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汇集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学情分析【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
教法:发现法、尝试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姚明的身高,算一算这姊妹两个的身高。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两跟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这句话中隐含了什么?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这句话中隐藏了什么?
3、这题的等量关系是:
活动二:画线段图列方程
1、你会根据他们的对话画出线段图吗?
2、根据线段图列方程并解答。
3、你可以根据其他的条件找出别的等量关系吗?试试看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展示部分)
1.、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和疑问。
长做总结发言。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不明白的地方?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1、我能行。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钟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钟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并交流。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甲乙两人共写了200个大字,其中甲写的是乙的4倍,求甲乙两人各写了多少个大字?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学情分析【第二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学情分析【第三篇】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3、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概念,感知1升是多少。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容量不同的冷水壶2把、高脚杯、水杯、纸杯水等
各种容器、量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及搜集的带有容量单位的实物。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学生
创设情景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板书:容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探究(一)认识容量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
(板书:容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容量“的含义,首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初步理解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
(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1、揭示统一的容量单位
(1)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容量多少,学生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2)你能借助手中的杯子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演示。
(3)教师总结引出统一容量单位。
教师明确:杯子的容量不同,一把水壶的水倒在大小不同的杯子中,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升
(1)寻找容器上的容量单位。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其实它就藏在这些容器上赶快找到它们,介绍给大家。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
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
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1升水是多少,加深学生对1升的体验。)
学生活动二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学生活动三
师: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口答
实践活动
1升水有多重?
1升油有多重?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践知道相同容量的油和水的重量是不同的,体会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学情分析【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