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实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实用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从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看产业转移问题1

一、民工荒现象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问题近年来日渐突出。1月19日,东莞市市长刘志庚在该市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上透露,该市目前缺工30万人。缺工引发了恶性竞争,同类工厂之间“挖墙角”的现象流行,这意味着:

(一)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吸引力下降

在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二)国内其他地区的吸引力增强

进入21世纪,国内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广东一枝独秀,长三角、环渤海、浙江、山东等地区的经济也快速发展,民工流动方向多元化。

(三)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

尽管一些企业在为吸引民工费尽心力,除非提高工资水平,否则“民工荒”难以真正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趋势。

(四)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削弱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缺工意味着产能不足,而固定支出却不会减少,两相抵扣,最后的收益和竞争力将大幅度降低。

(五)一些企业已经酝酿外迁

有一些企业已经陆续迁移到了中部的湖南和江西。如广东东莞一家鞋厂迁到湖南郴州之后,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东莞低50元至100元,当地的厂房租金水平也仅相当于东莞的三分之一。

(六)“民工荒”的出现预示着国内产业转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民工荒”持续发展将提高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在“民工荒”发生的同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浙江等地土地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成本落差为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提供了动力。

二、以前国内产业没有大规模向内地转移的原因

产业转移不仅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生,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发生。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在成本推动下发生的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活动。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其发生的前提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禀赋差异。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

亚太地区的国际产业转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表现的非常典型。首先是日本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然后又转移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似乎扎了根,还没有看到发生大规模国际转移的迹象,尽管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眼巴巴地等待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即使在国内,一些内陆省份等待产业转移也等得花儿都谢了。如江西和安徽期待融入长三角,而湖南期待加盟珠三角,但十余年的感觉是“不带你玩儿”。究其原因,国内产业转移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民工可以自由流动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几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二十余年来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城乡收入水平的巨大落差始终维持着农民工走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压低了劳动力成本,使得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

(二)“二元化”户籍政策使得沿海地区使用农民工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虽然农民工的身份角色和职业角色长期分离,但其福利待遇是取决于身份角色,长期以来,沿海地区在使用农民工的过程中不用负担失业、养老等各种福利待遇,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力成本。

(三)沿海地区相对广阔的土地制约了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由点到面,快速扩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了“亚洲四小龙”经济体所遇到的那种土地面积狭小而造成的土地成本急剧上升的局面。

(四)国家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国家对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沿海地区在拥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基础上,还获得了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对吸引外来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内陆省份的相对劣势

相对于沿海地区,内陆省区的劣势体现在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和经济法律环境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落后、政策法律环境不规范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增加了产业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只有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使得企业在内陆地区增加的交通成本小于在沿海地区增加的劳动力土和地成本时,产业转移才会大规模发生。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民工源源不断流向沿海地区,或者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伴随身份和福利待遇的改变,并且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倾斜,那么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综合成本早就会有大幅度的上升,那么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早就开始向内地转移了。

三、国内产业转移的前景分析

面对“民工荒”为表象和起点的产业转移,沿海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内陆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以及中央政府都要未雨绸缪,顺应这个潮流,使这个过程顺利有序地发生,总体上看,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会想尽办法维持其低成本优势,尽量避免本地企业大规模迁离。这些努力在短期内应该是有效的,但长期趋势还是会发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或者低成本的国外迁移。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会及早谋划,综合权衡,早日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内部省区踩点落户,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发达地区的政府也需要认识到每个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本地区的企业将具有走出去的能力和必要,同时本地区的产业也应该考虑升级换代了,只有产业高级化和优化才会更有出路,没有必要死死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放。从发达地区的条件看,由于有了长期的资本积累,也具有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把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的服务业将会更有前途,同时对内陆省区也是某种形势的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调整和发展经验。

对于内陆省份,特别是广大中部地区,也需要重视这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内陆地区需要加强本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健全本地区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办公的效率。土地和工资水平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水平适当确定,不要盲目攀比沿海发达地区,必要时可以对土地和工资水平实行相应的控制,否则将丧失低成本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可能直接跳过这些地区到国内更加内陆的省区落户,或者直接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其他国家。同时,也不要对这次产业转移寄托太高的期望,产业转移而来的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资本含量比较低,但对增加本地区就业比较有用。各个内陆省区还是需要重视培育本省区的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和企业内迁现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央政府要因势利导,鼓励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扩散,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中西部省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另外一方面要统一利用外资等方面的政策,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应该逐步取消了,尤其要避免国家出台政策继续强化东部的优势地位。此外,国家应该关注东部地区民工的生存状况,打击任意加班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血汗工厂”;努力完善各种社保福利待遇,改善民工生活状况;必要的时候通过立法赋予民工一种权利,即在当地打工时间超过规定年限的民工有权利要求成为当地的市民,当地政府不得拒绝,也不得给予歧视待遇。回顾国家对农民、发达地区企业对农民工的长期超额榨取,也该到了适当反哺和回馈的时候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应该始终只是一句口号。

总之,国内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意义,产业转移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充分重视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2

[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然而2009年6月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 经济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不仅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需求上升时导致“民工荒”现象。要应对“民工荒”,珠三角必须实现从依靠低廉劳动力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关键词] 民工荒 原因 对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有的企业减产、停产,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受此影响,在珠江三角洲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大规模返乡。据统计,2008年返乡的农民工多达2,000万人。然而2009年6月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令人意想不到的“民工荒”现象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据报道,深圳市2009年4月用工缺口万人,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东莞市劳动局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东莞市人才市场需求率一直上升。7月份起,珠海的订单增加导致用人剧增而劳动力供给不足。“民工荒”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本文试图解释此番“民工荒”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珠三角出现“民工荒”的原因

1.生活成本上涨,令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更低,农民工经过理性衡量后做出选择。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属于买方市场,且农民工普遍素质不高,因此农民工劳动力的价格低廉,农民工工资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份来自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月平均工资为1156元。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5月27日《200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其中有较大篇幅提到对东莞农民工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月工资收入集中在1000~1500元之间,而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虽说农民工工资高于务农收入,但是农民工是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条件下劳动获得工资的。据深圳的一项调查,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平均在11个小时以上。据珠三角地区劳动部门调查,在生产旺季,农民工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将近12个小时。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差,相当一部分具有高温、高风险、高污染的特点,且缺乏劳动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费用日益高涨。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居民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其中食品价格也呈上升趋势。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生活成本达到每月500元左右,占去他们工资的大半部分。与此相比,农民工工资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增长。其上升幅度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1995年到2004年,深圳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2276增加到30413,增长%,而珠三角农民工平均工资只增加了68元。对于日益增高的生活成本来说,农民工的工资实在是少得可怜。

与此同时,国家的惠农政策,如税收减免、粮食补贴、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有可能使务农收入有小的上升。更重要的是,珠三角之外地区的务工机会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 随着农村的逐渐城镇化,许多地区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发展,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的机会;农民工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回乡创业的也明显增多;部分出口型企业逐渐向内销型转移,可吸纳一部分农民工就业。另外,有学者曾经对农民工金融危机返乡后的就业情况作过调查。杨华、刘芝艳通过对贵州湄潭农村返乡农民工和农村社会的实地调查, 发现返乡农民工在农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除了务农和操持家务、看管孩子外,还去附近建筑工地打工或自家修建房子。目前,全国各地农村都在兴起一股建房热潮。建房子和装修房子使返乡农民工能够就近就业,使他们基本上能够赚得到钱。而且,为拉动内需的四万亿投资中,基础设施、铁路等大规模建设、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就占去大半。这需要大量工人以及拉动内需所带来第三产业的需求必然会增强对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的用工需求。

经济人理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认为,以物易物交换的动力来自自利,经济人是自利的。显然,农民工也是经济人,理性人,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动机。作为理性人的农民工经过衡量,部分人选择离开珠三角,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农民工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劳动力的逐利性决定了农民工劳动力的提供方向和数量。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减少,而经济回暖使劳动力需求上升,结果出现“民工荒”现象。

2.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是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无法适应岗位的需要,但其又不愿意接受低要求、收入低的工作。实际上所缺的是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师,而不缺普通劳动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4年10月《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对全国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吕小燕、杨文选认为,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造成了用工的结构性失衡。缺少工人是因为“知识断裂”,是“结构荒”。也就是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企业缺乏掌握一定技能的技工和管理人才。

3.金融危机后,打工决策的时滞性。

由于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民工对于就业概率的预期,即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预期是大大下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传播,农民工对于就业概率的预期会提高,但是信息不对称使农民工从观望到做出到珠三角打工的决策总是带有一定的时滞性。

二、对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上文的分析表明: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它的背后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珠三角地区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低廉劳动力”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急需改变,产业结构急需优化升级。具体对策有:

1. 加快转变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为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

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避免。企业的发展面临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狭小的发展瓶颈。“民工荒”现象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因此,企业应从自身利益出发,好好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应该加强科研开发,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重视人力资源上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紧跟客户需求开发更多的产品,扩大市场。同时,要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劳动条件、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逐渐实现依靠技术进步增长的转变。

2. 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劳动力低廉、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

如果区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超过了一定界限,将会迫使一些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转移,引起它们进行战略投向的调整。因此,政府部门应当从优化珠三角产业结构、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适时推动企业的技术更新及管理升级。对于那些不具备结构提升条件的企业,应该指导他们转移到广东省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到劳动力较低廉的中西部地区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3. 政策制度方面的完善

“民工荒”现象还反映出缺乏技术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在相关的政策制度工作方面予以改进: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企业和中介机构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地方政府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和加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参考文献:

[1]珠三角局部再现“民工荒”用工需求增大。 2009-5-29

[3]《200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广州日报。 2009-05-29

[4] 邹新树著: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北京:群言出版社。

[5] 同[4] 183

[6] 杨华 刘芝艳:农村吸纳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机制―对返乡农民工的一项调查[J].东岳论丛。2009,(7)

[7] 王微:经济人理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寻[D]:[硕士研究生].贵阳:贵州大学,2007

[8]吕小燕 杨文选。“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1)

[9] 杨丽青:“民工荒”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改革。2005,(2)

[10] 赫晓云:“民工荒”现象与产业结构提升[J].新东方。2004,(11)

[11] 耿建泽:“民工荒”: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透视“民工荒”现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2篇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珠三角民工荒。

48 786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