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例(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精编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例(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一篇】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感受歌曲带来的鼓足干劲儿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弘扬民族音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精神内涵。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劳动号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学生能够完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重点

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完整呈现歌曲。

难点

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唱出鼓足干劲的感觉。

(一)多媒体导入

1.教师播放众人喊口号的音频,提问:音频中的人们在做一件什么事情?

2.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喊口号的场景,从而导入新课。

(二)感知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初听歌曲,体会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在劳动号子下劳动的心情和在单纯的喊口令下劳动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由老师总结:情绪是热烈的、欢快的;劳动号子的律动性更强,分散了劳动带来的疲惫感觉,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自主找出民歌的分类有哪些,并请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

(2)教师继续追问,本堂课的歌曲属于民歌的哪一种类型,概念是什么?分类有哪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号子又叫劳动号子,分为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工农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

(3)教师对作品的背景进行介绍,学生理解的音乐背景《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为陇东民歌,讲的是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描绘了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用提出问题的形式回忆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强、弱),感受二拍子的节奏韵律。

2.教师弹琴,带领同学识唱乐谱。

(1)教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重音记号并讲解。

(2)教唱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变化音,教师引导学生纠正音准。(识唱乐谱第二行,请学生自己说出变化音名称,并进行反复跟琴演唱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复记号的演唱顺序。(歌曲分为五段,前四段唱到结尾处进1房子,第五段唱到结尾处跳过1房子,直接进2房子)

3.加歌词完整演唱。

教师带领学生思考衬词的作用。同学们大声读歌词,引导学生说出“嗬嗨”、“西里里里”、“擦啦啦啦”等都属于衬词,并提问衬词有什么作用。

4.师生共同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

教师提问:这首歌中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顺势总结音乐特点: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

5.展示环节。

(1)教师带领学生采用多种演唱形式。

(2)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演唱方式?

6.歌曲刻画了军民在生产运动中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劳动,当地军民热火朝天、充满干劲儿的劳动场面所感染。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引导学生以《师生大扫除》为题,用《军民大生产》的旋律,改编歌词,自主创编自己的劳动号子。

2.组织活动进行自主的展示。(组内互评与他评相结合)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知识,建立热爱劳动、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

2.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东北地区的号子《哈腰挂》并思考同样是北方民歌,东北地区和陇东地区的音乐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与同学们一同讨论分享。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二篇】

《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部插曲。《音乐之声》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萨尔茨堡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利亚的修女,她生性活泼、喜欢唱歌,但总爱惹麻烦,于是院长派她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在上校家,她与七个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赢得了上校的心。在他们外出度蜜月回到萨尔茨堡时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一向痛恨纳粹党的上校决定带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后来他们被迫参加了音乐节晚会,当他们演唱的雪绒花回荡在剧场时,台下的人们怀着对祖国的必胜信念,一齐高唱起来。后来,他们翻山越岭前往瑞士,离开了亲爱的祖国。

雪绒花又名火绒草、薄雪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因其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1700米的岩石表层上,故见过这种花的人都被誉为英雄。雪绒花寓意着勇敢,被奥地利人奉为国花。

2.音乐分析。

《雪绒花》全曲为二段体结构,结构方整,曲调朴实感人,具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

第一段(1—16小节)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亲切抒情,充满对祖国的赞颂之意。第二段(17—32小节)出现了休止符,旋律由全曲最高音“2”下行采用了五度跳进,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此段音乐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情绪较为激动,力度相对加强,从第25小节开始到全曲结束在现了第一段主题,并在祝福祖国的歌声中结束全曲。

1.通过聆听欣赏,对所学的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爱国热情。

2.通过学唱,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充满深情的演唱歌曲。

3.学习了解三拍子的指挥图示。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三拍子指挥图示。

一、组织教学: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

三、学唱歌曲:

1.聆听、思考。

a:歌曲的情绪怎样?(亲切抒情、热情激动)。

2.歌曲介绍:

a.《雪绒花》为c大调、3/4拍。全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结构方整,曲调朴实感人,具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b.介绍雪绒花:(播放图片)。

雪绒花(原名火绒草)——奥地利的国花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因为野生的雪绒花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雪绒花是勇气的象征,只有勇士才可以采摘到它!

3.学习三拍子指挥图示。

四.学唱歌曲:

a:播放伴奏,老师范唱(学生熟悉旋律)。

五.再次欣赏:

《雪绒花》这首歌曲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并不只出现了一次,后来在玛丽亚成为七个孩子的母亲之后不久德国xx占领了奥地利,并强迫要求上校为纳粹服务,上校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雪绒花》。当这首象征着生活安宁幸福的歌曲回荡再剧场时,听众们的内心沸腾了,他们一起高唱起《雪绒花》。(播放视频)思考:

a:前后两次唱起的歌曲《雪绒花》情绪一样吗?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两次歌曲情绪不一样,第二次演唱稳重庄严,表达了对祖国的的热爱之情。

b:同一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两次,不同的地点、不同对象、表达的情绪也不一样,想一想这在影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突出主题、深化主题思想六,再次齐唱歌曲。

小结: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里面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去观看这部影片、聆听欣赏这些电影里的音乐,希望大家通过学习了解能喜欢并关注电影音乐艺术。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我利用课件,看电影片段,了解电影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求知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本节课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在我的这节课中,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渗透,三拍子的节拍和节奏,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势得到了掌握,休止符的停顿,学生通过我的引导知道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他们通过歌曲的演唱,了解到了小小雪绒花实际上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我自己认为本节课的优势在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主题突出、主线明确、过程流畅,师生配合默契,因此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三篇】

情景一:各大报社相聚一堂,讨论贝多芬及其音乐。

黑色地带组:分析贝多芬音乐《致爱丽丝》。

评:专业术语太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

清风组:介绍贝多芬生平,着重介绍贝多芬的童年。

银河组:欣赏贝多芬音乐《欢乐颂》。

千里马组: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谈感受。

评:没有深入交流,流于形式。

xxx组:朗读一段话抒发对贝多芬的感受。

情景二:各大报社记者到贝多芬家中拜访贝多芬(小品表演)。

评:小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而且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演员很好!

情景三:各大报社争相报道贝多芬。

鹤立鸡群报:《我看贝多芬》。

不愿意跟别人接触。

不爱干净。

不耐烦。

清风日报:《多愁善感的贝多芬》。

黑色地带报:《自强不息的贝多芬》。

百分百报社:《把健康的耳朵还给贝多芬吧》。

终点在望报社总编:《意志与理想》。

梦想蓝天报:《对贝多芬的感想》。

执著。

热爱音乐。

伟大、坚强。

奉献。

头号种子报社:《敞开心扉,融入世界》。

千里马报社:《过于沉迷音乐的贝多芬》。

3、小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到什么?

4、师生交流:这种综合性活动对学生是否有好处?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1篇自读课文,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合作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制成课件,在班上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这堂课就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很巧妙。模拟各大报社采访贝多芬的情景,以话剧表演的形式陆续展开各小组的汇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演欲很强,和积极参与课堂。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四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五篇】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一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二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

2、脸谱的颜色;。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一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二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2、学生自由谈。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二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二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

五、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教学拓展。

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我自己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这就是体验,它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时对其原貌的亲身感受。情感是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欣赏和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二、学法指导。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可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因此,我将常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六篇】

《夏日泛舟海上》是一首根据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弄臣》中的片段《女人善变》,重新配词而成的歌曲,歌曲结构规整、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情绪活泼,表达了人们在海上泛舟时喜悦幸福的心情.在教授本课时,笔者以借鉴与对比导入的手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欣赏、听辨、分析、创编、对比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七篇】

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钢琴、影碟。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l、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优质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八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感受到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描绘的画面,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感受到民间歌曲的魅力,逐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花儿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花儿”相关知识,了解作品结构,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并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重点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乐曲主题的情绪、速度以及旋律特点。

难点了解乐曲结构,能简单哼唱乐曲主题。

(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龙船调》,并提问:这都是什么地区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新疆、江苏、湖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曲库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去青海,学习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顺势揭示课题《花儿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优美、欢快地,速度为小快板。

2.教师复播歌曲,并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不仅展现了青海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充分发挥了器乐的丰富表现力。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聆听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第一主题情绪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欢快,活泼,速度较快。

2.再次感受第一主题,教师提问学生: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四个十六音符节奏,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刻画了青海女儿热情、豪迈的性格。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主题,并提出问题:第二主题音乐情绪、速度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优美、抒情地,速度变慢。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主题,说说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旋律特点上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第二主题节奏舒展,节拍变为3/4拍,运用延音线将旋律拉长,刻画了青海女儿向心爱的人互诉衷肠、娓娓道来的动人画面。

5.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觉得乐曲的结构是下面哪一种?(并出示相应的图片,第一种结构:a;第二种结构:a、b;第三种结构:a、b、c;第四种结构:引子、a、b、a、尾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作品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a、b、a。并且乐曲前配有引子,乐曲最后加有尾声。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介绍《花儿与少年》是上世纪中叶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创编的歌舞曲;引导学生聆听青海民歌《四季调》;感受两首作品的异同。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音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民族民歌。

四、板书设计

48 1199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