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一篇】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师的教育智慧、爱心令我折服。

李镇西老师教育智慧令我折服。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折服。他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他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爱的真挚令我折服。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相比于李镇西老师,想想自己,真是惭愧。在对爱学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转化“后进生”上,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和渺小。读了这些书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我努力这样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生气有害健康,也解决不了问题!”其次,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学生交流犯错的原因,换个角度把自己当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时侯的犯错经历和当时的感受。最后,在学生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趁热打铁真诚、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错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有细心与耐心的技巧:

“你今天的态度很真诚,我非常感动,如果你能让我看到实际行动,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扬你!”

“以后,你觉得自己该怎样做,才不辜负老师对你的信任呢?”

“那我们一言为定!如果你有时忘记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经过这样细致耐心的沟通与交流,孩子们确实变化很大,进步了,自信了。这些都是智慧与爱心浇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二篇】

当被迫去书店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之时,我已经大概断定了,这本书肯定是在讲写无聊的什么教师奉献啊,什么牺牲自身造就孩子的情节。爱心一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对学生的奉献而已。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当无奈之时,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作为教师,谁不想帮助那些不管是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呢,谁不想过要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谁不想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呢,让孩子们喜欢自身呢。但我们好像都是浅尝辄止了吧。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爱心与教育》我以为,应该带着自身的心去读,带着自身的梦去读,带着自身的实践去读,带着自身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身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身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因此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身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因此,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收获很多,他用爱诠释教育的本真,塑造孩子们的灵魂,他是用心灵用灵魂做教育的人,值得佩服与学习。

在书中,一个个李老师和学生间的故事,打动人心,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这份爱这份情来的珍贵真挚。他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呵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得到集体和老师的热烈的温暖与真诚的鼓励和期待。他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教育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事业!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告诉我们:爱、微笑、鼓励、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它们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润滑剂!让我们一起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四篇】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__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来自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早上煮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伟,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他补充营养。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钱捐物。假期里,老师带着学生步行30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老师再对于后进生万同的教育过程,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一个教育者更应该有耐心和童心。后进生万同屡犯错误,李镇西老师仍然敦敦教导,不离不弃。让他当班干,在国旗下演讲,课堂上《烈火金刚》,让万同一步步成长起来。尽管万同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万同去选择了当兵,准备考军校,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李镇西老师所教给万同的,让他成为了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应该是让人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五篇】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老师特别细心,他能够收集好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信件,这一举动,也为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和可信性。信件是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它去感受当时李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这样阅读起来更加真实。现在我就在反思,我会不会好好保留学生的资料或者信件?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了解一个学生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他的资料以及交流的信件等,我想我在今后也会像李老师一样,好好保存学生的东西,留到以后慢慢回忆。

书中的“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爱”这个字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只要教育当中穿插了“爱”,那么师生交往就会简单多了。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都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最震撼的就是他居然可以记住所有学生的生日,并在那天送给生日的学生一个礼物。我想这远远超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他们的关系由最初的师生转变成了朋友甚至亲人,这样怎么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呢?换个角度想,如果是我,我也会特别特别喜欢这个老师,也会特别听他的话。我想我也需要变得更加仔细,用心去感受学生,用爱去转化学生。当师生关系转变得并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成为了家人或者朋友,那么我想不仅我们会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学生也会成长为更优秀的他们。只要我用“爱”浇灌,他们这株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李老师还很会观察学生最近的状况,学生一旦出现思想抛锚现象,他能够很快觉察出,并用委婉的方式劝告。教师们应该都知道,直接劝告其实很伤学生的自尊,所以用委婉的方式显得很有必要,既不伤学生的面子,又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如今我在处理我们班学生的很多问题上,我都采用了李老师这种委婉的方法,结果事半功倍。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想想以前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理想当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可以顺势往那个方向发展。优秀教师的法宝应该就是既守原则,又变成了孩子们理想中的教师。

文章中李老师不仅多次提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还把这句话作为开学礼物送给了许多学生,而我也感慨颇深。当我的身份是子女,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够少干预我,少唠叨,少抱怨;当我的身份变成了姐姐,我希望我妹妹能够听家里人的话,学有所长,成绩优异,勤于家务,孝顺懂事;当我的身份变成了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优异,懂得人情世故。

我们好像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父母、家人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总是不希望我们吃过的苦,走过的弯路,他们再经历一次,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培养学生最根本的不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让别人因他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吗?以后,我会把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挂在嘴边,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学生。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是来源于许多小事,当然我们自己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幸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幸福可能很简单,老师的一句夸赞,同学之间的帮助,测试卷优异的分数……如今虽然我们收获了幸福,但是却不能忘了给别人带去幸福。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幸福,给家人、朋友和老师制造幸福,成为一个大家喜爱的孩子,也让大家因它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六篇】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

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

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

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

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

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

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

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

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

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梁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七篇】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身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身的心去读,带着自身的实践去读,带着自身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但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身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第八篇】

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记得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48 2108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