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儿童教育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儿童教育1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的身体是幼稚的,心理同样是稚嫩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关注与呵护。如果不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成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今后的生活。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实施原则,那么势必会把握不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一)成功化教育原则

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积极受教、心理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促使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点滴进步的鼓励下,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注重赏识教育,即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

(二)游戏化教育原则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坚韧、积极、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心灵以愉悦,给情绪以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硬性灌输的内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这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策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认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得更加新颖生动。

(三)持久化教育原则

在很多人看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关注,只依靠某几个教育契机就能够完成。这种观点显然不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阶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与儿童家长都应该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各种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日常化教育原则

生活是一个充满教育资源的宝库,只有利用好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能局限在某一节课,也不能机械的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教育者与儿童家长应该充分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探索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建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

为了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为每个儿童创建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这便于教师全面、动态的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应主要包括:1.儿童个人基本心理状况表,结合家长问卷获得相关儿童心理信息。2.儿童个性特点表。3.儿童意志行动状况分析表。4.儿童社会化心理状态情况总结表。5.儿童心理状况个案追踪记录表。

在创建儿童心理成长档案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针对那些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或无明显问题的儿童,可以适当记录得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缠、心理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儿童,则要相对严格细化档案记录,在记录频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时间与家长沟通分析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这样,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就会发挥效用,真正为儿童心理成长服务。

(二)开展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

目前,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可以说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再加上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缺少与同龄孩子玩耍、交流的机会,也不了解何为友爱和谦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养成依赖、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儿园中,儿童有了与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优势,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儿童学会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纳,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提升儿童的自信心,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利用共同参与游戏的机会,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儿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愿望,通过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活动时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与性格开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儿童内向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三)设置良好环境营造心理氛围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和感染,尤其是儿童所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好的周边环境可以给儿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协助儿童做好心情的调节。

科学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儿童保持情绪平稳,能够精神集中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选用柔和的色彩;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空间划分应该采用半封闭式,在每个操作台之间设置间隔,这样有利于保持儿童心情上的平静,这对情绪易受影响的儿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种植“心情树”,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快乐,绿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悲伤,黑色代表愤怒,每天早上,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照片挂在不同颜色的“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直观的发现儿童的情绪变化,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四)打造家园合作的心理教育平台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的幼儿园教育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儿园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家园合作平台,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趋于科学化。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与落后,幼儿园教师有必要指导家长端正育儿观念,使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家园座谈会与儿童行为分析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解答家长具体问题,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对于儿童来说,家长是人生的第一教师,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园共同完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幼儿教师,把握儿童在园内的情况,这样一张幼儿园到家庭的大网就能涵盖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与家长建立积极的联系,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种家园共建的高度,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儿童教育,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儿童教育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儿童教育2

一、爱心凝聚课堂,细节处体现智慧

用爱心教育儿童首先体现在司空见惯的课堂上。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从而引导队员理解问题,掌握知识,而不是为难他们。

对此,我设计了一套“提问妙法”。课文中立即能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让基础较差或一般的队员回答,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到辅导员的关怀,因为对学习弱势的队员来说,成功的体验特别重要。课文中较难的问题,交给基础能力较强的队员,有助于他们认真思考,让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小组或多名队员一起回答的方式,既锻炼了胆量,又能利用集体的智慧,增强队员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否则,如果一问三不知,只能使孩子感到难堪而厌学。

王××和李××是两位成绩不错,却内向胆小的少先队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开始在课堂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课后通过谈心交流,两位队员都表示其实辅导员的问题自己都会,只是怕说错,不敢举手。我坚持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勇敢的举起手,就是进步,就值得表扬。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慢慢地,课堂中一些简单的提问后可以看见他们的小手了。每次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神态,我都会非常开心地邀请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尽管有时也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而是保护他们本就脆弱的自尊心,以表扬为主,给予他们发言的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这两位队员已经不再羞于举手了,虽然暂时还是只敢回答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突破自我,成为课堂灵活运用思维的小主人。

二、目光聚焦儿童,奉献爱心育幼苗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中队辅导员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在我的四年级中队里,五十个孩子有五十种不同的心态想法,其中,赵××是我比较关注的女生。“老师!高××被赵××打哭了!”安静的教室突然传出了孩子的大声报告。我心一沉,忍着怒火将这两个破坏学习气氛的孩子喊出了教室。赵××在家里十分受宠爱,所以养成了她骄傲自大、自尊心的性格,看着高××委屈的眼泪,我想一定是赵××的公主病犯了。正当批评的话语即将溢出嘴唇时,一个念头将我的话生生地压了下来:作为中队辅导员,我应该问清楚事件的缘由,做出公正的判断。我平息了心头的怒火,重新换了种眼光去看待两个孩子,发现赵××倔强的目光下透出了一丝无助。经过我的耐心询问,赵××告诉我原来是高××的身躯占据了太多的位置,她提醒了他可是没用,就动了手。原来仅仅是因为这个!可是,小事情中往往能学会大道理。我告诉她,不管如何,先打人的总是有错的,能用嘴解决的事情就不能动手。高××听了我的话,也意识到了自己不当的地方,两个孩子互相道歉,又成为一对快乐的小伙伴。看着他们小小的背影,我真正的意识到了身为中队辅导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儿童既是天真烂漫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我认为辅导员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要和少先队员一样对周围事物有喜怒哀乐反应。

三、爱心温暖生活,培养孩子好品质

孩子天性本善,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起码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动,这也是做人的基础。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经常通过实物投影给队员观看有关图片,帮助少先队员们建立起乐于助人的概念。我们开展了“找找闪光点,为班级添光彩――最具爱心小队员评选活动”“爱心无垠,快乐奉献――鸣小爱心义卖活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敬老院义务活动”等一系列中队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受爱心的魅力。孩子们通过几次中队活动之后的交流学习,都明白了当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看到老人上下楼梯不便时,主动让步携扶老人;当乘车时看见有抱婴者或老人不便时,应该主动让座给别人;遇到比自己生活困难的人要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而身为辅导员的我们,则更应该主动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

身教。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可爱的小天使,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3

关键词: 儿童教育观 近现代 反思 我国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是人教育的起点,因此儿童教育的成效将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近现代儿童教育立场是在生活取向(成长取向)对学习取向(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知识取向、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灌输取向)的斗争中确立的。儿童观决定儿童的教育观,人们曾经把儿童看作小大人,所以儿童说大人的语言,穿大人的衣服。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这块“白板”可以随心所欲地画上任何图案。因此洛克主张儿童的教育应该是自由舒适、平等的,不应该束缚儿童的自由。卢梭认为儿童期是存在的自然规律。从卢梭的儿童观出发,卢梭认为的儿童观是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能违背儿童自然的成长规律,否则就会打乱儿童生长的次序,结果适得其反。

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儿童观,也由此引申出他们的儿童教育观。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儿童观发生了改变,随之儿童教育观也发生了变化。各个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儿童教育观念,这些站在近现代立场的教育家是如何看待儿童教育的?由于对儿童教育观的误解,现实生活中我国儿童教育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导致的后果令人深思。

一、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主张儿童的自然教育,他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卢梭之后的杜威、蒙台梭利都主张这个观点。卢梭认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而现今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兴趣班,能使儿童自身天赋能力增强吗?大部分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孩子并不是在做自己所爱好的事情,而是被迫参加。

儿童教育已经变成一种“听话教育”,只要听从老师的吩咐,上课手脚摆放整齐划一,不能乱动,对老师的要求样样做好,就是听话的孩子。老师不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只是想要一个不影响其进行教学的环境和一群听话不捣乱的学生,并认为这就是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好方法。老师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儿童的需要,偏离了“儿童中心说”。只把儿童当做一种装知识的容器,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儿童的本能、天性、兴趣等被漠视。

二、“赢在起点”,起点在哪里

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举动,这也是我国目前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的原因之一,但是起点早到底是在几岁?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怀孕开始便进行各式各样的胎教,出生以后将孩子送入各种婴儿学校、早期教育机构等,让孩子参加各种智力的培养、训练,并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数数能数到很大是聪明的表现。然而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是不能够受教的,因为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所以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能够有能力去接受教育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不能揠苗助长。卢梭甚至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这些儿童教育观念是否与当前流行的“赢在起点”的观念有冲突呢?这要看这个起点在哪里,这些教育的施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扭曲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提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能够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周围所有的人和物。因此,儿童担负着内部形成的重要任务,在成人的智力能够影响和改变儿童之前,儿童已有机会建筑起完整的心理结构。3岁时的儿童已经打下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所以,孩子在3岁以前其自身有内部的认识任务,大人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应给孩子安排太多的活动。

三、中国的代沟与米德的代沟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儒家文化是一份灿烂遗产,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儒家文化也存在许多不良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学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强调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严格遵从长辈的各种要求与嘱咐,不管正确与否,长辈的话、长辈的吩咐都要全盘肯定,不得违背长辈意思,长辈就是权威,要无条件服从。至今,长辈在孩子面前仍是绝对的权威,与长辈争论被认为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孩子对长辈的要求、价值观要给予认同。孩子言论、行为只是一种胡闹,没有理智,比成人低一层次,晚辈的衣着、用语等文化是不被认可的,年轻人的文化只是一种图新鲜的东西,没有价值与意义。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与长辈之间只有单向的学习过程,只有儿童向长辈学习,没有长辈向儿童学习。

米德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把文化分为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人类文化已经达到 “前喻文化”,即人类向父母学习旧事物,向同辈学习新事物。他认为,两代人应当进行交流,而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米德主张,儿童和长辈之间应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动,成人要引导儿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拥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5,149.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6.

48 537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