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实用最新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第一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小就喜欢历史,到一个历史感厚重的城市,也总会探究在很多年前的今天这儿发生了什么?当时的他们是如何的心境。纵览世事变迁,也总想从过去的人事中领悟到人世间的道理。最近静下心来又再一次重读了网络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一共7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读的时候也不会觉得特别枯燥。
明朝是个戏剧性的时代,英雄辈出,也是一个奸邪小人轮番上阵的时代,从一个朝代的兴起,到它的辉煌,到最后走向衰退直到被另一个朝代取代,在这276年里,有那么多东西,比如天道、气数、理想、热血、坚持、黑暗、杀戮、残忍等等纵横交错着,影响了演出这幕历史的人也决定了这个朝代的命运,历史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演绎着,来到你的面前犹如凝视!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徜徉,你也会有很多的疑问?对于我来说,可能就会来得更感性一些。明朝皇帝奇葩甚多,但是一个比前朝几代皇帝都要勤勉努力的君主崇祯皇帝无法力挽狂澜最后成了亡国之君,明宪宗为什么专宠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当细细读来,历史也总会给你答案。
当崇祯皇帝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也励精图治,希望奋发有为,但是他却生不逢时。当时明末战乱四起,内忧外患,李自成纵横关内,皇太极雄视中原。明朝内部又腐败不堪,虽然崇祯皇帝夙兴夜寐,也未能实现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宏伟志愿,成事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也许就是他的宿命吧!在明宪宗朱见深被废太子这段黑暗的时光中,当身边的人纷纷收拾行李离开另寻光明前途时,五岁的孩子还不懂得这一切,“你会走吗?”朱见深只问了万妃一个问题,“我不会走,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万妃在那孤独无助的岁月里,守护在明宪宗的身边,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用行动诠释了誓言。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妃暴病身亡。宪宗非常伤感,哀叹说:“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在这世上,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在你的一生中能够和你不离不弃的人又有多少呢?也许你也不用埋怨那些半途下车的旅伴,毕竟人生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旅行。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人生也就像大海一样茫然,总是起起落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跨过岁月山河,最终发现也不过如此。世间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那些曾经让你执着的人和事,在时光的锤炼和岁月的打磨中,都会变得可有可无。朝代易主,多少风云霸业,都在历史长河里无声淹没,浩瀚五千年,每个人也都是历史变迁和岁月长河之下的一粒尘埃,身不由己地做着各种情愿或不由己的选择,最后淹没在时代洪流里,归于平静。
书的最后也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你的人生!也许几百年前杨慎的《临江仙》,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吧,“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切也都是最好的安排,如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说的“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第二篇】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第三篇】
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是怀着冲动的心情看的。朱元璋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没有后路,渐渐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为了让农民可以咸鱼翻身”。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而且不是一般坚强的人,他忍受了失去父母的痛苦,将痛苦转化成“反元朝”的勇气。
一直看到第十二章:鄱阳湖!决死战!我还没看内容,就知道了陈友谅此次必输。虽然是打“水仗”但朱元璋在这个方面,论计谋,论计量,他并不高于陈友谅,那么为什么会赢呢?读到后面才发现,朱元璋靠的是一点点运气,加上他敏锐的军事天赋和军事感觉,这相当与为他添了双翼,从而助他走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我佩服“当年明月”的才华,用朴实的`文字写出了古时候,登位的残酷,每一个皇帝都是踩着别人走上去的,用通俗点的话,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可见当时皇室中“竞选皇帝”的可怕之处。我看完这本《洪武大帝·第一部》后觉得历史也能写得很好看,其实我是不爱看历史书的,但不知怎么了,就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这真是一部好书。
我并不是很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籍,总觉得书中讲述的那些事情离我很远,很枯燥,还有虚假伪造的嫌疑,——直到我读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用通俗易懂、戏谑幽默甚至是带有尖刻的笔调,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一个个曲折生动地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善或恶、或忠或奸、或喜或悲、或尊或卑,告诉了我明朝的那些事儿。
合上书,闭上眼,书中的人物还在我的脑海里游走,书中的故事还在让我回味,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只有薄薄几页纸短短几行话的明朝历史,竟是这样的既波澜壮阔又沉重压抑;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人物——朱元璋、于谦、海瑞、张居正……他们的一生竟然是这样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原来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命运竟是这样的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原来历史竟然是这样的,我不禁为之欢呼叹息,为之喜悦愤怒。
如今我情感的狂澜渐渐退去,脑海中的所有人物也纷纷退场,只有一位睿智的老人没有离去,他就是王明,一位有着神奇身世和非凡事业的圣贤。“一生俯首王明”,他的事迹给了我深化的启迪,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导师。他告诉我“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他告诉我“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告诉我“知行合一”不是深奥神秘的哲学命题,要我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努力求知、认真理论。这位了不起的老先生鼓励我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缺点,每天都对大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第四篇】
喜欢读历史,因为历史真实。也害怕读历史,因为历史不可更改。
从1368年到1344年,从朱重八建立大明王朝,郑和下西洋,安南朝鲜日本朝贡,于谦北京保卫战,王阳明山西剿匪,胡宗宪戚继光东南抗倭,徐阶智斗严嵩父子,张居正改革,抗倭援朝,崇祯扳倒魏忠贤,再到孙承宗袁崇焕杨嗣昌等等猛人抗清,西北年年灾荒,高迎祥李自成等起兵造反,清兵入关,崇祯自尽。一步步看着大明从天朝上国,万国来朝,到内忧外患,气数尽了,虽心痛遗憾,却也无能为力。
历史已经过去,历史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将会代代相传,永垂不朽。了不起的大明王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高中【第五篇】
上文说到读书,结果第一本要读得《平凡的世界》没借到,索性读了热门的《明朝那些事儿》,早就知道新浪网上炒的火热的这本书却一直不屑一读,今天发现目光太短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于只借到了2,所以我只好从朱棣开始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儿,原来对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当道,现在倒是有些立体感了,原来诺大的北京城就是从朱棣开始兴建的,明朝的产物“东厂”是因为办公地点设在东华门而改称“东厂”,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现在还有一个东厂胡同,嘿嘿,历史真的就在脚下,谁想到当年一个特务机构的办公地点现在遍地是黄金啊。
下一篇:流浪鼠日记想象大全【实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