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精编5篇
【导言】此例“文章导读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章导读范文1
关键词:探究意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精神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我国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教育的熏陶。”着实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带着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怀抱着探索精神、探索兴趣和研究的态度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知识探究意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问题,就成为当下我们应该切实关注的焦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分析文题,探究题眼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或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分析思考来探究文章可能的中心内容,思考挖掘该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抱着疑惑、问题,从探究的角度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凡事都会从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学生预习课文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文章的题目,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文章题目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课文、文章的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线
学生抓住了课文、文章题目,就有了关于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即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兴趣与意识。但这时学生关于文章内容认识还是一种情节性的认识与了解,还不能称之为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把握。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是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及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主线和脉络的。文章主线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抓住了文章主线,也就串起了整个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探究文章主线,如果教师只是像讲故事而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阅读和了解,也就失去了主线的串起精华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让探究意识渗透是重点。精读就是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探究意识的培养,单纯地告诉学生文章的主线,也就失去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抓住文章主线,鼓励学生将文章主线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有的放矢。
(三)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特点
在以叙述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人物特点通常是作者塑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但文章关于人物特点的内容又不是直接的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文章中,学生可以一读就懂,而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环境的烘托以及作者通过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样叙事中的人物特点才具有合理性、生动性。反复的阅读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叙事人物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教师鼓励进行探究拓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可能是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体会探究效果、成果的基础,主动坚持下去;学生能否体验成功感,关键在于探究拓展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给学生留有余味的感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拓展阅读培养探究意识,课外探究性阅读能够很好地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巩固和延伸。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乃至形成探究能力,可谓有多种方法,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认真地研究、领会教材,把握阅读文章主线,有意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的效果与成果,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中在探究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5篇文章导读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文章导读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导读2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读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日益重视导读作用的发挥。
一、对导读策略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是语文教师第一个接触文本,对文本的理解也因多年教学而由生疏到熟悉。进入教材、进入课堂的文本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说,不是粗读就能完全读出文本中的含义,也不是重复阅读就能品出其中真义,因为重复阅读有可能是浅层次的,低水平的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比喻,将文本比作一个藏宝库,那么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寻宝的过程,如果任由学生自行寻宝,则低效且易失去兴趣,且违背了教学的本义。因此,导读就是“指引学生”寻宝的过程。但导读又不是给学生以寻宝路线图,让学生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结果,因此这就涉及到导读策略的问题,即怎样的导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不越殂代疱。保证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这是研究导读策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探究
按上述理解,笔者在实践中几经摸索,探究出一些具有一定效果的导读策略,按实施顺序列举如下。
1.教师要精心研制“导读蓝本”
蓝本就是计划,只有制定了导读蓝本,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才可能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实施。而制定导读蓝本的过程,也是教师将文本阅读研究推向深入的过程。导读蓝本的制定依据,一般包括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实际,及阅读方式的选择与确定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制定原则。
在制定导读蓝本的具体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导读的本义——让学生依据导读蓝本去自行阅读、自行思考。例如,在苏科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鼎湖山听泉》一文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导读要点:在阅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研究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写景的;作者通过听泉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对历史与人生有了哪些理解等。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学生阅读过程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于导读,仅从字面上理解容易狭隘,实际上,如果把“读”看作“学”的一种方式的话,那我们应该铭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导读蓝本的设计理应包含“导思”这一核心。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聪明、更智慧,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因此导读中导思的主要策略就是通过精心设计,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读时思、思后再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如《甜甜的泥土》一文,设计的导思问题有:苦涩的泥土为什么会是甜甜的?妈妈虽然在思念着儿子,却为什么不自己把糖送给儿子呢?小亮虽然非常珍惜这包糖,但为什么却又分给同学老师呢?由这篇文章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爱?
一份完整的导读蓝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文章标题;作者信息;文章的主要人物;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主要事件;文章的主题等。围绕这些要素设计导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提纲挈领的理解,从而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技能。
2.导读要在“读”上花功夫
好文章是用来品的,读是品的外化方式。文章的意思只有在递进式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想描述的意思,甚至是超越作者、超越作者所在的时代。因此,导读策略的核心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地读,达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断地读”显然不是同等水平的重复性阅读,而是通过粗读了解文章,通过精读读懂作者,通过“且读且思”读懂那个时代,通过联想超越作者与时代,如此递进、螺旋式地进行,则可以达到读的一种境界。
从导读的实施方式来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列出详细的导读蓝本,然后重点让学生依据书面的蓝本进行自由阅读;也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在拟定了导读蓝本之后,通过自身的范读、领读先期对学生进行引领,然后让他们速读、精读、自由读,有必要时还让学生背诵,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能给予一定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这两种方式各有效果,也各有适用对象。前一种方式适用于已经熟悉阅读过程、具有较强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实地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一些指点,如生字生词等;后一种方式适用于阅读的起步和巩固阶段,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干预。笔者常常在七年级阶段使用后一种方式,进入八年级之后就更多地使用第一种方式,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将导读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
3.要在读后评估、评价上做文章
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读的结果也不能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客观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防止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的不良倾向。笔者在同行经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采过多种评估、评价方式。
例如,我曾经用“流程图”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条线,写出文中鲁迅的行动过程。这种流程图式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更为清晰,一般适用于时间和空间过程比较明晰的文章阅读。
有些文章的阅读效果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检验,例如古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阅读后的评估,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利用思维导图(当然需要一些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由于这种方式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体性,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因材施教的策略,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迅速地判断出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情况,从而准确地给学生以指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导读的一点浅显思考。要想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不能拘泥于某种方式进行程式化的所谓导读,而要结合教学实际,在具体的教学现场中作出恰当的选择。然后于具体实践中提取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形成文字,当我们把这样的思考刊发出来,阅读的同行们多了,有了碰撞,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文章导读范文3
关键词:群文阅读;优选;朗读指导
文本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同样,在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等新形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安排精选优选的部分章节加以朗读指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加深学生领会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而且还能架起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沟通之桥,使听、说、读、写真正地连接起来,并逐步融合成为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课前的精选优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试以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思考粗浅地来谈谈群文阅读的几个常见现象及优选章节进行朗读指导的问题。
一、群文阅读中的几个错误常态
(一)集体阅读,一“读”到底
为增强群文阅读的一致性,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一段,我一段;此小组一段,彼小组一段;男生读一段,女生读一段,齐刷刷大家从头至尾的朗读,看上去热热闹闹,“很有群文阅读”的氛围,殊不知,这样的群文阅读能坚持多久,要浪费多少宝贵的时间。学生这样的读只是为读而读,没有意识到应当注意什么,怎样去读好,读便成了阅读过程走过场的形式,学生读得没了味道。
(二)自由阅读,一“看”到底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心到、口到”。自由阅读,一“看”到底的群文阅读模式显然会使很大一本分学生丢失掉心到和口到,没有了“意会”,更别说有什么“言传”了。只有三者都做到才能体会出情味,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和物的形象,引起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教师就必须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才是,而不是“放羊式”的阅读!
(三)教师领读,一“听”到底
很多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时,或迫于条件有限,或迫于其他原因,采取的是教师讲读的形式,让学生一律成了听众,甚至是观众!这样的群文阅读模式只能算是教师受益最大,学生受益聊聊,偶尔为之尚可理解,长此以往,所谓的群文阅读只会面目全非。
(四)指导无方,一“讲”到底
一些教师忙于应付一些外在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和理解文本,自己都尚未能把握本文的语言魅力、情感基调,心中尚没有具体的指导阅读的方法,就匆匆走进课堂。可想而知,教师自身的讲解水平与素养也影响着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益。
低效的群文阅读的现象与归因,可能还会有更多。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群文阅读”策略,我根据平时的教学,提出优选章节加以朗读指导的基本策略。
二、重视群文阅读中优选章节进行朗读指导
(一)选择画面感较强的章节加以指导
小学阶段是最好的想象发展时期,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插上无形的翅膀来激发内心的情感,方能不断地深入文本。当这种情感积蓄到一定的程度后,文字后面的画面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就会逐渐清晰,甚至活跃起来。这时候教师再趁机指导学生朗读,由声音承载的情感就会从单薄走向丰富。教师选择画面感较强的章节加以指导,会使学生用眼睛去捕捉文字,用大脑去想象词语后面的画面,学生情感的倾泻便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朗读就会渗透属于自己丰富的理解和想象,收到更好的文本理解效果。
(二)选择语言结合点加以朗读指导
语言结合点是指那些文本中极具Z言规律且又蕴含人文意义的片段或语句,这样的文本当然要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琢磨的内容。
(三)选择人物特点章节加以朗读指导
人物特点的章节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因为在小学阶段描写人物的文本占很大比例,被整合成群文阅读也往往乐此不疲。重彩浓墨的部分,我们当然不会放过朗读指导。甚至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此强化文本中人物的特点,并以此作为支撑,唤醒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与把握。
(四)选择“空白”处加以朗读指导
文章导读范文4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职英语阅读;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34-02
在英语教学领域,阅读是学习者获取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技能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新课程标都对高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目前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导致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达不到上述要求。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本文试图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旨在研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作思维导图、心智图或心像图。英文常用“MindMap、Thinking Map”等。它是指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等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托尼・巴赞,1999)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追捧。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作为教学策略用来提高教学效率。Howitt(2009)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发现利用实物制作思维导图的效果更好,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分享知识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Dhindsa 和 Kasim (2007) 把思维导图运用到自然科学专业的成人教学中,结果发现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学生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成绩,而且可以使科学领域学术成绩性别差异最小化。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者都很重视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高职教师们同样也在阅读教学方面作了很多的探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重点就是单词和语法,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解单词、词组搭配和分析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上面,阅读材料已经失去了它所具有的意义,已经被教师变成了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载体,教师用这种满堂灌的讲解方式把阅读课变成了单词课、语法课。
2、教师在阅读课上的导入活动方法较单一,不是简单对话就是图片或视频,这些活动往往会变成形式主义,很少能激发学生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深入地思考有关阅读材料的各种问题。
3、学生基础偏弱,对英语文章的阅读兴趣不大,在阅读中过分依赖词汇和语法这些基础语言知识,在阅读前习惯性的必须扫清词汇障碍才能进行阅读。
因此,使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务之急。
四、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的关系
思维导图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大脑,使字词、数字、逻辑、图像、色彩和空间意识等同时工作,使我们的大脑发挥最好的性能。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清晰的思考,直观地看到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抓住语篇中的关键词。因此,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能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阅读材料。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长句子的理解上,而忽视抓住和记忆关键词。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清晰地理解阅读材料。而思维导图却是通过关键词、各种颜色和层级结构突显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并去除多余的信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通过呈现制作好的文章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晰了解文章的框架;另外思维导图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图,学生可以往给出的思维导图中不断地加入自己的思维,从而制作新的思维导图。因此,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组织技能,同时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步骤中我们采用三步法:阅读前活动、阅读中活动和阅读后活动。
1、阅读前活动 阅读前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话题和了解文章体裁的特点;通过文章体裁的思维导图和文章的标题、图片等预测文章内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正式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阅读前活动的目的,教师可以做以下活动:
(1)通过对阅读文章相关话题的提问,引导为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共同制作相关思维导图。
(2)介绍阅读文章的体裁,并呈现该体裁的思维导图。
由于不同体裁的语篇都有不同的体裁特征,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语篇的体裁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体裁的语篇特征和篇章结构,为后面的文章学习提供体裁知识图式。在学生对文章话题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看题目,然后,猜测该文章的体裁,随后教师介绍该类体裁文章的特点和材料组织结构的特点,并呈现这类体裁文章的思维导图模型。由于学生缺乏对文章体裁知识的了解,因此,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让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体裁知识自己绘制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文章导读5
关键词: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原则;实施步骤
导读课、自读课、欣赏课、选评课四种课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在每一单元先后出现。导读课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为主;自读课运用在导读课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知识进行阅读实践;欣赏课和选评课则是更加开放的课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欣赏自己喜欢的作品,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文章评头品足,力求使学生自主学习,四种课型力争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导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阅读。“导读课”就是范文课、例文课,在每一单元中起着示范和领航作用,“导读课”不仅要求教师教会知识,更要教会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一、“导读课”的教学原则
导读课的教学原则就是要达到:教路、学路,文章思路的优化组合、和谐统一。
(一)树立“双主”思想。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由导读课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和生、“教”和“学”双方积极性,达到信息双向交流。
(二)导要有“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尤其要求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既不能导人“浅滩”而“滞航”,又不能导人“深海”而“沉船”,要做学生主体基础上的主导。
(三)学生依导学读。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会学。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导学,学生学“阅”,学而生疑,疑t发问,问则学会;会知识、会方法,从而会学。
二、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导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讲解的成分逐步减小,学生自学成分逐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目的而随意驰骋,因此导读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
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谁是最可能的人》一课,选择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反映主题,可以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指导我们良好的说话习惯。
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一)导预读――审题预知。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弄清作者在何种情况下、要解决何问题,是像数学几何题中的已知、求证一样,分析清楚。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1篇“说”。首先了解体裁“说”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对生活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当时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周”要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以上分析的已知、求证)之后启发预知:作者要通过何种方法表达志趣,结合题目“莲”预知内容。
导预读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把学生引人情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打下基础。
(二)导初读――感知“写什么?”。在预读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老师加以指导、明确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并能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通过初读明白文章主要写莲花,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而且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
初读过程要充分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产生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毛病,并设置标记符号,让学生边读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怎样写?即领会意图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胸中之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意图。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领会。如《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可以说由重点段表明作者写作意图,达到读懂的目的。
(四)导精读――读深,欣赏文章精华。所谓“精华”就是文章的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词一句,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能力、鉴赏水平的有效步骤。其主要做法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读画要能悟出“画外之音”,读书也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学生对文章神韵的敏锐感受就是语感。欣赏需要“悟性”,培养悟性,首先要锻炼学生全身心的感受,调动听、视、嗅、味、触全部器官忘我的投人作品,力争“人在书中”,直至达到一种身心的愉悦,欣赏能力自然会提高。
导读课提倡教师“导”,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之迷惑自然需要老师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