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轩辕黄帝精编5篇
【导言】此例“公祭轩辕黄帝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公祭轩辕黄帝1
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在陕西视察工作时提出:“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在对黄帝陵基金会成立的祝词中,他说:“黄帝是我们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儿女共同敬仰的圣地。做好黄帝陵的整修和保护工作,对弘扬中华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增添民族凝聚力,促进‘四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和日益扩大的祭陵活动的需要,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工作。在此期间黄帝陵基金会受理了海内外各种形式捐赠,广泛宣传黄帝文化和整修黄帝陵的意义,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绩斐然。经过在省内开展规划设计竞赛,在《建筑学报》上公布各竞赛方案及综合方案,广泛吸纳海内外华人意见,并举办海峡两岸黄帝陵整修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峡两岸建筑专家共同研讨整修方案。经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的以两院院士周干峙、吴良镛为首的部级专家组多次评审规划并对以后的建设工程进行指导,《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于1994年由陕西省政府、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审定拟准。根据规划,1992—1998年实施了一期工程,2002—2006年实施了二期工程。此后,继续进行了周边绿化综合治理。
黄帝陵规划明确了把黄帝陵建设成为具有崇高、肃穆、庄严、古朴的气氛和“圣地感”的总体指导思想。提出了保护好陵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及桥山柏林,改善陵区环境质量,保护好桥山及其周围山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并满足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及旅游要求的规划目标和措施。这一规划成为整修黄帝陵的技术指导要目,为一期、二期工程的实施及今后黄帝陵区的保护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主要包括陵园区、庙前区。陵园区整修着眼于保护好黄帝陵壕,改善陵园空间环境。庙前区通过疏浚沮水,扩建出占地300余亩的印池,再现了黄帝陵八景之一的“沮水月夜”人文景观;建设了1万平方米以黄河天然卵石铺就、气势壮阔的入口广场。由此通过古朴浑厚石质的轩辕桥、登龙尾道直达距河岸高达18米的庙门广场;新庙门位于原轩辕庙的中轴线上。建筑以汉风为基调,外观全部为石造,显得古朴洗练并与原庙区内大殿相协调;庙前区设有必备的停车场和旅游服务设施;庙前区的绿化充分注意了桥山南立面形象的完整与和谐。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在庙区增建祭祀大殿、大院(广场),在保护的基础上整治完善原有之古柏院,完善庙区周边交通系统,优化庙区周边环境以及陵区防火及大环境整治等配套工程。祭祀大殿、大院(广场)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川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这四句话。为突出炎黄子孙精神故乡的圣地感,规划设计从宏观上处理好与大环境山川形胜的关系,格局上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风格上与祖国建筑优秀传统一脉相承而又具有浓郁的新时代气息。大殿大院沿原轩辕庙中线向北延伸直抵凤凰山麓。出古柏院通过过渡性的中院登上4米高的大型石阶到达祭祀大院(广场)。石阶下部两侧分列着8个青铜鸿叔簋,上部两侧耸立三出石阙,大院(广场)中轴两侧分列9对2米多高的青铜牛鼎。这些都为10000平方米的大院(广场)空间平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纪念性。40米见方的祭祀大殿坐落在大院(广场)北端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建筑风格古于汉风,多所提炼,不施装饰。由石柱围合的大殿内部无柱,四面无墙,完全通透,既原始又现代,在殿中周围起伏环绕的山峦与葱笼苍翠的林木尽收眼底。屋顶中央直径14米圆形天光将蓝天、白云、阳光、雨露都直接引入殿内。大殿地面采用五种彩石按传统方位铺砌,以隐喻“五色土”,象征黄帝恩泽华夏大地。殿内上位坐落着7米高的花岗石碑,上面铭刻着源自山东五梁祠石刻的黄帝雕像。每当午间阳光通过圆形天光投射到黄帝像上,更增添了神圣感。简洁的大殿、大院凭借山川地貌和翠柏构成的大自然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黄帝陵祭祀大殿大院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四
黄帝陵一、二期工程完工之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到黄帝陵谒陵祭祖和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近几年,每年都逾百万人之多。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祭祖的人明显逐年增加。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感召力的民族盛典,祭陵活动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圣坛。对民族始祖的认同,深刻地反映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凝聚了中华民族力量的魂魄。同志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他还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阐述“中国梦”时曾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5篇公祭轩辕黄帝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公祭轩辕黄帝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公祭轩辕黄帝2
再聚新郑祭拜先祖
入新郑市,满目见到的是道路两侧花坛里悬挂精美灯箱广告,灯箱上写着“欢迎您回家拜祖”的字样,处处都是喜庆热闹的气氛。在轩辕黄帝故里景区。黄帝塑像庄严伟岸,气宇轩昂。拜祖广场上人山人海,鲜花点缀。此次拜租大典迎宾仪式比历年规格更高,效果更好,新郑市通过各种民间文化活动、舞龙舞狮表演,表达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回家拜祖的热烈欢迎。
大典会场延续了往年明黄色的色调,嘉宾都佩戴了黄帝丝巾。今年的《拜祖文》,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亲自撰写并诵读,《黄帝颂》由著名歌唱家谭晶领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军主持典礼。
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主办。
据史料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迄今,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因此,今年的拜祖大典在仪程上没有变化。沿承规制,共有九项仪程,分别为: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
21响礼炮鸣放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以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等依次向轩辕黄帝敬献花篮,然后深深三鞠躬。
受邀参加拜祖大典的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及其夫人敬献了头香。
期待更多台湾乡亲参与祭拜
梁国扬已是第四次出席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其中,在2011年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还荣膺主司仪。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国扬强调,在黄帝故里举办拜祖大典,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他认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理应共同缅怀人文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及其对后世子孙的恩泽,共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拜祖活动强调民族团结、两岸一家,携手建设共同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公祭轩辕黄帝3
来历 黄帝战蚩尤
农历七月十三,是寿阳平头镇韩沟村赶会的日子,每逢这个时节,“爱社”和邻村的红火队伍都要来进行祭祀表演。我们的汽车刚到村口,远远望见矗立着的一处牌坊,上面“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爱社传承地韩沟村”的字样分外醒目。村中心的广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到处是香烟袅袅,欢语声声,小孩闹,大人笑,鸡在飞狗在叫,好一派节日景象。
村中心广场上轩辕黄帝神像牌位前,灯笼高悬,红带裹梁,一块黄布把案台铺垫,香炉供品盛载着人们的希望,几根红烛燃烧着喜庆的火焰。几位耄耋老人端坐旁边,不断有善男信女上香祭拜,妇女们忙忙碌碌,倒茶端水,孩子们在人缝中钻来钻去。门柱上有一对联,上联:悠长历史五千年;下联:广袤幅员三万里。原来,此地为寿水之源,故得名寿阳。阳曲、寿阳两地之间有座阪泉山。传说有一名女子逃荒到此,于农历二月二在后山石窑内生下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正是七月十三这一天,轩辕黄帝战胜蚩尤,成为天下共主,三皇之中的人皇。直至今日,阪泉山上还留有轩辕祠遗址,山下有黄道沟、蚩尤坪,均为和轩辕黄帝有关古道和古战场。平头镇、韩沟村就坐落在阪泉山下,流传着许多轩辕黄帝的优美传说。
我向一位长者打听傩舞的来历,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爱社”也称“耍鬼”,是流传于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是表现“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24家“魂头鬼”,迷惑蚩尤, 6名大鬼打头,18名小鬼助阵,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爱社”的鬼傩以原始形式在寿阳留存了下来,并且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黄帝的将士由于佩戴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子民便把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成为一种“鬼”图腾。
装扮 龙形鬼图腾
听完“爱社”的来历和介绍,我顿时兴趣倍增,傩舞表演者穿什么样的服饰、戴什么样的面具、有什么讲究?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老者指着广场旁边的院子告诉我,这户姓韩的人家是表演“爱社”的传统世家,他们家“大鬼”“小鬼”都有。我连忙敲门进入院中,迎出来的是一位中年大姐,听我说明来意,热情地把我让进了家门。
韩家大姐的小院和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桌上和沙发上摆着花花绿绿的服装饰物,还有最吸引眼球的“爱社”面具。在今天的表演中,她演“大鬼”,女儿演“小鬼”,她们正在化妆,作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大姐边给女儿装扮边和我唠起了“爱社”。听老人们讲,爱社最早是由寿阳县平头镇沟北村王府勇为主进行表演,到清末以后,由王家后人王树桧传至本镇韩沟村韩姓外甥,解放后,沟北村渐渐失传,而韩沟村却保留了下来。近些年,“爱社”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人都重视起来,除了过去受过家传的老人外,好多年轻人也都融入到学习表演中。说话间,女儿的“小鬼”已装扮停当,一身蓝衣,配上斜挎的红绸,顿时英姿勃发。小姑娘今年15岁,在镇上的中学上初三,参加“爱社”表演已是第二年了,她想试戴一下小鬼面具,却被旁边的弟弟抢了过去。大姐爱怜地对弟弟说:“你还小,等再过两年,你也能学着表演了。”
韩家大姐扮的是大鬼,装扮起来要复杂些,全套为武士装束,青色战袍、上衣下裤、黑靴,胸扎十字丝绦,背负五彩绸带,手舞绣鱼符和白毛巾。最特别是傩舞的标志性物件——面具。面具由纸浆制作,虽是鬼脸,却以龙的造型为主,配以头角、耳环、红缨等,色彩丰富,浑厚凝重,古朴粗犷,造型夸张,形态兼备,惟妙惟肖。我看出“鬼”的形象实际上是“龙”的精神,鬼是形式,龙是内容,“爱社”的鬼图腾实质上是龙图腾的另类表现形式。说话间,同村表演“大鬼”的人来招呼韩家大姐,6个戴傩面具的人红绿蓝紫黑白依序排列,身披庄重的盛装,挺胸站立着,犹如一尊尊古代的战神,喜怒哀乐通过一张张古老而传神的面具,表现得淋漓尽致,傩戏的神秘色彩呼之欲出,盎然古意,扑面而来。
表演 原始古朴美
村中小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在村民百姓阵阵呼唤声中,“爱社”表演开场了。6名大鬼威风凛凛地站在中间,其舞蹈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等动作以及珍珠倒卷帘等组合。18名小鬼站成马蹄形,面向中央作为城廓形两边助阵,每人手拿小锣敲击,时而发出“嗷嗷”的叫声,为之呐喊助威。舞姿既有巫舞的特点,又有古典汉舞的韵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看着这颇为神秘而令人叹为观止的“爱社”表演,使人仿佛置身于先民胼手胝足顽强抗争的情景,仿佛看到神鬼人、儒释道融为一体的时而骠悍、凶猛、狰狞;时而稳重、深沉、冷静;时而和蔼、温柔、慈祥等性格的舞动。磬钹激越,衬托出庄严而隆重的气氛;欢声笑语,又展现着平和而愉悦的情怀。既有神的威严和肃穆,也有百姓祛邪纳祥的欢愉,充满阳刚之美、威武之美、原始之美。
“爱社”表演内容很丰富,分武势、倒上墙、直墙、小场、过关、耍桌等。武势:假扮成鬼的6位将士与蚩尤开战前,积极进行战事准备;倒上墙:6位“大鬼”来到蚩尤所在的城门下商讨攻城策略,并为攻城作出布阵变化;直墙:6位“大鬼”前仆后继地上前攻城,以示登梯攻城遇到困难;小场:6位“大鬼”在第一次攻城失败稍作休整后,重新进行布阵,并以“八卦阵”迷惑蚩尤,进行第二次攻城;过关:6位“大鬼”围城进攻,并通过偷袭爬上城墙开始夺旗战斗,最后取得胜利;耍桌:爱社表演的最后一部分,表现6位“大鬼”攻破蚩尤后,百姓沿街摆上供品犒劳,同时6位“大鬼”十分喜悦地享受供品的过程。整个演出约50分钟,表演既无唱词也无说白,伴奏仅有锣鼓而无丝弦,节奏平稳、气氛沉闷,呈现出一种古朴、单调、森严的神秘色彩。
是啊,这些“爱社”傩舞的演绎者们,用几千年的程式,阐释着历史的积淀,这祭祀的舞蹈,艳丽无比的色彩,恐惧妖魅的面具,让我仿佛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战鼓声,看见一个又一个的巫魔鬼影,在乡间衣袂飘舞,在地头放纵疯狂……面具是舞者的肌肤,舞姿是傩者的言语。傩,复活了,傩风吹过,神灵们仿佛真的驾临,听着梵音天籁,闻着香火味道,看着烛光熠熠,而观傩的芸芸众生,如痴如醉,心满意足。我想,这庄重的祭祀是为祈求平安的农人准备的,也是为我们这些寻梦者准备的,无语的舞者,神奇的脸庞,飘舞的衣袖,瞬间像是一股清风直抵我心灵的深处。
1 小鬼助阵。
2 衣袂飘舞。
1 人神共乐。
2 传承。
3 爱社表演者。
4 黄帝牌位。
爱社表演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七月十三。
爱社表演地点:
山西省寿阳县平头镇韩沟村。
交通:寿阳地处山西省会太原东五十公里处,太旧高速(京港澳G4高速)有下口,从县城自驾沿307国道西南三十公里处即到,有乡村公交从县城循环发车,交通非常方便。
住宿:
寿阳县城有不同档次的宾馆供选择。
美食:
公祭轩辕黄帝4
1、祭神灵;每逢春节,人们都要祭祀神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差不多每个村庄,寨子,都有土地庙、老爷(关帝)庙、城隍庙等,镇守一方。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时以后,各村各社都要为这些庙宇烧香,祭祀神灵。烧香的队伍十分壮观,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抬上丰盛的祭品,争先恐后,抢烧“头炉香”(零辰后第一炉香)。
2、祭祖先;一般的家庭在过年时,还要敬奉本族本户的祖宗。绘制祖宗三代的画像,挂在中堂。后死去的人,用木板制成长约一尺,宽约5寸的木匣,尊称“神匣”,里边竖立已故父母的灵位。如“民故显考×大人讳××之神位”、“民故显妣×孺人讳××之神位。”把这些“神匣”按照辈份先后,排列在祭祀案上。灵堂前摆着祭祀食品,并摆上过年的“枣花糕”,以隆重的仪式,顶礼崇拜。
3、 清明黄帝陵祭祖(国祭);每年清明节那天,黄陵县民众遵从民间传统习俗,纷纷来到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举行公祭典礼和民间祭奠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公祭轩辕黄帝5
关键词:《中华大祭祖》;陕视;中视;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145-02
清明时节,情思绵绵。2011年《中华大祭祖》,对陕西电视台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直播节目团队来说,格外不同。如果从年初直播方案的正式策划算起,到4月5日当天节目直播完毕,期间有长达4个月时间的筹备,在如此“漫长”的周期内展开工作,无不显示今年节目的不同寻常,围绕今年两岸携手,共同关注黄帝陵祭祀,颇多感慨值得体味。
一、两岸首度携手 共祭人文初祖
2010年9月,陕西经贸访问团在时为代省长赵正永的带领下,参访宝岛台湾,期间,陕西代表团与台湾方面开展了深具文化渊源的“黄帝与中华文化研讨会”,会上,赵省长向台湾媒体发出倡议,希望明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两岸电视联合直播。省长的这一倡议,无疑给两岸媒体合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往来让两岸手拉手,文化交流让两岸心连心。”这是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通过电视传播手段,使两岸观众强烈感受同根同源、同宗的文化认同,共同推进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为此,我们与省祭陵办及时沟通,进行先期的策划。以往,陕西省公祭黄帝典礼都有台湾、港澳及海外侨胞广泛参加,尤其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亲自在黄陵祭祀,表达两岸血脉同根的文化认同,2009年清明,荣誉主席连战又亲临黄陵参加公祭典礼,再次表达两岸认同。而且,国共两党更可把这一传统追溯至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双方都拍代表共同祭祀黄陵。因而,在今天,开启与台湾媒体的合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实现共同关注,是传统的延续。
1月15日,我们派出参与祭祖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在省祭陵办的带领下,进京到国台办汇报。国台办交流局曲萌局长热情接待,表示非常重视和支持这一重大的媒体活动,但两岸直播是第一次,一定会有难度。不过,相信两岸电视人通过努力一定会找到共同处,完成这次意义不凡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直播文案也在着手进行。由于2011年为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这一重大主题也会在直播中体现,两岸合作会格外令人关注。历史上的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在这次直播中也要体现,于是,把这方面的内容写进文案之中。接下来,与台湾方面联系。最终确定与在宝岛影响较大的中国电视公司(CTV)合作,台湾中视有着较为丰富的两岸媒体合作经验,是台湾最具多元文化视野的媒体之一,也是最受华人喜爱的电视媒体,所制播的新闻节目收视率长期称霸无线台及有线台冠军宝座,创造台湾天天收视第一的空前记录,有“新闻王国”、“中视一台抵三台”之美誉。
3月14日,经过多方协商,台湾中视派人赴陕洽谈,初步敲定合作方案。同时决定,我台派遣一支摄制小组赴台拍摄台湾方面祭祖盛况。
二、赴台拍摄祭祖大典 感受两岸血脉同根
3月25日,一支6人组成的赴台拍摄祭祖大典的小组出发,此行的任务不仅拍摄台湾祭祖,而且要负责完成清明公祭节目的台北演播室连线部分。此行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把台湾地区领导人“遥祭黄帝陵”的影像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节目中首次向海内外华人播出,以体现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到达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已是子夜,一行人乘着夜色,马不停蹄往台中方向疾驰而去,约两时许,才到达目的地台中市清水区,宿当地颇具特色的汽车旅馆。第二天一大早,便抵达台中市天极行宫,实际是一座新式的宗教活动场所,类似于寺庙或教堂一类的建筑。在这里,当日要举办一年一度隆重的“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拍摄这一活动的全过程。合作方台湾中视也已把转播车和数10台机位布置停当。
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是由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及各界共同发起的,1973年首次在台北举办,初期每年仅于春季举办一次,后因这一活动反响强烈,从1983年起遂增办秋季大典,从而形成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在台中、高雄、台南、嘉义等地实施,与祭者前后已超过40多万人,盛况空前。在台湾这个祭祖活动规模和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与中视经过协商后决定在这里联合拍摄,然后精选其祭祀仪式的重点部分、独具特色的部分剪辑成5个短片,作为正式直播的内容。这五个短片分别是《台湾祭祖大典简介》、《三献礼》、《迎神•送神》、《赐福•望燎》和《舞龙舞狮》,这五个短片定于在我们黄陵现场直播的过程中与台北演播室连线,互动播出。五个短片分别介绍了台湾民间春祭中华民族列祖列宗的盛况,“三献礼”是大典的核心,即三位主祭者向列祖牌位行上香、献帛、恭颂祝文(祭文)之礼。在祭祀之前,一般是要举行迎神仪式,即象征性地把祖先的灵魂迎请回来,在祭祀告成之后,再把灵魂送回去,是为“迎神”与“送神”,保持了古朴的仪礼。较有特色的是“赐福”和“望燎”,在三献礼之后,一位老者最后上来祭祀,然后再请来一位年轻人,由老者向这位青年“结扣”,表示把祖先的恩泽惠赐给年轻一代,最后把敬献的帛文、牺牲火燎之后,看着香火升空,表示把子孙的敬意带到天上,让祖先知晓。舞龙舞狮是祭祀大典开始前的一个暖场,意为让更多的人都来参与。所以,我们将这些内容编辑成片,通过连线在4月5日的直播节目中穿插播出。
为了与我们的节目形成互动,我们在台北中视也设立一个演播室,邀请三位嘉宾,一位历史学者、一位民俗学者、一位祭祖大典的秘书长,从不同角度解读两岸祭祖的“同与不同”,并邀请中视名嘴朱康震担当嘉宾主持,和我台主持人朱茜茜共同录制。演播室的设计与置景,中视非常重视,节目的内容在录制前一天双方还召开面对面的协调会议,总之,虽是初次合作,尽管双方在录制方式、节目体制以及节目用语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双方尽力沟通,协商,应该说,实现连线播出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三、央视参与 两岸合作意义凸现
一方面我们与台湾中视的合作正在进行,另一方面与中央电视台的联合也在紧锣密鼓,央视对本次两岸共同关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非常重视,几经协商,派出新闻主播柴璐来陕担纲主持,并在各档新闻时段及当晚《新闻联播》节目中及时播出,扩大影响。这样,今年的公祭活动就实现了央视、台湾中视和陕西电视台三家媒体的联合直播,并且首次实现两岸电视媒体共同关注在陕西黄帝陵前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仪式。应该说,今年的直播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仅深远,而且意义非常重大,为今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其意义是指向未来的。这样,加上台北演播室,两岸媒体于今年清明公祭节目中共计有五位主持人(含嘉宾主持)和五位嘉宾出席,规模空前,因而合作的意义尽力凸现。可是,这对我们的直播节目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使众多的嘉宾与主持“清晰有致”、“场面不乱”?我们的编导人员分别与嘉宾、主持进行多次的沟通,与嘉宾也进行多次的排练。
每年直播,我们都会提前20分钟也就是在9点30分正式开始,因此,前20分钟就成为体现策划理念和设置话题的关键段。一般我们在此设置3―4个短片,即要求主持人和嘉宾围绕这些短片的主题进行交谈,我们也称之为“规定动作”,把规定的主题完成后,即使主持人在这一段落中有些话题没有展开,还可在第2、3段落的时候,寻找直播的空隙,譬如献花篮和乐舞告祭环节可以继续进行。通过给主持人和嘉宾简单的提示后,可以由他们把话题继续深入交谈。这样,主题就会得到完整展示,而且嘉宾和主持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今年的短片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展现两岸祭祖内容和各自特点,我们特意制作近10个短片,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因此在时间分配上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场导播及时与主持人把握,确保内容完整播出,同时还要不影响现场公祭的重要环节。在直播现场,台湾中视著名主持兰萱女士的主持风格首次被大陆观众所认识,其掌控全局的能力、亲和的感染力、应变力给人留下极深印象,确保了直播主题的深度和情感话题的融合,话题的生动活泼,充分展示台湾电视亲和性的一面,比如今年的新增的一项现场解说短片《石刻浮雕黄帝像》揭幕仪式,在陕西主持人邵玮解说之后,兰萱适时自己的感受,一句“黄帝很帅”的话语,把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带动起来,使其他主持人也深受感染,使节目内容鲜活,与观众距离拉近。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作为我们制作节目的人员也深受启发。
四、节目呈现亮点 两岸期盼未来
2011年直播,因为有两岸内容,亮点纷呈。如在直播第一段落现场采访的荣誉主席吴伯雄的讲话,由于吴伯雄先生是在4月5日当天一大早到黄帝陵拜谒、植树,我们派出专门记者采访,并且在第一时间把采访带拿到直播车上,只有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行动时间,对于直播来说,难度和风险特别大,但是我们也是顺利完成任务。又如,“石刻浮雕黄帝像”的揭幕仪式短片属于现场主持人观看画面进行解说的短片,其中时间的掌握特别关键,这样的短片还有两处:一是《台湾中枢遥祭黄帝陵》短片,一是《台湾舞龙舞狮》短片。这两部短片,均由台湾中视嘉宾主持兰萱女士解说,现场的气氛把握得非常恰当,显示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另外,《献花篮》、《乐舞告祭》等环节中我们连线台北演播室或播放台湾方面的短片,这个时间都是计算到秒的,因为所引播的短片不能影响乐舞中演唱孙中山、的诗文内容的部分。
上一篇:学直播去哪里去学精编2篇
下一篇:关于团队口号【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