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大全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高中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大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篇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裨益(bì) 酾酒(shī) 镂刻(lòu)流觞曲水(shānɡ)
b. 禊事(xì)? 干禄(ɡān) 蜷缩(quán) 冯虚御风(pínɡ)
c. 溘死(kè) 赎罪(shú) 愀然(qiǎo) 义愤填膺(yīnɡ)
d. 蕈菌(xùn)商榷(zhuó)兑现(duì)便言令才(biàn)
/商榷(què)? 便言令才(pián)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资产者尽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珠丝一样轻轻抹去。
b.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c. 一个人夹在各地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秋的意境与恣态,总赏玩不到实足。
d. 我梦想有一天,悠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胜光披露,满照人间。
/a尽相—竞相 珠丝—蛛丝? c恣态—姿态 实足—十足? d悠谷—幽谷 胜光—圣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生活”。
②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 “大手拉小手。”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的交流会上,不少地方、学校介绍了他们的实际做法和初步成效,了群众的这句话。
a. 反应 调整 验证b. 反应 调控 印证
c. 反映 调整 印证d. 反映 调控验证
/反应: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把客观事物的 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控:调节控制。验证:通过实 验或检验证实。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
4.下列各句中,没 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b. 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居民收入超过gdp的增速,为收入倍增计划释放了积极信号。
c. 漫步小径,微风送来阵阵芬芳;环顾四周,只见一棵棵腊梅树,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d.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只想以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或维持起码的生活。
4. a/b“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据”或“显示”。 c动宾搭配不当,“见”不能搭配“一棵棵腊梅树,正在那里释放幽香”。d成分残缺,造成主语不明,应在介词短语“在小说《祝福》中”之后加上“塑造”一词;或删去“在”。
5. 在①②画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所以有诗人赞叹:①。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尚不懂得这些,②,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a. ① 愈是谦虚,愈是成熟
② 顾自低垂着脑袋
b. ① 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② 顾自低垂着脑袋
c. ① 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② 依然高昂着头
d. ① 愈是谦虚,愈是成熟
② 依然高昂着头
6. 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⑴ 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 。 (曹操《短歌行》)
⑵? ,齐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 ,悲夫!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 清风徐来, 。 ,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选择题3分,共12分)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 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选自《诗经?卫风》)
7. 下列各句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氓》的女主人公讲述自己恋爱结婚、被虐和无端遭弃的婚恋悲剧,满腔愤懑。
b.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训。
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隐喻女子容颜的由美而衰。
d. 氓恋爱时“信誓旦旦”,变心则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可为证。
/变心是因为女子色衰,以及氓品行不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当时的婚俗。
8.《氓》三处写到“淇水”,任选其中二处所写“淇水”,赏析其作用。(4分)
答:
8.①《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②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悲剧的宽广。(答一处2分)
9. 简要赏析《氓》中女子的形象。(5分)
答:
9.《氓》中女子是一场悲剧婚姻中的弃妇。(1分)她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美好的婚姻生活;(2分)她勤劳坚强,勇敢地面对婚变而向不专一的爱情诀别。(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选择每题3分,翻译题6分,共18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 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舍:筑舍定居。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到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①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c. ③④⑤d. ②③⑥
/②写前洞;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⑥写华山洞命名的原因。
1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 文章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c. 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旨在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 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
/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分)
译文: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译文:
14.⑴探询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不能穷尽。(问、深、穷、)⑵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穷尽游洞的快乐。(亦、随、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共18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的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 ,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⑶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⑷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 样。
⑸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 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⑹“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 啦!”
⑺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⑻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⑼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1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 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 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5.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6分)
答:
16.⑴~⑻段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 景,作者都有着怎样的心境?请据文意用三个关键词概括。(6分)
16.闲静落寞苍凉
17. 文章末了,第⑼段有关秋的诗文的议论,有哪些作用?(6分)
答:
17.内容扩展:中外写秋的诗文都悲秋也颂秋,且写得出色而有味道。情感归结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 情难自已。文化渊源:中国文士最能领略北国之秋的深味。(答对两个要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共19分)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 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 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 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 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18. 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b. 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 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e.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 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19. 童年的一次失手,成了“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最早”有深意吗?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19.深意:对幼时失手打碎热水瓶母亲却没有打骂“我”感到意外而有了早且深刻的记忆,(2分)同时,第一次直觉了母亲教育儿子的宽严不误。(2分)
20. 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20.是同一个人,(1分)但眼前的是白发老人,不复是麦田看守人;(1分)母亲教育孩子忘掉仇恨,学会宽容。(2分)
21. “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1.“我”多算了买白菜老人一毛钱事小,却关乎人品,(3分)一是贪小便宜,(1分)二是少同情心,(2分)因此母亲痛苦万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木匠想退休,与 妻儿共享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要他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出的是粗活。房子建成了,老板把门钥匙递给他,说:“这房子是我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惊呆了。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为什么不做到最好呢?
请你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自拟标题,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
22.审题参考:
好工人老木匠,因为要退休了,要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了,在建最后一座房子的时候心不在焉而出了粗活,他得到的是一幢经自己的手而粗制滥造的房子!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
s("content_relate");高中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小升初第一学期的期末语文试题
08-07
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08-07
小学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07-28
2017-2018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07-31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07-15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07-06
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01-20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08-03
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推荐
07-26
上一篇:实用托福写作考试题目样例
下一篇:实用托福考试文章阅读题及答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