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就业指导论文(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大四就业指导论文(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一篇】

摘要: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日趋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是就业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就业就得引导好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转眼间大三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与崔老师在大三下学期共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临着大学毕业。毕业,就意味着我们不再属于书声琅琅的校园,不再重复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我们便进入了人生旅途的下一站,随之而来的,就是找工作求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未踏入社会,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可能只是你随想出来的,是否适合这职位、这行业发展是否好,要经过亲身经历才能确定。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我们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

对于就业定位,很多人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我们因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第一份职业的期待,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这种“现实化”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首先是调整心态,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如何在就业中自我定位,就显得很格外重要了。

意识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见到只要有公司招聘,不管自己适合不适合,都往里投简历,事实上,很多简历根本就是浪费,那些公司可能从来不看这些简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意向与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吻合。大学生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比如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是更擅长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务打交道?你是否掌握某种专业的技术?你能做什么?你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然后再分析哪些行业和领域存在一定的机会?以及你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行业?事实上,到单位应聘的时候,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你能作什么?第三个是企业通过了解,认为你能做什么?是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你的一种眼光的聚合,当这两种看法比较一致,那么大家的结果就比较理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定位,这就好像一个产品一样,你认为你可以卖给所有的企业,最后你可能很难卖出去。

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除非这个人具备做高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的天才或者运气和机遇非常好,否则一个人一旦工作之后,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面流动,基本上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划圈。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为你带来的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是一个好单位。第一,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很多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第二,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职业技能你本身不具备或者你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通过工作你可以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第三,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包括你看问题的视角,看社会的视角,看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可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第四,是不是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获得社会资源,或者提升你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广泛的结交朋友,认识专家,或者是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如果一个单位四个价值都不能带来,那么这样的单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职业问题。

第一阶段,非常“高调”,估价过高;第二阶段,非常“低调”,碰壁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然后就开始降低期望,或者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钱,甚至洗碗都觉得可以尝试了;第三阶段,开始“跑调”,在接连碰壁之后,大学生就乱了阵脚,于是就失去了方向。当然,社会很多说法也会导致大学生很难适从,比如,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做白领才好,北大才子卖肉了,博士去当村长就觉得不划算了,但是这些人不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们不能去阻止每个人都当领袖的欲望,但是大学生还是要清醒的认识一点,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就碰几次壁就失去自我了。“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马到成功。要知道个体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我们就是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发扬光大。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1)性格的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2)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三)明确选择方向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应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你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热爱的,从内心自发地认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它,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己所长的原则(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注意千万别当职业的外行),择世所需的原则(所选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要,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和择己所利的原则(应该本着“利己、利他、利社会”的原则,选择对自己合适、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因此,在人生之旅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后果肯定不会理想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故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首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是应该把最能发挥你个人优势的职业作为首选,因为,你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钱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经营自己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大学生必须知道求职自我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人的特点将问题解决,这才能使大学生求职择业之路走得更顺畅。而自我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自己认知不清,定位不准确。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明确自己擅长什么,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什么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了解知道自己在企业中能做什么,再将自己推销给适合自己的企业。第二,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机会好不好。从多方面看,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你是不是在单位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等。从以上的因素考虑,你可以判定什么的职业是适合自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第三,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没有信心。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我们要锻炼自己增强信心,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确信自己可以做到。

在择业前夕要搞好定位,必须要有正常的心理和正确的态度,要客观、冷静、要自信而不盲目,不怕挫折、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初步选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并开始付诸行动。择业过程中的碰撞,可以而且应当逐步细化和明朗。特别在择业初期,多方向、多层次投递材料是允许的,但应及时总结反馈信息、调整定位和择业方向。切忌孤注一掷、“一条道走到底”或“这山望着那山高”、优柔寡断这两种极端。

大学就业难,宏观上的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可微观上是目前的我们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总之,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再次感谢崔老师将近两个月以来对我们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与教育!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二篇】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提高了对各行各业的要求。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各大企业想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校为了向各大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就必须要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从而引导高校学生正确择业和成功就业。首先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人才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高校想要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加强重视就业指导问题。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较为常见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有全程化职业指导路径、个性化职业指导机制、以人为本职业指导理念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选择适合的指导模式有效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高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观念较为落后。在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当中,就业指导教师受到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影响,很难及时地转变指导观念,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仍旧偏向就业安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为了将学生成功送出校园,在短时间内追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量,却不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这无形之中提高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是选择先成功就业,在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发展倾向和职业期望重新择业。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在企业和单位当中长久工作。这使得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频繁失业,也加快了用人企业和单位的人才流失。用人单位和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之前,需要花费财力与人力、物力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因此,人才的快速流失也会给用人单位和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故而,用人单位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一味追求就业成功率,而不考虑学生专业与岗位是否对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就业指导当中的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

2.指导形式单一。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由高校组织统一的就业动员会,然后大规模地向应届毕业生灌输部分就业指导知识,或者由教师提出与就业形势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成就业形势报告,然后再统一地举行报告会。就业指导主要是采取灌输的形式展开,力图让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但却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个性特长、就业倾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惑,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难以发挥成功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即将跨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情况之下,面临众多岗位的选择,往往很难客观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或者心理矛盾,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辅导。

3.指导内容更新较慢。在当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并不面向全校学生。而对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就业指导也仅限于双选期间,并没有从始至终地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专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当下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解,并对就业形势进行专业的分析和介绍,然后在先后对学生进行求职技能培训、规定的诊释、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并没有统一地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科学、具体、全面的安排,这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性,就业指导的内容更新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并不能够起到正确指导高校学生就业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的局限性相对较强,在就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择业能力、就业观点、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这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就统一地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就业指导严重缺乏全程化和人性化,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4.队伍专业水平较低。在实际的高校就业指导过程当中,大部分的高校为了节省教育经费,并没有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就业辅导,而是由在校的其他教师兼任就业指导工作。这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体系,就业指导能力相对较差,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严重地缺乏职业化、专业性。高校就业指导不能够全面地发挥指导就业的作用,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形同虚设,甚至还会引起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反感。另外,高校兼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就业指导,同时还要完成高校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将教学任务放在就业指导之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师资的就业指导能力和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展开。高校想要全面地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视,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全面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二、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措施。

1.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为了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质量,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价值观,并协助高校学生完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学生在完成就业规划的过程当中,会正视职业问题,并深入地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从而能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职业。例如,美国教育机构在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就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而在国内,往往只会在大学阶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由于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很难快速地掌握职业发展理论以及职业规划教学。为了在短时间内全面地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要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在校阶段全面地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从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

2.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互联网络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同时也在市场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据资源库、网上招聘、网上指导、职业测试、法规制度、信息发布等领域全面实行信息化的当下,高校的就业指导也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准确性、适用性。因此,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络上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全面创建就业指导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全面的构建职业资源库,及时更新各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指导信息,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发展情势。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在职业资源库、职业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当中获得综合所需的职业知识,更好地了解典型企业、典型职业以及各种全新发展起来的职业,从而为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真实具体的参考依据。

3.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可以加强和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由高校向先进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企业则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切身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水平。高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由企业向高校提供人才订单,而高校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全面培养更加适应企业的岗位和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全面地构建“双师型”就业指导团队,由高校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就业指导队伍,全面地建设校企之间的就业指导交流平台,有效地加强高校学生在校学习和外出实习这两个重要阶段的就业指导,从而使就业指导贯穿高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还需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全面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培训、开展就业指导主题活动,并聘请企业优秀的工作人员到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进而全面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指导质量和指导水平。

三、结语。

随着各大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越发困难,想要摆脱这一困境,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全面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保证高校教师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当中的指导就业作用。这样不仅能为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创造良好的优势,同时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三篇】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1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四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指出了毕业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的具体做法,对缓解学生就业时的紧张情绪,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等院校;班主任;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高等院校传统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不见面的统一分配制度。目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在政府政策调控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推荐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新体制。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变和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成为各高等院校相关职能部门以至所有教职员工的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

一、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考核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因而,毕业生就业指导现在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毕业生了解国家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务实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虽然现在各高等院校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很重视,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成立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用了专职工作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毕业生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指导能力,但是,毕业班班主任因其角色的特殊性,他在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学生对班主任说的话最相信,这样,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学四年,班主任始终不弃不离地陪伴在学生的身旁,当同学们思想上出现问题时,是班主任老师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当同学们取得成绩或进步时,是班主任老师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当同学们遇到麻烦和困难时,是班主任老师及时地为他们排解;当同学们球场上受伤摔断胳膊或腿时,是班主任老师将热乎乎、香喷喷的排骨汤和鸡汤端到了他们的病床前。正是班主任老师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以及班主任本身努力做到的为人师表,建立起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建立起了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使班主任具有了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量让班主任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将产生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使得班主任的就业指导更具成效。其次,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综合情况最了解。谁的成绩怎样,谁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谁的性格怎样,爱好特长是什么,谁在学业上有更高的要求,谁想尽快自立以分担家庭的困难,谁适合干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只有班主任才有最详尽、最准确的答案,因此,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具有针对性,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方法。

毕业班班主任可根据指导的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法:对于一些政策性的、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一些私密性的、个性的问题,班主任应通过谈心这种不公开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让学生知道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其职业生涯之中,要让学生知道职业对于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指导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以至如何去成就一番事业。要让学生摒弃求职时只问工资待遇高低,不管自己将来事业发展这种不良倾向,培养他们择业时的前瞻性,拓展他们就业时的视野,鼓励他们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鼓励他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要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要让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等待中错失机会,而应先找一份工作,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重新择业。要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自我评价,做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的能力、本人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要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避免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等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建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概念,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调整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让他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新就业观念,看准市场,积极、务实地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毕业时的就业现状和当初入学时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给许多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茫然、自卑、焦虑和烦躁,觉得未来难以把握,安全无法保障。对于这些由于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班主任在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单独指导中要重点予以解决,对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过激或性格忧虑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让他们正确对待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挫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振奋他们的精神,要培养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另外,在与学生单独谈话时,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乃至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真真切切地为学生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规划好未来。班主任还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直接的、实在的帮助。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让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做到学有所用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中,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组.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李小鲁.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石瑾.论高校利用优势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肖永.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理论前沿,2010,(8).

[6]张宜.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7).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五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联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发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带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超多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能够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必须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带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超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取上:选取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取乡镇企业、大中学校、群众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取上,选取大城市的有20。8%,而选取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潜质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加之语言表达潜质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个性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说,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务必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发奋。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发奋。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超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取策略,从现实出发选取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潜质、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用心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潜质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超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信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六篇】

当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强,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等因素决定了其传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加之近几年来,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这些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医学生毕业是选择事业单位还是选择创业,是本科毕业就选择就业,还是继续追求学术的上进以后再就业等问题是医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将针对我国医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业方向与指导等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医生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医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但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到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困境已引起政府、学校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学校也采取了不少积极的措施,遗憾的是,医学生的`就业困境至今难见逆转之势。

(一)医学人才市场需求相对过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目前,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在校的本专科医学生已多达170余万,其增长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每年30多万的医学生走出校门,而卫生机构录用医药卫生毕业生人数远远低于这一数字,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教育层次繁多,结构较为复杂,学制比较混乱,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医学院校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培养成本低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医学各专业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过多;新增医学专业大肆向人文社科类侵入,法律、文史专业盲目扩招,有的举办外语系,有的举办信息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在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最后学生走入社会,竞争力必然处于弱势。

(三)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已从统包统分转向了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这个历史性的转折已经走了20多年历程,但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还远远没有跟上就业形势的发展。首先,一些学校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就业服务的投入不足或者资金迟迟不到位,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就业服务的固定经费;其次,就业指导人员缺编,受条件限制,就业指导老师常常缺编,他们待遇不高,也很少有培训机会,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帮助。

多年来医学专业就业形势一直较好,致使医学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很多学生把大城市、大医院、高薪、铁饭碗作为择业标准,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主要面向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对专业相关的非临床岗位不容易接受。相当部分医学毕业生对蓬勃兴起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医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不敏感,“高不成低不就”,结果造成部分毕业生迟迟不能就业。

(一)考研。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人次需求也不断增加,国家需要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升学深造无疑是一个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更好途径。所以继续考研也是学生个人继续追求学术上进的一条最直接的途径,考上了研究生以后相对与本科生而言,就业的几率就会相对提高。

(二)出国进修。

国外医疗行业备受国内同行羡慕,特别是发达国家,医生工资高受尊重,社会地位高,有海外关系或者家里经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考虑。欧美和日本医疗水平都很高,出国进修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为首选,不过在出国进修前要评估各国的政策和学术水平,如美国将要进行医改,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考虑。

(三)考医学专业方向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不会受到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无太多的收入风险,且公务员的福利保障比较全面,社会地位较高,一直是群众心中的金饭碗,这当然是一条很好的就业途径。

(四)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的就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卫生事业更是首当其冲,国家对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的推出执行,对加强医疗卫生中各项事业的细化管理、法律监督等都需要一支懂医疗会管理的队伍。

医学毕业生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群体,就业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的表现,只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就能使广大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才华。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七篇】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探究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指出了辅导员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开展全程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辅导员 全程化 就业指导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再次创下毕业生人数的新高,社会就业竞争更激烈,同时也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心理压力。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以职业生涯设计、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为主要指导体系,结合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指导,并使之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职业基本技能,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于增长放缓的经济新常态。作为就业重点群体的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阶段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很多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比较重视,往往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趋势。某些学校在大一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希望大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人职匹配,确定职业锚。实际上,大一学生刚开始专业学习,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同时,某些学生可能是被调剂入校的,缺乏专业认同。他们的职业兴趣正在探索中,能力和价值观在变化中,自我探索得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对于大四同学的就业指导,更多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简历的修改、就业礼仪、各类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对于其他年级的就业指导则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实践经历有限、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对不同途径的就业类型和具体职位要求并不明确,只有简单刻板印象。因此,这些学生不注意学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不积极参与各种锻炼,对职业素养和技能缺乏重视,对自我的就业能力要求不高,错过就业技能提高的关键时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对象没有突出个体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应突出个性化。因为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当前,多数高校实施就业指导都以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等集体为单位进行就业指导,缺乏对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课程限于班级人数和课程课时,往往组织大班授课。学校或者学院组织宣讲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的讲座,一般针对特定年级或者特定专业。但是每位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以及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是不一样的,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职业访谈等就业类的比赛,能够使部分积极参与的学生从中受益,但对不少缺乏独立意识参与性,不足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尤其对存在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大学生中,某些学生因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身体残疾、因违纪受到处分及心理异常等状况,在就业时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需要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其适应激烈的就业环境。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方式缺乏系统性

(1)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全员育人的就业指导。在办学方法上,涉及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在教育方法上,既需要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又需要把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在师资队伍方面,既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教育,又要求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使就业教育具有全员化的性质;在理念教育方面,应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中贯穿就业指导教育。

(2)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思政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等各个部门在就业课程的开展、就业信息的搜集、发布、专场招聘会的组织、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从整体效果看,某些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缺乏系统性,缺少对同一个学生大学四年各个方面信息的整合并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某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积极性受家庭影响较大。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心理情况,进而开展实践活动、学业情况督促、专业技能提高、心理状态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正确定位、认知社会。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思想,与学校各个部门有紧密的工作联系,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根据不同阶段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在大一阶段,辅导员应从专业教育中合理切入就业指导,启发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就业的重要性。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侧重能力培养和职业定向指导。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多掌握复合型技能,提高求职能力;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业社会实践,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平台实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行业的动态,促使学生认清自己、明确定位;根据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问题,结合职业规划课程和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就业途径真实的就业情况,让大学生树立多渠道就业、理性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学生进入大四后,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对大学生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科学的求职计划;通过讲座、小组活动等方式开展简历、面试、模拟招聘等专题化的就业技巧指导,为每位同学指导简历设计、指导面试要点、调研目标企业等,帮助学生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建立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为途径的就业平台,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和动态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学生就业后,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去向、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建立并维护支持学生探索、校友成长的就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就业工作。

大四就业指导论文【第八篇】

根据目前国内就业形势的需要及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现状,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应做到:办学定位准确,合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突破“短期培训”的模式;改变现有的指导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加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就业指导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寻求职业而进行的以方法性和技巧性为主的指导,包括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各方面的指导;广义的就业指导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身心修养、业务知识、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学习、组织、管理、创新、协调、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狭义的就业指导主要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而广义的就业指导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由此可见,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指导他们从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全面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和创造未来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就业指导最早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初期的一些美国学校中,就业指导培训的最初课程主要建立在简单逻辑和常识的基础上,而且主要依赖于观察及资料收集技能。

如今在国外,就业指导在高校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它以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配备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和心理测试等,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收集整理并提供就业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基本不存在就业指导的问题。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转变,各大学相继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初步开展了就业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毕业生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现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存在教材指导性不强、信息来源不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从业人员经验欠缺等问题,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经费和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与国外同等大学相比较仍明显不足。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笔者认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水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1、办学定位准确,合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公开申明“以就业为导向”,就足以说明高职教育在其根本属性上就是一种以国计民生为本的教育。为此也就产生了一种更本质的判断——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对人才的要求,逆向思维来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观念,不要跟在普通高校的后面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拓宽知识面、动手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层次教学把实验、实习等内容和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实践性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为一体,根据不同对象(工种)和班级,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突出外语、计算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2、形成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突破“短期培训”的模式

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的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帮助。目前,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一些高校任课教师只注重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求职择业技巧性短期促销的模式指导,如如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如何依托各种关系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如何制作有份量的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和笔试、如何把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等等,而并没有重视对学生整体的职业素质的教育,缺乏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为毕业班开设,作一些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技巧方面的知识讲座。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向一个误区:就业指导的内容是技巧性的、片面性的,可以通过突击掌握,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具体讲,从学生入学起就使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全方位的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开设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课,适当引导非毕业班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的兼职等;同时,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还可再具体化,针对某种具体职业,进行具体的指导。

3、改变现有的指导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不能仅仅重视就业指导的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和案例分析。目前,国内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参观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所以就业指导普遍显得单调,缺乏生气与活力。其实,就业指导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者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给学生开讲座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加强指导效果。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个体提供相关的细化服务。首先,就业指导应逐步向个性化发展,建立学生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体系和档案,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并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调适其心理状态,调整其发展目标;其次,就业指导应从低年级起,紧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高其不同的职业素质,使之对将来的选择有所准备。

4、加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证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还很年轻。教育部只是要求各个高校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从业资格的准入制度。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来看,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各高职院校要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培训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合格的就业指导队伍。

5、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很早就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格局。日本的职业前途教育、苏联的职业定向教育、德国的职业咨询也均形成了网络化指导格局。我国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搞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基础,获取足够的信息是求职的先决条件。收集信息、扩大信息渠道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手段。首先,要加快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建立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信息,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向毕业生介绍就业政策,进行就业指导;另外,要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信息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全面收集信息,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反馈信息。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求职,应当是今后择业和就业的首选方式。

综上,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以及扩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满足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48 298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