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开题报告优质5篇
【导言】此例“德育开题报告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开题报告【第一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密切结合”的战略方针,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全国许多省市、地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深入地在中小学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传统美德教育,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相比,我们在工作上存在许多差距。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校、社会比较普遍地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限于一般号召,措施不够扎实有力,工作不深入不落实。教师和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含糊不清,道德行为辨别和实践能力不强。
为了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系列文件精神,有效改善我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我们决定选择“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以科学研究探索创新的精神、积极慎重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对我校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课堂、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效地改进我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目标
1、调查研究现在校学生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应加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2、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采用哪些途径和方法能够有效的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3、通过研究在学校构建一套有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体系,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
三、研究的内容
中小学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保证实效,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途径和适当的方法。因此,我们拟在以下方面认真进行研究探索:
1、如何使学生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2、学科教学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3、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与家庭如何密切合作;
4、传统美德教育如何与学校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机整合;
5、传统美德教育如何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
6、传统美德教育应该开展哪些主题活动,如何开展;
7、班级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8、传统美德教育如何与学校行风整顿、师德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表率作用;
9、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网络等。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运用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科研方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准备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
(1)课题组每年评选一次“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实验校、实验班),“传统美德教育先进个人”(学生、教师、学校领导)。
(2)课题组每年评选一批“传统美德之星”,如“孝敬之星”、“礼仪之星”、“诚信之星”、“仁爱之星”等。
(3)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年班主任工作评价、班级评价和学校办学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是研究准备阶段(xx年5月——6月),主要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组建主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建立课题档案,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与要求。
2、是研究实施阶段(xx年7月——xx年2月),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课题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12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编辑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一书,探讨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德育内容的关系,总结出学校德育的一些成功案例,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了学校德育的系统化、特色化、科学化建设,使受教育对象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在体验道德行为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3、是研究总结阶段(xx年3月——5月),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论文、教育案例。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在课题开题报告会上,校长明确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不走过场、不做假,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一定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创建文明校园,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要做到“两项措施、三个结合”。
采取“两项措施”
1、加强领导,行政推动。为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校长在开题报告会上明确指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并规定了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可利用班、团(队)、校本课程教学或其他活动时间进行;授课教师以学校主抓德育工作的校长、书记、政教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为主,并在校长、书记牵头的基础上,由主抓德育工作的政教主任负责组织落实,安排好讲课和教研活动以及学生活动等
2、精心部署,形成合力。在开题报告会上,课题组确定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建立课题档案,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制定出课题方案。第二阶段,要求课题组和政教处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个课题,应认真的开展一些如礼仪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感恩教育、勤劳节俭教育、责任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等。以全面推进课题的实施。第三阶段,研究实施,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课题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策略和方法,逐步构建学校德育模式。
做到三个结合。
1、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因此,落实传统美德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其次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成立德育领导机构,从校长室、党支部——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落实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避免了工作走过场和踏空。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国旗下讲话的主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升旗仪式。第三,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校德育领导小组,主抓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如:新生入学,学校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国防军事、前途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政教处主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如:年年如一的'“学雷锋活动”、 “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同时,高度重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状况和效果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2、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校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在教育实际中的应用,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
3、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因此,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加强对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中,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学生道德和谐发展的空间。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中华传统美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结题报告》
2、有关的案例、论文和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教材》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第二篇】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寓教化于情感、趣味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教育途径很多,作为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钢琴教师,我仅就钢琴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略叙己见。
一、培养学生们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就我校学生们而言,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而在培养自制力、耐力、毅力、自信力、专注力、适度感等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钢琴教育有着它独特的功能。这是因为音乐特有的非语言性的组织结构是和人类的情感、意志直接对应的。一个钢琴演奏水平很高的人,能准确地辨析音乐的极微小的差别,这是感受性极高的表现。这样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也往往具有一丝不苟、细致认真的精神。因此我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演奏技巧的提高,更要充分发挥钢琴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独特功能,重视对学生们优秀品质、顽强毅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1.在我上的每一堂课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们进行培养,哪怕对一种弹奏法,一个乐句或对指法、踏板的运用,都要严格要求,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2.培养学生们老老实实做人,从小事做起的品格。关心班级、热爱集体、上好每一节课,学会写课后笔记,保证每天的练琴时间,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
3.钢琴演奏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时间的艺术。钢琴演奏的特点是演奏者平时练习的成果要在演奏的一刹那间完美地、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但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们在会琴、考试和演出中怯场,由于心里紧张,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使音乐思维停顿,不能完整地表现音乐。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每位学生们的演奏能力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们的演奏欲望,表演的勇气和自信心。在我校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们进校前没有学过钢琴对钢琴学习很陌生,一直都没有演奏欲望,表演勇气和自信心。因此我经常组织全班学生们进行钢琴展示会,每学期其中期末考试前各一次,给学生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同时注意训练思维高度集中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们科学准确地背谱,强调背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清晰头脑和理智的演奏习惯。第三,帮助学生们在演奏中克服技巧难关,使演奏技巧尽善尽美。我在上每堂课时都会对学生们的技术课题严格要求,让学生们懂得凭侥幸心理,靠一时的演奏热情,是学不好钢琴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二、激发学生们热爱所学专业、培养持之以恒精神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钢琴艺术也不例外。无论在智力或体力上,它都要求人们付出极大的劳动量,要有高度集中的思维能力。学生们要想学好钢琴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提高钢琴的演奏技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们坚忍不拔、忘我劳动的精神和习惯。第一节钢琴课,首先要对学生们进行理想教育,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方法进行,让学生们懂得,学习钢琴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是要热爱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用心感受音乐,以考上理想大学为目标。明确了目的,学生们才有可能长期地、不间断地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掌握钢琴这门艺术。
三、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作品中体会人格魅力净化灵魂
在正在发展中的职业中专而言,我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和幼师专业的学生们都属于初级钢琴的水平,只有极少数能达到中高级钢琴演奏水平。而学生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理解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们演奏的效果。无论曲目大小其演奏的效果都要让听众感到悦耳好听,这才是最终目的。一首钢琴作品,如果对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不了解,就很难使人在情感上被打动、在思想上发生共鸣。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我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对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整个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时弹奏作品,就会按照作者的思想情绪、感情脉络去表现,而成功的演奏又反过来使学生们更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认识,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德育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作为钢琴教师不仅要挖掘钢琴作品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们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德育开题报告【第三篇】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着眼于未来。教育是几年后移除一切事物——真、善、美——所留下的积累。因此,形成行为准则的教育是对儿童的终身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培养的最重要时期。生活中需要的习惯、倾向和态度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之后,他们只需要不断培养,自然成为优秀的社会成员。”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也是未来的基础。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待和研究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和行为规范。德育已经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作为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重视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重视日常生活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重中之重。
二、主题的定义
1.“习惯”是指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类似于一个人对某种刺激的“固定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定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大约5%的行为是非习惯性的,而其余的95%是习惯性的。因此,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简单地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育人是指培养和教育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广义而言,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质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培养教育是指培养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尤其是指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第一所寄宿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积极探索德育和少先队工作。鉴于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重智力轻道德,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回顾目前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市、矿区和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儿童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2)培养日常行为习惯的方法相对简单,缺乏评价和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学校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效优化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a)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的教育特点,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寄宿和小班化办学体系的教育对策,以利于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高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2)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家校社会的多维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和社会教育的积极因素。
3.探索科学系统的方法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理论方面,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Piaget)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Bandura)和西亚(sias)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些理论侧重于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在实践中,美国更加重视“自然教育”,引导儿童“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十分关注儿童教育研究。例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舒、朱志贤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而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但“知、情、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必须在“做”中实现。最近,许多专家开始从行为习惯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道德教育,这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科学院王继生教授和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了杰出青年儿童教育研究和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在实践中,北京市怀柔区和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开展了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家校合作研究,山东省潍坊市探索了互联网在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中的作用等,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总体而言,寄宿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
(2)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本课题是一项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其适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面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和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重点研究和实践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系列为人、做事和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健康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1)创新。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的养成教育方式和模式。养成教育应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后续教育,突出成长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本文在应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寄宿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形成性教育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规律,丰富了素质教育理论和形成性教育理论的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探索方法和模式,注重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结合我校寄宿学校的实践,通过个案研究和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提供相应的实用方法和措施。在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将努力探索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和路线
(一)完成项目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项目研究有财务保障。学校领导强烈支持这项研究,并为这项研究提供环境和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与指导为研究提供了基本保证。
2.丰富的数据和理论支持的研究。
这所学校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一个有60,000本书的电子阅览室。不仅有班主任工作的理论著作,还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时效性很强的出版物和杂志,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的研究小组计划为研究小组成员推荐和选择专门的学习材料,以便他们深入学习和提高理论素养。
3.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在参与研究的12名教师中,5名是小学高年级教师,2名是城市教学圈的新星,4名以优异成绩参与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或相关研究项目。所有年轻教师都有学士学位和学士学位,并有足够的教学和研究耐力。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
(2)、研究方法和路线:
1.行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和教师设计的一系列与课题实施相关的问题。通过家长的提问和回答,我们可以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习惯的发展现状。
2.案例研究法。对个别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和观察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在研究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学生的行为、思维和研究记录,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数据。
4.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借鉴研究。
坚持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学研究活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涉及教师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会为主要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积极探索新时期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有效的培养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步、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项目研究的组织管理和主要研究者的分工
这个话题由一群年轻教师组成,他们决心在我们学校改革和继续前进。
1.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静林(淮北教育学院学科主任)
张德华(淮北市教研室)田志锋(淮北市教研室)
邱建军(淮北市教研室)
2.项目研究实验组。
组长:圣博民族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副题负责人,省级主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许多教学论文在省市两级获奖。区级学科的领导者。他从事教学管理多年,现在从事小学道德教育。他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有很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所有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艳是“十一五”中央电力教育大厅信息技术集成专题的主要成员和作者。信息技术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和项目报告已获得10多个国家奖项,并已部分出版。获得8项省级奖项。从事小型语言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教学明星,校本培训教师。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协助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收集材料,写报告并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李颖,淮北市教育界的新星,是一名骨干教师。夏丽娟是大队部的重要年轻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收集研究资料并归档。
参与研究的教师:孙莉、张培和孟春,他们负责组织会议纪要和宣传活动。
参与教师:杜书华、王玉祥、王林、王方慧、谢军、徐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以及材料的积累、分析和总结。
七、实施步骤
这个研究项目的工作时间表是两年。
(1)准备阶段:
做好项目申请,制定项目研究实施计划、项目启动、项目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养教师参与研究,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组织项目启动研究。
研究形式:项目申请表、研究方案和开放报告。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会和其他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教案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写作。并积累和分析典型案例。
(1)研究组制定了实验计划,坚持半个月集中学习,学习和交流相关理论。
(2)实验教师和班主任探索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精心设计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经验,积累和整理相关资料。
(3)每月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与所有同学和老师讨论和交流经验。
舞台效果展示:
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底稿
4.班会和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6.样本类日志。
(3)总结评价和成果发布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关于行为习惯的研究经验论文,刻录成功班会课光盘,将论文编辑成卷,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xx年12月,他欢迎上级领导对学校研究工作的评价和接受。
成果展示方式:总结报告、相关研究论文及其他相应的物化成果。(课堂教师论文简编、课堂小组会议和其他活动案例简编、光盘、教师研究案例简编等)。)
德育开题报告【第四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一)几个契机
1、适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20xx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德育实践活动开题报告。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2、赶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深刻嬗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新的内涵。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学校的德育,积极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应该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工作。
3、基于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给德育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确定了今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发展方向,同时获得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
(二)面临的问题
1、应式教育的烙痕仍在
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深度不够,应式教育仍在学生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痕,他们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学习,而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2、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分溺爱;疏于管理;重知识轻德育。
3、德育教育实践性的不足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习惯于采取灌输、说教和强迫方式,达不到学生的自主参与,没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
4、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前身是一所厂矿子弟学校,因工厂破产,教师人心涣散,队伍极不稳定。面临着全国性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明显滞后。为了使我校尽快适应新形势、快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李学军校长提出"以德育工作为龙头,振兴我校教育教学"的学校战略发展思想。
鉴于如上情况,我们提出"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把"德育实践活动研究与实践"界定为:以体验活动为基本活动形式,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情趣,形成健康人格,在优化体验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管理者,乃至领导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青少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际,我校要以新课程为标准,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并以德育工作为突破口,使我校进入健康、和谐的发展轨道。
四、研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一)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间既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能形成合力,发挥主体效益。
2、方向性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认知、体验、养成习惯、促进德育发展。
3、科学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德育途径,对应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科学进行,不断创新。
4、操作性原则
方法一定要适合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内容:
1、倚重社会资源,创建德育良好环境。
我校周边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实践活动环境。
永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名胜古迹星罗密布,如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盛唐铁牛、普救寺、五老峰、柳宗元故里、司马迁墓等,展现并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的人类文明,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有效基地。
我校所处铝电社区,驻有关铝集团、北化公司、永济发电厂等企业,是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的生动场所。
还有社区离退休办、运城烈士陵园等都可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开题报告《德育实践活动开题报告》。
定期邀请关公委老干部、部队退休老干部、我校有成就的校友等作主题报告,感召、引导师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发展自己,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增强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一定要做好以下3个坚持:坚持每学年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坚持每学年2次发放"家长评价老师意见表"、坚持每周填写"家校联系卡"。
3、占领学校主阵地,唱好教育主角戏。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卫生习惯、节约意识、劳动意识、尊师意识、遵纪意识等。首先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我校设有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政教处,负责起草制订《文明礼貌五十条》、《学生一日常规》,班级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学生干部值周制度等。从升旗、上操、卫生、纪律等方面对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做到日查、周结、月评比。其次做好舆论引导,行动示范。
4、重视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促发展、长才干、提素质"。
坚持一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开学典礼、国庆美展、秋季运动会等校园活动。班级搞好主题班会、元旦联欢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书、画、写、演讲等创作大赛和学科竞赛以及各级运动会,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思想教育。
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创新,开辟德育实践活动新领域。
5、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正确激励和引导。
形成综合多元的的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运动健康、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如集体荣誉上,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对个人评价,多设单项奖,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三)方法:
在活动的策划、设计上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在活动的参与、认知、体验、锻炼、自我评价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坚持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举,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长才干,以活动提素质,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倚重社会力量,增强家校联系的"三结合"。
具体方法是:经验总结法、社会实践法、分析辩论法
榜样示范法、自主管理法、综合比较法
五、"德育活动实践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基础与条件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宏观要求。
(二)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三)我校多年来对德育活动非常重视,有一定的经验。
我校前身是一所军工厂子弟学校,30年里,一直秉承着艰苦创业的军工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一直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重"的办学思想,设有主抓德育工作的政教处,有专职或兼职的政教工作教师,各项制度健全。
六、课题研究管理
负责人:李学军(校长),负责课题组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
合作者:刘卫云(教科研主任),负责方案计划的制定等开题工作。
陈爱芳(教务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结果的的总结和交流
陈岭(政教副主任),负责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李红(思品教师),负责过程性评价工作。
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配合。
七、研究过程和预期效果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月)制定德育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2月)按计划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注意同时积累过程性资料,做出各阶段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整理、分析材料,总结、提炼材料内容,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二)预期效果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3、绝大多数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优良校风。
4、德育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带动激活学校教科研工作。
5、争创德育先进集体。
八、成果体现形式
文字性资料、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第五篇】
本文主要从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抓学习研讨;抓实践体悟;抓反思重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学原一年级160人,原二年级150人,原三年级170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30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 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为。因此,学校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抓实践体悟。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
“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上一篇:教师节教师致辞大全(通用8篇)
下一篇:移动业务办理委托书热选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