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工作法经验材料:“枫桥式工作法”典型事迹整理【汇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现对其中52家单位的典型事迹予以摘登。(本文实际汇编11篇)

目录:

1.“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2.“可信消费”预防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工作法

北京市石景山区信访办

3.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

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

4.诉源治理“三端共治”工作法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人民法院

5.心理服务与纠纷化解“三结合”工作法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

6.“管、评、调”化解物业纠纷工作法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东街街道

7.“赵树理调解”工作法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公安局嘉峰派出所

8.预防化解老旧小区矛盾纠纷工作法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

9.邻里纠纷“精准排、联动调、例会商”工作法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

10.“雷锋·红”党员参与化解邻里纠纷工作法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

11.“社企联动”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解纷工作法

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千山水泥社区

正文如下:

第1篇:“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辖区人口密集,矛盾纠纷类型多样,群众解纷需求多元。为更好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西城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系统思维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探索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全周期”诉源治理新模式。

一、坚持能动履职,听民意解民忧。快速响应诉求。以北京市高院12368热线“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为基础,对接北京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和西城区“全响应”机制,对街道社区等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实行“一号受理”,并在2个工作日快速响应。建立紧急诉求分级联动、快速办理机制。整合“西城家园”APP、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北京平台等12个渠道,直连群众涉法院系统诉求。联动抓好前端。与西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协同联动,将12345热线数据与审判数据互通比对,走访涉诉涉访工单较多的街道,摸排难点、提出对策。对物业供暖、老旧小区改造等易引发群体诉讼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预警,适时开展会商、提供法律支持,做实“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未病”。就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个案成诉、类案多发的原因,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类案和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建议,视情况向接收单位的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抄送,主动回访督促落实,促进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发生。

二、延伸诉调对接,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走出去”,推动纠纷就地化解。巡回法官团队每周深入基层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开展巡回审判、诉前调解。先行先试开展委派街道调解,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率先实现“法院+街道”诉调对接全覆盖。推出“西融法庭”调解员培训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培训;在街道设立在线调解室,法官和调解员直联互通,提升基层解纷能力。积极“引进来”,凝聚多元解纷合力。与43家调解组织对接,依托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国家机关建立的“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解“链条”。建立“人民调解后备人才库”,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审判团队,实行“调解员初调、法官助理跟踪调解、法官指导把关”的分层调解模式。对易形成批量案件的社区治理、合同、金融、知识产权四类案件,定向培育调解力量。

三、加强审判管理,促公正提效率。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以降低“案—件比”为关键,优化本院考核指标体系,将实质化解理念贯穿司法审判各环节,提高审限内结案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指标的权重,督促法官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深化质效提升机制。持续开展审判运行态势监测,每月形成分析报告在中层例会通报,指导上诉率高、服判息诉率低的部门找准症结、靶向整改。构建“全员管理”格局,将指标分解到业务庭室、审判团队和每名干警,定期通报质效、年底评比展示,层层传导压力。创新反向评价模式。制定《法官不适岗性评价办法》,从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四个方面设置反向指标,形成办案业绩负面清单。依据办法对办案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法官给予办案警示,3年内累计被警示3次的将被评价为不适岗,应退出法官员额,以考核树立导向,提升办案质量,推进案结事了。

四、推动效能转化,明规则树导向。以典型案例促进善治。通过“群众需求研判—普法精准供给”路径开展“定制式”普法,采取新闻发布、普法讲座、示范庭审等多种形式,围绕就业、养老、教育等热点问题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加强以案释法,通过“审理一案”促进“治理一片”。以社区和谐引领风尚。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压实诉源治理主体责任,引领带动街道、社区主动加强前端化解,提高社区调解成功率。通过在社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关口前移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等便民服务,助力社区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2篇:“可信消费”预防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工作法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石景山区坚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宝,创新建立了“可信消费”工作模式,有效预防了“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全区80%以上的预付式经营企业入驻平台,有效预防化解大量退费纠纷。

一、强化科技支撑,建立预付式消费智能化监管新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化协同监管新模式,解决预付消费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一是消费过程“透明化”。研发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向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端口。政府可调取企业即时交易数据、矛盾纠纷等信息,企业可对整个发卡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消费者可在小程序端查阅企业诚信、个人消费记录等。二是企业资质“可视化”。平台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对接,验证经营企业发卡资格,推行电子合同示范文本,防范无资质、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执法依据“数字化”。运用区块链可信存证产品——“至信链”,为平台提供全流程可信存证,消费者在平台完成签约、付款、消费、退款等全流程交易并进行电子存证,相关部门可调取存证数据开展行政执法。

二、强化金融保障,建立预付资金风险预警新体系。围绕预付资金无监管这一核心问题,创新推出全行业预付资金存管制度、保险险种和风险预警体系。一是创新全行业保证金制度强化监管。对预付式消费企业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根据行业风险等级对预付费余额的20%至40%作为保证金进行冻结管理。二是创新险种强化保障。推出“预付式消费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互联网险种,企业通过“一卡一保单”的形式为消费者预付费投保,最高可保障消费者预付资金余额50%的权益,对冲行业风险。三是创新预付资金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防范。围绕预付资金使用构建风控模型,及时感知企业发卡、资金异动等异常。推出预付消费“可信码”,以五种颜色码展现企业监管状态、风险等级,提高消费者选择辨识度。

三、强化诚信建设,建立预付消费共建共治新生态。通过“可信消费”正向激励,健全预付式消费信用体系。一是强化“可信消费”品牌宣传。开通涵盖部门、街道、企业的14个微信服务群和“400”服务热线,大力宣传“诚信企业”,把政府监管压力转化为企业塑造美誉度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可信消费”政策支持。建立诚信企业奖励机制,对诚信企业给予贷款扶持。建立诚信企业挂牌机制,由区平安办、区消协共同为入驻企业授牌。三是强化“可信消费”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等机制,对“卷款跑路”等企业及其高管人员实施市场禁入,限制继续经营。

四、强化法治思维,建立预付式消费纠纷化解新路径。充分发挥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构建多元共治消费维权格局。一是诉求全时响应。建立信访和“接诉即办”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对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消费者在监管平台反映的诉求全部纳入“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做到快速响应、限时办理。二是纠纷多元化解。打通区“石时解纷”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平台,充分调动行政、司法、社会等各类调解力量提供专业解纷服务,并可在线签署调解协议书,申请司法确认。三是依法分类办理。把预付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纠纷争议、消费维权、权利义务、平台管理责任、行政部门执法、犯罪线索移送等事项,做到预付消费纠纷化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3篇: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

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港云里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心城区内典型的老旧小区,楼栋分布“散”、社区规模“小”、人口密度“高”、房产权属“杂”、人居环境“乱”、公共配套“旧”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十分突出。社区紧盯“门内家庭纠纷发现难、院内邻里纠纷沟通难、楼内公共纠纷共识难”特点,坚持党建引领,动员广大群众,运用法治思维,优服务解难题,促改革强供给,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

一、聚焦“门内”,破解家庭纠纷发现难。实施“蔷薇工程”,建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党组织体系,在10个基础网格下细分67个微网格,通过派出所社区警务与网格深度融合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以“民生板凳”为抓手,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通过“聊闲篇、话家常”真实掌握“门内”情况,畅通信息流转机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纷、助困化难。了解关系紧张家庭等情况、加以疏导,三年来婚姻家庭类诉讼案件减少26%,切实维护了家庭和谐。

二、聚焦“楼内”,破解邻里纠纷沟通难。一是突出“司法能动”。做强社区法律工作室,组织公检法、律师、公证“三官一律一员”下沉社区,用法治方式为群众解纷“把脉问诊”,满足群众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二是强化“德法共治”。打造“张大姐”品牌调解室,发挥人民调解“软治理、解心结”优势,明法理、规良俗、化矛盾,实现“事心双解”。三是倡导“居民自治”。以“红色聚力”活动为载体推动社区“大党委”共建,建立“五老”人员社区调解队,用“民纷民解”方式拉进邻里距离。三年来社区矛盾纠纷警情下降32%,实现社区邻里守望和谐共治。

三、聚焦“院内”,破解公共纠纷共识难。一是用好“红色议事厅”。创新参与式协商新模式,建立由党组织、物业、居民代表等构成的“红色议事厅”,邀请居民“谈意见”,便利贴“征意见”,线上线下“填意见”,通过齐协商、促共识、解难题,圆满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小区停车难、飞线乱等难题。二是用实“三级吹哨报到”。为有效解决社区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建立“民吹居、居吹街、街吹区”三级吹哨报道机制,把“启动哨”放到居民手里,公示社区常规哨、紧急哨、重点哨问题清单,让“验收单”握在居民手中,将“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累计解决群众关注问题124件。三是用活“港云心语”。建立“港云心语”自下而上评价新模式,通过开展“我说您听—您说我想—我做您看”活动,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3000余人次参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民意直通车平台群众反映问题下降53%。

第4篇:诉源治理“三端共治”工作法

张家口市阳原县人民法院针对诸多诉讼源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等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能动司法、三端共治,实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

一、源头预防“抓前端”。一是主动排查隐患早处置。在全县14个乡镇分别组建政法委员牵头,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村干部等为成员的“纠纷隐患排查群”,群成员结合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梳理反馈,法官就相关法律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努力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二是精准开展普法求实效。在县域**号《*》开辟“法官说法”专栏,针对辖区多发性、类型化纠纷以案释法;以诉讼多发村(社区)为重点,开展巡回审判,切实做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根据案件态势分析开展靶向普法,提升群众遵法守法意识,全县万人成诉率呈明显下降态势。三是融合基层“三治”清诉源。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定期为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培训,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履行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助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司法建议作用,结合案件态势分析,及时向相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向乡镇发出“涉及工程承包时应签订权利义务详尽明晰合同”的司法建议后,截至目前此类案件未再发生。协助各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律观念,乡村大操大办红白事,彩礼、随礼相互攀比的陋习得到有效改观。通过进村入户调解婚姻家事纠纷,引导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源头减少诉讼。

二、非诉挺前“疏中端”。一是畅通“多层级”纠纷解决渠道。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指导意见》,紧紧依靠党委政法委,与乡镇、村(社区)携手共治,与县工会、工商联等6个重点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大格局。二是突出“智能化”在线解纷应用。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冀时调,特邀22名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员及2名退休法官、3名律师、28名人民调解员入驻,实现纠纷线上受理、分流、调解、跟踪、反馈“一站式”运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矛盾纠纷云化解。三是建立“接地气”便民解纷模式。以5个基层法庭为枢纽,向上对接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向下对接各村(社区),形成分层递进的纠纷化解模式。通过广泛张贴“码上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获得网络调解服务。坚持实行“三不到庭全到家”便民举措,即残疾人、行走不便的老人、偏远山区的当事人可以不到庭,由法官登门入户办案,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司法服务。

三、实质解纷“治末端”。一是做实诉中定分止争。坚持将调解工作贯穿司法审判全过程,其中对争议较大的案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分析、诉讼结果预判、调解建议等,引导当事人对案件形成理性预期,尽力促使当事人握手言和,实现定分止争。2023年案件调撤率达68%。二是做深诉后息诉服判。坚持判后主动回访工作机制,通过判后释法、释疑,提升案件服判息诉,同时督促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按期履行义务,实现矛盾彻底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截止2023年8月,上诉案件同比下降%。三是做优审执有效衔接。推行“立保调一体”,从立案开始,引导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尝试速裁团队“立审执一体”,破解因流程分割而产生的“就案办案、程序空转”等问题,用“一个流程”整体化、系统化、实质性解决“一起案件”,有效减轻群众诉累,切实提升执行质效。2023年,速裁团队利用3天时间批量审执结同一类金融案件36件,并全部履行完毕,受到当事人一致认可和好评。

第5篇:心理服务与纠纷化解“三结合”工作法

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心理服务与化解矛盾纠纷深度融合,在定分止争中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3年来,结合心理服务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占全部已化解矛盾纠纷总量的32%。

一、心理服务队伍与矛盾纠纷化解网络相结合。一是依托综治中心建平台。依托街道、社区综治中心(站)建立心理服务中心、“心灵驿站”,充分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试等心理健康服务,实现了心理服务平台与矛盾纠纷排查无缝衔接。二是建好专业队伍控源头。积极探索“政府+公益+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辖区医院心理专科医生、具有专业资质心理咨询师、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服务社工和热衷公益事业的心理服务志愿者等4支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科普宣传、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从源头上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三是丰富网格内涵拓功能。为网格员手持终端加装心理服务模块,通过网格员常态化走访摸排、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服务志愿者进驻网格微信群直接服务群众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不想说、不愿说的“思想疙瘩”,提前介入疏解情绪、消除戾气。

二、心理服务手段与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相结合。一是立足日常排查跟进心理服务。将心理健康筛查融入日常矛盾纠纷排查,线上开通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号和“海港基层治理”手机APP,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六进”活动,实现矛盾纠纷排查与心理健康筛查有机结合。二是聚焦重点强化心理疏导。对行为失常等人员的矛盾纠纷,结合矛盾性质、化解难易、累积程度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全方位分析评估,明确专人包联负责,明确化解责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全程介入,面对面帮助化解不良情绪,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紧盯极端风险进行危机干预。将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纳入辖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心理专家现场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疏导、平复当事人应激反应,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3年来,成功处置数起轻生事件。

三、心理服务技巧与矛盾纠纷化解方法相结合。针对矛盾双方当事人心结难解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心症、抓心药”,实现“事心双解”。一是直陈建议“说情理”。针对邻里噪音、抢占车位、房屋漏水等邻里之间的纠纷,阐明纠纷起因和双方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防止矛盾激化、小事拖大。二是换位思考“讲和谐”。针对家庭婚恋、赡养老人、遗产继承等家庭内部的纠纷,通过释法明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争取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让矛盾化解多了“人情味”。三是迂回曲折“多接触”。针对劳动保障、金融债务、个人权益等事关经济问题的纠纷,通过多次与当事人见面沟通、耐心交流,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潜移默化促成和解。四是情绪调节“降温度”。针对打架斗殴、家庭暴力、轻生厌世等表现形态较为激烈的问题,采取引导、宣泄和释放方式,冷却当事人情绪,恢复健康平和心态,理智解决矛盾问题。五是激励引导“找突破”。针对征地拆迁、医疗纠纷等疑难复杂纠纷,心理服务与综治、公安、司法、妇联、民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对当事人行为予以激励引导,破解深层次心理症结,找到共同权益平衡点,促进矛盾妥善化解。

第6篇:“管、评、调”化解物业纠纷工作法

东街街道是潞州区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大、住宅小区多,物业管理方面的矛盾纠纷较为突出。近年来,东街街道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各方力量,探索出一条“共同管+公开评+专业调”的物业矛盾纠纷化解新途径,在全区推广后,矛盾纠纷得到妥善预防和化解,群众投诉回复满意率达98%。

一、物业行业“共同管”。一是组建物业管理专门机构,解决“谁来管”的问题。过去,物业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市级层面,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下放19项物业管理权限,决策区一级成立物管中心,街镇一级成立物业服务中心,社区一级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中心,建章立制三级联动“共同管”。同时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行动,对私搭乱建、乱收费、卫生脏乱差、安全隐患等引发的投诉纠纷进行联合调处,形成了调处与执法的无缝对接。二是成立物业管理行业党委,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在全区199家物业服务企业中建立党组织65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34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物业管理行业党委;由30家物业企业党组织发起,成立了“潞州区物业协会”,开展了“红色物业星级评定”;在全区网格党群服务站、小区党支部中,由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小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兼任物业企业党组织成员,物业企业党员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三是通过市场招标物业企业,解决“管不好”的问题。对无主管单位、无物业服务、无人防技防的“三无”小区,第一步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或“微改造”。第二步让优秀物业企业采取“1+N”捆绑招标模式接管。第三步鼓励接管企业开发小区闲置资源、多元经营增收。通过“三步走”,投诉和矛盾明显减少,实现了“无人管”到“有人接”再到“管得好”的根本转变。

二、物业服务“公开评”。一是建立“心情驿站”让群众遇到物业问题不犯难。在区物管中心和有条件的街镇建立物业投诉“心情驿站”。按照“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件必回、有难必解、有诉必办”的“五必”投诉受理机制,不推不拖不躲,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二是设立“网上超市”让居民群众自己选物业。在区物管中心设立物业服务“网上超市”,搭建了业委会(物管会)和物业企业供需选择平台。通过考评,全区筛选出37家物业企业进入“超市”名单。目前,已有92个居民小区通过平台选聘了自己心仪的物业企业。三是设置“红黑榜”让群众对物业服务有话语权。将群众评价好、信誉度高的物业企业纳入“红名单”,将物业服务差、居民投诉多的物业企业纳入“黑名单”,并进行“红黑名单”动态管理,季度出台“红黑榜”,媒体公布、奖优罚劣,倒逼物业企业提高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

三、物业纠纷“专业调”。一是民主协商“专项议”。充分利用“党群服务站”,大力推行网格党支部、物业企业、业委会(物管会)、社会组织、居民代表为基础的“五方会谈”协商机制,围绕物业管理、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等开展专项议事,研究解决小区问题。二是接诉即办“专人办”。向社会公布区街社三级物业管理投诉电话,对网格员排查、12345热线、信访、网投、走访等反映的问题,实行“物管中心主办、街社承办、难题会诊”的接诉即办机制,三级物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物业企业、小区网格、居民家中解决问题。三是部门联动“专业调”。区委政法委牵头,整合公安、法院、司法、信访、仲裁、律所等部门力量,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在区物管中心成立物业多元解纷工作站和物业调解委员会,引进专业调解员,提升了物业领域调解水平。充分发挥“法官工作室”作用,开设临时法庭,加强“诉调对接”,推动物业矛盾诉源治理。

第7篇:“赵树理调解”工作法

近年来,嘉峰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调解优先的理念,深入挖掘赵树理调解文化理念,提炼了“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准确判断当事人“四理六象”不同特点,开展“五先五后”循序渐进调解,“三环七步”步步紧扣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就地解决”向“深耕善治”的调解路径。该镇连续多年无较大案事件,所在的沁水县连续11年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一、区分“四理六象”个性,因材施教调解。嘉峰派出所利用本土现代名人在百姓中的影响,从赵树理由赵树礼改名而来,引导广大群众既要“树礼”,更要“树理”,追求讲道理、重法理。把赵树理的文学艺术回归生活,从中归纳出四类性格当事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调解工作。对“较真认死理”的,引导其换位思考,改变当事人不知变通、爱钻牛角尖的态度;对“无理搅三分”的,当面阐明法理,改变当事人自知没理、却不让步的侥幸心态;对“得理不饶人”的,运用乡情亲情观念,促其认可同乡情谊,不再寸步不让;对“说理不走理”的,教育其诚信立足的道理和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改变当事人道理通透、却不执行情况。从赵树理文学作品《三里湾》中,提炼出“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能不够”“小反倒”“糊涂涂”六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人物。在调解工作中,进一步因材施教,让当事人在无形中渐渐领悟、对号入座,达到矛盾化解的应有效果。

二、采取“五先五后”办法,循序渐进调解。“先看戏后说事”,组织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先观看普法宣传视频、典型案例、案卷等,用真实可信的案例、判例给当事人普法、释法,再坐下来调解说事。“先算账后了事”,给双方当事人分别算名誉账、经济账、时间帐等,想方设法扭转当事人认死理、算小账的心态。“先消气后说理”,针对双方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正在气头上的一类纠纷,调解人员先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缓解当事人情绪,让其气消心顺。“先把脉后治病”,针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偏听偏信,有失公允,谨慎表态,理清事情原委,把脉会诊后对症下药。“先戴帽后和好”,肯定优点、表扬长处,对得理不饶人的当事人,适度表扬肯定,引导其宽宏大度、礼让三分。通过创新提升赵树理调解艺术,使矛盾纠纷调解进行得更顺畅、更有效。

三、创新“三环七步”流程,多元参与调解。该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共同提炼形成“三环七步”调解工作流程,即调解前环节(广辟来源、受理流转)、调解中环节(谈话调查、分析会诊、多元化解)、调解后(结案分流和深化治理)。调解前,主动发现矛盾。通过“两会一队”、党员干部、专兼职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广泛发现矛盾纠纷隐患,按照各自对应的上级部门来分类归口处理,主动发现、科学分流。调解中,多方把脉会诊。先由基层组织、网格员田间地头谈话调查找准症结,再由以乡镇政法委员牵头,“三长”(镇人民法庭庭长、派出所长、司法所长)为核心力量、妇联、民政、治保会、网格员等组成的“3+N”联席会商小组共同把脉问诊,通过联动联调、优势互补进行多元化解。调解后,追踪溯源治理。立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三个层面,以案会商、以案溯源,对调解后的矛盾,站在群众角度认真分析纠纷产生原因,镇政法委员牵头,“三长”定期分别走访,综合网格员排查上报的日常信息,针对性上门教育,确保矛盾不反弹。今年以来,全镇较大矛盾纠纷全部化解到位。

第8篇:预防化解老旧小区矛盾纠纷工作法

作为老旧城镇社区,清泉街社区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房屋陈旧引发纠纷、弱势群体各类需求引发的纠纷等方面。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主动作为、依法作为,把关注、关心、关怀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过程,引导推动群众自治化解矛盾,为老旧城镇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一、党建引领强工作体系。将党建网格、综治网格、服务网格、自治网格进行“四网融合,一体化推进”,社区共划分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1名党建网格员。组建“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将党组织服务力量覆盖延伸到居民群众身边、家门口,实现党组织建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服务供给在网格、资源投放在网格。

二、服务群众消问题隐患。问清大事小清。创新建立“荷香唠嗑室”“好邻居议事厅”等矛盾化解阵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红石榴凉亭等场所和居民“唠嗑”“拉家常”,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形成“了解需求、跟进落实、反馈结果、成效追踪”的主动解决问题“全链条”。社区定期召集楼栋长、单元长、物业公司、业主以及驻区单位代表参加联席会议,商议解决居民关心的水电、供暖、物业、老旧小区改造等实际问题,做到应民心、会民意、解民忧,把居民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得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协同帮扶解困。主动协调各类职能部门30多个,邀请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为群众提供心理服务,协调红十字会、残联对困难残疾人提供“一对一”帮扶,协调供热公司和供电局为生活困难居民减免费用,协调环卫局、辖区食品公司和建筑公司优先录用社区下岗失业人员。

三、多方联动促依法化解。健全化解机制。社区成立“三调联动”矛盾化解党建联合体,健全分级办理、限时办结答复机制。针对各类矛盾纠纷,能当时解决的社区网格员就地办、便民大厅面对面办、法务室联合办,不能当时解决的社区党委专人盯办、职能部门联动办、联席会议协商办,难以解决的上报街道由政法委员包抓办、成立专班集中办。用好法治资源。社区2007年12月成立社区法务室,会同街道下沉力量、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及时化解接诉即办案件、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突出宣传培训。建立官方抖音账号发布法务室宣传小视频,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居民遇事找法、知法用法。以社区书记命名的“武荷香工作室”成为玉泉区纠纷化解实训基地,区委定期组织矛盾纠纷化解相关人员进行轮训及实践。

第9篇:邻里纠纷“精准排、联动调、例会商”工作法

巴达尔胡镇位于扎赉特旗中北部,总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5个嘎查(村),有7个民族,万人口,因生产生活引发的邻里矛盾易发。该镇按照“党政齐抓、上下联动,依靠群众、全员参与,强化防控、源头治理”的原则,以化解邻里纠纷为切入点,探索具有边疆地区特色的解纷路径。

一、“四排”融合,纠纷隐患早发现。立足邻里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防范在先”,全面抓好“排查”基础性工作。加强“日常排查”,广泛发动群众,以艾里屯为单位建立治安巡逻、理性饮酒劝导、心理疏导队伍,协助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日常走访,注意发现生活琐事、宅基地界线争议、建筑遮光、排水排污、噪音扰民、养殖粪污异味、土地草牧场边界纠纷、相邻地块农药误喷或庄稼误收、牛羊越界“溜茬”等邻里纠纷问题,及时上报研判,及时介入化解。开展“集中排查”,结合干部结对包户、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活动,组织干部与居民群众结对认亲,每月第二周与嘎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网格员、社区工作者集中入户,“全覆盖”排查矛盾纠纷。组织“重点排查”,对红白喜事点、群众集体活动区域、农村牧区住房或棚圈施工现场、农业生产现场等易产生邻里纠纷区域,分时段针对性排查。实施“比对排查”,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及执法单位、群团组织将“条”上执法办案和工作中发现的纠纷隐患通过月例会、微信群向“块”上嘎查通报,同镇村排查结果“经纬交叉、数据比对”,更好地发现隐患。

二、“两调”联动,矛盾化解提质效。坚持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多方联动、聚力攻坚,切实提高邻里纠纷化解率。一般问题联动调,组建集调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镇调解中心,整合辖区政法、行政和嘎查村(社区)等资源,组成45人的调解工作专家库,随时根据群众需要,安排专家进村入户,现场调解;现场难以解决的请到镇中心联动化解。疑难问题专班调,针对疑难复杂的邻里矛盾,组建由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站办所和法律顾问等行业领域专业人员构成的巡回调解专班,采取“一起纠纷、一班人马、一套措施”的方式,集中力量攻坚“清零”。

三、定期例会,统筹协调聚合力。按照“信息共享、问题共治”思路,建立镇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例会”制度。坚持党委统筹,每月下旬,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牵头,召集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及信访、民政等站办负责人和嘎查村治保主任举行例会,重点研究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会上嘎查村重点汇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同时通报旗镇两级政法单位、执法部门、群团组织反馈工作中发现的纠纷隐患,进行比对分析,完善排查台账,并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会商,制定化解措施,部署下步工作。坚持跟踪问效,镇平安办围绕月例会安排部署事项,建立工作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组织相关责任单位“领题落实”,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联各嘎查村,深入一线带头认领疑难纠纷,亲自推动化解,确保邻里纠纷化解“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第10篇:“雷锋·红”党员参与化解邻里纠纷工作法

2013年,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在24栋居民楼各挑选一名骨干党员家庭成立党员代办站,及时受理、全程承办群众的物品代买、水电代缴、参保代办等需求,成为“八小时外的社区工作站”,深受群众认可;10年来,党员代办站逐步拓展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服务,累计解决居民纠纷2万余件,85%以上社区居民得到过服务。

一、发挥贴心优势,化解邻里小事。通过长期服务,党员代办员成为群众贴心人。居民之间有了纠纷,都愿意与代办员唠唠,代办站成为纠纷小事的“化解站”。一是发挥区位优势,第一时间发现。充分发挥代办站贴近群众的区位优势,将其作为邻里矛盾发现的“雷达站”。在一站一党员代办员的基础上,推动支部委员、在职党员、网格员、网格信息员“四员入站”,坚持每日检查2次楼院,确保发生矛盾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排查预警。二是发挥服务优势,实现事心双解。代办站将发生邻里纠纷的居民作为关注重点,用真心换得理解、化解纠纷。三是发挥机制优势,确保定纷止争。将服务事项分为9个方面、19大类、67个项目,对应细化服务标准和办理时限,全流程动态跟踪问效。对于矛盾纠纷类事项,社区与代办员联合回访,关注事态后期进展,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坚决防止矛盾反弹升级。

二、政法力量参与,化解复杂纠纷。将代办服务与市委政法委在全市广泛开展政法干部常态化下基层工作有机结合,将代办站建成居民身边的“法律服务站”。一是解疑难纠纷。充分发挥政法力量优势作用,作为党员代办站化解专业矛盾的“坚强后盾”。一起涉物业、供暖、供水等多方主体的老楼渗水纠纷,调解时间长达一年,责任始终界定不清。区法院组织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同步入驻,先后在社区开庭15次,代办员一一协调相关群众参与听审,最终通过引入相关判例释理说法,将之妥善化解。二是优法律服务。市委政法委牵头组建“14个事权单位专家库”,按需精准选才,推动优质司法服务深入社区楼院。结合社区困难居民多、老龄家庭多实际,根据代办员意见,精准识别困难群体,开通法援绿色通道,优先受理指派,缩短审查时间。三是强法治宣传。组织社区民警和人民调解员每月5日到社区法治文化广场角开展“以案说法”主题宣讲,代办员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提升了宣传效果,源头预防邻里纠纷产生。

三、汇聚多元资源,化解群体矛盾。探索推行“雷字号单位大联盟”社区共驻共建运行机制,借助“雷锋式代办员朋友圈”功能作用,持续吸纳资源力量,化解群体矛盾纠纷。一是激发社区居民活力。统筹考量物业和党员代办站的分布情况,利用物业公司场地,成立“雷锋·红”物业代办站,搭建居民议事平台。每月召开物业管理联席会,定期召开居民协商会、业主恳谈会,同商共议意见分歧,内部化解矛盾纠纷。二是吸引社会组织助力。社区联合社会组织、规模性志愿服务队,连续8年举办“雷锋文化节”,在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把外部资源转化为内部力量。如针对养犬群体与非养犬群体间矛盾增多的现象,市青益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动服务指导,为养犬居民统一配发牵引绳,并设置15个粪便固定收集点位,代办员、志愿者轮流值勤宣传引导。三是整合社会单位参与。社区代办总站每日梳理24个代办站上报情况,对反映频次多、涉及群体多、社会风险大的突出问题,由街道、相关社会单位、社区、代办站“四联”介入,合力推动解决。2021年社区通过分析发现暖气管线跑冒滴漏成为邻里纠纷的主要诱因。为此,社区积极与供暖公司沟通,将原计划2022年启动的老旧小区水气改造项目提前启动,有效预防了矛盾纠纷产生。

第11篇:“社企联动”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解纷工作法

千山水泥社区是依托原国有千山水泥厂形成的居民区,近70%的居民是水泥厂职工或家属,因企业改制等原因,遗留大量矛盾纠纷。面对这些问题,社区探索出一条“社企联动”矛盾化解新途径,2021年以来,实现历史遗留问题全化解和重大复杂矛盾纠纷零新增。

一、延伸服务,化解补助费发放纠纷。企业改制后,补助费发放成了企业和职工的首要难题,因发放不及时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对此,社区主动架起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连心桥”,源头化解纠纷。一是代发补助。由于失业人员底数不清、流动性大,生活补助费发放成为企业“老大难”问题。社区主动为企业建立生活在本社区类的失业与退休人员工资台账,代制“企业统筹外工资表”,为企业代发补助。二是动态更新。为解决人员情况不明、代领冒领问题,社区创新建立企业职工、家属双向多维动态信息库,社区内企业退休职工、遗属全部管理在册,并坚持对困难职工、退休老龄职工开展“月月随访”生存认证。三是对接互联。为解决企业与社区相对割裂问题,建立企业专属网格与社区基础网格“双格融合、双员共管”机制,及时互通信息。社区网格员巡查发现张某等人因遗属费没有按时上调,立即与企业网格员联系,协调企业调整基数,补发到位,将这一纠纷化解在“冒烟”状态。

二、社企携手,化解再就业纠纷。企业改制后,失业人员生活拮据且就业困难,引发矛盾纠纷。对此,社企双向发力,坚持化解矛盾和源头预防共同推进,实现信任重建。一是多元解纷。实行“社企+警务”,成立“社企警务调解室”,不少历史遗留问题由社区、企业、民警联合化解。实行“社企+律师”,组成“社企律师服务队”,为失业人员做免费法律咨询。实行“社企+心理服务”,引入心理健康志愿者对失业人员做专门心理疏导。二是安排出路。企业设立“社企帮扶基金”,为失业人员提供帮扶资金,社区开设“社企超市”提供“公益岗位”。成立“社企培训讲堂”,开展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难问题,实现“长效化解、社会稳定”。三是保障到位。社企联合成立“社企幼儿园”,接收原企业幼儿园儿童;社区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帮助失业人员子女解决入学难题,实现机制保障、联合兜底。

三、完善机制,化解改制次生纠纷。企业改制后,居住配套设施由“企业管”到“无人管”,加之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群众有所怨言,因此诱发的物业管理等次生矛盾多发频发。对此,社企共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激活居民内生动力,共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一是自治纾解矛盾。成立自治队伍,化解社区物业等一般纠纷。面对企业转制后楼宇无人维修的问题,社区号召党员干部成立“社企物业队”,企业为居民免费维修、疏通上下水管道,实现环境改善,矛盾减少。成立“社企文艺队”,社区请居民、搞排练,企业买乐器、修广场,营造和谐氛围。二是议事凝聚共识。成立“社企议事会”,居民主导,社区和企业参与,共商社区重大事项和疑难复杂纠纷。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中,议事会多次组织企业职工、居民代表商议研究,决议由企业职工带头拆,企业帮助居民拆,社区监理小区改造,有效预防化解了矛盾纠纷。三是社企协商共赢。社区和企业相邻,企业发展中难免会和社区有所利益冲突。由居民代表、网格员和企业在职党员联合组成了“襄解纷”调解队,三方合力寻求最佳利益平衡点,化解涉企纠纷。2020年,一些居民反映企业生产线升级改造环保问题,调解队员在逐户了解诉求后,积极协调企业新建隔音墙、除尘设施,最终企业顺利完成改造。

48 2675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