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邓拓(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邓拓范文1

大家好!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代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祝贺晋察冀日报史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晋察冀日报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一面战火中不倒的红旗。聂荣臻元帅在1938为它题字:民族的号筒。这支号筒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吹响了抗日救亡的音符。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报的代表,这张报纸正像陆定一同志所说,“它不仅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立了功劳,而且为所有的抗日根据地立了功劳,为全国的抗日战争立了功劳。它是‘无价之宝’。”晋察冀日报还为中共党报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948年晋察冀日报和其他报纸合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邓拓同志曾先后任总编辑、社长,同时,他还输送了大量的新闻干部成为各地党报的骨干。

我们北京日报对晋察冀日报和邓拓同志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我们报社的第一任社长范瑾、第一任总编辑周游,还有后任机关党委副书记赵继英等一批老同志都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范瑾同志曾任晋察冀日报的通讯部长,周游同志是晋察冀日报培养的优秀记者。他们把晋察冀日报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北京日报,所以,北京日报是晋察冀日报的延伸和发展。

北京日报和邓拓同志有着同荣辱、共命运的经历。邓拓同志调任北京工作后主管宣传工作,是北京日报的直接领导。同时他还亲自为北京晚报撰写了大量文章,著名的《燕山夜话》是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中邓拓同志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也同时遭受劫难,这也是全国人民劫难的开始。共同的命运使我们对晋察冀日报和邓拓同志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最近,晋察冀日报原副总编辑、副社长96岁的张致祥老人和夫人82岁的伊之老人冒着酷暑,亲自来到我们报社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希望我们帮助寻找晋察冀日报烈士的亲属。我们觉得这是老一辈新闻战士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感谢老战士们的信任,也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们赶写了通讯《为了老战士的嘱托――寻找新闻烈士的亲属》,并设立热线电话,寻找烈士亲属线索。我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邓拓范文2

但是,邓拓在《五月的历史性号召》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历史性号召全都不是这些,而是“读古书”,向古人看齐,“系统地学习”追求成名成家。他给青年学生规定的“学习目标”:“学工程”就是为了当“工程师”,“学农科”就是为了当“农艺师”,在工厂里工作,就要“担任车间主任”。唯独没有当“普通劳动者”。如果按照邓拓给我们提出的“学习目标”去做,培养出来的人材,个个追名逐利,谁都不愿当工人农民。这不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要是青年都成了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国家岂不就会象所说的那样,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吗?

很明显,邓拓鼓吹“读古书”向古人看齐,“学习基础知识”,追求成名成家,就是反对思想,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妄想在我们青年身上实现“和平演变”,以达到他在我国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

为了寻找“理论根据”,邓拓还公开反对的《实践论》。

邓拓范文3

据邓拓后人回忆,邓拓在生活上从无奢求,几乎把全部积蓄都用在了收集古画上。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悬挂着收藏的古字画。由于邓拓对古字画甚为痴迷,妻子丁一岚甚至一度戏谑他说:“以后你索性前后披挂上古画为衣吧!”

有一年夏天,邓拓听荣宝斋的许麟庐说,几天前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拿着一幅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去故宫询价,准备转让,“故宫的鉴定专家说那幅画是赝品,收藏人十分生气,携画而去”。

听罢许麟庐所言,邓拓急忙托许麟庐帮他打听收藏人的下落。不久,许麟庐即带着《潇湘竹石图》的收藏者来到邓拓家中。“邓拓接过画卷,走到案前,展开全图。只见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隽逸之气扑面而来。”据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仅《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两幅,而《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失到了日本,这更促使邓拓愈发重视《潇湘竹石图》的珍贵价值。

审视良久,邓拓对这位收藏者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幅画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闻听此言,收藏者很受鼓舞,遂要价5000元。邓拓当时手头只有几天前从《北京晚报》预支的《燕山夜话》的2000元稿费,他想都没想,当即就把这2000元给了这位收藏者。第二天,邓拓又请荣宝斋的师傅来家中,从他的个人收藏中挑走14幅画,凑齐3000元后才全部付清画款。

“收藏了《潇湘竹石图》后,为了研究和考证,邓拓从历史博物馆借来历代丝织品的样标,用放大镜细心观察、分析历代丝织经纬的特点;同时也大量查对坡不同年代的书法作品,潜心琢磨苏氏的用笔特点,广读坡所用的金石印鉴,对这幅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半年后,邓拓终于得出结论,这幅画确是苏轼真迹。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了《坡潇湘竹石图题跋》一文,连同画卷以“左海”笔名发表在1962年第6期《人民画报》上。此外,邓拓还刻了一枚“苏画庐”的闲章,以示自己收藏到这幅珍品的欣喜之情。

邓拓收藏坡《潇湘竹石图》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老同志、老画家朋友都登门前来观赏。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开始散布流言,说邓拓收藏坡的《潇湘竹石图》,是与国家收藏工作抢购文物,是丧志,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有鉴于此,1964年秋,邓拓请许麟庐同他一起花费了几天时间,把自己收藏的古代绘画全面地进行了一番鉴选,精选出145件佳品,其中包括坡的《潇湘竹石图》,盖上自己的收藏章,经当时中国美协秘书长华君武联系,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邓拓范文4

香港货币展

香港是最先把中文货币单位定为“员”(与“圆”“元”通用)的地方。1 846年,东藩汇理银行发行港元钞票,持有人可随时凭票兑换银元,成为香港最早纸币。1863年,港府从英国运送辅币来港,翌年开始在市面流通,成为香港首批硬币。上述的纸币和硬币出现,标志香港货币的诞生,两者更曾在本地印铸。是次展览包罗不同类型的文物,除了展示不同年代的香港硬币和纸币外,亦包括试铸的样币、硬币铸模、纪念金币的石膏模型、纸币的设计图、版票、印钞用的钢版,以及未经切割的连张钞票等等。展出的文物超过700件,辅以精彩的历史图片和录像,道出香港各种货币出现的时代背景,以及货币的购买力转变,与港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雪域瑰宝――文物展

2012年是和平解放61周年,该展由广东省文化厅和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主办,广东省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协办,广东省博物馆、博物馆承办,展览由佛教造像、唐卡绘画、文献典籍、宗教法器、面具以及服饰、生产生活用具等部分组成,文物约162件/套,展示悠久的宗教、文化与风情。其中一、二级文物多达40件,如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八思巴的大元国师青玉印、乾隆皇帝颁发的用于确定转世灵童人选的金本巴瓶、被誉为“佛教熊猫”的贝叶经、9-10世纪的合金铜释迦牟尼立像、明永乐白釉僧帽壶等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呈现出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古代中国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它最晚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皇,此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国古代钱币收藏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收藏门类之一。为展示我国古代钱币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美绝伦的书法、造型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特推出《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该陈列精选馆藏中国古代钱币共1 700余枚,从原始的贝币,到早期的刀布币、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不仅脉络传承明晰,而且品类繁盛,珍品云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重新开放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览之一。

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上海

该展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将在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内呈现。原研哉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促使大家对设计的觉醒为出发点,再以绵密的逻辑为手段,更用立体交叉的视角来思考设计。现场展示实物展品59组、平面展品51组、影像作品3组,共113组件设计作品。通过展览,或许可以对原研哉有一个重新的认知,同时了解其一直以来所希望传达的信息:设计既要有设计性,又要同时具有生产力。原研哉表示:“在中国举办展览,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而是出于我个人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尊敬,以及自己对中国文化持有的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展览,和更多的中国设计师产生共鸣,也希望大家能够携手去创造属于亚洲的时代。”

书中自有黄金屋――《帕科特》与当代艺术家们

本展由UCCA与《帕科特》合作,展览标题引用自中国被认为是最具文学造诣的一代帝王宋真宗的诗句。本项目因此将以“住宅”的形式布展呈现,充分利用UCCA的三个展览空间。而“屋”中则有192位艺术家的212件艺术品,是在与1984年创立于瑞士苏黎世的《帕科特》制作者们长期以来的合作中创作的。这些作品首次在中国与观众见面。呈现出当代艺术在21世纪变革中的境况与发展景象。作品分组陈列在“娱乐室”、“工作室”、“城市”、“衣橱”之中,而以上几个区域又环绕着中心的“花园”。这些作品涵盖了诸多具有可能性的媒介,包括油画、摄影、绘图、印刷、雕塑、视频和音频。

开放的肖像

本次展览将展出共计75位艺术家的作品,是民生现代美术馆特别推出的架上绘画系列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对肖像绘画的再认识。该展主要意图不在于为肖像画在艺术的殿堂里找一个供奉的位置,而是将曾经作为重要资源的肖像画开放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历史资源,分衍肖像画,而不是消解肖像画。中国的肖像画直至上世纪80年代,都是以写实的传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代表是80年代初期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以后,这种镜子般的写实逐渐改变。张晓刚沉默的中年男女、刘小东无聊的年轻人、方力钧空虚的光头呈现的都是一种变形的肖像,兼具夸张和收敛,爆发和压抑,热情和冷漠的肖像。在本次展览中,策展人特别邀请了影像、装置艺术家重拾画笔,创作许多罕见的架上作品。

阿涅斯・瓦尔达的海滩在中国――1957-2012艺术

创作全回顾:摄影、录像、装置、电影1957年,作为中国政府邀请的代表团正式成员,阿涅斯・瓦尔达应邀来华拍摄了一系列摄影作品。这些从未面世的彩色与黑白照片,是她在华旅行期间走遍大江南北的珍贵记录。

55年之后,这一位法国文化巨匠与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回到中国举行她的首次艺术创作回顾展,并借此机会重新开始她的中国之旅。阿涅斯・瓦尔达,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以及出色的造型艺术家,将在北京、武汉、上海三地,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全面呈现她的艺术创作,带我们漫步于她幻想与现实交汇,悲伤与喜悦融合的个人艺术世界。

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7月27日-2007年3月6日)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的作者。在1971年到2007年之间,他著有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文章,是在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当代法语作者之一。他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他的“拟象理论”(simulacrum)、消费符号和符号交换理论等等,已成为后现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坐标系。鲍德里亚的摄影展现了一位独特的思想家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在国际摄影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此次展览所展出的50幅摄影作品是由鲍德里亚太太亲自挑选。本次展览是2010年在连州国际摄影节上展出之后的第一站巡展。

48 173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