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设计的论文研究结论【汇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设计的论文研究结论【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一篇】

只有较为全面地理解了当今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对症下药,培育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能够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人才,本文在对这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总结了一些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对于本科阶段院校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究竟是哪些方面。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倾向于选择的是几个特定的类别,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等,这些行业都与他们所学的知识较为匹配,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有意识地往几个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

(二)应用型企业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分析。

如今的社会里面,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颇为具有针对性,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往往会有几个方面的倾向,主要是实践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毕业生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还要注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毕业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如何就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首要考量的方面,而且在招聘结束之后,企业往往不会立刻将这些新人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去,而是让他们在部门之间轮转,作为实习。这种方法能够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整体架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在细碎琐事的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征。

当前社会里,企业对于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还要数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企业希望招收到更加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而不是理论知识强的学生,因为后者具备了更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后者虽然理论知识更强,但是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践的动手能力。当前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可以看做人格素养、职业素养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格素养,社会更加欢迎人格品质高,也就是更加敬业的人才,同时希望人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够调节自己的状态,能够跟周围大部分人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其次是职业素养,也可以看做是专业素养,希望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等级,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专业因素才是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更加看重的方面。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通常都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公共课程,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刚开始多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到大学三四年级,也是整个大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让学生接触更加深入的专业课程。这种方法看起来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践能力的培育,导致大学生仅仅作为理论知识的填充物,没有真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进入社会以后企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差感,一切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的信心,也会妨碍到企业的`发展。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教师应用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现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这个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强对于实践教学中专职教师的重视,导致了一部分相关的实践工作任务被看做是前期准备一样的事情,甚至这方面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也较低,其他课程教师有时并不把实践专职教师当做是教师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不能计算为工作量。从而使许多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愿意把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在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通常是理论教师兼任,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是在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了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他虽获得了高学历教育的优势,特别是在理论知识这一个方面已经做到了非常优秀的地步,可是,他在实践领域仍然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对实验室、实训室甚至一些实训室硬件和软件也不了解。甚至对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具体操作标准也比较陌生,当学生问他有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疑惑的时候他都无法给予解答。而且因为教师团队的素质问题,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好,虽然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课程中被开设了,但是它的效果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考虑到当今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如今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求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需求,能够让毕业生学有所用为此,应当积极探索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将互联网技术与大学授课结合起来,提高大学课堂上的信息化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比如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模拟的企业管理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模拟中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领会工商管理的精髓。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是指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工商管理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的吸纳和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丰富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推动工商管理教师到企业兼职和实习,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与挂职锻练相结合,不断提高和充实工商管理专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三)优化课程设置。

使用了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内容丰富,比如一般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训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基本上都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面都是一些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比如最常见的语数外,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等。而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则有不同,它基本上都是该专业特有的一些课程,体现了该专业的特殊性,比如经济性、高数、会计、管理学等等,这些是该专业的核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但专业性并不是很强,学生通常可以有选择地学习。

(四)丰富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前者基本上是以基础理论为主,接触的多是书本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位置比较稳定,课堂的实际位置也基本上不会发生改变。而后者则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的使用非常多样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教师的个人色彩。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位置可能会发生改变,有时候会以学生为主导,甚至授课的地点位置都会发生改变,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了这样一个一实验室实验、实习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这一体系基本上是使用erp沙箱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专业实训通过vbse综合实训平台,进行岗位专业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了解到整个企业的结构体系,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这样培养了毕业生的大局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的同事合作,还能够通过举办一些内部竞赛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一定要有非常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当前我国发展局势的要求,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面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以此为据点拓展自己的舞台。这都对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该专业的教学能够考虑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二篇】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秉承20世纪初欧美体系,又参考前苏联学制,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一直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并没有形成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不小的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未改变。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育体系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一、开放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

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引起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环节,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完全学分制的实践中,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然而,要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并非只是把原有各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都平行而直接地呈现在选课表上。开放式体现的教学规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要求。它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开放式管理的机制下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实验。

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放式的核心。课程确定以后,课程本身的标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它既是教育者培养目标和教学意图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也是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围。而且,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的绝大多数课程呈现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多是非线性的,这也就是说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呈跳跃式的。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而现在所谓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已经失去了意义,课程由学生自己来选,培养的计划也就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开放式教学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就是比较量化,它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时数、学分数、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基本要求、教材与参考书目以及作业要求和考试方式等。通过一些数字来明确课程教学的要求,尽量避免过去一些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模糊性、随意性和无效性;同时这个标准也成为有关部门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督促的依据。

二、开放式的课程选择与专业的确定。

在专业课的平台上,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学生任选的。也许有人会担心,虽然整个学习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但以后学生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是不是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下就不分专业了呢?其实不是。上文中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那么就专业界定的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二个口号是“先选课程,后定专业”。也就是说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提出毕业申请时,系部可根据学生在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所学的课程的性质或类别确定他的专业归属。可能出现的情形无非是以下三种:一是所学课程集中在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课程群中;二是所学的课程虽然广泛,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或专业倾向;三是所学课程繁杂,学科或专业特征不明确。从开放式教学体系来讲,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都应该准许毕业。但后一种情况究竟以什么专业毕业还值得商榷。

三、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支撑。

1.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相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院系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实行工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由设计师、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专业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另外,改变仅在毕业设计时,才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公司的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由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指导,面向社会的实际设计实践,才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公共课、理论课,提倡开卷考试,充分利用课题设计、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等多种形式来评定成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级考证,获奖或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培养特长,这也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规律。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以上几方面是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提高。笔者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寻找更加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季翔.高职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2.

[2]孔保华,刁新平.开放式教学与实践教学[j].教书育人,2002,8.

[3]孙湘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2,6.

文档为doc格式。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三篇】

现在高校都在谈转型,但应该怎么转,从哪些方面转,如何评价转型是现在热门的话题,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此次高校转型还没有太多可参考的案例,必然是实践先于理论,所以在工作一线的笔者,边实践边记录,希望对自己专业和其他专业在转型的路上有所帮助。虽然在转型中还有好多没有定型的理论指导,但转型的目标现已非常明确了,就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按照这个目标的指导,各个专业都在积极的转型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

一、转型与降级。

考进了应用技能学校毕业后就会是蓝领,就等于是从事了技术工作,所以从学生到学校对应用型的认识都不够正确。据统计,发达国家人才的需求结构比例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约占5%,从事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生产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在我国现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矛盾下,就是对高等教育中学术教育与应用型教育最大的一项挑战。举例来说,在普通高校没有转型时,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讲台,试问他们在毕业后有多大把握从事教育工作,即便从事了教育工作,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又走“填鸭式”教学方法老路,这些只懂得教学心理和学术知识的年轻人,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多年才能化知识为技能,才能体会到教书育人的真谛。以广告专业为例,如果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进过广告公司,也不知道广告公司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更不用说是与客户沟通、团队合作、设计作品印前印后的调整了。所以平面设计业缺人严重,但本专业的学生却又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不具备职业能力,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知识需要传承和拓展,但更需要的是运用,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传统的学术教育相比应用型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有顶岗实习、实训等经历,所以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有正确的认知,确保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经验,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此就业形势好很多。其实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以现在的形势来看,职业教育更适合现在的市场,所以国家应对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引导转型,另一方面要对本身就是职业学校和已经转型的学校,给予舆论的正确引导和政策的扶持。

二、转型也有顺序。

一些院校在转型时通盘参与,不论哪个专业,趁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全部积极参与转型。虽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是十分必要的。但转型最终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问题。所以通过调研,了解地方经济和对人才的要求确定适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而完成转型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应用技术型的专业要有特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是区域经济中紧缺的人才,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快速就业,转型才能见成效。所以不应该所有专业都转型,应该选择实战性强的专业,通过对实战性强的专业转型,来带动可以转型的专业继续转型。但是有一些不适合转型的专业,不应该急于转型而非转不可。特别是一些院校中的老牌专业、金牌专业,教学成果卓越、师资力量雄厚,转型起来反而更加困难。因此转型要有顺序、有步骤。

三、转型不是砍课程。

转型最关键的点就是转变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转变每一门课程,对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高校虽然对职业教育有热情,但是部分高校对转型的基本理念没有把握好。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学生的实战能力,一些院校认为应用型就是加大专业课的比例,缩减公共课程的学时,甚至直接减掉公共类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计应是一整套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先经历市场调研,确定该专业的就业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安排,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入企业授课环节,大力开展定制培养,综合完成一套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单纯的砍课,就失去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意义,就真的将职业教育送上断头路,就真的让我们的学生成了技术工人。我们一定要给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社会化订制的需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人才。比如一些学生高考失误,虽然来到应用型学校,但未来还想从事学术型的学习,要给予他们分流的机会;一些思想前卫的学生想要创业,学校不能忽视他们人文素养和创业知识的教育。因此应用型教育要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跟企业需求、职业标准上不断调整、完善。

四、转型不能只靠高职称。

很多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甚至更长时间,每天都在钻研如何授课和科研的问题,很少接触社会,多数老师都是学校到家的单一生活路线,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有所不同,注重项目教学、真活真做,所以教师应该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或者是企业一线的员工,这样才能把学生未来职业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情景教学、团队合作、职业化的评价标准,这样学生接触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而我们有经验有资历的教授在这方可能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应该调整各种类型教师的授课比例。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在企业聘请专家来校任教,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

五、转型不能只靠学校的力量。

大家都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其实转型积极的作用就是打通了职业教育发展纵向联系,也就是职业教育从原来只要专科到现在职业教育有了本科,本科又对接了专业硕士以及博士的学位,在职业教育学历晋升上打通了“断头路”。但同样重要的还要打通职业教育的“横向联系”,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之间的联系。这次转型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投入,特别现在热议的600所地方高校转型的话题,可以说政府和高校的热情很高。但是,横向联系能否打通,关键在于企业。例如在德国,奥迪公司准备上市的车型,会交由学生实习、实验、实践,并进行反复改进。但是在国内,多数企业并没有参与的热情,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拿先进的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学生教学,也不愿意派遣工程型师资参与指导,原因是没有利益的支持,没有法律的约束。应用型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实现1∶1,但这一环节没有企业的'支撑将进行得非常困难。究其原因,企业普遍认为参与教学过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政府应该参与并制定宏观的制度、甚至用法律来约束企业应该肩负哪些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应该为企业谋福利,规定企业参与教学后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企业和高校若靠友谊关系仅仅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这样的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辽宁传媒学院本身就是高职类培养模式,一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有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经验。升入本科后,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自身就将本科定位在应用型、职业型,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方针不谋而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本科建设时间短,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在看了上述问题后,想结合自身在应用型教育工作实践介绍一下我们的经验。我们先要明确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及评价五大基本要素组成,其中以价值取向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为途径、以评价为保障。这五大基本要素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接下来我们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为什么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呢,艺术设计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或是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空间环境还是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性。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之前所述的转型不应该通盘全转,而应该有先后,向艺术设计专业就是比较适合先转型的典型。同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开发了ccmm精品课程包。ccmm精品课程包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分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调动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训模拟场地也给学生更多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ccmm精品课程包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实践。

精品课程包的课程设计。ccmm精品课程包的课程设计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精品课程包的学生能力体系设计。ccmm精品课程包中对学生能力体系培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包的培养过程设计。ccmm精品课程包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定岗实行、定制培养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六、结语。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四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其基础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所需的根本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其基本内容通常是指四个方面:一是校园校舍;二是师资队伍;三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四是专业和课程建设。在这四个方面中,目前政府政策导向主要侧重强调了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中央和省政府一直在促使高职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导致校园校舍和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不足,物质资源匮乏现象明显,进而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在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学校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同样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只不过与另两个方面对比起来,这两者相对隐性。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推进校园校舍建设和配置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过程中,如果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的配套建设没有同步推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校园校舍和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的教育经济效益。

仅就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内部性问题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需要的办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规范要求,对教学过程的重组,对教学空间的重新布局以及基础能力设施与师生的完善结合这四个方面。二是打造一支与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三是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教学要解决好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个基本问题,如何把这三个点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专业和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决策能力建设(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管理能力建设(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执行力等)、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资源整合能力(校企合作能力、人力资源配置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中,领导决策能力是前提,管理能力是基础,人才培养能力是核心,资源整合能力是关键,服务社会能力是落脚点,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组成具有特殊运作规律的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系统。

二、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然而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夯基础、强内涵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是首要任务之一。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但是招生与建设异步,校舍、设备、设施和师资远远满足不了办学需求,加上不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新办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之扩招前成立的高职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近几年,随着生源数量的递减,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使出浑身解数,但却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究其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之所以走低,与现行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有着重要关系。从根本上说,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终诉求点就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也只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统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基础能力方面下功夫,才能整体提升综合办学水平,保持高职院校旺盛的生存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高技能人才仍然呈现短缺趋势,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量”的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愈加显现,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小且渠道单一,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基础仍旧比较薄弱,高职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又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打造形成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如果不能迅速打造并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危机。毫无疑问,高职院校重视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挖潜、苦练内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身独特优势,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温家宝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我们说,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落实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将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具备了硬件条件,也就具备了进一步扩充规模的能力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实力。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重视并加强教学楼、综合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饮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办公、教学场所及校医院、浴室、邮局、银行、超市、洗衣房等教学生活基础设施,全面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基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学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学cai课件开发、视频点播、网上题库、答疑与作业批改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师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企业、生产单位、高职院校提供技术、信息资源服务,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发展。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根本要求,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设备设施、管理机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实训经费、实训方案、实训教材、实训方法、师资队伍、实训学生、实训教学评估等内容。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实训设备、实训经费、实训教材和实训师资等问题。为此,要按照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建设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构成于一体的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齐全、运行管理水平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区域经济建设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医药化工、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工电子、机械加工制造、建筑、护理、现代物流等专业领域,重点建设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规范化专业实训基地,搭建起实验与实训、校内与校外梯次布局、相互衔接、规模和档次位居全国一流水平的实训基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以企业为主导制定“双师型”教师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打破“双师型”教师只能在学校任职的限制,鼓励“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实行高职院校特聘教师制度,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公开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缓解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积极探索教师培训采用政府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加强院校领导班子建设,通过专题培训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院校领导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创新团队。

4.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建设是开展教学、科研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载体和龙头,也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要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立规范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和专业设置标准。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形成专业建设主攻方向,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省情、校情,具有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把组织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创新,逐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常态机制。

5.落实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

上级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按照“学校自筹、地方投入、中央支持”的原则,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鼓励合作企业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把高职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高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将高职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等措施,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打造形成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四、小结。

简言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工人这一环节,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慢,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有作为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加强现行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会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五篇】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从发展来看室内设计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环艺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部分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将一年级的课程都设置为素描、色彩,用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这是加强本身专业素质不高的学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意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而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完成作业时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尤其不能自主地进行设计创作。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六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存在惯性。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的重要任务。转型前,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特征界定比较模糊,培养方式单一。如专业设置未能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不能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出现培养目标的同一化和服务面向同一化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都在摸索课程教学与地方经济对接的问题,尝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针对学校转型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设置上都做了一些改变,使之服务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新瓶装老酒的问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按照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忽视新的培养方案设定的培养目标。

(二)刚性的管理制度难以充分调动教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积极性。

为了管理的规范性、增强教学效果,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常常是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在培养“多出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时,为了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教师通常用“最标准”的教学规范培养学生,而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这样的管理制度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通常只考虑过程的规范性,而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诉求。这样的管理制度缺乏聆听机制,不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实践。因此应加入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机制,并设定一定的条件,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从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三)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方法没有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针对性转变。

课程设置是与人才知识结构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应用型大学更多的是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和市场导向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因此不应沿用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以新的理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法。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在调整过程中,应该对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给予重视。国内有人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设计思路,而国外的课程设置也强调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重要性。可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很重要方向:一个是厚基础,一个是重应用。厚基础体现在人才塑造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重应用则可以引导学生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二、解决方案研究。

(一)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高校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和进阶教育,与之前通识教育相比,其教育内容更加集中和深入。学生由通识教育转入专业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感,会带着以往学习习惯进入专业教育领域,即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漠视课程体系之外的专业知识,往往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陈旧,与社会要求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基础培养阶段可以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法,区别于通识教育阶段的教育方法,从多方面改革基础培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课程设置效果,应改变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组织形式。如将学科(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必修课相结合,通过内容切分,改变理论和实践分离的做法。原有理论课附带有一部分实践操作内容,但非常少,改革以后的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实践操作总结理论知识,采取以理论为核心、以实践为支撑的做法,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院校组织精兵强将,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需要与兄弟院校合作展开教学研究,更需要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方案。只有多方配合且灵活调整,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程才能实现优化的目标。

(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专业必修课程,可提升应用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在课程评分上加大课程设计所占分数,部分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使用课程设计作为唯一评分标准,以此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选题上注重创新性和团队合作性,并制定相应标准。对于专业选修课,通过师资力量的加强和企业外聘教师的引入,改变当前固定学期选修课的开课做法,采取按选修人数开课的方法,当选修该门课程的人数达到开课标准即可开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同时可以与当前各高校工作室机制相结合,学生在工作室中参与各项应用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需要某一方面知识时,根据自愿和导师推荐的方法报名对应的选修课程学习,这样可以实现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的双向结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校企合作等其他课程的应用实践形式可以采用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方法。

(三)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自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自控能力属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能力,其形成较为复杂,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吸取有益经验予以调整,外力难以影响。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专业能力较好,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就。能力提高的基础出发点是学生,以学生自身为主的学习方案对其能力提高是任何别的学习方案不能替代的。传统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模式重视的是知识传授,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才是其能力养成的重要教育模式,因此日常教学中的能力养成阶段,需要引入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鼓励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顾问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合作者,同时学校应做好各种支撑服务,如场地支持、经费支持、应用成果转化等,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风气。

(四)培养艺术思维。

在拥有了良好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后,学生已经对艺术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面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引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从各个角度对其解析,分析该作品的艺术闪光点和设计的合理性。到这一步,虽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但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还有较远的距离。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回归于生活,各类艺术流派中的闪光点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并反映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因此,在对各类艺术流派进行深入学习后,需要回归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通过思维的碰撞和灵魂的雕刻,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学应体现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展开作品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件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主题作品设计,在指定主题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艺术风格,进行设计创作并展开讨论;指定艺术流派但不限主题的作品设计,学生在该流派风格的指引下设计作品,充分体会该艺术流派的艺术思维,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体会带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当他能够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作品时,一旦去掉镣铐,艺术灵感将喷涌而出,从而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能力。

三、总结。

本文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式强调艺术类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即重视学生对艺术类知识的入门培养,重视学生养成艺术自觉,让艺术设计类学生知道什么是优秀的设计,好的设计作品为什么值得欣赏。经过这一阶段培养后,即开始培养应用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分析现有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在基础能力和动手能力之间的思维能力培养有着明显缺失,一个只会听歌和唱歌的人是不能称之为歌唱家的,优秀的歌唱家需要在艺术灵感的滋润下设计和创造承载自己思维的作品。一个艺术设计类学生,如果要培养成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前人基础上激发自己的灵感,养成独特的艺术细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符合自己艺术理念的艺术作品。因此,如何激发艺术灵感,并在此灵感的激励下创造出自己的设计作品,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从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重视艺术思维培养等角度出发,综合论述培养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七篇】

201x年6月发布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有关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迅猛,稳坐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交椅,纵观目前发展态势,凭借巨额的广告支出费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不在话下[1]。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实际报名人数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降低分数线,或转为文理科招生,都不同程度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源危机,如何在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万元、广告公司万家、广告从业人员万人。20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发布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新招生环境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要想成功应对生存危机并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剖析、审时度势。在充分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内涵的建设、招生就业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最终赢得社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为我国广告行业输送优秀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2024年设计专业的论文研究结论【第八篇】

自古至今“说的能力历来被教育家们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他规定的‘四科’中就包括‘言语’一科并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学记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口头表达能力愈显重要!据麦可思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国内“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业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创造力与进取力#规划与组织能力等!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位居第二!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师范生来说”说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教师基本功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传授知识,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语言训练直接决定着其日后的教学水平。基于此,《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基本要求(试行稿)》规定,师范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而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4个方面。但是,师范生在试讲和顶岗实习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对师范生进行“说”的能力培养必要而紧迫。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法政系历史教育专业历来重视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对于教师基本功之一的“说”的能力培养模式已具有体系化、层次性的特点。前者包括课堂训练及考核体系、课外实践训练体系和学生自主训练体系。后者包括专业教师组织和指导的课堂训练、学生组织的景点参观讲解和景点义务讲解、学校试讲与顶岗实习、景点双语讲解。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课堂到课外,由练习到实战、由汉语到英语,层次渐进提高,并达到了敢说、能说、会说、说的有水平,从而具备较高教师基本功。

受课时、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课堂训练体系和课外实践训练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自主训练体系尽可能多地发挥其功能。历史学社作为学生自主训练体系的平台,及时地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下而主要以历史学社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方而的做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对其它专业学社的活动能有些许启发意义。

一、历史学社简介。

学生社团在高校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洁松在《高校中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的方法和启示一一以厦门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学社临时党支部为例》一文中论述道:“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学生组建而成,成员们的信念和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共同语言较多,互相信任感和归属感较强,从众行为倾向性强,较容易产生“群动”行为,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专业社团又有别于一般的兴趣性社团,前者在提高专业素养、培养综合素质方而具有更高的要求和责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法政系历史专业组建的汗青学社即历史学社就是这样的专业社团,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方而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学社成立于,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构建第二课堂,全而实现与专业、课堂教学相对接的任务。学社成立后,在指导教师和学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社刊《文简思犊》的撰写和编辑,学生的搜集资料、写作、沟通能力得到锻炼;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都得以提高。特别是通过参加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专业里所有学生的专业兴趣,综合能力都被激发起来,得到稳步提升。作为师范生基本功之一的“说”的能力,在学社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作为第二课堂,历史学社担负着巩固专业知识,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读、思、写、说多种能力的重任。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历史学社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在活动的目的性、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后的反思性以及全员参与性上下了很大功夫。

(一)安排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

锻炼“说”的能力,要从培养说的兴趣开始,逐步做到敢说、能说、会说,说得条理清晰、用词精准、逻辑性强、组织严密,并具有职业性。为达到以上效果,设计活动时就应该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依次递进。历史学社依据以上方针,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

1.历史故事大赛―激发兴趣,迈出敢说的第一步。

许多学者都认同这个观点,即历史应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从而使人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反思。讲故事这种所有人从小就熟悉并乐于参与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许多不敢张口讲话的学生乐于尝试,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说的第一步。故事人人会讲,但效果如何会因讲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出现差异,所以评分标准里对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清晰和流畅要作具体规定,并事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敢讲的同时自觉规范语言,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

2.知识竞赛―提升兴趣,锻炼语言的精确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刻苦、喜爱读书,考试成绩优异,但在课堂提问或日常交流中,他们不善于表达或羞于表达,在班级活动中也极少发言。对于这样的学生,培养他们说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经常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外,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提高他们说话的自信力是关键,知识竞赛应该是开启这种学生说话之门的钥匙。

知识竞赛是一种为人们熟知的活动形式,它要求参与者不单要具备较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和精确的表达能力。由于上述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对竞赛题目有信心,从内心深处对通过这种方式表现自己有渴求,所以稍加鼓励,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通过竞赛甚至一旦获奖,这些学生就会信心大增,会参与更多的活动,得到更多锻炼说话的机会。对于那些不惧怕说话但还缺乏说话技巧的学生来说,知识竞赛可以锻炼他们说出的话更精确,更加一语中的。

3.演讲比赛、辩论赛―训练学生能说、会说,使语言具有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

演讲和辩论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要求演讲者通过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把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信服,进而产生共鸣。后者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因而,无论演讲还是辩论,都要求参与者不但要敢说,还要会说,要说的有条理、有逻辑,不给别人留下反驳的口实。这种能力不是一腻而就炼成的,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练习。所以,举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说的能力的平台,而且也是督促他们勤加练习口才的有效方法。

4.历史剧展演―多种说的能力的综合。

历史剧展演是历史学社组织的较为大型的综合性活动,涉及学生的多方而能力:扎实深入的专业知识、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表演能力。诸多能力中,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剧目的准备和排演阶段,演员的选择给了参选学生表现和展示“说”功的机会,即使没有被选上,也得到了一次锻炼。被选上的学生,经过无数次的排练,对于如何使一句话说得生动、恰当,配合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已了然于胸。有了这样的基础,当他们再走上讲台而对学生的时候,当然也就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知识讲出来。而且,经过而对台下诸多观众的实际演出,学生在人前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会得到极大提升。

在历史剧展演的准备过程中,组织者和参加者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考验和锻炼。编剧与导演、演员的沟通,导演与演员的沟通,演员之间的沟通,敢说、能说、会说的能力需要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也得以培养。同时,历史剧演出所需要的服装也需要组织者和团队成员去通过各种渠道准备。可以借的,尽量通过各种关系去借,需要租的,要把租金谈到最低,既借不到也租不到的,学生就联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请他们根据剧情需要自己设计服装。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既要不怕碰钉子,敢于去说,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说会说。最终,学社组织编排的《东北易帜》、《辛酉政变》、《鸿门宴》、《昭君出塞》等历史剧展演成功,获得了一致好评。

5.宿舍小组试讲―教师基本功的直接训练和展示,语言升华到职业性。

在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师技能进行了有目的逐步培养的基础上,由历史学社组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宿舍小组试讲。具体步骤是,宿舍里的每一位成员自主选取一段专业知识,撰写教案,练习讲授。当觉得熟练之后,讲给宿舍其他成员听,并用手机等录像设备录下视频,供自己反思和指导教师指导,同时听取宿舍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予以改进。实践证明,自己观察和认识到的缺点和不足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有希望改正的。通过视频反思,再加上老师和同学的提醒,试讲过程中的缺点会使学生刻意加以改正,最终达到用规范的教师语言去讲课。

6.说课比赛和中小学课堂模拟教学比赛―说的综合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某课题的理解。在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说课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更由于其完全的口头表述形式而对学生“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条目众多的说课内容要求语言简练、表述清晰、概括性强;而对同行专家等听众,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因而,说课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说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对于师范生来说,教师基本功的最终实践地是课堂。在开设了《历史课教学法》和《历史教师教学技能》课的基础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学生在校内外实地观摩了中小学课堂、听了一线教师的讲座后,了解了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境的条件下,举办中小学课堂模拟教学比赛。通过比赛,学生得到仿真环境下的锻炼,辅以指导老师的点评,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会有质的飞跃。除以上活动外,学社还会定期举行普通话大赛、讲课比赛等活动。

(二)教师的适时指导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专业学社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社更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社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活动计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列出需要从哪些方而培养“说”的能力之后进行讨论,确定训练要点。接着,根据培养要点设计活动。“说”的训练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所以我们把训练的内容进行分解,每一学期通过不同的活动着重训练说的能力中某几项技巧,从而达到持续训练,渐次提高的效果。

其次,对活动内容、方案和具体活动过程的指导。专业学社每项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都非常强,所以对于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活动按照预定的训练目标前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指导只是目的性和方向j哇的指导,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计划的执行者和训练的受益者,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多方而锻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三)活动后的及时反思。

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反思才能扬长避短。活动进行之后的及时反思也是教师指导的重要一环。每一次活动之后,要组织学生通过座谈、书而总结等方式对活动的内容、组织、效果进行全而的总结,特别是对训练目标的达成与否进行评估,为后而的活动提供借鉴。

(四)活动的全员参与性。

《纲要》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树立人人成才观念,而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专业学社,历史学社是全体历史专业学生参加的社团,所以学社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学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平等的锻炼机会。为此,每项活动都会经过初赛或选拔,落选的同学会被分配参与其它组织或后勤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耳濡目染取长补短,同时锻炼其它能力。选拔主持人的时候,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是能有更多锻炼机会的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其它社团干部等不要担任,而把机会让给很少上台或能够当众讲话的学生。这样,很多平时内向或不爱讲话的学生得到锻炼甚至找到自信,一次上台或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三、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直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符合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放松,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培养的途径应该多管齐下,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下的训练,其中专业学社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社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使之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载体。

48 1982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