溟教育文选》、《晏阳初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等。

(2)西方:《理想国》、《教育漫话》、《大教学论》、《爱弥尔—论教育》、《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的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斯宾塞教育论著选》、《教育与发展》、《教育诗篇》、《帕夫雷什中学》、《教育过程》、《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小原国芳教育文选》,等等。

3、教育专著和教材类

(1)黄济 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大河内一男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教育专业杂志

(1)《教育研究》(4)《教育研究与实验》(7)《比较教育研究》

(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高等教育研究》(8)《清华教育研究》

(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教育理论与实践》(9)《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等等

七、考试题型及要求

1、填空题及要求

例题:中国古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被喻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被喻为现代科学教育学奠基之作的是。

2、选择题及要求

例题: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1)1902—1904学制;(2)1912—1913年学制;(3)1922年学制;(4)1951年学制。

3、名词解释题及要求

例题: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遗传决定论;

4、简答题及要求

例题:简要回答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5、论述题及要求

例题:试论述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

6、案例分析题及要求

例题:请阅读下列课堂教学的案例(从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7、学期论文要求

第一章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态:广义的教育认识与狭义的教育认识。广义的教育认识包括了人类所有的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映形式;狭义的教育认识即科学的或理论的教育认识。本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教育认识史或教育学史。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与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演化

1、pedagogue(教师,卖弄学问的教师)——pedagogy(教育学,教学法)——education(教育,培养,训练)——educology(教学理论研究)英语

2、pedagogue(教师,卖弄学问的教师)——padagogik(教育学)——erziehungswienschaft(教育)德语

3、“教育学”——“教育科学”汉语

二、“教育学”的三层含义

1、作为一种教材的“教育学”

2、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

3、作为一种学科门类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问题的价值

2、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点

(1)教育现象;(2)教育规律;(3)教育事实;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4、教育问题的性质

(1)教育问题的生成性 研究者制造的(2)教育问题的社会性(3)教育问题的价值性

第二节 教育学创立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人类最早的教育认识活动

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中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二、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标志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培根的贡献——著名的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1623年在科学价值的论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人类的知识体系;

2、提供一般的科学方法论。

(2)夸美纽斯的贡献——捷克 神父 牧师 兄弟会的领袖 把教育作为完成宗教事业的使命

1、1693年首次出版 大教学论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泛智主义 致力于使人们自由的愉快的掌握知识 没有一所完整的学校 儿童才智的屠宰场 儿童心灵的地狱教会教育 儿童的心灵是邪恶的 体罚 中世纪教育即生活的准备

(3)康德的贡献——三大批判

1、本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提出 真知灼见需要教育,提出 一个人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3、教育实验 思想实验

(4)赫尔巴特的贡献——哲学家 心理学 理性主义 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

1、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探讨了这门科学的知识基础 首先是心理学 提供方法 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哲学 实践哲学 伦理学 探讨什么是善 还指出其他学科都可以为其发展做贡献

3、理性主义教育学 由一套严格的概念体系 只有拥有比较清晰确定系统化的概念。

(5)裴斯泰洛齐的贡献——西方教圣 同情 仁慈 博爱 我的孩子们 称为爷爷 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卢梭 不应该把儿童看成小大人

3、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客观条件

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17世纪后学校教育兴起 学校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老师 老师的质量取决于教育学学习洛克家庭教师

科学方法论的创立 培根 科学的方法论的提出为教育走出识辨的传统

主观条件

相关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人学 人文学科 多学科知识进行 其他学科发展状况影响教育学

教育学家们的个体努力

三、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1、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辨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学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推荐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基本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辨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科学的理解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的人格。文化可以分为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通过主观文化可以促进客观文化的发展,同事通过提升主观文化来促进客观文化的进步。在主客观文化历史和现实、普遍和个体的互动中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文化教育学基本把握了教育过程的性质,触及到教育问题的性质,有助于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教育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思变味道太浓;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柏拉图理想国 卢梭 爱弥尔 杜威 民族主义的教育

陶行知 胡适 杜威的学生 所以实用主义教育学影响中国教育 解放前教育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影响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要与目前的生活紧密联系。

(2)教育即经验的生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教育即经验的生长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系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知识是促进经验不断改造和改组的工具。

(3)学校即社会。即学校不能隔离在社会之外,而应是一个小社会,让学生在学校内能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4)做中学。这是指教育的方法。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知道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5)学生中心。

基本评价

(1)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2)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

基本观点

(1)教育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教育实践中官僚主义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3)教育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组教育者和学习者将学校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

(4)教育制度包括隐性制度。

基本评价

(1)重制度分析;

(2)依赖精神分析。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邓小平本人对教育工作的论述 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中有专门部分论述教育

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运用方法论论述教育

贡献 关于教育 人 社会的论述 以前从人的本性论述教育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基本观点:

(1)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

(2)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3)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

(4)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授权。

基本评价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2)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3)具有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能力。

7、小结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不同国家的教育学传统

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第三节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刚创建就是学校教育或者基础教育)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本章小结:

教育学史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活动,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教育学从诞生时起有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在教育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伟大的教育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思想遗产应该永远为后人们所继承;对于历史上的教育学知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分析,力图有所创新,建设中国自己的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第四篇】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陈光铭)

(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大潮流。

关键词: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通称为“条”)和地方政府(通称为“块”)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这个体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久而久之,这种体制逐步演化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格局,直接导致学校、学科、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和高等教育产品的低效配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凸显出来的这些问题,正如李岚清同志将问题集中概括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专业过窄,规模过小,低水平重复设置高等院校和专业,产学研脱节,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一句话,这种体制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然要适应其市场经济发展。现代社会制度是一种参与市场竞争、适应竞争选择,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也不例外。教育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不是行政机构制定的计划,而是应该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密切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事实上,教育过程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因此也需要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其产出要素—人力资源,进行社会效益的评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支持也越来越大,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的同时,只有积极应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适应 wt o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成功地加入了wto,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大事,影响深远。从高等教育角度而言,我国加入w to,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极为深刻。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有增无减。面对这种大趋势,中国高等教育既面临国内兄弟高校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严峻挑战。据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面临嬗变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经费来源、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乃至教育主权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作为政府育主管部门需要转变职能,改变传统职能输出方式和管理行为,清理和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在教育政策法规制定方面更加透明、科学;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学校的运行,需要更大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积极走出国门吸收其他发达国家

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增强国际化意识,积极扩展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合作。那么,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在实践中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和贯彻之都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显然,不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很难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要求的。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

按照西方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生产的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即它不仅对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且对社会、国家都会产生积极的效益。高等教育产出的知识和人才资源,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往往被追加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因此,正如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指出的“教育是全局性的、先导性的、主导性的基础产业”。生产和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主体—高等学校,如何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高校需要不断适应激烈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增值,在数量、质量、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从原来的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转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的规划和公平、公开、竞争基础上的高教市场秩序维护上来。而这一切,主要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从高校内部讲需要深化学校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从整个社会角度讲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管理体制。可见,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投入的总量是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的幅度远远滞后于扩招的速度,生均教育经费实际上是在下降。高校对教学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收取学费用于教学上的比例偏低。美国的州立大学学生一般负担学费的36%,政府负担64%。我们学生所缴的学费只相当于经费支出的25%,75% 的经费支出应该由国家来解决。然而我们的生均教学经费在逐年大幅下降,有的减少幅度高达50%,从而使各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造成了办学条件日趋紧张,生均校舍用房在降低,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国家标准是生均100 册,而我们的生均图书量则远远不够,且在大幅度下降。

(2)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严重

国家提倡消除壁垒,鼓励流动,更加剧了普通高校教师的短缺。师生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14,我们的师生比在大幅度提高,个别高校超过1/20。比例失调,使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下降,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容甚少。由于教师负担过重,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备课,同时不能有效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3)质与量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进入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规模一扩再扩,客观上已经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高校教学支持条件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师资短缺,开课困难,教室、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正常发展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扩招幅度大,同一所学校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使目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学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4)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存在着一定问题

由于教育部门缺乏控制就业的能力,学校做不到对学生就业负责,政府也做不到。1999 年高等教育招收本、专科生万人,2000年招收本、专科生220 万人,2001年招收本、专科生250万人,首批扩招的专科生今年面临就业,社会的压力大,政府的压力也大,高智

商待业的问题将摆在我们的面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

扩招以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从总量上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以生均指标计算,实际上是在下降。就是说,增加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的需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呼吁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二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除各种教学专项经费外,各高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0%。三是高校应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办学观念,树立面向社会、融入市场的大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之中,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服务中壮大自己,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2)要把教师过重的负担降下来

师资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对普通高校师资短缺、结构失调、水平不高的状况,一是要加强师资的培养、引进,使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通过反聘退休教师,让青年教师提前上岗,聘用兼职教师,把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降下来。公共课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宜超过360 学时,专业课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宜超过240 学时。要改变观念,大量重复性的课可以聘校外教师讲授,外聘教师可控制在20%左右。

(3)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成立由退休老教授和学校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不断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为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提供第一手资料。制订教学质量事故认定处理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者根据情节予以相应的处罚。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应开展学生教学评价小组活动,并将学生意见与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和岗位津贴的发放挂钩,或根据听课学生人数确定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报酬。高校应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让生产用人单位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4)建立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开通与普通教育、行业企业和中等职教的沟通渠道。封闭式办学,既影响学校确定培养标准,又妨碍社会参与培养过程,尤其是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高职教育系统,构建联结各类教育的立交桥。立交桥的内容之一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动。一是对已受过较高层次普通教育的人才进行专业再训练,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使之在谋职、供职过程中增强竞争力;二是在职教与普教之间互选课程,互认学分,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选择成才的途径,重新设计生活目标的机会。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课程要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校通用,同时把专业课变成可拆装的部件,即加以专门化和模块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时间的人员的不同要求。内容之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参照行业标准制定,为选定的用人单位培养的专门化人才应占在校生的相当部分。这一部分学生的培养,必须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方案相适应。同时,企业的产品转型、结构调配和工艺设备更新,应该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要走出去,深入生产第一线,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恩辉,邹永松,李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16—19

[2] 纪宝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读后 [ n ].中国教育报,2004年02月26 日

[3] 与中国教育发展[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

1[4] 毛寿龙.公共产品:毛寿龙—公共政策与有限政府[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 年12月27日.[5]杨邦柱,杨雷亭.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0月

[6]朱之文.抓住主要环节与强化教学建设与管理[ j].中国高等教育,2002,(8).[7]袁贵仁.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j].中国高等教育,2002,(9).[8]瞿振元.未雨绸缪、扎实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j].中国高等教育,2001,(24).[9]王章豹,李和平.贯彻《意见》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 j].中国高等教育,2001,(23).硕士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

《教育学管理》

姓名: 陈光铭

学号: 2013200319

年级: 2013级6班

学科专业: 公共管理

二级院系: 管理学院

日期: 2013年12月16日

48 1857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