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范例优选3篇
第1篇:科学把握三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必须科学把握三组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把握好“上”与“下”的有机统一,筑牢发展的基石。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只有与党中央时刻保持同频共振,并且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才能保证发展的方向不偏、力度不减。要吃透上级政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背景、发展措施、具体要求,确保准确领会党中央决策意图,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要立足基层实际。在吃透上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领域实际情况,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工作举措细化、具体化,确保最终效果符合政策初衷,做到行动上因地制宜。
把握好“快”与“慢”的动态平衡,添注发展的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意味着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所以既要有只争朝夕的速度,又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要立行立做。对重点领域风险挑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要紧抓快办,抢占发展先机,抓住高质量发展黄金期,以拼搏的姿态快速落实。要久久为功。对于需要长期持续发力的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制定长期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不懈做好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计。
把握好“立”与“破”的相辅相成,掌握发展的方法。“立”与“破”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关系,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先立后破”的科学方法论,要学会运用“先立后破”来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方式转变、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出现的难题。要立得脚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新动能见实效。要破的科学。等待发展条件具备和时机成熟才能“破”,不能盲目超前和消极滞后,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阵痛压力和下行风险。落实好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坚持目标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2篇: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人才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依靠创新驱动、人才驱动;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关键在于打造引进人才、孕育人才、用好人才的外部环境,以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人才选用的包容度、人才服务的贴心度,多维引才育才用才。坚持依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不断加速生产力向高科技、高能效、高质量的形态蜕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创造力。
厚植平台资源优势,垒砌产业引才“黄金台”。良禽择木而栖,“巢暖”才有“凤来”。要健全更大力度更有效率的人才引进机制,依托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尖端企业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激发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虹吸效应,为人才破难创新找到大舞台。支持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不断追求提升研发能力和加速成果转化的体系机制最优解,通过机制改革向人才群体放权赋能,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空间,激发更多创新活力。建强人才服务阵地,聚焦其工作生活难题,提前谋划,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办其所需,在岗位设置、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用高礼遇、大诚意服务人才,以口碑形成以才引才效应,不断增强人才对本地区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通实践育才“源头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人口大国,更要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用好学校研究所、企业实验室等重点平台,打通校地企合作,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加深培育人才的专业性。要多方面综合育才,不单纯追求高学历、高学位的学者型人才,同时也要重视专业型、专精式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加深人才队伍的深度与梯度。要结合实际企业需求,发挥企业主体导向作用,多维度“量身定制”育才课程、育才方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最优人才解。
聚焦产才融合转换,守牢创新用才“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时把前沿的科技应用到具体的产业链上,推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迅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关键领域,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攻关,在重大领域实现人才和产业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为建设人才强国、产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加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瞄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兴发展方向,转变企业思维,引导走出“买技术比引人才更划算”的认识误区,为人才拓展更多就业创新的空间平台,激发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用才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3篇:以“智”提“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用心“筑巢”,靶向定位精准“引”。坚持把政策作为推动人才汇聚的“引擎”,以“求贤若渴”的诚意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人才回乡创业项目资助、安居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构筑区域性政策引才的比较优势,深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沃土。要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导向性围绕某一类新兴未来产业,积极搭建“人才+项目+团队+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将专家人才“朋友圈”转变成为“招聘主会场”,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推动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要推进政企校联动,合力招才。聚焦企业用工难、人才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创新开展“送考上门”“直播带人带岗”等送岗招聘活动,助力企业更加精准招引人才。
走心“拓巢”,因材施教精细“育”。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政校企”联合育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对口人才。政府部门要立足“顶层策划、系统谋划、多元培育、供需匹配”原则,牵头推动辖内重点企业与重点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建立起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实行“菜单式”教学、“订单式”培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高等院校要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优化学科设置和培养计划,拓宽校地合作广度,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协同发展。企业要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外引内培”,通过学历履历、MBTI人格测试等绘制人才画像、全方位评估人才特质,并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分门别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技能培训、基层锻炼、轮岗交流等积蓄成长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和释放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能。
潜心“固巢”,人岗匹配精确“用”。为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最终要落实到“用才”上来。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不拘一格”之度把人才放到最为合适的岗位,让人才与岗位“深度契合”。要围绕中心工作、项目带动等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发挥人才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推动科技成果加快从“书架”走向“货架”。要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容错纠错免责力度,打破“论资排辈”禁锢,强调干部“能”和“绩”,将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通过收益与绩效、保障挂钩,激发人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