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驻村民情日记样例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驻村民情日记【第一篇】

今年7月,在区委的统一安排下,我有幸成为建阳区55名驻村干部中的一员,驻村蹲点小湖镇尹宅村。尹宅村是一个离集镇较近的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165户619人,其中党员31人;全村耕地面积839亩,林地面积2228亩,农民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收入有限,村财薄弱。

驻村伊始,面对驻村工作的千头万绪,我决定先走访村民。为此,我借着和村委会换届和“八一”活动的契机,积极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前任村两委成员、小组长,与大家话家常。

老干部罗木成说:“进村的村道路面比较低,一到雨季水没办法排出去,影响村民的出行。”

“村里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是早年的木头房子,比较破烂,陈旧,老人家在里面休息活动存在安全隐患,要想办法改善。”

“村前的这条河是南浦溪的支流,一遇大水,溪水倒灌进来,农田很容易被淹。”老党员谢启召见我拿笔认真记,赶紧跑到我身边说。

……。

通过与大家交谈,我了解到不少村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边聊我边把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详细地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同时也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大家,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农村生活。

8月底的一天上午,一位村民找到了我,反映村头公园项目建设有一块空地尚未完成平整,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出行。得知情况后,我立即到现场察看。原来是在建设村头小公园的时候,两个废弃电杆横放在施工场地,导致无法完成水泥坪的硬化,时间长了杂草就跟着长了出来,俨然成为了一个垃圾堆放处。我当即联系村两委干部,召集了数十人到建设工地集中。我们一心想通过人工搬抬的方式就能转移这两根废弃电杆,奈何20多人一齐上阵都无法挪动这庞然大物。在村民的建议下,我联系了电力部门的同志,让他们使用专业起吊器械才成功转移了这两个大家伙。

解决了村头公园土地平整的“拦路虎”,我们马上动手收拾草坪,几个小时不到,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块干净清楚的平地呈现在村头。

一个多月的驻村生活,让我对农村工作有了全新认识。朴实的农民朋友慢慢把我当作村里的一份子,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也坚定了要为村里办好事、办实事的决心。

驻村民情日记【第二篇】

桥南村位于潭城街道南部,属城中村,面积平方千米,有360多户1200多人口,外出流动人口65人,有党员64名。下辖5个片区(其中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结合地处城中村优势,积极发展商业、宾馆、餐饮、房屋出租等第三产业。

2013年10月15日,晴。在桥南村老计生干部王素兰的陪伴下,我们走进了下水南。这片不大的区域包括了桥南村五组、六组、七组、八组及十二组的村民,这里的房屋多属于砖木结构,大多人家的门扉上扣着锈迹斑斑的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见里头蛛网密布,正是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的状态。从王大姐的话中我得知,下水南的居民大多都搬离了此地,迁居到环境更好的南阳新村,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年纪较大,舍不得离开故居的老人。

走在狭窄的巷道,路面坑洼不平,两旁老屋林立,仿佛是迟暮的老人慈祥的注视着路人。跟着王大姐行走在村中,不时遇见一些出来晒太阳的老人,或是打声招呼,或是唠唠家常,这样的一幕对这些老人来说不过是一天中平凡的一段插曲。

听说我是街道派下来的驻村干部,这些老人打量的眼中透着好奇,或许还夹杂了一些对陌生人的警惕。我含着微笑,耳边听着王大姐和村民的亲切交谈,不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得知我是专门来看下水南公厕的,人群“轰”的一下子炸开了般,人人都争着说话,伸展着手臂示意我往他们指的那个方向看。

宋大姐的便利小店就开在那座公厕的对面,不过六七米的距离,她拉着我站在小店门前,指着公厕对我说:“每天还没出门就先闻臭味,是谁都受不了,那些过路的还能避开,我们这些住户可怎么办?”

下水南公厕问题一直是桥南村的一大心病,头几年村财吃紧有心无力,如今这个问题更是成为了一块烂疮,轻易碰不得。要动,市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很可能就紧随其后;不动,村民的意见很大,桥南村村委会为此左右为难。

老旧的公厕,灰砖青瓦,作为遮挡的门墙已被人为的打出了一个大洞,若有人在里头基本上是一览无遗,毫无遮挡。地面上、灰墙上满是污秽之物,难以忍受的臭气远远的就能闻到,更遑论长期居住此地的村民。

据宋大姐说,若到了下雨天,雨量较大时,雨水混着污物漂浮在街面根本甭想走人,而且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样的居住环境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当我问宋大姐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小店开在这里。宋大姐哈哈笑起来:“来这里的都是老邻居,处得熟熟的,怎么舍得离开!”似乎对她来说,老街坊老姐妹的情谊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我详细的将这些村民对改造厕所的诉求记录下来,便与宋大姐她们挥别了。回来的路上,我感触很多:下水南表面上看似颓败空寂,但村民的相处中却能感受到同村老乡之间日积月累的亲密和团结。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故土情在人们之间的传递,难怪那些异乡人不论在外头打拼了多少年,临老了总是惦记着“落叶归根”。

驻村民情日记【第三篇】

通过近几天对全村矛盾纠纷排查,得知平滩二组xx与其兄弟xx因土地发生纠纷,村组多次协调未得到解决。工作组对这一矛盾进行多方调查,掌握具体情况为:兄长xx在2000年的时候将自己的3亩土地(土地上种有猕猴桃,未产生经济效益)叫兄弟xx代为管理,不收取任务费用。而在2012年,兄长xx要收回自己的土地,可是弟弟xx称自己在这些年中补种猕猴桃在土地里面,要等2013年收获了以后才归还土地给哥哥。两兄弟为此事争持不下,哥哥将弟弟告上法庭,法庭也做了判决,可是两兄弟仍然不服,一直为此事争持。

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驻村工作组成员会同村支两委、县法院、公安和谷堡乡群工中心人员分别与两兄弟做工作,在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后,哥哥xx允许弟弟xx将2013年猕猴桃收获后再收回土地,弟弟答应补偿3万元钱给哥哥,双方在我们的证实下签订了协议书。为此,一桩兄弟间的纠纷得以化解。

驻村民情日记【第四篇】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最好,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走出孙书记家,我们连走了七八户,但有人的只有四户。和孙书记说的一样,这个社的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异地搬迁。在走访中,我们也真遇到了两个没媳妇的大龄青年,一个还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王长寿,他说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二人。我动员他搬迁,他说自己一没钱二没弟兄帮忙,没能力搬。说到这里他一脸的茫然。

驻村民情日记【第五篇】

今天,我们驻村工作组一行3人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到农户家中走访,进一步了觖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走访了苏远凤、先平英、任学德、王根祥、xx、杨德权等农户。每到一户,耐心细致地与农户攀谈,询问家庭有几口人,劳动力有几个,种了多少猕猴桃,一年下来,收入有多少,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在得知现在由于种植猕猴桃大家的收入都有了普遍提高后,工作组一行都为群众们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增收渠道而欣慰。

在得知村民xx反映他的贫困户建房款还未领到的这一况后,工作组立即和乡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及村建所联系,了解相关情况。得知,原来是xx这一批建房户还有两家还没有建完工,需要等其完工后再统一发放补助款,而不是建一家发一家。我们将情况向某某进行了说明,并给他讲了我们知道的.一些政策,取得了他的理解,并勉励他安心发展生产,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努力通过勤劳致富,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48 1897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