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谈文化自信论文范例【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1500字]谈文化自信论文范例【优秀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1

[摘 要] 玉雕是表达时代特性、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在这个提倡“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身为玉雕家,要梳理、传承中华民族古老的玉雕文化,从自身做起,积极创新,让玉雕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

[关键词]玉雕;传承;创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 J323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19)12-015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红云.坚持文化自信,传承玉雕艺术[J].天工,2019(12):152-153.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古老文明,玉雕的历史是中华文明中一条贯穿始终的艺术脉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代积淀,玉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随着新工具、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与运用,如今的中国玉雕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挑战。

一、玉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切事物都需要在继承中发展、进步,作为古老文化的玉雕,更是如此。在玉雕创作中,首先要明确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承前启后。首先,要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和雕刻工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和发扬。玉雕的传承与创新,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工艺是玉雕的基础,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对工艺技术的把握具有基础性意义。玉雕艺术的发展与工艺、技术、工具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承中,应该特别注意技术的演变带来的影响以及玉雕师与技术、工具的关系。由于玉石质地坚硬,在传统雕刻过程中,离不开高强度的工作、高硬度的工具;另一方面,高超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玉雕工艺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合金钻头、刀具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电脑雕刻、激光等技术的运用,使玉雕的精细程度大大提升。同时,电脑雕刻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雕刻速度,这都是技术创新为玉雕行业带来的利好因素。

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玉雕的整体质量、水平、创意却大多不如古代的作品,诚然,技术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惰性,批量化的生产使玉雕市场变得浮躁。身为玉雕工作者,应该在继承传统玉雕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技术的发展,更好地进行创新,让技术为我所用,而不是成为技术的奴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更大价值。

(二)内容与形式的变革

玉雕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于玉雕作品而言,在内容与形式上更注重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具体而言,玉雕作品像一部书籍,内涵丰富的作品能够引发观赏者的思考和共鸣。因此,作为设计师,要注重对趣味的塑造和发掘,这是作品的“内容”。内容的呈现离不开丰富的形式,表现为美观、大气、雕工精湛的外部形象。要想表里如一,有很多技巧可以遵循,例如,设计师可以选择一些色彩和造型都较巧妙的原石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材料的整体特征,充分利用原石的纹理、颜色、质地等要素,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结合自己的思考,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让观赏者眼前一亮。由此看来,雕刻并不意味着大刀阔斧地改变材料,而要从材料本身入手,发掘其天然价值,打造意境之美。

(三)对设计的思考

玉雕设计中可以运用的题材十分广泛,一般可以分为民间传说类型、历史人文类型、宗教以及山水花鸟等类型。然而,题材虽广,但却不是事事可成玉雕。玉雕设计中所用到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是人文精神或美学象征的具体呈现,通常借助谐音、比喻、象征等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传统玉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变化,对待这些设计元素,我们要做到批判地继承,一切都要以实事求是、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而不能盲目复制古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玉雕作品。

当今时代,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风格越来越独特,题材也突破了传统的范畴,吸纳了许多新鲜元素。例如,汽车、电灯、飞机等事物也成了玉雕题材,身为玉雕家,我们不应排斥,也不能盲目求变,只有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才能开拓更加宽广的现代玉雕设计道路,丰富玉雕文化的内涵,实现玉雕设计题材和内容的创新、突破。

二、传承、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为玉雕的传承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显著的问题。为促进玉雕的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问题必须被正视并妥善解决。

(一)玉雕设计遭遇人才瓶颈

玉雕是一项传统行业,也是一个老龄化十分严重的行业。如今,具备技艺功底、文化储备的玉雕艺术传承人,几乎都已年近高龄,眼力、体力的下降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受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玉雕工艺的学习过程漫长而辛苦,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信心,现代的年轻人普遍心浮气躁,难以在工艺领域坚持下去,急于速成,往往一事无成。另一方面,玉雕技艺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淀,积淀基本完成后,却很难在此基础上实现较大的飞跃,这是许多中青年传承者所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繁荣玉雕创作,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对此,应完善师徒传承和社会传承两种体系,完善行业制度,进行人才引进,完善从业人员考评机制,優胜劣汰,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原料与工艺的价值权衡问题

玉石原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千百年的开采,使得一些玉料濒临枯竭,物以稀为贵,所以涨价较快,再加上消费者的追捧和商家的炒作,和田玉、翡翠等名贵玉石价格水涨船高。在此背景下,行业内普遍重视产业原料价值,工艺水平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取得实质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玉器、收藏品市场也较为火热,由于入行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人员加入玉雕行业,行业内部鱼龙混杂,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一块质地优良的玉,即使工艺一般,也能卖出较高的价值,导致企业过度重视玉料的质量,轻视玉雕工藝,长此以往,不利于玉雕技艺的传承,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为此,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注重工艺创新,向传统玉雕佳品看齐,在严把材料关的同时,多方面提升工艺水准,赋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更幽远的意境,尊重自然,因材施艺,开拓更加宽广的创作空间。

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传统玉雕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审美能力。玉雕作品的艺术性取决于玉雕艺人本身的艺术高度,对此,应发挥行业协会、专业院校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辖区内玉雕行业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同时开展评比、评优,激励先进工作者,带动落后者;玉雕从业者还应具备跨界思维,多向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学习,触类旁通,发现更多灵感,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为玉雕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梁帅.立足传统玉雕文化传承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以邳州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为例[J]. 2014(5):165-165.

[2]林海芳.传承优秀文化,彰显东方美韵:浅谈玉雕造型设计和制作[J]. 雕塑,2015(3):64-65.

[3]赵越.关于玉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 新乡学院学报,2018(5):76-78.

[4]沈德盛.谈玉雕创作中的传承、发扬、创新问题[J]. 中国宝石,14(1):213.

[作者简介]

张红云,女,生于1984年10月14日,河南新密人。从1998年进入玉雕行业以来,在诸多大师言传身教下,对玉石雕刻的制作工艺逐渐能够独立设计制作。1998年至2001年6月入河南省新密市雕塑艺术学校学习玉雕设计与雕刻技艺;2001年6月至2004年4月以优异绘画艺术成绩被新密市雕塑艺术学校返聘为绘画艺术老师;2004年至2007年被深圳升林工艺品公司诚聘为工艺品设计师,专业设计欧美风格,出口工艺品;2007年至2010年在广东揭阳翠仙玉品工作室工作;2011年至2015年被河南梦祥纯银首饰有限公司诚聘为产品艺术设计总监,带领产品研发设计团队开发新产品;2015年创办吉德福琥珀珠宝工作室,担任设计师至今。

2013年,密玉作品《鸿运当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4年,白玉《仙乐》荣获第六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金奖;2013年,玉雕作品《礼佛》荣获中国传统工艺精品展“金奖”;2013年,白玉作品《女娲补天》荣获第五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金奖;2015年,蜜蜡作品《连年有余》中华龙奖“金奖”;2014年,白玉《贵妃醉酒》荣获中国玉石雕神工奖“最佳工艺奖”;2013年,密玉《嫦娥奔月》荣获第五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银奖;2012年,琥珀《如意瓶》荣获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

1500字论文带参考 论文化自信论文3000字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2

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国家,他的去向是什么?对于物质相对富足了的中国,我们需要一个梦想,一个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梦想,一个中国崛起傲然世界的梦想。

“中国梦,我的梦。”中华的崛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可要实现梦想,我们的努力方向 又通往何方?在发展的夜航中,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了坚固的巨轮不够,更重要的是掌舵人, 是灵魂。这灵魂便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没有对民族思想精神的探求与 学习,梦想将遥不可及。发展文化,建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至关重要。

但中国的历史,是以儒为主的历史。“为政以德,劈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孔 子为政的观念。儒家讲求以德治国,是要百姓爱德行而被感化,自发的拥戴国主。而当下中 国社会的法治,是否与传统文化思想背道而驰?那与社会现实不符的传统思想,能否在当今 令当代人树立文化自信?

其实,法治下的中国社会仍包含儒学思想。死刑前的缓期,是对犯人们抱以合理的宽 恕之心;各级代表联合修订宪法,是将最能代表众人的意识统一。法律并非刻板的非黑即白, 也非不知变通泥于条规,这种含有温情的严肃与为人民服务的秩序维护是法治下儒家的“爱 人”思想。

儒家思想中未尝没有法治之意。“上好礼,则民易使之”,“礼”便是规矩,是众人认同并 应当遵守的条例,与“法治”的条规相通。儒家讲礼乐,正是欲用一种外在形式来约束人民的 行为,起到社会秩序不乱的目的;而法治讲法律,同样显明底线来维护公共利益安全。二者 虽形式不一,本质相同。

因此我们不妨说,法治与传统思想并不冲突。相反,“仁”,“义”,“礼”,“智”,“信”和“忠” 等价值观依然适用于今日,被当下所借鉴。以德治为主人治为基础,相辅相成。有儒的法, 有了人情有了引导,众人不再畏于强权心含抗拒;有法的儒,令人有了顾忌有了提醒,众人 不再无所畏惧肆意妄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促进人们对文化的更深解读,给人对传统思 想的认识从而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发扬光大。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对于文化价值的肯定将 转变为一种文化信念,而这信念终有一刻将蜕变为信力,在中国梦的实现上爆发出巨大的精 神力量。

由法治加深文化自信的中国,终将使国运更加兴旺,实现众人的中国梦。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3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4

摘要:琼剧又称海南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已有约200年的历史。由于每个国家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因此琼剧的传播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文通过梳理琼剧在东南亚国家传播与交流的历史,找出当下琼剧海外传播的困境,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在全球化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时代语境下,提炼讲好海南故事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琼剧 海南自由贸易港 文化自信 国际传播

文化“走出去”是每个国家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中之重。琼剧是海南文化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海南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支点。要充分利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契机,推进琼剧海外跨文化传播,让琼剧走出国门。

琼剧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琼剧不仅在海南当地十分盛行,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中国地区,以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广为人知。琼剧是海南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讲述了海南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是海南人重要的精神家园。

近几年,国内外对海南开展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研究逐渐增多,截至2021年3月,在ProQuest网站上以“海南文化”为关键词检索,相关的外文论文约有21篇。这些研究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占大多数,包括少数民族、性别、艺术、教育等领域,但专门针对琼剧的国外研究仍然十分稀少。与之相比较,针对琼剧海外传播与交流的国内研究相对更多。截至2021年6月23日,在知网以“琼剧”为关键词,共搜索到632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与琼剧传播相关的论文共12篇,这些论文从琼剧的海外演出、海外华人文化特点、移民文化与琼剧的融合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由此可见,琼剧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成果尚欠丰富。在海南自由贸易岛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对琼剧的海外传播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琼剧的海外传播与海外琼籍华侨人口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海南共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移民热潮。第一次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解除“禁海令”,沿海地区的人口纷纷向南洋迁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涌现了诸多琼州会馆。此时传播到海外的是“海南颉保ㄓ置“斋”),国外的琼籍华侨称之为“琼州戏”“琼音”。

第二次移民潮是19世纪60年代,东南亚兴起橡胶种植业和锡矿开采业。为了抢夺资源,英国、荷兰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东南亚国家设立企业,同时吸纳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是海南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此时传播到海外的“海南戏”已更名为“琼剧”,一些知名琼剧艺人如郑长和、陈成桂、王凤梅、阿靓仔,组建了具有140多位演职人员的大型戏班――“十四公司”剧团,前往泰国、新加坡等地演出,推动了东南亚的琼剧发展。

第三次移民潮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后因军阀割据混战而陷于迟滞,工厂倒闭,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但当时的南洋经济相对稳定,生产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吸引了大量海南人南下。琼剧在这一时期在东南亚各国快速地传播开来,演出剧目集中反映那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等,内容也与国内的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例如,在泰国演出的反映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国运动》《社会第一钟声》等剧目。

第四次移民热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7月,日军基本侵占海南岛,海南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再次远离家乡,前往南洋各国。身在海外的琼籍华侨心系祖国,掀起了国防戏题材热,创作演出了《大义灭亲》《蔡锷出京》等充满民族意识的新琼剧作品。

经过上述四次移民热潮,琼籍华侨人口在东南亚国家不断增长,与“客家人”“潮州人”“闽南人”共同组成了海外四大华人社区。然而,早年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的海南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主要从事采矿、种植、贩运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他们在生活、精神上需要与同乡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海南同乡会等社团。这些社团有的是基于亲属关系形成的宗亲华侨组织,有的则是根据地域建立的组织。这些组织发展十分迅速,影响最大的是由新加坡海南会馆于1989年4月13日倡议创办的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成员包括300多万琼籍华人华侨,在海外有400多个海南乡团,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召开了11次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这些组织对琼剧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琼剧传播与宗教祭祖活动也密切相关。早年在海外奋斗的海南人将“天后宫”作为安抚心灵、联络乡情的精神所在。到了重要的节庆日、神诞期,海外海南裔华人齐聚天后宫,搭戏台唱琼剧,酬神娱人。可见,琼剧传播直接受到琼籍华侨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其传播的范围、广度、内容和受众。

要梳理琼剧海外传播的现状,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一)琼剧海外传播的主体分析

琼剧海外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参与琼剧创作表演的团队与个人,这些团队和从业人员的演出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海外传播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在从事琼剧跨文化传播时,面临着传播力不足、受众面小的问题,使得琼剧在海外的影响力受限。

(二)琼剧海外传播的手段分析

琼剧海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海外琼籍剧团在海外的实地演出,二是国内琼剧艺术家前往海外,对当地的琼剧艺术团成员进行培训。这两种方式无疑最直接,也最为有效,但由于这种传播手段需要传播主体的时空在场,因此也会制约琼剧的传播效果。

(三)琼剧海外传播的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没有吸引人的内容,琼剧文化走出去就无从谈起。琼剧剧目的选题、呈现方式、演出舞美、宣传资料的版面设计、美工等,都影响着传播效果。目前,海外的琼剧演出多以传统剧目为主,大部分改编自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但是传统剧目对琼剧海外传播并不十分有利。因为传统的剧目剧情、固定的唱念做打、固化的台词表演等,都很难激发海外观众的兴趣。因此,海外琼剧演出必须要推陈出新,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唱腔、伴奏音乐、舞台美术等多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四)琼剧海外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研究关注受众的数量、构成、好评度等,通过对受众的评估,可以了解对外传播的效果。受众研究一般通过现场反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现。琼剧的海外演出受到当地华人的普遍欢迎,尤其是年长的侨民。但由于地域与语言的差异,琼剧海外传播的对象局限于海南籍华侨;另外,对设有海南会馆的国家和地区而言,琼剧无论在传播还是培训上,力度都相对较强,受众面相对较广。相反,在没有设立海南会馆的国家和地区,琼剧的受众面明显更窄,难以提升海外传播的效果。

(五)琼剧海外传播的效果分析

要考察琼剧在国外的传播效果,最直接的手段是分析国际主流媒体对海南琼剧的报道。另外还可以考察相P机构推出的调查,因为这能够反映海外公众对琼剧的态度,这些都是评估琼剧海外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

1.分析对国际舆论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媒体。例如,根据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和CNN等媒体的分析,这些主流媒体基本上没有对海南琼剧的直接报道,在CNN以“Hainan Opera(琼剧)”为关键词搜索,只得到三条结果,而且内容也与琼剧无关。

2.国外公众对海南的印象。海南省级外宣流媒体包括海南国际传播网(HICN)、海南广电国际融媒体中心、三沙卫视等。例如,海南国际传播网自2019年运营至今,三年期间获得大量关注。截至2022年2月,其Facebook官方账号@hiHainan的粉丝量超过100万,海内外全平台阅读量6亿+人次。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HiHainan、The Voice of Hainan、海南之声等官方账号。海南国际传播网发布了6篇关于琼剧的文章,Facebook上发布了5个关于琼剧的视频。但Facebook视频的点赞量尚未达到100次,可见,海南琼剧的影响力仍有提升的空间。

3.国外组织和民间团体所做的调查。目前,国外对海南文化、琼剧文化有所了解的组织和民间团体主要集中在海南会馆。海南拥有390万琼籍华侨华人,海南会馆的分布不局限于东南亚国家,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也有设立。这些组织是传播海南文化的桥头堡。目前的挑战在于当地华人、特别是年轻琼籍华人对琼剧的了解不够,如何做好琼剧的海外传播是未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海南琼剧海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内容、形式、渠道、政策、传承五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让琼剧在海外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内容为主:鼓励原创,推陈出新

传播内容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没有吸引人的内容,琼剧文化走出去就无从谈起。在提高琼剧海外传播效果时,要从内容上下功夫,包括琼剧剧目的选题、呈现形式、与海外文化的对接、宣传资料等。

1.加强琼剧跨文化创作与再创作。琼剧海外推广的基础是创作出让当地民众喜爱的好作品。在剧本创作上,既要培养更多的专业编剧,开发优秀的原创内容,也要探索对经典作品的再创作,不断为琼剧海外传播寻找新内容新形式。法国在经典作品再创作方面非常成功,例如,法国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音乐剧,这部作品虽然是用法语演出,但已经在16个国家巡演,吸引了600万观众。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2.加大琼剧作品翻译推广力度。目前琼剧的翻译现状以汉英翻译居多,但整体仍然匮乏。要讲好海南故事,增强琼剧的海外传播,加大翻译力度是一个极佳的突破口。琼剧翻译可以借鉴昆剧的英译经验。当前流传的昆剧约411出(折),出版的英译本有27部,其中8部是全译本,其他都是选译本。译者包括国内译者、海外华人和外国汉学家以及他们共同组成的合作团队。琼剧推广需要做好翻译工作调研,甄选出经典剧目,结合海南省对外文化宣传的实际需要,筹建琼剧翻译队伍,例如,建立“一带一路”琼剧译者数据库,寻找海内外琼剧中青年译者,并请专家对译者进行相关培训。如此才能构建琼剧翻译可持续发展机制,加速琼剧走出去。

(二)形式多样:提升传播效果,深入文化交流

琼剧海外传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仅在华人较多的东南亚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京剧、昆曲等地方剧种相比,琼剧的海外知名度偏低。琼剧的海外传播要注重形式层面的拓展,扩大琼剧的受众面。要借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去了解、观看琼剧,使琼剧焕发生命力。

1.探索琼剧演绎西方经典戏剧新模式。琼剧海外传播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戏曲海外传播的做法。特别是以中国地方戏曲形式演绎西方经典戏剧作品的手段,不仅能有效扩大传播的地域范围,还可以加快受众对琼剧的接受度。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当地人民对西方传统的戏剧作品十分熟悉,如果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这些作品,就有可能提升关注度。例如,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昆曲《血手记》,河北梆子演绎的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同名曲目,这些改编剧目在海外演出时都非常成功。

琼剧海外传播还可以思考如何在西方戏剧表演中融入琼剧元素。例如,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教授导演古希腊戏剧的做法可圈可点。1988年,他在导演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时,将中国戏曲元素融入其中,赢得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认可,这也开启了古希腊戏剧与中国戏曲融合的探索之路。因此,琼剧艺术家可以尝试与国内外戏剧导演合作,将琼剧的元素融入西方经典戏剧,从而提升琼剧与海外文化之间的衔接性,扩大琼剧影响力。

2.发挥短视频新媒体文化传播新功能。全球化时代下,对外宣传的职责不仅限于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窗口,为琼剧海外传播打开了新的机遇。例如,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李子柒在YouTube上共发布128个关于中国乡土文化的视频,订阅者达到1600万。琼剧传播也可以借助短视频这种内容形式,在国外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灵活运用音乐、画面、字幕等叙事方式,降低因语言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在内容上抓住人类情感的共性,注重以人为本,展现人类共通的温情与亲情,让作品深入人心。

(三)多渠道传播:打造文化品牌

琼剧海外传播的渠道选择,直接涉及传播的内容及其触达的受众人群,例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和视频媒体平台比较适合向年轻的受众群体传播,在内容层面要注重实时更新;报纸等媒体则更适合传播一些更为严肃的正规报道。琼剧要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精准传播。

1.开发琼剧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琼剧品牌,为琼剧海外传播创造物质性的文化中介。例如,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琼剧的文化内核、产品定位,结合时代特色,制作出容易让西方民众接受的文创产品。

2.拓展琼剧“互联网+”传播渠道。目前,琼剧海外传播的主阵地是国内媒体和网络平台,如人民资讯、澎拜在线、海南日报、南海网、腾讯、搜狐等;在YouTube这类海外视频平台上,与“琼剧”有关的视频基本都是演出内容,其中浏览量最高的是《还阳公主》演出视频(万次),总体上传播力度仍然薄弱。对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渠道,锁定目标受众,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提升琼剧海外传播的效能。

3.建设海外琼剧体验馆。开发戏剧戏曲体验馆,向海外琼侨推广琼剧文化和理念。2021年5月,河南省创建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戏剧剧场。这个河南省A类重点项目由企业投资,是一个专门讲述河南故事的戏剧体验基地。琼剧海外传播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当然,在海外建设如此庞大的项目有些困难,但可借鉴其创新理念,与各国的中国文化中心展开相关合作,提升琼剧的海外传播广度。

(四)政策扶持:合作互助,激发内生动力

琼剧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琼剧这一文化载体,有利于提高海南省的对外传播影响力和中华传统文化感召力。促进琼剧海外传播与交流,需要增强国内外政府、民间、企业等多方面合作,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加大国内外媒体推广宣传力度,不断拓展琼剧海外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1.深化政府间文化合作,促进海外琼剧发展。泰国政府高层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1982年,海口琼剧团在泰国的访问演出得到了“国宾级”的礼遇,2012年,现代琼剧在泰国舞台上的演出,得到了诗琳通公主极高的肯定与赞扬,对现代琼剧在泰国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与泰国的成功经验,应推广到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中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契机,根据沿线不同国家的文化政策,分层次、分步骤、分地区地推进琼剧海外传播。从资金投入、人员培养、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海外琼剧发展。

2.鼓励民间琼剧团体建立结对互助小组。近年来,国内的琼剧团带动了海外琼剧组织的发展。例如,新加坡与国内琼剧团缔结姐妹团,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1986年和1993年,琼联声剧社先后与琼海、万宁、文昌三县剧团和海南省琼剧院结为姐妹团。1992年,新d港琼南剧社与海南省琼剧院结为姐妹团,加大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互访演出。中国与新加坡的艺术家同台献艺,对琼剧海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新加坡琼剧也大胆尝试,2006年12月正值新加坡海南协会庆祝五十周年活动,在中国和新加坡琼剧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推出大制作琼剧《原野》(改编自曹禺作品)。这部作品的主创团队和部分演员均来自中国海南。如今,新加坡琼剧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作品选择上,还是演出形式上,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为在更多国家推广“一对一”互助发展小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为海外琼剧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3.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琼剧宣传平台。通过与国外媒体平台合作,利用报纸、杂志、自媒体、新媒体等渠道,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琼剧宣传平台。2022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与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联手,在“爱丁堡艺术节”推广昆曲艺术,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昆曲艺术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琼剧也应联手国内外艺术团体,运用各国语言介绍琼剧的历史、发展情况、名演员、艺术欣赏等,用贴近海外人民文化的方式宣介琼剧,提高琼剧的海外接受度。

(五)传承教育:教育当先,培养琼剧人才

琼剧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新生力量。2020年,海口琼山区8所小学开展了“人教版小学古诗词琼剧戏歌与课程”推广试点活动,将孩子们熟悉的古诗词以琼剧的形式唱出来,调动了小学生对琼剧的兴趣,为传承、繁荣和发展海南琼剧文化奠定了基础。海外琼剧推广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例如,可以在琼籍华人区,根据学员的年龄来设计古诗词、歌曲、卡拉OK等多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年轻一代琼籍华侨认识琼剧、热爱琼剧,使之为琼剧海外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琼剧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研究”(项目编号:JDZC2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2]周宁.东南亚华语戏剧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符桂花.琼剧[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4]蔡曙鹏.新加坡琼剧现代戏创演的回顾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4(01).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5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 “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 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6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否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件大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抗拒西方文化冲击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9-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提出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一旦为西方分裂势力、反华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内涵,深挖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未给出具体定义,学界采用的是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即:“‘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也可以把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概括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其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掌握,了解其内涵,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国家,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自信”是发展,基础决定发展,发展巩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了文化自觉,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有了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国家会富强,文化更先进。同样,文化自信必然让人们更珍惜这种文化,发现这种文化的独到与优秀之处,产生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举世瞩目,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旧中国的衰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已经崛起,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认为中国所以落后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如西方民族、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或否定。一些迷信西方文化的“香蕉人”,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崇洋媚外,成为西方文化的代理人。

(二)思想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的距离已无法阻碍外界不良信息进入,使西方资本主义普世思想流入高校,这给涉世尚浅、辨别力弱的大学生造成世界同一的假象,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放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警惕。受此影响甚至是操控,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由此,西方文化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言必称欧美,行必效西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不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本质,阶级意识淡漠,甚至走上歧途。

(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一切向“钱”看,以高考专业选择为例,考生不是以兴趣、专长和为社会贡献为导向,而是以能赚多少钱为标准选择专业。入校后大学生学习松懈、散漫,出现花钱雇人上课、代写作业、期末考试作弊等不良倾向。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表现得很自私,与寝室同学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事件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未做事先问回报,还要和老师、学校讨价还价,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互相攀比吃穿,用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进出高档娱乐场所,在QQ空间、朋友圈发图大晒,而对于学习却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面对师长的劝诫却大谈人生短暂、行乐需及时的谬论,对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毫无悔改之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者,但是大学生存在上述种种不良倾向,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无法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无法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上缺少强有力的正能量。没有强大的文化助推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挺起民族脊梁呢?就是要采取种种措施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曾经数度领先世界,儒家思想、老子哲学、孙子兵法等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航海学等都曾领先于世界。这些都足以让我们骄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领会这种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快餐文化、自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催生出他们浮躁的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易动的年龄,对需要多读书、多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他们被被网络文化深深吸引,没有时间、没有耐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课程设置上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加大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时,加上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能够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使大学生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习惯于这种文化。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才能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了解,懂得国家创建的艰辛,珍惜国家发展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年龄上为90后,其父辈也多为70后,没有经历过建立国家的艰辛,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少,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不扎实。进入大学后,又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时间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国家而学好专业知识、为强大国家而贡献力量的理想。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经过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可以说,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使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对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可,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而这种理性只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才能给予。

(四)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事态下,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就成为大学生唯一目标,人文素养培养被忽略。而事实上,“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教师的培养观点很容影响大学生,使他们认为只有专业技能才是王道,忽视包括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参加工作后发现专业技能只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大学生缺失的。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06):34-35.

樊晓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3,(08):181-182.

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探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9-312.

兰亚佳.职业紧张研究现状与展望[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01):2-6.(责任编辑赛汉)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7

摘要: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文化自信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在现代化背景之下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及其现代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有着极为深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现代化;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充分认知与对自我发展的充分肯定,这有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极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论的文化自信。其中“外化”表现为道路、理论、制度三种自信,“凝练”为价值观自信。

一、文化自信及其现代化意义

构成文化自信的因素是多元的,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主体内容源于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华夏文明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这种文化表现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包容姿态。她是对自身历史文化发展的理性认知,对本民族现有文化成就的尊重与以其文化表现出来的自豪感,对当下文化发展道路的清晰认识,对自身文化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关注与自信,这些都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与关键所在。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在文化自信系统构成中更具核心意义,对文化自信的诸多构成因素与维度具有统摄意义。

对文化自信现代化的探索对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有利于区分传统的文化自信与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掌握文化自信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现代化进程研究表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其社会文化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得到不断的现代化。比如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社会文化也随之走向现代化进程。对于我国来说,现代化就是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由于社会形态的变迁而导致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我文化的心理认同发生的变化,当下文化自信的现代化也就表现为文化认同与文化认知意识的现代化。换句话说,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即表现为社会文化对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的真切观照,同时也表现为随着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在一代一代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二、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因子

近年来国内掀起对文化自信研究的热潮,学界普遍认为文化自信应该是建立在对自身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之上的。当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探索与研究首先基于对悠久和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知,也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实践,还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指导。孟睿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分析》一文中讲到我党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时代意蕴及话语环境。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因子,将文化自信的基础定义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目标的理解,文化自信的基调则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美好未来的前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具有持续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现实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文化认同体现文化自信的知性内容,通过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的理性意向,通过社会生活体现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外交流体现文化自信的世界关怀。”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认知是前提,文化交流是条件,文化话语权的掌握则是关键,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在历史中长期积淀形成的。这是不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认识事物、展现自己、融入世界的基本媒介,还是这个国家、民族的集体思维方式以及道德品格修养的基本体现。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的结晶。因此有的学者将文化自信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应对时代变革时保持自我发展立场与应对世界潮流的标识,即对自我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统有充分的自我认识与肯定,又对当前的文化状态有理性的认知与对自身文化发展拥有坚定的立场。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人在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高度认可的状态,是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必然结果。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心态、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于自身文化的发掘、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利用程度,文化指导其生产生活的力度来定的。不仅仅是在于文化的历史以及过去对于人类发展的贡献,也要看当下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及其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知结果及其心理认同程度来决定的。

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基础上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的文化自信。中华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代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文化自信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先秦到明清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也不断创新与发展。自秦汉以后,中华文化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儒家以其中庸中正、克己复礼的价值诉求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思想文化与政治文化不断结合,尤其是借助于科举制度,儒家文化不断被制度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成为社会稳定的文化力量。与此同时,地位有所弱化的其余诸家思想学说也并没有真正被禁绝,而是以更加广阔的发展方式,“淡定”地在自己的空间里从事着自己的文化活动。普通的下层民众既接受儒家的教化、又接受“百家”的熏陶,也有着自己的民间信仰。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自信根本原因。

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外,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历史发展的曲折,但在此同时我们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等等,等等。这些都为铸就近现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存在条件,标志着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大提升,成为这一时代国民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教文卫均在飞速发展,中华民族又重新屹立于世界先进文明发展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民族文化自信心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增强。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在高校学生教育中当代价值

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程度,一方面可以从这个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其国家文化发展的关心程度来体现。一个民族越有文化自信,就越关心本民族的根基和发展问题,这个民族就会越能繁荣昌盛;一个国家越有文化自信,这个国家的人民和它青年就越关心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方针、发展现况,这个国家就会越发强大。同理,民族和国家越发繁荣,综合实力越发强大,其国民和青年的文化自信必然会越发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和具体体现。在当代的中国高校,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入脑入心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体现着高校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切的认同和自信。

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看,一个国家越有文化自信,就越重视其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发展和继承,这种传承与发展则更多地体现于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发展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上去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却滑坡了,那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在高校大学生中大力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的就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自信教育与引领也必将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动力。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仅表现为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文化认知和认同的心理层面,更多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的发展水平。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内在相联,青年大学生的任何文化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是他们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从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层面理解文化自信,即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现象的总体概括和本质透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根本就是其核心价值观自信。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表现为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中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学生从人类情怀、人类解放、共同理想、远大理想等视角的高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参与和支持国家发展和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增强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

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青年一代和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自信的主体,这就要要求大学生在清晰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拥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极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精髓及其作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价值充分肯定和引以为豪,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度认同。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在全球化潮流的面前,引领大学生正确地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开放包容的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坚信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还要引领当代大学生积极践行文化自信行为。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创新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选择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践行,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都是文化自信行为的体现,对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

[3]孟睿.历史与现实中的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1).

[4]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01).

[5]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8

内容提要: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如德国的交响乐、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绘画,英国的文学等等,中国的文化精华可总结为一种雅文化,雅文化体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更体现在现代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喜好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人应充分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精华雅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其实就是一些列价值判断,比如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那些是善?那些是恶,又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喜欢吃汤圆,喜欢山水画,常京剧昆曲,崇尚天人合一,重孝道等等,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化就是咱中国人的喜好,比如口味上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这就是文化。

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如德国的交响乐、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绘画,英国的文学等等,其中贝多芬、罗丹、莎士比亚等人连中国小学生都广为熟悉。大家共同的喜好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成为咱们区别于外国人的特征。谈到中国的文化精华时,国人一是觉得很多,二是觉得说哪一样都觉得不甚合适。中国人有一个文化,就是谦虚。一场日常对话的开场白往往是,“我没文化”。谁没个喜好呢,既然有喜好,怎么能说没文化呢?所以,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又对别人无碍,就应该大胆说出来,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精华可以总结为一种雅文化,如以昆曲为代表的“雅曲”,以和田玉为代表的“雅玩”,以古琴为代表的“雅弹”等等。松下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山间草亭,拍便栏杆,烹茶煮酒论英雄,追求的是心与自然的和谐;有诗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品人生、看历史,惊涛骇浪平淡看,是洒脱,也是一种一贯的态度。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古人早已在探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思考的结果大概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他们的表现或结舍为庐,隐居世外桃源,或行侠仗义,把栏杆拍遍;或兼济天下,出卿入相,文采斐然。他们因此给我们的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安静文化,所凭借的表达形式如书、画、音乐、玉、茶、香以及建筑、园林等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答案,也就是说,艺术是文化的一个出口,文化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而艺术又是一个人灵魂的出口。无论身居高位的宰辅,还是日出而作的农夫,都会自省,而这种自省的表达,便成为艺术。

我们的艺术是安静的,也偏重内心的省察和远大志向的抒发,或者寄情自然的散淡,因此对于观点的表达都是一种内向形的。比如饮茶,大部分都是于静室之中,三两好友,饮茶对谈,往往高于意境而疏于分享;又比如作画,往往大画家都不是职业画家,所做画品都要求意境高致,不落俗尘,画成后多为赠送佳友,或自己收藏把玩,大多曲高和寡。在社会结构扁平化的今天,这就造成了艺术是文化的出口,而艺术却没有为自己找到出口,因为受众窄,无论是古琴,还是茶道、书法、绘画、园林、建筑,能者寥寥。

西方是商业文化,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商品交换,财富的创造的这一过程中,影响了西方艺术创作,他们通过绘画、音乐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思潮,以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抓住大众的眼睛而生,他们花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却通过每张电影票几块钱的价格售出,几乎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电影艺术的成果。有人说西方也有高雅艺术。比如小提琴,交响乐,梵高的绘画,或者是那些雄伟教堂里的高大壁画,那些有着几千年的雕塑等等。我以为那也是商业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

商业的价值在于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这也是我们感觉西方财富分配相对平衡,大部分人都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这些所谓的高雅艺术有着相对较高的普及率。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的很好,他能从中感受到宇宙那美妙的节奏,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小提琴拉得好的人可能大有人在,我们觉得是雅的艺术,在西方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优雅的通俗艺术。

这大概是我们总是对自己文化没有自信的原因,这种不自信,曾经自上而下的传播过,导致的结果就是,至今中国人深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总以为外国的就是好的。总觉得大英博物馆比故宫博物院好,总以为金色大厅就比北京那个鸟蛋大剧院好其实,这是一场田忌赛马,老拿人家擅长的跟自己的不擅长的比,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老祖先留下来的饮茶、书写、绘画、佩玉等雅文化,在社会生产力大爆发的今天,仍被我们所追求。现代人崇尚的安静、舒适、和平恬淡的生活方式的没有改变,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将我们的雅文化发扬光大。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大爆发以及相对多的财富被分配到了普通大众手中,让他们有能力消费高雅文化——茶道、园林、玉器、昆曲、书画、古琴,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高雅艺术形式将会随着财富创造和分配方式的转变,变得高雅而普遍,就像传说中的西方每个家庭都有一架钢琴一样,未来的中国家庭,应够都知道几个中国书画家的名字,如范宽、韩滉、赵孟頫、王蒙、黄公望、沈周、文徵明、祝枝山,郑板桥、黄慎、吴冠中等等;知道几个中国当代玉雕大师的名字,如顾永骏、刘忠荣、宋世义、江春源、高毅进、薛春梅、易少勇、杨曦、蒋喜等等。

财富的创造分配方式的改变,会让中国艺术找到自己的出口,艺术在普通民众中所形成的凝聚力将爆发出非常巨大的能量,就像美国大片一样,我们只有建立起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盛世!

参考文献:

[1]董俊峰,沈乐敏,《中国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9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中国、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后者是狭义的解释。文化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促进人体生物进化。文化是指人与自然相对应、融合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

《博弈圣经》中说: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是一个文化信息,它会形成一个有规则的文化私湍。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自信是一种多么重要的信念和心理状态。自信,才会有坚守的从容,自信,才会有奋发的勇气,自信,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对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来说,文化自信是必修课。

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自省作为基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国运的沉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倾向。而文化自信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自己是否足够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会从天而降,关键在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完美交融。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我们的文化都体现着包容的特性。自信不是盲目的排外,更多的是包容并蓄,是一种“和谐万物”的大智慧大气度。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在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地吸取融合、兼容并蓄,让世界人民了解传统、博大、神秘的东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永不褪色。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建设,这为我们当前全社会蓬勃向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对财富分化、经济危机、文化碰撞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等文明困境时,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仁者爱人”、“道法自然”以及“和”、“合”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表现出尊重自然规律、承认差异、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等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保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底蕴,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当代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好像改变了很多,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至始至终并没有改变。人生观中的尚“和”精神,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追求世界万物的和谐,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而今天,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引下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才能够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才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文化和文化发展;才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科学的认识各种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首先,在于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在文化中,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是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其次,对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要有批判的`勇气。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仅要有辨别文化的能力,更要有批判的勇气,好的要给予坚持和鼓励,坏的要敢于批判和揭露。最后,对文化发展的趋势要有预测能力和掌控能力。当今的中国处在文化振兴时期,我们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的革命建设文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的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的世界快速发展,文化也处在交融频繁,我们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还要知道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进攻”、“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常用手段。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只有主动预测和掌控文化发展趋势,练就一双识美丑、辨真伪的“火眼真睛”,敢于并善于批判继承,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前景。

在今天的文化格局中要有更多文化惠民的成果。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权利的平民化,让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分享传统文化。这些应该是零门槛的,甚至不能是低门槛。培育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上下功夫。按照公益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运用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项目、特色项目,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一些广大群众能够参与的文化创作、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今天的中国开放了,不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这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使命。只有人民群众接触、参与、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去,才能够相信和拥护这种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所以归根到底文化的根脉还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10

铃儿响叮当欢庆圣诞的歌声喧嚣在城市上空,圣诞树上纷繁的彩灯闪得我心烦意乱,图片里圣诞老人那伪善的笑容让我觉得格外刺眼。

一向素雅的古街变得妖娆起来。我的心狠狠地抽搐,西方化的风潮席卷了大街小巷,何处才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归处?

心惶间,瞥见一处孤巷,在灯红酒绿的阴影中,那经历过风雨沧桑的石板路,路旁古朴的门扉,似有缕缕馨香随风而来,吸引我走近。

巷口,一位老人鹤发童颜,只见他手持一支羊毛大毫在地上书写,笔足有一米多高。我忍不住站立一旁,欣赏这副画面:老人紧握着笔,将笔浸入身边的砚盘,吸水、提笔、起、顿、转、出锋,笔画是那么遒劲有力沾上水迹的青石板瞬间变得极富神韵。老人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那大笔之下似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又似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华灯初上,人群涌动。快点快点,晚了就赶不上圣诞晚会了!几个人推推搡搡地从巷口跑过,踩在了老人那还未干的字迹上。我正想走上前去阻拦,一个小女孩停了下来,退后一步,歪着脑袋看那些字。她的母亲一个箭步冲过来,也踩在那几行水墨书写的字上,对女孩叱道:快走啦!不要靠近那个穿得老土的老头儿,还有那个烟灰缸,脏死了,别动!老人低头瞄了眼身上的旧长衫和地上的砚台,嘴角掠过一丝苦笑。

那丝苦笑如钩,划破了我心。那是他不被人理解的无奈吗?还是他看到文化无人继承的忧郁?

我不由感慨万千。从小爸爸就跟我说:书法是老祖宗留下的,这是我们的根,不该丢失。我也喜爱书法,横竖撇捺早已刻在我的灵魂里。还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精巧奇妙,意蕴无穷?还有哪一种语言的体系比汉语更复杂恢宏?还有哪一个民族的历史比中华更悠久绵长?而眼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啦?

那小女孩被妈妈拽着从水墨字上走过,赶集一般去参加圣诞的狂欢。我的心空空的,带着虚空的痛。不该啊!我们为何总在邯郸学步,却丢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若如此,何来国家的复兴与强盛呢?

带着忧叹,我离开了巷子。大街上,圣诞树依然散射出诡异的光,坚定了我内心的信念:我要从自己做起,找回我们的文化传统,找回那不该丢失的文化自信力!

谈文化自信1500字论文11

文明是文化系统催生和呈现出来的成果或产物。

文化,是特定的地缘地貌,在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摇荡出一种维护特定人群以及社会的生存系统。

自信,源于对事物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未来非凡的预见和精准的把握,不然自信就会变成迷信或盲信。

文化本质就是生存,当一种文化不能有效维护特定社会与人群的时候,这种文化就需要变革,只有不断变革、融合的文化,才能有效维护人的生存。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诞生文化这片“土壤”的了解,对“种子”的熟悉,对“根茎”的认识,方能看清文化的脉络以及走势,不至于被文化的枝叶、花朵而迷惑。

文化的土壤,就是文化诞生特定的时间、地缘、地貌,以及文化的主体先民;文化的种子就是先民们最初对这个世界和不可抗拒自然力量的想象,然后虚拟出了最原始的神话和宗教、宗教的出现预示着文化的开启和哲学的萌芽。

哲学是一个文化的根茎,深埋于文化的底层,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启动和操作系统,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它深受文化“土壤”制约;哲学是一个文化的核心,它会给这个民族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相对来说,地理上隔绝的越远,文化的差异性越大,兼容性越差,但互补性越强。

中西方文化就是如此,西方文化的土壤是“畜牧+工商”,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以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为核心,注重个性自由、主体意识,重知识的内在价值;东方的文化土壤是“农耕+游牧”,农耕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重德,重知识的应用,重教世俗的教育,缺乏了西方哲科的纵深追问,精密逻辑。

近代驱动西方社会发展的是科学,而科学又是哲学的分科之学,科学的尽头似乎又是玄学,比如弦理论,量子纠缠,高维空间等等;而西方的哲学从最初对宇宙自然的追问,到对心灵的追问,再到语言的追问,似乎越来越浅薄。

文化所催生出来的文明似乎迫在眉睫,气候环境问题,社会老龄化,人口负增长,战争、病毒等等问题,迫切的需要这个世界联合起来,一起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后科学时代。

后科学时代的特征就是,制衡单边主义和极端主义,从人之间的竞争,自然的索取,回归到对人,自然的关怀,这正是我们儒家中庸和道家的自然,将会成为下一期文化的核心!

48 2480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