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汇报【参考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汇报【参考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一篇】
将兰州市城市智能交通“畅通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范围,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善集指挥、调度、控制、监控和诱导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建设,逐步扩大管控区域,提高交通管理科技水平。在市区新增道路交通视频监控及交通违法智能监测点200处,新增智能控制交通信号140处,实现南北滨河路、西津路、庆阳路、东岗路等城区主干道交通信号系统控制;加强交通信息诱导系统建设,增设70处交通信息诱导屏,增强实时路况信息发布的诱导功能。
借鉴外地城市做法实行“错时制”,对兰州中心城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错峰出行。
合理施划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在设置出租车停靠站点的路段上实行电子监控,加大对不按站点停放的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充分利用调整停车收费政策,提高中心城区的停车成本,以价格杠杆运用市场机制在中心区鼓励社会资本、修建一批高层多功能立体停车场,积极扩容停车空间;鼓励有停车条件的单位和部门开放停车场(库),并完善停车管理措施和停车诱导系统,有效强化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针对兰州城区道路开挖频繁的现象,建议将道路开挖作为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采取统一规划、严格审批、尽量集中统一,控制重复开挖道路,并对道路开挖施工项目要限时完成,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盛市两级政府加大兰州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兰州市城市道路建设欠账过多的问题。实施包括以下内容的'畅通工程:完善行人过街设施,修建13座人行天桥,有效实现人车分流;新建25个智能化停车场,提升静态交通能力;改造、建设过境道路、城区交通瓶颈路口和断头路、黄河大桥等道路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兰州市东西、南北向交通通道和系统,修建快速路,将南山路、庆阳路西延段、西津路、南北滨河路、北环路形成全互通式立交,打破交通“瓶颈”;完善小西湖立交桥和解放门立交桥的匝道功能,对于交通流量大的安定门、东湖宾馆、五里铺等路段和雁滩通向中心区的交叉口,修建立体交通设施并合理渠化路口路段。
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广场东西口、东部市尝中山桥、双城门、静宁路与庆阳路什字等交叉口和南北滨河路上,修建人性化过街设施,减少交通冲突点;积极向兰州市政府建议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张掖路步行街改造,恢复其通行车辆,减少中心城区东西主干道少、交通不畅的问题。
逐步将现有的集贸市尝货运中心、长途客运站外迁,雁滩、庙滩子和七里河三滩等区域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问题;同时还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建立一个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为骨干,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文/汽车之家 侯云虎)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二篇】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区的人口正在逐步的增加,市区的而积不断扩大。新型开发区、商业区以及住宅小区的不断兴起打破了城市一个中心的结构布局,而向多中心发展。然而正如中国的许多城市,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各种交通问题,尤其交通拥堵日益凸显,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分析呼和浩特市交通拥堵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是缓解交通拥堵、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呼和浩特市城市交通拥堵成因。
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非常复杂,呼和浩特市交通拥堵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其他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来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和机动化化是我国目前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呼和浩特市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使得城市人口基数增加,是导致呼和浩特市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最重要的内因之一;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日趋活跃,人均日出行次数逐年增加。
机动化是产生城市交通拥堵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08年底,我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为万辆,人均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50辆/千人,排全国第7位。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相对滞后。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直接决定着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和交通服务水平。与我国其它大城市相比,我市的综合交通规划相对滞后。
一方面,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已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原有的规划对于城市化和机动化发展速度的估计不足,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居民日常机动化出行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重建设,轻规划”的传统观念制约了我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入到了城市道路建设中,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
最后,我市的城市交通建设缺乏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土地开发的性质和开发强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交通出行量。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土地利用的影响。我市很多城市土地利用性质极度集中,开发强度过大,加之缺乏对用地周边的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与管理,给城市主干道带来了无法承受的交通负荷,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高峰时段城市东西向交通压力远远高于南北向交通压力,东西方向的巨大通勤交通量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性质决定的。此外,东西向的主要连接道路中山西路两侧分布着众多大型商场,形成了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商业圈——中山西路商业圈。这些商场的规划建设,均未考虑到对交通的影响,既缺乏必要的停车设施,也没有对出入交通进行合理组织,车辆占道停车严重,为城市主干道路增加了极大地交通负荷。
(三)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一、满载率高、准点率低、调度落后、排队进站现象严重,出租车管理低效、服务水平低下,而且还没有规划快速公交、轻轨等轨道交通。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部分国家和地区公交分担率示意图。
首先,缺乏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完善的公交网路建设必须要分阶段逐步形成,所以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实施性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对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公共交通运行效率较低,缺乏吸引力。目前,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不高、线路重复系数高、非直线系数大,影响了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性。
此外,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缺乏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策略等管理措施,制约了公共交通比较优势的发挥。这些问题通过广泛深入的交通调查、科学合理的公交规划,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再次,公交票价仍较高,定价机制有待完善。公共交通是一项公共事业,不应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城市公共交通应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诱导居民转变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为目的。
(四)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道路存在交叉口设计不合理,信号配时不科学现象。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交叉口设计,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交通安全性。
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立交桥系统不同,我区城市道路交叉口主要采用平交信号控制,而多数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优化,也缺乏有效的交通渠化措施的辅助,造成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严重,大大增加了交通冲突的数量,因而增加了交通事故出现的可能性。
(五)市民交通意识有待加强。
二、呼和浩特市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对策。
根据以上对于我市交通拥堵成因的分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交通运行环境。
(一)建立科学决策和政策实施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方案。
首先,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时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从调整交通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策略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为保证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实施,协调各部门的行动,我市应当成立城市交通综合协调结构,统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制定好城市交通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保证措施。通过深入分析我市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理清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全面充分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如公交规划、停车规划、物流规划以及智能交通规划等。转变“重建设,轻规划”的陈旧观念,以规划指导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向着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绿色节能的综合交通目标发展。
(二)严格控制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在建设中引入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是在开发项目的立项或审批阶段,定量分析城市土地开发项目或土地利用变更对交通的影响效果,并确定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以减少开发方案对周边交通负荷的影响。其目的是评价和分析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增加的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而在保持一定服务水平的条件下提出缓解对策或改善方案,实施补偿政策,以减少项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项目开发引发的交通量对周围道路交通的压力。交通影响评价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细致性、微观性的工作,城市中的微观交通供需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将影响到宏观的交通运行状况。
作为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由于项目的建成导致周围区域路网的交通及环境容量超过了所允许的范围时,就需要进行交通改善方案设计,或削减建设项目的规模,或者收取交通影响费。然而,究竟何种程度的影响是允许的,何种程度的影响是不可接受的,国内一直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标准。
目前在实践中,评价建设项目对周围交通影响程度的定量标准,北京市的规定为:项目发生吸引的交通量在周边道路上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量值(主干路为30%,次干路为40%,支路为70%,且外部路网超负荷运行时),应由开发商承担改善项目周边道路的义务或削减建设规模;而在项目产生的交通量所占比例不大的情况下,对于外部交通的高负荷则应由政府部门加以解决。
我市目前还没有开展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为了达到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应当尽快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纳入土地审批环节中,并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
(三)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从占路面情况看,据专家推算,如果乘地面公共交通一个人所需道路面积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就需要5平方米,而乘小汽车则需15平方米。也就是说,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公共交通比个体交通方式可节省路面80%~90%。不仅如此,常规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以相同的速度,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可节省约75%的土地资源、80%的材料、83%的投资,并可减少90%的空气污染、99%的交通事故。
表一。
各种交通工具道路资源利用率。
项目。
运行速度(km/h)车头间距(m)占用道路面积(m2)人均占用道路面积(m2//人)密度(人数/km/ha)。
标准公共汽车。
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我市特点的交通管理规划,加强交通执法力度,对城市主要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信号灯进行配时优化,对于提高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交通安全性至关重要。
(五)加强市民的交通意识。
城市交通的高效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广大市民交通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是人文素质的体现。虽然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为省会都市,呼和浩特一定要调动各种力量、手段,提高市民的交通规范意识,形成以道德约束为主,互相监督,共同维护的社会氛围,与国内外发达文明城市看齐,使呼和浩特市的交通秩序大为改观。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三篇】
首先,在定性分析上,张攀春认为拥堵产生的原因是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公交系统等,郏国中从人文关怀、宏观调控、普法教育和经济杠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治理交通拥堵。张文富从汽车消费主义视角探讨了拥堵问题,认为是中国人浓重的汽车消费主义情节激化了城市交通矛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常规方法,还需要人文思维。
其次,在分析交通拥堵上学者运用较多的是博弈模型。贾子若、宋守信通过建立交通参与者抢行的博弈模型、交通参与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对双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曾鹦、李(li)军应用合作博弈相关理论对城市道路拥堵网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讨论了拥堵成本为凸函数和凹函数时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博弈,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针对拥堵应如何收费提出的。罗群,黎玉琴也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建立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各方的行为。
再者,王思瑶,李若水,谭克虎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交通拥堵指数的影响,并针对各因素分别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宋博,赵民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了造成拥堵的微观机制,进而从公共视角出发探讨解决拥堵的各种途径。侯幸,彭时平,马烨比较了北京摇号上车牌和上海拍卖车牌两种机制的成本,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出了合理建议。
交通拥堵在增加了额外的耗油费用的同时也理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复杂的需求,迫使社会为此支付不必要的外部成本。
(一)时间成本。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乐意到一二线城市或者城市的中心居住生活,原本是为了节约时间、方便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交通管理和道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尚未人们的需求同步,反而因为人口在某区域内过度集中造成原本已经高负荷运载的道路更加拥堵,人们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路上。交通拥堵造成了出行者本身及他人巨大的时间成本。
(二)环境成本。
保护环境、控制大气污染,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机动车噪音、振动与废气排放问题日趋突出,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由交通拥堵而额外引发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更是给城市增加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
(三)交通意外成本。
以新疆为例,平均每起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2494元,损失折款约1233万元。死亡人数达到1932人,受伤人数5422人。机动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经济损失。同时,对伤亡者家人的精神伤害同样无法避免。
(四)资源成本。
城市交通拥堵对资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及能源的直接利用与消耗。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综合运输通道所处的区域,一般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对土地的利用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生与蔓延会增加单位机动车的汽油或柴油消耗,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普通汽车每百公里油耗6~8升,而发生拥堵之后,每百公里油耗增加到10升以上。由此可见,交通拥堵造成了对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浪费。
假设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与出行者的出行成本相关,如图所示,d为交通出行需求曲线,mpc曲线代表在不同的道路行驶车辆密度水平下,驾车人所要花费的边际个人出行成本(包括了驾车人承担的货币成本和出行时问换算成本),msc曲线代表驾车人的边际社会出行成本,mpc代表边际个人出现成本,交通拥堵会产生负外部性,因此边际社会成本要高于边际个人成本。当车辆密度小于ka时,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边际个人出行成本相同,出行者互不干扰。当车辆密度大于ka时,开始出现拥堵,由于每个出行者都按照边际个人出行成本进行决策,因此此时的车辆密度为kb,对应的交通流量为qb。从社会最优的角度出发,车辆密度最大时对应的交通流量也应最大,而此时的交通流量并未是最大值。这是由于对应社会最优交通流量的均衡点为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出行需求曲线d的交e,均衡车辆密度为ke,对应的交通流量qe为最大。因此,若按照边际社会成本来做出行决策时,可以达到最大的交通流量qe,车辆密度为ke。点bce围成的面积就是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
参考文献:
[5]曾鹦,李(li)军.合作博弈视角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收费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1):9-14.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四篇】
摘要:本文从不断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发,结合中外治堵经验,从汽车保有量、文明交通、城市公交、城市布局与路网规划、专用校车等几方面入手,对形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几多设想。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
秋冬季节,北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大堵车,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以致被调侃为“一天只堵一次,从早堵到晚”。当坐车不如步行快的时候,交通拥堵与停车难也就成了摆在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此交通拥堵也成为两会期间的重要民生话题之一,如今,这种“城市病”,不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面临的难题,而且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相对于万的居住在北京的城镇人口来说,烟台市六区常住人口仅为222万,但在20春节前,烟台市也开始施行市区主干道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以缓解拥堵不堪的交通流。其实,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如何解决这一病症,北京的限牌摇号,上海的高价车牌,单双号限行,上调停车费,甚至拟收取城市拥堵费,上演了一幕幕我为车狂的无奈,加剧了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的心理落差和求富预期。以单双号限行为例,在公共交通没有达到需求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可能就会考虑提前实行第二辆车的购买计划,限行不仅没有抑制机动车的增长,反而刺激了汽车消费,交通不堪重负,治堵成了添堵,可以看出仅通过限制百姓的行为来治堵只是治标不治本。形成这种交通拥堵局面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十年以前,拥有一辆汽车是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不可企及的事情,而在今天,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拥有汽车已不只是梦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拥有率已达到60%;年通用公司在华汽车销量达到23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67%,比在华销量增长253%;2010年本田公司在华汽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比20在华销量增长153%;2010年福特公司在华汽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0%,比年在华销量增长165%。一系列的数据说明,汽车在中国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像电视、冰箱一样大有普及之势。但是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和相对滞后的公共设施等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二、缺少文明交通理念的培养。
在国内开车需要很谨慎,经常有的车鸣着喇叭呼啸而过,有的车频繁换车道并线加塞,有的车违规逆行,很多司机等不及、素质差,这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方法,日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拿出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改善了混乱的交通状况,从小学生开始进行文明交通理念教育,让孩子们小时候学习交通规则,回家后监督家长,长大后成为自觉的执行者,让文明交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深入骨髓,从娃娃抓起,形成有序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
三、城市公交发展相对滞后。
在社会大交通的框架体系下,发展城市公交是解决交通拥堵的直接手段。但是城市公交已错过发展的良机。早在本世纪初,私家车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普及,人们日常出行主要以公共汽车或自行车为主,但公交路线设计和车次间隔大都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交通高峰时间公交车上人挤人、人贴人,车厢内拥挤不堪。那个时候,为顺应人们出行的需要,公共交通系统理应全力发展,实现无缝覆盖,但是却一味追求市场化运作,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出行线路满足不了需求,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们不得不买车,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城市公交失去了发展良机,这也是私家车大发展的原因之一。对于限制私家车上牌,宜采用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市场经济中买方行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百姓觉得出行不方便才要买车,如果公共交通很方便,不需要走出家门很远就能坐上车,不需要途径两三次换车就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在如今高油价、停车难、行车难的情况下,谁还愿意开着私家车上下班呢?国务院法制办2010年10月就《城市公交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倡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只有规划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让车主在经济效益与方便出行中做出明智选择,而不是现在的单双号限行,强制车主不开车。
四、城市布局与路网规划存在缺陷。
在北京,一般人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平均需要2个小时,当每天回家都要披星戴月的时候,大城市生活的不方便显而易见。从德国卫星小镇设置经验来看,应避免建设超大型城市,城市布局可以遍地开花组团发展,只有在小城区内建立包含学校、医院、商业在内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实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才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城市路网规划中,还要避免城区主干道过长,同时也要避免公路两侧的住宅区、商业服务设施分布过于集中,以烟台为例,地形狭长的芝罘城区有三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三条主干道向东西两翼延伸,绵延几十公里,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出行大多要经过这几条主干道,交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烟台市近些年在城市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另辟贯穿五区的五区连接路,打通山脊修建了魁星楼、黄金顶等多处隧道,打通断头路,不仅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城市道路和住宅区、商业区也随着市场化的需要进行重新布局,出现了东部、西部、南部新城的城市大框架,打破狭长城市道路的交通瓶颈,不断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从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治堵的经验来看,公路也并非越宽越好。有专家解释,一条单向4-5车道的公路其实没有2-3车道的通行效率高。原因是车道越多,车辆间的并线、超车、减速也就相应增加,导致相互影响。相反,那些拥有多条岔道的交通干道,在前方堵车的时候,车辆能以最快速度自觉转入岔道,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而有效疏导了交通流。因此发散型或是田字型密集的公路网更能适应大流量交通的需要,拥有众多平行道路和十字路口的街道能提供给司机更多的选择,车流得以迅速分散,有助于消除拥堵。
五、专用校车另辟蹊径。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买车是为了接送孩子上学。实践证明,学校周围是早晨、傍晚堵车的源头。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英国政府出资400万英镑开展了“校车计划”。因为有了校车接送孩子,从制度上不再允许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交通拥堵现象有所好转,家长们也能更加安心地让孩子自己上学,可谓一举多得。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已提出发展专用校车的倡议,其实不用完全实行免费计划,如果由政府或学校出面安排舒适、安全的专用校车,由家庭承担相关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省时省力,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形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这一顽症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应该逐渐放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策略,从深层次挖掘问题,方能形成完善的交通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李灵珊,《南方人物周刊》的《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2、张荣忠,《世纪图书馆》的《欧盟国家公路交通拥堵解决办法》。
3、宋传平,《世纪图书馆》的《道路拥堵问题分析》。
4、胡席贤,《市场与发展》的《关于解缓成都市内交通拥堵的思考》。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五篇】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进城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导致城市交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的机动车数量也越来越多。于是交通拥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当我们面临这样那样的交通问题时,我们是曾想过如何解决我们的交通压力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我们的交通拥堵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一)车辆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政府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汽车逐渐进入普通人的家庭。车辆数量远超出路面的正常通行量(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拥堵除外)。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就要控制单位时间内行驶路面的车辆数量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就东莞市而言,目前,东莞市机动车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辆,仅低于深圳的辆,位于全省第二,这一可观的数字也提醒着我们,不能忽视东莞市目前交通拥挤的情况,东莞机动车辆相对庞大的数量越来越牵制着这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发展。我国交通方面的专家习惯套用外国成熟的经验,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以作为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虽然这些措施能限制一定的车流量,但这种“贴膏药”式的权宜之计并非大中城市的“治堵”之本。但在中国城市未必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平摊费用的方法既不公平又不合理;这种收费方式容易让百姓理解为创收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扭转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
(二)道路发展相对滞后,道路资源配置不合理。
大多数城市商业发展集中,主次干道线路较少,分布不均,造成车流量相对集中,不易分流。有的道路路幅较窄,严重限制了车辆通行流量。通行能力平常暂时能够应付,但一到上下班高峰期或节假日,极易形成交通瓶颈,造成拥堵。东莞市路网结构的特点是主干道发达,次干道、支路严重不畅通,道路不成网、不成环,断头路、瓶颈路较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东莞市对城市路网中的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没有规划出合理的比例关系,在城市汽车化以前,这种路网基本可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汽车化,路网结构的不合理缺陷充分暴露出来,路网中主干道、高等级道路缺少众多低等级道路的支持,大城区道路网络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路网中不同性质的道路缺乏合理的匹配,交通生成点与干道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使城市交通过多地集中在主干道上,城市交通的效率必然低下。
由于道路系统中缺少适合于长距离交通、过境交通的快速路,造成高速、长距离行驶的汽车难以发挥优势。同时,由于莞城区17个出入口的限制,形成一批断头路、瓶颈路,人行过街设施奇缺等,都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
(三)运力结构不合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缺乏合理的结构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缺乏合理的结构,缺少容量大、运载能力强、速度快的公共交通运力,是造成公共交通系统运力不足、效率低下和发生交通拥堵的结构性原因。
(四)道路作为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含义。“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在于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一般地说,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交通道路则属于“消费排除困难性和消费区分困难性较明显”的“纯公共物品”。
(一)增加供给模式?1.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研究城市交通未来发展,探索城市交通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城市空间平衡的长期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的先河是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始于60年代中期,推动其迅速发展的是美国交通部门。70年代以来,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交通网络设计,其触角已延伸到交通规划以外的领域,出现交通规划与智能交通系统(its)相结合的局势。
(二)需求管理模式?1.倡导公共交通?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其人均交通能耗比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高出~4倍。显然,一个极度依赖汽车的城市是不可持续的。40年代,英国就开始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欧洲大城市几乎都建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设施,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等还是世界上着名的最可持续的公交大都市。70年代以来,日本依靠轨道交通把大城市及其影响地区组成为一种多中心的结构体系,使之承担了城市60%以上的客运量,大大减轻了交通拥堵。美国也逐步改变城市交通方式,90年代新城市主义先驱calthorpe提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理念”(tod)风靡世界。90年代中后期,快速公交brt也走进人们的视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成为公共交通发展的国际典范城市。国内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公共交通是高效率、低资源消耗、环境友好的交通方式,是决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避免现代诸多城市病的关键。
2.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小汽车拥有门槛的降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由于我国公交系统的低效率,原有使用公共电汽车的出行者,已有相当一部分转用小汽车,致使占用道路网容量相当大的小汽车占据了目前市区道路网负荷能力的绝大部分,而小汽车仅承担了市区全部客运量的很小一部分,这造成了道路容量分配上的严重失衡,加重了交通拥堵。如果不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只会严重导致人们的出行需求无法满足。目前,主要手段或方法有:收费调节方式,如拥挤收费和停车收费;限制私家车的使用。有人认为限车举措不利于汽车业的发展,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小康生活的要求。其实限制汽车使用与汽车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只有道路顺畅,汽车拥有与使用才会有价值。此外,许多措施被用于有效使用汽车,如鼓励多人共乘汽车,限制单人乘车,相当于变相减少上路的汽车数量。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提高,在家办公的方式对于减少通勤出行量的贡献较大。总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方法管理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实现顺畅交通。
规,强化市民的交通守法意识,由被迫减少违章行为到自觉减少违章行为,从而消除人为造成的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该模式不仅包括立法等正式制度,还包括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以日本为例,人们上班时都会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主要是用来节假日一家人出行用的。这种家庭用车理念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知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非正式制度是基础,正式制度的强制实施有利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二者的一致性将导致较低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较高的经济绩效;反之亦然。发达国家常常制定严厉的法规,重罚违法违章者,反过来又提升人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德国,一旦查出违规行为,将重罚驾车者,且对个人信用等级造成终身影响。经常违法和发生事故者不但难找工作,连购车的保险费率也比他人高很多,这也使驾车者将遵守交通规则提升为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六篇】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城市交通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城市交通己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本文在综合考虑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通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其他问题的背景下,从多种角度来重新审视交通规划的变革方向,拓展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城市生态交通规划城市空间生态足迹交通结构。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问题不可能被与处在产生它们同一水平的认知能力所解决。”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跳出对现有城市交通问题认识的框架,重新审视城市交通的发展。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交通问题,也都有为解决交通问题而量身订做的交通处方与随之发展的交通模式,这些交通问题、处方与模式看似迥然不同、各具特色,因为它们都是在各自独特的社会脉络与时空背景中逐渐长成的,但仔细分析实是相似,因为问题产生的本质与经历却是共同的。本节期望通过对北京市交通发展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城市交通的认识。
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
(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
(2)道路网结构和客货运交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从北京市区道路网结构看,二环路和三环路虽己改建为半封闭的快速路,四环、五环快速路也已建成通车,但由于环路之间缺乏快速联络线,因而难以成网。
(1)城市布局与形态的发展固然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形态与发展水平、规划理念与规划实施体制等自然、社会因素相关,然而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与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条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的无序化发展,反过来又必然加剧城市交通需求的畸形发展趋势(例如时空分布的过度集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对交通规划建设决策做出误导,迫使决策者在中心区的交通供给上进行更大的投入,而无力顾及引导外围地区开发所必要的交通设施建设。
上述北京市的交通发展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分析表明,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的认识从开始忽视城市交通的作用到逐渐认识到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并全面考虑城市交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交通,深化对城市生态交通内涵的认识。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审视,深化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认识,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需要重新建立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因此,本节通过对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内涵的分析,探讨交通对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影响,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特征勾绘一个大致轮廓。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定义为: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考虑生态极限约束条件,以人和物的移动为目标的高效、公平、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城市交通生态交通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间各种有机联系,掌握城市交通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城市交通系统现状进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交通规划方案,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人居环境。
(1)以人为主体的交通系统。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车辆或其它交通基础设施,这是与传统城市交通的根本区别,城市生态交通以提高人的可达性为目标,并引导城市向高可达性演变。
(2)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
布局的影响等。
城市生系统的目标是把将城市视为线性、开敞的系统转变为将城市视为闭合回路或更平衡的循环。而城市交通是一个开放的线性系统,应该用输入/输出的观念进行思考,考虑最小化输入/输出量,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系统的循环。
根据上述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其总体发展目标是建立一种合理的交通模式,既能提供快捷、舒适的出行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交通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地污染与破坏,真正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成为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的理想人居环境。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描绘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方向和目标。由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与发展目标可知,城市生态交通规划必须考虑交通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生态极限约束,实现人和物的移动。因此,本文给出的城市生态交通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型式;二是中观和微观上,土地利用密度、混合程度和邻里开发型式应以合理的客运交通供应结构为导向。主要是运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思想,通过研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特征(出行次数、出行距离等)的变化及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变化,建立城市人口规模一土地利用布局交通需求总量相关关系分析模型;研究城市规模(人口、地域面积)及城市形态(土地利用布局、地形条件等)对城市交通用地的要求及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对人口集聚、土地开发的反作用,与城市战略规划相结合,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后,就进入交通供给与需求预测分析阶段。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对居民出行产生机理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居民出行目的、方式、时耗、分布、密度等出行特征的变化。同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方式结构又取决于交通发展政策如交通投资开发政策,土地开发政策,交通市场政策,交通环境政策等,因此交通总体方式结构预测实质上是个决策过程。
城市交通供给分析包括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分析,主要通过分析主要交通工具的运行特点,研究各交通工具的动态时空消耗模型及对道路网络、停放空间的需求,提出具体城市在具体道路空间和城市交通结构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总体容量。
在交通分析与交通需求预测分析基础上进行交通供需平衡分析后,进入交通系统结构优化阶段,这是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交通结构的优化受各种因素的约束,包括强约束条件和弱约束条件。强约束条件指规划满足交通需求目标和生态约束等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其中生态约束主要是通过城市生态足迹承载力供给分析与交通活动对自然影响量度计算(交通方式生态足迹分析)来确定;弱约束条件包括其它辅助约束如建设资金约束等,弱约束条件有时为了主要目标的实现而可以放宽。另外,城市总体交通结构、路网方案、交通流量、环境质量、能源消耗、土地占用等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因此总体交通结构优化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平衡过程,其贯穿规划的始终。
在交通系统总体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通供应设施规划包括以可达性为导向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和各单项交通规划。当然这部分内容也要受生态极限的约束,体现在整个交通网络的资源、能源消耗、土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约束上,该阶段是保证宏观交通结构能满足交通需求和生态约束等条件的重要环节,同时要注意进行多次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从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原理,城市交通规划地位的思考三方面重新审视了城市交通的内涵,认识到城市交通发展观念需要更新,城市交通发展理念首先要明确交通的目的是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代价。交通规划不应以机动性为主要目标,交通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达性应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加以强调。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七篇】
(一)调查目的。
为了能深入地了解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我们组针对郑州市交通现状的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此次调查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调查郑州市交通现状及市民对目前道路规划,乘坐公车的情况;
2、希望能引起郑州市民对交通状况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权益;
3、我们将据此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为相关部门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二)调查时间。
1、本学期第8~11周完成调查、采访、考察;
2、本学期第12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并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撰写调查查报告。
(三)调查地点。
以郑州火车为中心,三环以内的大致范围是郑州市的繁华地带,车流量最大,是交通拥堵高发区。特选出以下地点中进行调查:1.惠济区,2.金水区,3.二七区,4.管城区,5.中原区。
(四)调查对象。
由于调查属于抽样调查,调查对象的有限性,为使调查具有代表性,这就需要调查对象要尽量多包括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本调查以选出的调查地点的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分别在公园、车站、餐饮店、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进行随机抽样。
(五)调查方法。
3、实地采访,采访对郑州交通状况了解的一线人员,如十字路口的交通协管、交警、社区居民等。
(六)调查人员学院:xxxxx。
班级:xxxxx成员:组长:桃李华年。
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
(七)调查分工。
2、完成调查后,组长对材料进行汇总,组织调查问卷的统计工作,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据郑州市交巡警支队发布消息,20xx年郑州市新车上牌突破26万辆,截至20xx年12月31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万辆。另据郑州车管所提供的数据,20xx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郑州市机动车从新中国成立到100万辆整整用了58年时间,而从100万辆到万辆,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如果把所有机动车按车身长5米的平均值计算,将郑州市万辆车首尾相连长度可达9000公里。目前,郑州市区共有道路737条,合计长度公里,如果这万辆车都拥上郑州主城区道路,并起来能有7排,叠起来能放7层。
路与车的矛盾在日益加剧,行与停的民生诉求在日益高涨,城市造路的速度似乎永远跟不上新车上路的速度,漫漫行车路上,人人都在上下求索,积极寻找改善良方。我们通过调查撰写出一份关于郑州市交通拥堵情况的调查报告,反映出当前郑州市的交通状况,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郑州市机动车数量增加是必然趋势,车辆迅猛增长也造成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堵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不断,使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
例如,调查问卷“1、请问您现在拥有可代步的私家车吗?”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可以看出,调查人群中有车的约占到18%,而没车并且不打算买的人数所占比列最小,而没车打算今后买的人数高达68%,可见够买私家车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所以郑州市机动车数量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
另外,从调查问卷“6、以下哪些是您购买私家车的原因?(限选三项)”关于调查买车原因调查分析也可以看出购买私家车是增长趋势,其中63%的人把汽车当做上班、上学代步的工具,近一半人购车出于本身爱车以及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三分之一左右人认为是组建家庭的需要以及商务需要。此外,政府又出台了一些好的刺激汽车消费政策也起到一定作用,所以车辆增加是合情合理的。
调查问卷“2、请问您每天平均在堵车上花费多少时间?”的调查结果如右图,有将近30%人每天在堵车上平均花费1至3小时,由此可见郑州市堵车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在节假日,上下班时间,堵车更是严重。造成交通拥堵的不仅与车辆的日益的增多有关,还有与其他因素有关。
从调查问卷“3、您认为城市拥堵与道路规划不合理有关吗?”结果来看:61%的市民认为人道路规划不合理是城市拥堵的一部分原因。
私家车数量过多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缓解道路拥堵的情况,乘坐公交车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也是一个改善交通拥堵的一个措施。关于公交车使用调查问卷设计题目有“4、您使用公交车的频率是?”和“5、以下理由哪些是您不选择或减少使用公交车的原因?(多选)”。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可以看出,关于市民不选择或减少使用公交车的原因,有80%以上的人因为公交车等待时间长且速度慢,75%的人认为公交车环境不好。
保险公司风险排查工作报告【第八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呈现加剧之势。本文以武汉市交通情况为例,深入分析了路网密度、道路级配、城市布局、出行方式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认为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带来的出行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交通节点拥堵的深层原因,提出构建小尺度高密度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公交出行结构的对策建议。
交通拥堵路网密度路网结构快速路主干路。
城市交通拥堵愈来愈严重,大都市变成了“大堵市”,交通拥堵成为一种“城市病”。产生拥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2010年底,武汉市户籍人口为837万,主城区人口483万,主城建成区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约2724公里,道路面积71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7—15平方米),位于中值区间。2010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
武汉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过江通道为纽带的主干道上,城区中心的交通拥堵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围迅速扩散的趋势,其中高峰小时流量大于5000辆的路口从2008年的68个增加到2010年的80个,年均增长6个;高峰小时流量大于1万辆的路口从2008年的16个增加到2010年的22个。近五年来,武汉市道路运行车速呈下降趋势。2010年三环线内平均车速为公里/小时,较2009年下降公里/小时、2%,较2005年下降公里/小时、24%。
从拥堵的节点分布来看,2010年武汉市交通易出现拥堵的80个节点中,主干路上有64个,占了总数的80%。主要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胜路—武珞路一线,拥堵点达18个;解放大道沿线拥堵点14个;雄楚大街沿线拥堵点8个。表明车流、人流都集中于主干道及其交叉节点。
对武汉市出现的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容易发现,武汉市具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网密度偏低。
国家规范的道路网密度标准为—/km2,武汉市2010年底主城区等级道路密度仅为/km2,只有国家规范最低值的60%。国际先进城市均非常重视构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网,如东京、巴黎、纽约、柏林等城市的路网密度都超过10km/km2。
2、道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根据规范,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比例,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应为1∶2∶3∶7。2010年底武汉市路网结构比例约为∶2∶∶,主、次干路密度基本满足规范,但快速路、支路相当欠缺,严重制约城市交通快速运行(不快),也影响路网整体效益发挥(不畅)。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应以公交为主,其出行比例需达30~50%,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则达到了90%以上。目前,武汉市公交出行仅为%,离建设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标准30%尚有较大差距。其中公交设施中最欠缺的是轨道交通,武汉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仅公里,且不成网,与国内大陆地区2010年轨道通车里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广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显著。
4、停车位严重不足。
2010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而停车泊位仅有万个。按照国际通行的1∶的泊位供需比例,仅私家车就需要停车泊位59万个,即使现有停车泊位全部用于私家车,缺口就达50%。而香港现有59万辆机动车,但有万个停车泊位,是武汉的2倍。
5、人、机、非没有严格分离,过街设施缺乏。
武汉2010年三环线内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桥85座,过街通道41座,与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显。如香港现有1169条人行天桥及人行隧道,北京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广州现有人行立交规模也已超过270座。
6、管理措施还需加强。
管理措施对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影响极大,武汉存在交通组织不尽合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车辆随意变道、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交通组织还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削减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城市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
就业岗位与居住的协调分布、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等均能给交通带来好的结果。目前武汉部分区域现状功能较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不能提供相对平衡的就业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于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如后湖、常青、金银湖、南湖等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不仅出行距离长,而且其中机动车出行比例高,高峰时段道路双向流量分布不均匀,潮汐现象明显,高峰时段易出现拥堵。
8、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武汉市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多个建设阶段并存,既有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也有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既有快速路网的建设,也有次支路的建设;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级改造。武汉市现有各类工地近5000个,其中在建交通项目约300个。这些项目基本位于城市干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将占用一定的道路资源,减少实际交通供给,将给原本拥挤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压力。
上述原因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般原因,但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带来的出行的结构不合理,则是导致交通节点拥堵的深层原因。仍以武汉市为例,通过一些典型片区进行对比分析。
1、武汉典型拥堵片区分析。
(1)青年路新华路片区。该片区指青年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华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夹区域。长约4公里,宽约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间距平均300米,最小间距180米,最大1000米,仅有纵和10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是汉口地区典型的堵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范围内有中山公园、北湖、西湖等公园,又有多个大型居住小区。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长达300至1000米无连通道路,各小区都像一个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连接到一条主次干道上,同时利用同一条道路出行,导致拥挤。各小区内部道路不对外,利用率极低,致使小区外部公用主次干道使用功能不明确,既当小区支路(短距离出行),又当干道使用(过境交通),同时又是步行道和非机动道。这导致公用道路功能混杂,断面过宽,道路宽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条机动车道+两边5米左右的非机动车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为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内部不可能将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小区居民对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这样又导致私人交通工具购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围合的片区。该片区长4公里,宽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路网最小间距880米,最大2200米,仅有2纵和4横贯通的道路网络,公用路网密度仅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分布极不均匀。该片区分布着武汉大学、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洪山公园等,内部道路均不能对外使用,公用道路贯通性极差。是武昌地区典型的堵区。
2、武汉典型畅通片区分析。
(1)汉口老租界片区。该片长公里,平均宽约公里。该片区面积与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相当,约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平均间距150米,最小路网间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纵18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均匀。
该片区除中山大道江汉路段拥堵外(为商业密集点),其余道路均全日不堵车,且道路断面均很窄,大多2车道﹢两边2—3米人行道,该区域多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公交线路布置合理,交通顺畅。
(2)青山区南干渠片区。该片区长公里,宽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该片区道路分布均匀,平均间距200米,公用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约为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的2倍。该片区道路断面均不是很宽,2车道居多,两边2—3米人行道,公交线路布置合理,整个片区交通畅通,流量分布均匀,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极方便舒适。
3、国际先进城市路网分析。
日本东京都总面积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汽车保有量460万辆,人均辆;北京市域面积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万,机动车保有量480万辆,人均辆。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东京市府面临的难题。尽管现在也经常堵塞。东京都人均机动车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决交通拥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网格局,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状况。
东京中心城(区部)621平方公里(与武汉主城区相当),道路总长约万公里,道路总面积983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约16%,路网密度为公里/平方公里,约为武汉主城区的6倍。东京路网主要由街道、小区内部道路(是贯通的)和高速路组成。中心城区路网分布均匀,道路平均间距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楼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间的间距为30—40米。
从以上各片区路网和交通运行的差异分析可知,武汉市部分片区内的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大单位自成体系,严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网格局不合理,从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网,带来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时公交体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后大量交通集中于主干道上,且主干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信号灯转向,容易引发主干道交叉口的严重堵塞。构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这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关键。为此建议:彻底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城市开发需要统筹安排,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让道路相互贯通起来,形成密集的路网,路网间距应控制在200米之内,路网密度应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够有可能充分组织单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铺,解决就业。减少甚至废除主干道。封闭的小区、大单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干道+信号灯的通行方式则是形成堵塞的载体。建议将目前规范规定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路网体系逐步调整为“快速路+街区道路+街区内部道路”的体系,近中距离出行依靠街区道路,长距离出行依靠快速路、无信号灯。通过路网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由当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车、大量电动车、大量自行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私人交通工具(少量小汽车、少量或无电动车、少量自行车)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新模式。
[2]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j].城市问题,2010(11)。
[3]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2(1)。
[4]高明华、张正河: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9(10)。
下一篇:初中学生月考方案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