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活动总结语实用【汇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冬至活动总结语实用【汇集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冬至活动总结语【第一篇】

(42)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可是,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一次次奋起抗争都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旧式农民战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43)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也彰显历史担当者的风采。谁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谁就能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4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4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七十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前景。

3.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中国梦视野宽广、丰富、意蕴深远。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47)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绝不自甘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48)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枪真刀磨砺,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全党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9)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冬至活动总结语【第二篇】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生逢盛世,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当自觉铸牢信念之魂、淬炼斗争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就是要铸牢信念之魂,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百年沧桑巨变,唯有信仰永恒。无论是“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的陈延年,还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亦或是“伫看十年后,红花开满地”的邓中夏……一代代中国青年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芳华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照亮前进路上的后来人,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忠贞而唯一的信念。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补足“精神之钙”,追寻“信仰之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是要锤炼斗争品格,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奋斗是青春最美丽的底色,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无限。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无论是祖国的西北边陲,还是洪水滔天的防汛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中国青年冲锋在前、拼搏奋斗的身影。一代代中国青年以铁肩担重任、以生命赴使命,始终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品格,书写了青春奋斗的壮美华章。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主动接“烫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在矛盾冲突面前不退缩,在危机困难面前不畏惧,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让青春在坚持奋斗、不懈奋斗中绽放最美的花朵。

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就是要练就过硬本领,永葆“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必胜信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彰显底气,底气来源于实力。无论是实现个人抱负,还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都需要有能干事的“金刚钻”。一百年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一代代中国青年以青春智慧、青春力量奏响了胜利凯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学习的“饥饿感”,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矛盾集中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在“摸爬滚打”的实践中磨砺意志、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练就堪当时代重任的过硬本领。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青春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成就青春梦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新时代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冬至活动总结语【第三篇】

同志们:

在县“两会”刚刚胜利闭幕之际,立即召开县政府全体会议暨政府系统廉政工作会。主要任务是:分解20xx年工作任务,交办人大政协议提案,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提振精神,争先创优,以奋斗姿态抓实工作,努力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20xx年是大考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现“八个更大作为”,如何实现更大作为?我总结四句话:目标是统领,担当是前提,效率是关键,纪律是保证。下面,围绕这四个方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强化目标导向,以如山的定力实现更大作为。

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抓工作、干事业没有理想就难有推动力,没有奋斗目标就没有凝聚力。实现更大作为,必须强化战略思维,突出目标引领,点燃奋斗激情。

(一)坚定奋勇前行的方向。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党中央对20xx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指导方针和“六个稳”的目标要求;省委省政府勾画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吹响了“六个力争上游”的冲锋号;县委提出要以“项目建设年”“十大重点工作”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城奠定坚实基础。这些“导航图”“规划图”,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大家要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激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发展的正能量。

(二)坚定奋进奔跑的目标。刚刚闭幕的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年度考核“进两位争三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个×%、×个×%、×个×%”的目标。这是法定任务、法定目标,我们只有执行权,没有选择权。今天会上,对政府工作报告任务进行了分解,政府各位副县长、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细化指标、精准对标、从高设标,每一项任务都要制定计划、出台方案,实化工作举措、量化完成时限、强化推进落实。大家要把任务担起来、行动立起来、标杆树起来,做到人人心中一团火,个个憋着一股劲,确保目标必成、争先进位。

(三)坚定奋力赶超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结合我县实际来看,我认为这个战略机遇期,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政策窗口期。今年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业优先政策和竞争性产业政策、差别化区域政策,国务院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看,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我们要对标对表,落细落实,积极争取政策红利,争取真金白银的支持。二是转型攻坚期。近年来,我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小、散、短”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产值过10亿的企业仅×家,税收过千万的仅×家,与×门户、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极不匹配。短板就是潜力板,难点就是突破点,在推进质量兴工、绿色兴农、文化兴旅上,我们空间广阔、大有作为。三是发展黄金期。随着“一带一路”、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振兴、ד东禅西道”、×绿色发展新三年行动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铁、×高铁等重大项目的深入推进,今日之×,具重大战略之天时,居三省通衢之地利,享风清气正之人和,进入了大事可期、大事可成的黄金发展期,我们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进,谋求新突破,争创新优势。

(四)坚定奋发图强的毅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县20年一以贯之抓产业,建筑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工业园3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全国工业园区标杆;×县70年一任接着一任干,森林覆盖率由不到×%提高到×%,创造了“×精神”“×奇迹”。今年很多工作,比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等,我们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对确定的目标、敲定的事项,决不动摇,决不退缩,决不放弃,以百米冲刺的心劲贯穿于发展长跑的始终,以善作善成的实效为×人民造福。

二、强化责任导向,以如鼎的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不因事急而慢为。面对急事要事,快才能争取主动,慢就会贻误时机。起跑就要冲刺,开局决定全局。我简单梳理了一下,当前至少有4件急事: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全市项目建设拉练、“大棚房”清理整治、水利补短板冬春建设,这些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闻风而动、雷厉风行、不讲条件,不讲客观,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项一督办、一天一通报、一周一结账,争时间、赶进度、提速度,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

(二)不因事难而怕为。去年,在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面前,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打赢了×高铁房屋征收、×湖非法渔具取缔、长江岸线整治、非洲猪瘟防控等一场场攻坚战。事实证明,不想干总有理由,想干事总有办法。今年,摆在我们面前的苦仗硬仗有很多。比如,产业发展方面,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全域旅游,做强做大四大产业,这些都是考验智慧的难题;改革方面,×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放管服”改革、城投改革、能人回乡,等等,这些都是硬仗。面对这些大事难事,我们要深入调研、科学决策、挂图作战、常态督办、严格考核,要坚持路线图工作法、搬石头工作法,击退“拦路虎”,破解“老大难”。只要我们事不避难、责不推诿、团结一心,就没有趟不过的“流沙河”、翻不过的“火焰山”、摘不到的“人参果”。

(三)不因事多而盲为。政府工作内容多、任务重,特别是乡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非常不容易。如果缺乏工作策略和方法,事情一多、节奏一快,就容易理不清头绪,乱了阵脚。首先,要忙而有数。学会“弹钢琴”,善于观大势、谋全局,对自己主管或分管领域要洞若观火,分清轻重缓急,通过“抓一纲”,达到“万目张”。其次,要忙而有效。坚持效果导向,“忙”要忙在点子上,忙出成效。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锤锤敲在关键处。要加强工作绩效评估,坚决杜绝“雷声大、雨点小”“锯响不见末”的假作为。再者,要忙而不乱。最有效的办法是按程序办、按规矩办。要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使工作有章可循。要完善各项工作预案,把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制度固定下来,避免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四)不因事小而不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天的会议,县政府对今年人大议案建议、政协提案进行了交办,这些大多是民生实事,对老百姓来说是民心工程、暖心工程,相关承办单位尤其是牵头单位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实抓好。坚持重点的事情重点办、有条件的马上办、涉及群众利益的优先办、长期性的工作逐年办、条件暂不成熟的商量着办,切实提高完成率、满意率和办理质量。

探索有可能失误,做事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越大。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坚决消除干部精神上顾虑,扭转“决策多失误多、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惩罚现象,对敢闯敢试、敢担风险的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让广大干部有盼头、有劲头、有甜头。

三、强化效率导向,以如虹的气势实现更大作为。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成。面对纷繁复杂的年度任务,我们要敢于争先、争创一流,以工作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

(一)在区域发展竞争中争先。从当前全市发展态势看,×、×、×区是第一方阵,×、×、×和×是第二方阵,竞争空前激烈。高质量发展是淘汰赛,有的会崛起,有的会掉队,区域发展格局因此会重塑。是进、是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奔跑、如何拼搏。既不能把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高速度看成是敢为人先,也不能把碌碌无为的低指标、低速度当成是实事求是。在这个特殊阶段,对关键领域的位次,仍要耿耿于怀;对重要指标的排名,还要斤斤计较。高质量发展还是耐力赛,关键在投资,重点在项目,比的是后劲。县发改局要牵头制定好“三十”工程作战方案,建立完善“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名项目秘书、一张路线图”工作机制,推行“互联网+项目化管理”,组织好项目拉练,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氛围,切实推动项目投资量质双提升。

(二)在发挥比较优势中争先。×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主要是政策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重点要做到“三个激活”:一是激活政策优势。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趋于宽松,稳货币、松信贷、宽财政、活市场的特征明显,正是争项目、争政策、争资金的好时机。要打好×牌、×牌、文化牌,找准发展的短板、民生的痛点、未来的增长点,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计划笼子。二是激活文化优势。要整合×戏、×、×、×、“千年古县”等文化名片,做好挖掘、转化、营销3篇文章,把文化变产品、产品变产业、产业变利润、利润变税收、再把税收变投入,真正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硬支撑。三要激活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粮仓”“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充分发挥×矿储量优势,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书写“点石成金”的传奇。

(三)在深化改革创新中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越是风险挑战增多,越是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加速突破,以“一马当先”引领“万马奔腾”。要持续深化×改革。×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关注、备受瞩目,必须加大推进速度和支持力度,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跨江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实现全市争第一、全省创一流。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刀刃向内,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破除“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清明的法治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创业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每个部门都要围绕本部门改革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逢一必争、逢冠必夺、逢旗必扛、做到有评比的争第一,没评比的创经验,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四)要在锤炼工作本领上争先。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干事创业、攻坚克难,不仅要敢闯敢干,也必须本领高强。能力提升永远在路上,必须持续升级、不断扩容。学习靠自觉,每一个人都要有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危机感,重新学习、持续学习、系统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攥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把金钥匙,准确运用和把握蕴含其中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学以铸魂、学以提能、学以致用。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要干成事,就要敢于到困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努力成为解决矛盾问题的能手。

四、强化严实导向,以如铁的纪律实现更大作为。

打铁还需自身硬。刚才,县政府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了十九届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等会县纪委×书记对政府系统今年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家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讲政治。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也是统领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纲”和“魂”。全县政府系统及公职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严明改革纪律,确保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如期完成。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增强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

(二)坚定不移守规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全县政府系统及公职人员要恪守宪法法律,切实按法定权限用权、按权责清单用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得逾越法律界线。同时,要建章立制,管好“三个公共”:一要管好公共资金。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严格预算执行,规范资金运行,着力打造“阳光财政”。二要管好公共资源资产。要让公共资源资产真正姓公为公,尤其是村级资源资产,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防止“微腐败”。三要管好公共工程。严格管理政府投资工程,把好投资预审、招投标、项目变更、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预决算等关口,使每项政府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和安全工程。

(三)坚定不移纠“四风”。特别要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实干之风。一要向“快而好”要作风。切实增强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发扬“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精神,工作一旦上手,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要么不说,说到就做到;要么不做,做就做好。二要向“简而真”要作风。继续精简文件会议,尽量少发文、发管用的文,取消不必要的会,开短会和管用的会。践行言为心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优良文风,倡导“短、实、真、用、新”的优良话风,坚决反对搞批发、讲排场、抓垫背、做人情、卖关子的不良事风。三要向“实而细”要作风。厉行“一线工作法”,扑下身子、找到法子,第一时间解决企业、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党组成员和各位“一把手”要身体力行,当好表率,既要研究“做什么”,还要研究“如何做”;既要部署安排工作,还要“一竿子插到底”抓督办、抓落实。

(四)坚定不移惩贪腐。全力支持监察体制改革,积极配合纪委监委查案办案,严肃查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金拨付使用、公共资源交易、金融信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严厉惩处基层腐败行为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勇于向消极腐败亮剑,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自觉划清边线、不碰红线、守住底线,保持为政清廉、德行清纯、关系清爽。

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仅是纪委监委的事,各级政府及部门也责无旁贷。政府系统党组(党委)要牢固树立管党治党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党组(党委)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其他成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强化责任追究,对领导不力、疏于监督管理,致使发生重大违纪问题和腐败案件的,要严肃问责。同志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的一年已经起步,我们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力实现新的更大作为,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冬至活动总结语【第四篇】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今天网友为分享的“冬至活动总结语实用【汇集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97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从此,红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扬帆起航,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20xx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提出和阐释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首次将“红船精神”明确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回望从红船起航一路劈波斩浪的中国共产党,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要承担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就必须从“红船精神”中找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根脉和动力之源。

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创新动力。

“‘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阐释“红船精神”时就明确指出,“‘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以创新的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正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成功探索出一条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崭新中国。近代以来,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随之兴起的,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屈斗争与艰难探索。中国社会各阶级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0xx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的红船上诞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20xx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领导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探索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设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提升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

指出:“‘红船精神’昭示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没有不畏艰辛、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就难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从红船起航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一直到今天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将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以极大的政治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不忘建党初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树立起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解放全人类的远大追求,不怕牺牲,敢于奋斗,求民族复兴,谋人民幸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的领导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奋斗精神,根本就在于不忘建党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动摇。

牢记使命担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历史表明,时代在变,面对的困难也各不相同,但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使命感与坚强的政治定力。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扬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正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科学的力量,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成立之日起就一以贯之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政治品格和坚定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从红船奠定初心、确立使命历经近百年的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伟业的磅礴之力。

“‘红船精神’是鞭策我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强大道德力量。”指出,“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依靠人民力量创造民族复兴伟业的斗争历史。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成功凝聚亿万民众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之所以失败,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第二,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特别是没有深入到下层的工农群众中去,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农群众运动,中国革命很快展现出了崭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在近代中国所有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既具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求解放的坚定目标,又有足够能力调动起亿万民众的磅礴之力,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但前途光明的民族复兴之路。

忠实代表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从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到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再到领导人民走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带领中国人民又一次迈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红船起航、一路前行一再证明了的历史性结论。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的精神之源,永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强调:“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党的十九大已经为我们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合起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既是对党的xx大以来社会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般而言,在社会处于物质匮乏阶段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温饱问题,物质产品供不应求是主要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的诉求会发生变化。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期待更高水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在进行社会治理时更加重视促进社会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积极回应。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内在关联,破除妨碍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用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机会和权利。

共建强调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可以坚持政府主导,推进政社合作,为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创造更多机会。应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合作者,是社会和谐与秩序稳定的影响者,是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推动者,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共建,尤其要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活力。比如,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有更多作为。

共治强调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参与权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尚不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党委和政府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一是完善社会治理格局。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局面。应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有效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多元治理格局。二是重视基层自治功能。基层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层群众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保障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共享强调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评判标准是全体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治理中促进共享。社会治理要强化保障民生的举措、创新改善民生的思路,尤其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社会治理还应注重完善有利于共享的制度,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各种“陷阱”理论成为中国的流行语言,从“中等收入陷阱”到“低生育率陷阱”(经济领域),从“卢梭陷阱”到“塔西佗陷阱”(国内治理领域),从“修昔底德陷阱”到“金德尔伯格陷阱”(国际关系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频频闪现于各类传播媒体重要位置的各种“陷阱”理论,引起中国民众的困惑,也引起了中。

国学。

术界的思考。

辨析“陷阱”学说:

从“修昔底德陷阱”到“金德尔伯格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源于古希腊两个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同盟之间长达近三十年的战争。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作为雅典的军事指挥官在其传世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从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无论是修昔底德的叙述还是历史的真相,雅典不是新崛起的大国,斯巴达也不是守成大国。而且,修昔底德本人也并没有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然而,美国著名国际战略研究学者、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始院长格雷厄姆·阿利森教授,在为21世纪的中美关系定性时,杜撰了“修昔底德陷阱”。他说,在过去五百年中,一共发生过16次崛起大国挑战守成大国的先例,其中只有4次以和平方式结束纷争,其他的12次均以战争收场。阿利森教授特别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典型性,他认为一战的根源就是崛起大国德国挑战了当时的守成大国英国,正如同雅典挑战斯巴达、从而斯巴达决意发动战争一样。阿利森教授把崛起大国必然要挑战守成大国,或者崛起大国必然遭到守成大国的遏制,从而导致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逻辑,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金德尔伯格陷阱”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对1920xx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研究。金德尔伯格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指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在于守成大国英国没有能力领导世界,而崛起大国美国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从而导致国际秩序的崩溃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另一位更为有名的国际战略研究学者、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重提这个话题时,把金德尔伯格的这个著名论断称之为“金德尔伯格陷阱”。这个陷阱的逻辑是,国际体系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缺乏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就会导致国际冲突不断乃至引发大战。约瑟夫·奈认为,由于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缺位,将导致全球缺乏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这种局面下,如果中国继续免费搭便车、不愿对国际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那么世界有可能落入金德尔伯格陷阱。

辨别话语伪概念:

警惕“陷阱”理论包装背后的政策陷阱。

约瑟夫·奈在展望未来的中美战略关系以及可能的国际秩序大调整时,进行了超时空的乾坤大挪移式类比与想象。在约瑟夫·奈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主动示强而不是示弱”;而金德尔伯格陷阱则正好相反,是崛起的中国“主动示弱而不是示强”。也就是说,作为美国重要的智库谋士和外交战略设计的圈内人士,约瑟夫·奈认为,如果中国示强,中美关系就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如果中国示弱,中美关系就会落入金德尔伯格陷阱。这是一个精巧的逻辑与政策的双重陷阱,置中国的对外政策于两难之中。而这正是约瑟夫·奈等希望出现的结果。

为此,笔者认为,格雷厄姆·阿利森和约瑟夫·奈等美国智库研究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诱导中国外交政策步入美国设计的轨道,从而延缓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并从而护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事实上,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亦无金德尔伯格陷阱。所谓的“陷阱”不过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读和对西方理论的迷信而已。因为,用于描述当今中美关系所面临的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等一系列话语是伪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把美国称为“守成大国”、“现存大国”,相应地把中国描述为“崛起大国”、“新兴大国”。然而,追根溯源,这些概念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它把西方国家视为主体,而把非西方国家和民族视为客体。如果我们换一个坐标,以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世界大历史来看,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并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其说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还不如说中国是一个处于复兴进程之中的大国。因此,所谓中美双方分属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的国家定位,并不是一个与现状和历史经纬相吻合的准确表述。作为命题载体的概念本身暗含着极大的瑕疵,其逻辑推论也必不成立。

此理论非彼理论:

不能盲目迷信所谓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基于对先进科技在国家综合实力中重要作用的认知,部分民众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种近乎条件反射般的推崇;基于对近代中国屡遭西方国家欺侮的历史反思,部分民众对西方理论有一种不假思索般的敬畏。现代科学技术肇始于西方,奠基于西方自然科学家的努力与贡献。然而,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学说与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理论,尽管同样冠之以理论之名,却有天壤之别。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各种理论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是一种不可违背的规则;一旦背离这些规则,必将寸步难行。比如,由于对第一宇宙速度的认识与利用,人们可以把人造物体发射上天,成为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而如果认识不到或者不尊重这个规律,我们发射的物体是不可能到达地球上空的指定位置,也是不可能围绕地球运转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万有引力定律。

然而,某些学者常常有意或无意间隐瞒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说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常常把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学说等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定律与规律,认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规律具有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功能与角色。正如自然科学的理论与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社会科学同样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重大误读。必须强调,近现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既源于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理论,也源于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社会实践,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知,也缺乏对人类历史大视野的宏大思考。因此,这些西方学说或者理论,从学术角度而言,具有明显的偏颇和缺陷。总之,基于西方哲学、宗教和历史传统而来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或规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和规律绝对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切不可像推崇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一样去盲目迷信所谓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一言以蔽之,我们不该也不能乱用、滥用各种“陷阱”理论,更不能主动对号入座,把某些西方概念与理论当成中国的现实,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落入西方学者为我们设定的理论陷阱和话语陷阱之中。我们必须具备基本的、必要的战略自信与学术自信,一切涉及中国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不能生搬硬套源于西方历史的理论概念和逻辑框架,而必须植根于对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当然,对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我们也不能一概加以排斥,而应该批判式的接受。

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精髓。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代领导工作乃至各项具体工作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提炼新的实践经验,凝结新的思想精神,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出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深邃洞察力。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为一体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就把辩证法看作“是内在的纯朴之光,是爱的慧眼,是不因肉体的物质的分离而告破灭的内在灵魂,是精神的珍藏之所”。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并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正是借助于批判与革命的唯物辩证思想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而唯物辩证法在其中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这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精髓和基础,没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占据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照亮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列宁、毛泽东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成功地运用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以及对全球治理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说明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无论是对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践中错综复杂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攻坚克难、化解矛盾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根本方法。

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基本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各种利益关系纷繁复杂,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成为妥善处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的前提。

客观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实事”。我们对任何事情要做到客观,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必须冲破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搞清楚事实,把尊重事实放在第一位。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不是抽象的概念认定,更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断,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性变革这一客观实际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可见,客观实际是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发展是指动态地看待事物,重点是研判事物未来的走向与趋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预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不断接续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主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到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四个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这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把握和升华。

全面是指多角度、多层面、多角色、多方法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促进自我的全方位提升,有利于形成适应自身实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自身决断能力,反映了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党的xx大以来,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就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从大局出发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系统是指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从系统整体的全局观念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优方案。同时,在众多矛盾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并设法寻得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及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伟大梦想呼唤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离不开伟大斗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见,“四个伟大”不仅各有其独特内涵,而且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这一世界观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如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只有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总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才能形成协调推进的强大合力和推动力。

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思想方法。它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运用唯物辩证的矛盾分析法,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总之,客观、发展、全面、系统、联系以及矛盾的观点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运用这些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也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继续坚持“照辩证法办事”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唯物辩证法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最主要的工具和根本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不仅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而且十分重视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来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他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长期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

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很不容易,不仅需要丰富的政治智慧,更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曾经形象地说过:“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学习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学会照辩证法办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工作十分重要。

一方面,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判断准确性和正确性。譬如,党员干部要在复杂环境下做最好的决策,就必须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比较从局部到全局、从眼前到长远的发展形势,学会辩证地认识和比较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学会辩证地思考和比较历史的和现实的发展经验,才能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大形势、大趋势和历史经验之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与研究,从而为最终的正确判断与最好决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照辩证法办事,可以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弊端,规避感情用事、先入为主的风险,防止极端、片面的倾向。

曾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正确研判形势、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准确看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好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的智慧之学和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光辉历程。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后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1982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同年底,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农村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体系,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以后,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特征。比如,20xx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xx年,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党的xx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改革举措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产品供给日益充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制定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发表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中彰显巨大思想威力。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党的十九大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等作出全面部署。在党的xx大以来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下,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农村改革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村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改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快速推进。199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两个飞跃”的理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建立农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指明了方向。党的xx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农村改革在理论、实践和制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在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

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支持城市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再到城乡融合发展,中央政策发挥了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具有显著公共品性质的特殊行业,现代农业不仅能提供农产品,还能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因此,中央制定农业政策不仅针对农业产业部门,还充分考虑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既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许多举措都是由农民创造的。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是农民的;乡镇企业也是农民创造的;土地股份合作制、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以及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也离不开农民在实践中的探索创造。因此,推进农村改革,要把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革。中央的“三农”政策和改革举措主要是根据全国各地的总体情况制定的,因而侧重于宏观指导。让“三农”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离不开各地的创造性实践。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中央文件精神和本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可操作的细则,这样才能落实好中央的“三农”政策和改革精神。

农村改革要坚持“试点—完善—推广”。农村改革40年的经验表明,改革方案只有得到大多数农民的拥护,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村改革方案常常通过“试点—完善—推广”来实施。制定“三农”政策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和试点基础上。要通过试点判断改革方案的利弊和可行性,进而对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一些根本性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要在试点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搞好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果没有系统规划,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文化繁荣、乡村事务管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就不可能统筹推进,就会导致发展不协调、事倍功半。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为此,必须制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推进工作。

注重三方面创新。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注重三方面创新,即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基础,实现产业兴旺、做大做强农业需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理论创新是指引,要以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保障,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为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首先,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其次,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重点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从农业污染源头治理抓起,控制农业投入品污染,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乡村生活陋习,美化乡村生活环境。

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明确提出,“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民思想水平、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是关键。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冬至活动总结语【第五篇】

解答伟大建党精神中的“青春之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我们当坚定理想信念,敢为人先,在斗争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奉献中为公为民,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为了谁”的“青春之问”,以昂扬的奋斗姿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不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敢为人先,坚定理想信念回答好“从哪儿来”的历史之问。“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从渔阳里到树德里,再到南湖红船,不管是五四运动中的先进青年,还是一大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党员代表,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建党实践,凸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初衷。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应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行动指南,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怀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勇气,在新时代大变化大格局中,以“不变”的精神斗志解答好“从哪儿来”的历史之问。

敢于斗争,践行初心使命,回答好“到哪儿去”的时代之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淬炼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铸造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再到改革开放迸发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应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青春力量展现硬核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回答好“到哪儿去”的时代之问。

敢于奉献,坚持为公为民,回答好“为了谁”的实践之问。“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从“为人民服务”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再到“人民勤务员”,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疫情防控的突破性成就,再到防汛减灾的众志成城,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党之魂,无不显露着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应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和“最恨最怨最烦”问题,进一步回答好“为了谁”的实践之问。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时代青年党员当怀揣“小小红船”上的赤子之心,登上新时代新征程的“巍巍巨轮”,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强大动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努力开创属于青年一代的历史伟业。

48 1080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