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短句(通用4篇)
【导言】此例“名人名言短句(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名人名言短句【第一篇】
论文主题词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名人名言短句【第二篇】
2、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张伯端
3、感人以诚不以伪。——方苞
4、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冯梦龙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6、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冰心
7、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名人名言短句【第三篇】
1.字位文体标记。字位包括语言的视觉中介,亦即书写系统,即标点、拼写、排版、字母和段落结构等。针对此类新闻报道,其字位文体特征则体现在段落结构,标点和超链接的使用上。
段落里句子较少。在科技新闻报道当中,每段句子较少,阅读难度也会相应降低。段落之间有空行,为读者提供了适当的休憩,让读者保持兴趣和新鲜感。
逗号和引号使用频率较高。新闻报道需要为读者更多的信息,而逗号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引号较多,常引用他人的话语,目的是为了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权威性,让科学研究更具有客观性。
超文本链接的使用是环境类科学新闻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超文本结构中,每一个加下划线关键词都可以链接到相应的文本,从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取多个站点拥有的相关信息,了解更详尽的背景知识。
2.词汇文体标记。难词相对较多。难词至少含有三个音节,不包括有屈折变化的和专有名词。此类报道的难词较多,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文体正式度很高,更具权威性。专业术语使用也比较频繁,这些生物和化学词汇虽然增强了阅读难度,但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专有名词在此类报道中也很普遍,这也是新闻报道和科技类文章共有的文体特征。虽然为了节省篇幅,倾向使用缩略语,但其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专有名词都是以完整形式出现,并未使用缩略语,文章变得更有说服力。
3.句法文体标记。
(1)句子类型。形式完整的英语句子根据形式构造的规则性可以分为“大句”和“小句”。大句分为两大类:简单句和复句。为了使文章承载的信息量更大,环境类的科技报道通过句法组合,多使用复句。根据功能的不同,句子也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此类文本,虽然其句式种类较为单一,几乎只用了陈述句,却符合新闻报道的特征,使信息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2)句子长度。句子长度作为衡量文体是否正式的标准,句子越长,语言就更为正式。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为个词,环境类的科技新闻报道的句子长度已经远远大于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所以它的文体正式度更高。
(3)从句类型。名词和动词词组结合,形成的语法结构就是分句。科技类新闻报道多用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分句的数量自然就很多。为了确保准确性和科学性,新闻作者就需要用多种分句,对研究或实验做详细地描述,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文章结构更连贯。
(4)短语类型。短语有六种形式: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属格短语、动词短语。本文主要从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来分析环境类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
文体学中,名词短语具备多种句法功能,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补语和状语。名词短语越多,语篇越复杂。不难发现,此类本文的名词短语基本占据篇幅的一半左右,每个名词短语的单词数都基本大于三个,名词短语又有较多的修饰语。理论上,修饰语可无限添加,尤其是后置修饰语。虽然长短语增加了文章的难度,却增大了文本的信息量。
动词短语指的是以主动词为中心词的词组,可附加其他助动词,否定助词和否定副词。而分析动词短语的文体特征,主要分析它的时态和语态。
时态是一种动词形式,不同的时态用以表示不同的时间与方式。英语有16种时态,本类文本一般只用了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表示通常性、规律性、习惯性、真理性的状态或者动作的一种时间状态,所以新闻报道常用一般在时来归纳总结事实。一般过去时,科技新闻报道中也很常见,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小类,它主要是告知读者最新出炉的研究成果,需要更为客观的描述,不许带有任何个人偏见。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说明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英语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认为,被动语态能增加语言难度,其语气更正式。再者,主动语态用词少,语言简练,降低了阅读难度。环境类科技新闻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有些实验直接拿动物甚至人体做研究,为了凸显人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环境类科技新闻报道一般用主动语态。
名人名言短句【第四篇】
关键词: 计算机翻译 Systran 词语切分 未登录词
在我国,外汉机器翻译系统,特别是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功,达到初步实用的水平,并且推出不少实用系统,如“译星”、“汉神”、“通译”等。但汉外机器翻译,特别是汉英机器翻译的研究却进展缓慢,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要把英文句子“We should do our utmost to achieve our goalin life.”翻译为中文,机器一般可以翻译得较为准确,但是要把汉语句子“他踢坏了三双鞋。”翻译为英文,机器有的翻译为“He plays three pairs of evil shoes.”,有的翻译为“He kicked three pairs of shoes bad.”,还有的翻译为“Him kick spoil 3 pairs of shoes.”。这些软件翻译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词法、句法和语法几个方面。
1.词法分析的难点
词语切分
汉语的书面形式是字与字之间的连续书写,词与词之间没有自然的界限,因此,汉语的自然语言理解首先要解决词的自动切分问题,而词的自动切分中,交集型歧义和组合型歧义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把交集型歧义和组合型歧义解决得比较好,要把汉语的自动切词正确率提高到99%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而且汉语的自动切词正确率即使达到99%,对于机器翻译来说也是不够的。因为机器翻译系统不是以词为单位的,一般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处理的,这样一个句子只要有一处切词错误,整个句子就很有可能面目全非。
未登录词
未登录词指没有被分词词表收录的词语,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和新出现的词语。未登录词是不可穷尽登录的,如人名、地名,几乎可以看成是无限的,新词也是不断产生的。未登录词包括专名和非专名两大类,专名包括人名、地名等,非专名包括新词、简称、行业用语、部分习语、俗语,等等。未登录词不仅在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未登录词,不过,英语中的未登录专名名词有形式标志,其首字母是大写的,但汉语中的未登录词不仅没有形式标注,而且组成汉语未登录词的汉字可能本身又是汉语词,也就是说,汉语的未登录词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
词表
英语中的词是基本确定的,汉语中的词却很难确定,或者说汉语中的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构成的语法单位。词和语素、短语是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但由于汉语中的词和自由语素、短语都能单说或单用,因此要分清词、语素和短语比较麻烦。举一个例子,“肉”是一个词,“猪肉”、“鸡肉”、“狗肉”倾向于是一个词,“海豹肉”、“海豚肉”倾向于是一个短语,“果子狸肉”、“猫头鹰肉”就更倾向于是一个短语。可以看出,汉语的词的确认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供机器使用的词表的原因,而词表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机器翻译中绝大多数知识和规则都依赖于词表而建立,这样就加大了汉语自动分析的难度。
2.句法分析的难点
核心动词的分析
对于句法分析而言,抓住谓语中心词就意味着这个句子有可能分析准确,如果连谓语中心词都找错了,就意味着这个句子不可能分析准确。例如“王先生邀请她一起开车出去玩。”,对这个句子进行分词、词性标注等预处理后得到:王/n先生/n邀请/v她/r一起/d开车/v出去/v玩/v。然而,其中有可能充当谓语中心词的有:“邀请”、“开车”、“出去”、“玩”。由于汉语属于分析语言,缺乏明显的形态标记,在这些词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谓语中心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特殊结构的处理
汉语中的某些特殊结构是汉译英系统较为棘手的问题,包括连动式、兼语式、受事主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动补式等。连动式由若干个动词或动词短语相互连接,没有明显的形式标志,机器往往难于确定其中的主要动词,如果主要动词的判定有误,整个结构的分析必定失败。
标点符号的影响
现有的机器翻译系统一般都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的,但是要确认汉语的句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汉语“句子”的随意性太大,短的可以只有一个词(独词句)或一个短语,长的句子可以是一个复句,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这样,当遇到一个特别长的汉语句子时,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时空开销,而且这样做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而分成几个小句来处理,又难以准确地断句。也就是说,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导致从句和分句没有明显的差异。
3.转换过程中的难点
由于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语言,而英语却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转换为英语的过程存在多种“从无到有”的选择。以下是在汉英机器翻译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几种比较难解决的转换问题。
冠词问题
汉语没有冠词,英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往往要加上冠词,冠词又分为零冠词、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三种情况。这样从汉语的“无”冠词到英语的“有”冠词,翻译时需要确认究竟是零冠词,还是定冠词或不定冠词。
单复数问题
汉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没有单复数形式,只有“们”等后缀可以勉强充当形式标志,但英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却存在单复数。这样从汉语的“无”单复数到英语的“有”单复数,翻译时需要确认究竟把汉语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翻译为英语中的单数还是复数。
时态问题
汉语没有时态,只有一些可以有助于显示时态的助词(如“着”、“了”、“过”)、副词(如“将要”、“马上”、“正在”)和时间名词(如“现在”、“从前”、“目前”)等,不过,这些标志词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态标记,如“了”有时翻译为过去时,有时翻译为完成时 山草香 、过去完成时,有时甚至不表示任何时态;英语动词却有时态,这样从汉语的“无”明显时态到英语的“有”时态,翻译时要确认究竟把汉语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翻译为英语中的现在时、过去时还是将来时。
语式问题
语式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汉语没有语式,英语中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或个人主观愿望时,要使用虚拟式。这样从汉语的“无”明显语式到英语的“有”语式,翻译时需要确认究竟把汉语翻译为英语中的陈述式还是虚拟式。
4.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还是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转换,把汉语译为英语都存在“从无到有”的困难。正是因为在汉英机器翻译中,除了一般机器翻译(如英汉机器翻译)都存在的一些困难(如一词多义、结构歧义、语义歧义、语境因素等)之外,还存在这些“从无到有”的困难,这些特殊的困难几乎分布于翻译的各个阶段,导致机器翻译中把汉语当做源语言要比把英语当做源语言要困难得多。
参考文献:
[1]刘群,俞士汶。汉英机器翻译的难点分析。载黄昌宁主编。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凉州词古诗实用5篇
下一篇:实用初二我的母亲六百字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