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汇报解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汇报解读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篇1

昆明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4日在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张祖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在奋力拼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开端

2009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最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自身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工作举措,有效应对挑战,积极化解矛盾,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跨越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经济建设逆势而上,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亿元,增长1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历史最高,完成1600亿元,增长52%。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分别实际增长13%和%。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工业突破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先后荣获“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宜居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

(一)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以实施“543倍增计划”为重点,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粮食总产量万吨,烤烟收购总量179万担,鲜切花产量亿支,蔬菜产量190万吨,畜牧业产值亿元。1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完成《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编制,全面启动“4210工程”。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11户、37户和222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70公里,路基改造914公里。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27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新增补充耕地公顷。完成近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解决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2万口,完成节柴改灶万眼。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341个自然村。解决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温饱水平。

(二)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增长38%,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5户,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增长9%。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14%;实际收储土地10平方公里,新增“五通一平”13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高新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经开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启动主城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试点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户、完成认定90户。支持25户企业建立完善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新增1个、10个和16个。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

(三)第三产业增创新优势。实现增加值872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增长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老螺蛳湾市场平稳有序搬迁,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一期建成开业。成立45家小额贷款公司。开通“96155”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信息平台。完成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累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67个,乡镇覆盖率达99%,行政村覆盖率达70%。“家电下乡”累计销售总额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分别增长%、%。昆交会、旅交会、房交会、农博会等100多项大型展会在昆成功举办,累计交易总额约240亿元。昆明荣获全国“中华美食名城”称号。

(四)改革开放创造新业绩。完成云变电气、昆明电机、昆明电缆等68户国企改革任务,成功引进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投融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政府性融资962亿元,是2008年的7倍多。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2项,东川、石林被列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财政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乡财县管”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21%;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06亿元,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50亿美元。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2个,协议投资总额56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5项,合同金额5000万美元。深化友城合作,我市与老挝万象市和柬埔寨金边市、晋宁县与印尼卡罗县缔结友好城市。

(五)城乡建设展示新形象。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市规委会通报、审议项目254项。完成《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昆明中心城区建筑高度控制专项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编制设计。出台《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督察制度》等一批管理制度,对规划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00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建成二环快速系统、西坝路、海埂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主城三期交通微循环改造工程93项,对缓解主城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南绕城、环湖公路、三环闭合工程、18条二环三环支撑性道路、32条片区重要干道加快建设。国道东连接支线2、3标段建成通车,西北绕城公路开工建设。“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逐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首期工程1、2号线开工建设。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推进。虹山煤气储配站搬迁工程完工。主城区11个汽车客运站完成搬迁,5个新建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4%,城乡公交“镇镇通”提前1年完成。启动改造68个“城中村”,拆除建(构)筑物398万平方米,开工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项目,4个回迁安置房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呈贡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二期路网基本完成,大学园区入驻师生5万多人。空港经济区完成征地21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空港大道等13项重要基础设施,新机场高速路等外部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围绕“四创两争”,加强城市管理。主城和呈贡新区新增绿地面积1595公顷,种植乔木万株、攀缘植物万株,建设小游园63个,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和%。大力开展拆临拆违建绿透绿,着力整治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拆除临违建筑271万平方米,对15条出入城道路进行绿化,252块城市绿地列入永久性、强制性保护,完成297个绿化未达标小区补绿工作。恢复卫生监督岗2800个,加强背街小巷卫生整治。主城新增垃圾中转站10座、公厕43座、环卫专用车82辆。开工建设县区垃圾处理项目4个,“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置”模式初见成效。开工4个、竣工1个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中心。治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拆除户外广告6万平方米。

(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项目完成30项,在建34项,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完成第一至第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第七、八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主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万立方米。滇池环湖干渠截污实现基础闭合,北岸工程累计铺设管网187公里。落实“河(段)长负责制”,综合整治36条出入湖河道,截污整治4103个排污口,铺设截污管123公里,入湖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牛栏江、清水海调水工程进展顺利。建成73座再生水利用设施,全市封停地下水井199口。“四退三还一护”工作取得突破,退塘、退田万亩,退房万平方米,退人9476人,完成环湖生态建设5万亩。滇池流域范围内停止采矿权审批,累计关停普通建材矿山509家。在“一湖两江”流域关闭搬迁畜禽养殖户万户。实施城市水源区生态恢复工程,重点开展生态防护林种植、河岸生态湿地恢复、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等工作。植树造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完成目标任务。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优级天数105天。

(七)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实施科技创新“4531工程”,开展10大重点科技创新行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和%,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工106所。昆八中整体搬迁项目建成招生,昆三中呈贡新校区即将建成。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万平方米。统筹解决来昆从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突破3万人,招生数量超过普通高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达万人。完成29所乡镇卫生院和57个“双百”社区卫生建设项目,建立21个省级、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成为国家“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城市。民营医院投入营运111家,开设病床6800张。建成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14个,人口自然增长率%。组建昆明广播电视、昆明报业传媒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完成3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160个农家书屋改造建设,各类博物馆总量达100个。解决1371个自然村、15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成功举办市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昆明成功举办。社会保障力度加大,提供有效就业岗位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再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平均增长%,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90%,新农合参合率%,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万人,万农村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新建廉租房万套、经济适用房144万平方米。推进“平安昆明”建设,以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消防、人防工作稳步发展,工青妇、老龄、残疾人、气象、档案、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26件、清理155件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16项制度创新性文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执行市人大决定决议。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办复率100%。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拼搏精神明显增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简到86项,办理时限再次压缩三分之一,在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全面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开通“96128”政务信息和行政审批查询专线。强化“两集中、两到位”,继续推行“五公开”、“五办理”制度,业务受理和业务咨询办结率分别为%和100%。全面落实“八个百分之百”,认真整治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无车年”规定,停止一般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建立统一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对医药购销、医疗服务、征地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进行认真纠正。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昆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中央和省级驻昆单位、各兄弟州市、驻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决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夺取“十一五”全面胜利、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至关重要。总的来看,我们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我国经济虽已进入企稳回升新阶段,但回升内在动力不足。对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认真应对,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我市情况看,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出口增长和服务贸易面临诸多困难;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中村”改造难度加大;“三农”工作较为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滇池治理任重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还需夯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政府自身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仍需加强,机关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挑战和困难面前,需要我们树立决战决胜的信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全球经济已初显复苏迹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实施;我省确定“两强一堡”发展战略,昆明将成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这些都是做好今年工作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现代新昆明建设业已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全市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全力攻坚,就一定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新跨越目标,继续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着力做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一体、统筹区域发展,着力实施科教引领、促进文化繁荣,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治理滇池污染、建设生态家园,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2%以上。

三、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做好2010年工作

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项目与投资工作

强化项目支撑作用。持续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0亿元以上。实施市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项,续建65项,新开工35项,计划完成投资570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项,续建4项,新开工2项,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道路交通设施工程27项,续建17项,新开工10项,计划完成投资299亿元;生态和环境保护工程27项,续建17项,新开工10项,计划完成投资106亿元;市政设施工程9项,续建5项,新开工4项,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社会公益事业18项,续建9项,新开工9项,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园区基础设施续建项目13项,计划完成投资49亿元。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项,竣工30项。通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高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

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全面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整合盘活政府资源,广泛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资金补助、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社会投资,确保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低于20%。用活用足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巩固加强与驻昆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以大项目、好项目吸引金融资金。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推行投资便利化政策,尽可能多地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省出台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及时调整策略,最大限度争取中央和省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贷款支持。规范投资行为,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市县两级政府都要把项目推进工作作为第一要务,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对口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及时掌握国家、省的政策导向、投资方向和重点,精心策划一批政策支持项目。争取和引进项目要有毅力、有耐心,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完善重点项目遴选机制,提高项目储备水平,优先储备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项目,优先储备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储备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强化项目督查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跟踪督查。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一板块率先跨越、二板块竞相发展、三板块迅速崛起的目标,全面落实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19个系列文件,加快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和县域经济“543倍增计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差别化的考核奖励机制,加强对各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产量,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扩大无公害蔬菜、水果和特色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壮大畜牧业。培植生物资源开发、蚕桑等新兴产业。加快林业发展,全面实施“森林昆明”建设。开发建设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启动嵩明、宜良、晋宁、富民、寻甸等园区建设。实施斗南花卉园区项目,建设中国云南斗南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场馆。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示范企业,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4户、省级7户、市级20户,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扶持发展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实施“1+3工程”,加速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乡镇农贸(集贸)市场20个。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733公里、路基改造1214公里,力争建制村通公路达90%以上。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继续抓好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巩固提高6万贫困人口温饱水平,重点实施省、市整村推进项目340个。

(三)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100家。实施园区倍增计划,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全面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退二进三”搬迁改造工作。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年内收储土地20平方公里以上。加快空港经济区等有条件的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进程。积极构筑“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炼化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参控股、兼并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强对驻昆中央和省属企业的服务,支持其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加速总量扩张,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5%以上。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强商业布局规划,全面提升中央商务区(cbd)、区县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和乡镇商业网点四个层次的市场载体功能,加快推进螺蛳湾商业片区业态升级改造暨二级cbd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等集聚区。全面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担保等行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促进发展特色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和特色连锁经营。巩固传统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落实国家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农机具补贴、住房消费等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千方百计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推进主城12家生猪屠宰场整合搬迁,规范牛羊屠宰市场。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动轿子山、阳宗海开发,整合石林至九乡片区、西山至民族村片区旅游资源。启动“数字旅游”平台建设。继续加大海内外旅游市场开发,加强对东亚、东南亚、南亚旅游市场的促销工作。

(五)加大品质春城建设力度

高标准搞好城乡规划。按照把“一城四区”打造成为城市多功能集中区,把“一湖四片”建设成为大都市核心区,规划构建“一主四辅”的要求,扎实做好新一轮城乡规划工作,做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乡镇总体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总体规划、自然村建设规划覆盖率“四个百分之百”。切实抓好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产业布局调整、中央商务区设计,调整完善主城绿地系统及绿、蓝线控制规划。修改完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吸纳国际、国内先进规划设计理念,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机构参与城乡规划设计。严格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促进规划依法实施。

高质量实施城市建设。加大路网建设力度,围绕“四环十七射”,完成环湖公路、三环闭合工程和18条二环三环支撑性道路、32条片区重要干道建设任务,全力推进6条二级公路建设。配合做好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云桂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南绕城、昆武高速、昆嵩新线、南连接线高速、西北绕城一期高速公路和113条城市道路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新增公交专用道50公里以上,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8%,力争城乡公交第二实施区域公交“村村通”覆盖率达90%以上。全面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启动实施3、6号线建设。加大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绿化建设力度,强力推进“五五建绿”、“百米见绿”工作。继续实施增绿补绿,种植乔木80万株,攀缘植物70万株,同步建设西北三环城市绿带。推进县(市)区拆临拆违建绿透绿工作,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6%,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加大主城旧城改造力度,抓住国家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以“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新开工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完工一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完善住宅小区配套服务功能,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和品位,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加大新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呈贡现代化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三、四期主干路网和水、电、气、通讯等市政设施建设进度,推进社会事业配套项目建设,配合搞好大学园区建设。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步伐,抓好机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机场专用高速路(南段)项目全线通车。

高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四创两争”工作,确保进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工作。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整合现有城镇管理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由主城向县城、乡镇、村社拓展。认真抓好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主城道路通行能力。强化道路、桥梁日常管理,严把占用、开挖城市道路的审批关。严格实行“十一个零申报”,确保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坚决遏制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问题。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治安管理,建立补偿机制,分区域、分步骤深入推进外挑式防盗笼拆除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的安全和景观,杜绝生活污水进入雨水管道污染滇池。抓好“七小”行业整治,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完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管理系统和户外广告设施电子标签识别系统。在主城区新建14座垃圾中转站、53座公厕,建成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区域性垃圾焚烧厂建设。倡导细节文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六)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建立更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保、以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住房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新路子。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强化改制企业的后续服务,推进市属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机关和事业单位活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和财政绩效管理,建立更加规范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资源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全面推广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医疗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和技术交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小城镇户籍限制。

创造更加喜人的引资业绩。确保完成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00亿元。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型、资金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外向型项目,绝不引进环境污染型项目。突出招商重点,主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整合招商资源,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部门、园区、商会、企业联动机制,形成招商合力。强化项目落地协调服务,继续实施项目分级推进责任及结果倒逼制度,推行重大项目投资全程专人代理服务制。

扩大更具规模的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0亿美元。巩固扩大有色金属、医药保健品、磷化工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优势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层次、多样化。培育自营进出口外贸企业,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瞄准东南亚、南亚市场,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做好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快呈贡国际物流园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昆明空港口岸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设立国家陆路口岸。积极参与磨憨、河口、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争在合作区内设立“昆明园”。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外派劳务人数均增长20%以上。加强替代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替代产业。做好与友好城市的沟通、交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3个以上。积极参与滇中经济圈开发建设。

(七)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

加快推进滇池治理步伐。全面完成滇池“十一五”规划项目。完成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环湖截污、主要入滇河道整治等项目。实现滇池流域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全覆盖,工业、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坚持“河(段)长负责制”,推行市民河长制,建立河道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将河道整治工作由主干河道拓展到支流沟渠。全面完成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全”工作。巩固湖滨湿地和生态林带建设成果,全面完成“四退三还一护”任务。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滇池流域“五采区”、石漠化及难造林地继续开展绿化造林。加快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态示范村建设,在滇池流域核心区内开展禁用化肥、农药试点。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清水海调水工程建设。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支持冶金、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能耗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工艺。创新适用低碳技术,降低高碳产业比例。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清洁生产重点工艺技术示范工程,实施一批节煤、节水、节材、节电和余热、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0户。搞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鼓励和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节能。做好再生水综合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和太阳能供热系统应用设施的建设和监管。进一步规范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社区绿色回收站、社区分拣处理中心、再生资源综合交易市场。

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昆明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污染防治,重点提升“创模”6项未达标指标。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用好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创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环境保护市场退出机制,严查重处违法排污行为。推进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和管理试点工作。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加快松华坝、云龙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人口搬迁工作。加强土地、矿山、水、森林等资源保护管理。

(八)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实现转移输出12万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场地扶持、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综合配套创业政策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两后双百”工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困难群体社会保障补贴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切实抓好被征地农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加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城镇职工和居民医药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2%和55%。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50%,住院补助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农民工维权中心作用,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坚持政府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启动建设3个民办养老服务项目。完成新建保障性住房2万套以上,开展农民工公寓建设试点工作。

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教育惠民措施。推进10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昆三中、中华小学呈贡新校区。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一级高(完)中增加到22所,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6%以上。加快昆明学院新校区扩建。扩大民办教育规模,力争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重分别达90%和4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20所中职学校,争创20所高等职业院校。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300名市级特岗教师充实农村中小学教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4531工程”,重点扶持10个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培育6家以上、新认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支持10家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培育20家创新型企业。巩固扩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成果,发明专利授权量每百万人达到50件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事业单位达到70家以上。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启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暨文庙恢复重建一期工程,完成市博物馆二期工程,办好首届昆明聂耳音乐节、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市花·云南山茶花节。继续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成3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63个文化室、341个农家书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产业。发展壮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团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繁荣文学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修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建成市体育学校暨全民健身中心。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中医院呈贡迁建、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提高优质民营医疗机构比重。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其经费保障和补偿机制。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昆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科技强警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现代警务和治安巡防机制,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动信访接待中心建设,加强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快构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昆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能力,加快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抓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做好人防、气象、防震、档案、保密、市志、参事等工作。

(九)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

按照前瞻性、导向性、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抓紧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保及生态建设四个重大规划,上半年全面完成报批工作。抓住项目支撑这个关键,注重以规划带项目、以产业政策规划项目建设。围绕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筛选出一批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意义深远、带动力强的项目和工程,探索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注重实用性,统筹城乡、土地、环保、生态等方面,做到统一有效、操作性强。部门规划、专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同步开展,明确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到无缝对接。各级各类规划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做好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

四、努力提高政府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一)以更加过硬的本领履行职责

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和需要,广泛学习反映当代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的新经验,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使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责相适应,提高分析、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强化公务员思想道德与业务能力建设,提倡公务员勤于学习、善于调研、勇于创新,加强公务员规范化管理和效能考核,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二)以更加规范的行为依法行政

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立法,配合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性法规审议工作。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依法行政目标考核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健全专家咨询、专题协商、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市政协的联系,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以更加快捷的效能搞好服务

围绕效能政府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政府职能定位,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支持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政务公开,继续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全面、真实发布政务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抓好“四进中心”工作。加快市县乡三级联动的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政府门户网站“昆明信息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拓展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三最四低”投资服务环境。

(四)以更加扎实的作风狠抓落实

持续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狠抓落实之风。增强效率意识,继续推行“五办作风”、“一线工作法”、“工作成果倒逼法”、“三最三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增强责任意识,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敢担风险,勇于负责;增强大局意识,发挥团队精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督查工作,重点对“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以更加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筑牢廉洁从政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强化审计监督,严格行政监察,坚决查处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加强纠风治乱,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制度,认真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腐败行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人民群众期待着我们。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合力攻坚,完美收官“十一五”,强势起步“十二五”,为加快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篇2

——2010年1月14日在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张祖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在奋力拼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开端

2009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最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自身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工作举措,有效应对挑战,积极化解矛盾,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跨越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经济建设逆势而上,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亿元,增长1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历史最高,完成1600亿元,增长52%。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分别实际增长13%和%。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工业突破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先后荣获“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宜居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

(一)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以实施“543倍增计划”为重点,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粮食总产量万吨,烤烟收购总量179万担,鲜切花产量亿支,蔬菜产量190万吨,畜牧业产值亿元。1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完成《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编制,全面启动“4210工程”。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11户、37户和222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70公里,路基改造914公里。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27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新增补充耕地公顷。完成近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解决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2万口,完成节柴改灶万眼。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341个自然村。解决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温饱水平。

(二)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增长38%,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5户,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增长9%。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14%;实际收储土地10平方公里,新增“五通一平”13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高新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经开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启动主城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试点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户、完成认定90户。支持25户企业建立完善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新增1个、10个和16个。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

(三)第三产业增创新优势。实现增加值872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增长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老螺蛳湾市场平稳有序搬迁,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一期建成开业。成立45家小额贷款公司。开通“96155”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信息平台。完成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累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67个,乡镇覆盖率达99%,行政村覆盖率达70%。“家电下乡”累计销售总额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分别增长%、%。昆交会、旅交会、房交会、农博会等100多项大型展会在昆成功举办,累计交易总额约240亿元。昆明荣获全国“中华美食名城”称号。

(四)改革开放创造新业绩。完成云变电气、昆明电机、昆明电缆等68户国企改革任务,成功引进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投融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政府性融资962亿元,是2008年的7倍多。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2项,东川、石林被列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财政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乡财县管”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21%;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706亿元,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50亿美元。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2个,协议投资总额56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5项,合同金额5000万美元。深化友城合作,我市与老挝万象市和柬埔寨金边市、晋宁县与印尼卡罗县缔结友好城市。

(五)城乡建设展示新形象。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市规委会通报、审议项目254项。完成《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昆明中心城区建筑高度控制专项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编制设计。出台《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督察制度》等一批管理制度,对规划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00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建成二环快速系统、西坝路、海埂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主城三期交通微循环改造工程93项,对缓解主城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南绕城、环湖公路、三环闭合工程、18条二环三环支撑性道路、32条片区重要干道加快建设。国道东连接支线2、3标段建成通车,西北绕城公路开工建设。“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逐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首期工程1、2号线开工建设。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推进。虹山煤气储配站搬迁工程完工。主城区11个汽车客运站完成搬迁,5个新建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4%,城乡公交“镇镇通”提前1年完成。启动改造68个“城中村”,拆除建(构)筑物398万平方米,开工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项目,4个回迁安置房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呈贡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二期路网基本完成,大学园区入驻师生5万多人。空港经济区完成征地21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空港大道等13项重要基础设施,新机场高速路等外部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围绕“四创两争”,加强城市管理。主城和呈贡新区新增绿地面积1595公顷,种植乔木万株、攀缘植物万株,建设小游园63个,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和%。大力开展拆临拆违建绿透绿,着力整治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拆除临违建筑271万平方米,对15条出入城道路进行绿化,252块城市绿地列入永久性、强制性保护,完成297个绿化未达标小区补绿工作。恢复卫生监督岗2800个,加强背街小巷卫生整治。主城新增垃圾中转站10座、公厕43座、环卫专用车82辆。开工建设县区垃圾处理项目4个,“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置”模式初见成效。开工4个、竣工1个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中心。治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拆除户外广告6万平方米。

(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项目完成30项,在建34项,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完成第一至第六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第七、八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主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万立方米。滇池环湖干渠截污实现基础闭合,北岸工程累计铺设管网187公里。落实“河(段)长负责制”,综合整治36条出入湖河道,截污整治4103个排污口,铺设截污管123公里,入湖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牛栏江、清水海调水工程进展顺利。建成73座再生水利用设施,全市封停地下水井199口。“四退三还一护”工作取得突破,退塘、退田万亩,退房万平方米,退人9476人,完成环湖生态建设5万亩。滇池流域范围内停止采矿权审批,累计关停普通建材矿山509家。在“一湖两江”流域关闭搬迁畜禽养殖户万户。实施城市水源区生态恢复工程,重点开展生态防护林种植、河岸生态湿地恢复、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等工作。植树造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完成目标任务。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优级天数105天。

(七)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实施科技创新“4531工程”,开展10大重点科技创新行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和%,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工106所。昆八中整体搬迁项目建成招生,昆三中呈贡新校区即将建成。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万平方米。统筹解决来昆从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突破3万人,招生数量超过普通高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达万人。完成29所乡镇卫生院和57个“双百”社区卫生建设项目,建立21个省级、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成为国家“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城市。民营医院投入营运111家,开设病床6800张。建成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14个,人口自然增长率‰。组建昆明广播电视、昆明报业传媒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完成3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160个农家书屋改造建设,各类博物馆总量达100个。解决1371个自然村、15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成功举办市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昆明成功举办。社会保障力度加大,提供有效就业岗位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再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平均增长%,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90%,新农合参合率%,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万人,万农村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新建廉租房万套、经济适用房144万平方米。推进“平安昆明”建设,以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消防、人防工作稳步发展,工青妇、老龄、残疾人、气象、档案、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26件、清理155件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16项制度创新性文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执行市人大决定决议。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办复率100%。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拼搏精神明显增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简到86项,办理时限再次压缩三分之一,在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全面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开通“96128”政务信息和行政审批查询专线。强化“两集中、两到位”,继续推行“五公开”、“五办理”制度,业务受理和业务咨询办结率分别为%和100%。全面落实“八个百分之百”,认真整治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无车年”规定,停止一般公务用车购置审批。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建立统一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对医药购销、医疗服务、征地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进行认真纠正。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昆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中央和省级驻昆单位、各兄弟州市、驻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决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夺取“十一五”全面胜利、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至关重要。总的来看,我们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依然严峻,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我国经济虽已进入企稳回升新阶段,但回升内在动力不足。对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认真应对,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我市情况看,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出口增长和服务贸易面临诸多困难;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中村”改造难度加大;“三农”工作较为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滇池治理任重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还需夯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政府自身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仍需加强,机关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挑战和困难面前,需要我们树立决战决胜的信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全球经济已初显复苏迹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实施;我省确定“两强一堡”发展战略,昆明将成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这些都是做好今年工作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现代新昆明建设业已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全市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全力攻坚,就一定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新跨越目标,继续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着力做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一体、统筹区域发展,着力实施科教引领、促进文化繁荣,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治理滇池污染、建设生态家园,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2%以上。

三、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做好2010年工作

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项目与投资工作

强化项目支撑作用。持续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确保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0亿元以上。实施市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项,续建65项,新开工35项,计划完成投资570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项,续建4项,新开工2项,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道路交通设施工程27项,续建17项,新开工10项,计划完成投资299亿元;生态和环境保护工程27项,续建17项,新开工10项,计划完成投资106亿元;市政设施工程9项,续建5项,新开工4项,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社会公益事业18项,续建9项,新开工9项,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园区基础设施续建项目13项,计划完成投资49亿元。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项,竣工30项。通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高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

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全面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整合盘活政府资源,广泛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资金补助、财政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撬动社会投资,确保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低于20%。用活用足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巩固加强与驻昆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以大项目、好项目吸引金融资金。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推行投资便利化政策,尽可能多地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省出台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及时调整策略,最大限度争取中央和省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贷款支持。规范投资行为,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市县两级政府都要把项目推进工作作为第一要务,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对口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及时掌握国家、省的政策导向、投资方向和重点,精心策划一批政策支持项目。争取和引进项目要有毅力、有耐心,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完善重点项目遴选机制,提高项目储备水平,优先储备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项目,优先储备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储备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强化项目督查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跟踪督查。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一板块率先跨越、二板块竞相发展、三板块迅速崛起的目标,全面落实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19个系列文件,加快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和县域经济“543倍增计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差别化的考核奖励机制,加强对各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产量,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扩大无公害蔬菜、水果和特色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壮大畜牧业。培植生物资源开发、蚕桑等新兴产业。加快林业发展,全面实施“森林昆明”建设。开发建设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启动嵩明、宜良、晋宁、富民、寻甸等园区建设。实施斗南花卉园区项目,建设中国云南斗南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场馆。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示范企业,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4户、省级7户、市级20户,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扶持发展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实施“1+3工程”,加速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乡镇农贸(集贸)市场20个。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733公里、路基改造1214公里,力争建制村通公路达90%以上。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继续抓好万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巩固提高6万贫困人口温饱水平,重点实施省、市整村推进项目340个。

(三)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100家。实施园区倍增计划,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全面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退二进三”搬迁改造工作。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年内收储土地20平方公里以上。加快空港经济区等有条件的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进程。积极构筑“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体系。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炼化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参控股、兼并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强对驻昆中央和省属企业的服务,支持其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加速总量扩张,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5%以上。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强商业布局规划,全面提升中央商务区(cbd)、区县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和乡镇商业网点四个层次的市场载体功能,加快推进螺蛳湾商业片区业态升级改造暨二级cbd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等集聚区。全面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担保等行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促进发展特色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和特色连锁经营。巩固传统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落实国家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农机具补贴、住房消费等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千方百计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推进主城12家生猪屠宰场整合搬迁,规范牛羊屠宰市场。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动轿子山、阳宗海开发,整合石林至九乡片区、西山至民族村片区旅游资源。启动“数字旅游”平台建设。继续加大海内外旅游市场开发,加强对东亚、东南亚、南亚旅游市场的促销工作。

(五)加大品质春城建设力度

高标准搞好城乡规划。按照把“一城四区”打造成为城市多功能集中区,把“一湖四片”建设成为大都市核心区,规划构建“一主四辅”的要求,扎实做好新一轮城乡规划工作,做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乡镇总体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总体规划、自然村建设规划覆盖率“四个百分之百”。切实抓好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产业布局调整、中央商务区设计,调整完善主城绿地系统及绿、蓝线控制规划。修改完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吸纳国际、国内先进规划设计理念,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机构参与城乡规划设计。严格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促进规划依法实施。

高质量实施城市建设。加大路网建设力度,围绕“四环十七射”,完成环湖公路、三环闭合工程和18条二环三环支撑性道路、32条片区重要干道建设任务,全力推进6条二级公路建设。配合做好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云桂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南绕城、昆武高速、昆嵩新线、南连接线高速、西北绕城一期高速公路和113条城市道路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新增公交专用道50公里以上,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8%,力争城乡公交第二实施区域公交“村村通”覆盖率达90%以上。全面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启动实施3、6号线建设。加大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绿化建设力度,强力推进“五五建绿”、“百米见绿”工作。继续实施增绿补绿,种植乔木80万株,攀缘植物70万株,同步建设西北三环城市绿带。推进县(市)区拆临拆违建绿透绿工作,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6%,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加大主城旧城改造力度,抓住国家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以“城中村”改造工程为重点,新开工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完工一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完善住宅小区配套服务功能,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和品位,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加大新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呈贡现代化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三、四期主干路网和水、电、气、通讯等市政设施建设进度,推进社会事业配套项目建设,配合搞好大学园区建设。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步伐,抓好机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机场专用高速路(南段)项目全线通车。

高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四创两争”工作,确保进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工作。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整合现有城镇管理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由主城向县城、乡镇、村社拓展。认真抓好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主城道路通行能力。强化道路、桥梁日常管理,严把占用、开挖城市道路的审批关。严格实行“十一个零申报”,确保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坚决遏制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问题。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治安管理,建立补偿机制,分区域、分步骤深入推进外挑式防盗笼拆除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的安全和景观,杜绝生活污水进入雨水管道污染滇池。抓好“七小”行业整治,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完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管理系统和户外广告设施电子标签识别系统。在主城区新建14座垃圾中转站、53座公厕,建成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区域性垃圾焚烧厂建设。倡导细节文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六)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建立更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保、以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住房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新路子。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强化改制企业的后续服务,推进市属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机关和事业单位活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和财政绩效管理,建立更加规范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资源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全面推广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医疗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和技术交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小城镇户籍限制。

创造更加喜人的引资业绩。确保完成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00亿元。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型、资金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外向型项目,绝不引进环境污染型项目。突出招商重点,主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整合招商资源,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部门、园区、商会、企业联动机制,形成招商合力。强化项目落地协调服务,继续实施项目分级推进责任及结果倒逼制度,推行重大项目投资全程专人代理服务制。

扩大更具规模的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0亿美元。巩固扩大有色金属、医药保健品、磷化工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优势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层次、多样化。培育自营进出口外贸企业,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瞄准东南亚、南亚市场,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做好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快呈贡国际物流园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昆明空港口岸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设立国家陆路口岸。积极参与磨憨、河口、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争在合作区内设立“昆明园”。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外派劳务人数均增长20%以上。加强替代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替代产业。做好与友好城市的沟通、交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3个以上。积极参与滇中经济圈开发建设。

(七)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

加快推进滇池治理步伐。全面完成滇池“十一五”规划项目。完成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环湖截污、主要入滇河道整治等项目。实现滇池流域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全覆盖,工业、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坚持“河(段)长负责制”,推行市民河长制,建立河道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将河道整治工作由主干河道拓展到支流沟渠。全面完成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全”工作。巩固湖滨湿地和生态林带建设成果,全面完成“四退三还一护”任务。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滇池流域“五采区”、石漠化及难造林地继续开展绿化造林。加快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态示范村建设,在滇池流域核心区内开展禁用化肥、农药试点。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清水海调水工程建设。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监督检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支持冶金、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能耗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工艺。创新适用低碳技术,降低高碳产业比例。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清洁生产重点工艺技术示范工程,实施一批节煤、节水、节材、节电和余热、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0户。搞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鼓励和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节能。做好再生水综合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和太阳能供热系统应用设施的建设和监管。进一步规范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社区绿色回收站、社区分拣处理中心、再生资源综合交易市场。

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昆明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污染防治,重点提升“创模”6项未达标指标。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用好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创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环境保护市场退出机制,严查重处违法排污行为。推进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和管理试点工作。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加快松华坝、云龙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人口搬迁工作。加强土地、矿山、水、森林等资源保护管理。

(八)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实现转移输出12万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场地扶持、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综合配套创业政策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两后双百”工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困难群体社会保障补贴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切实抓好被征地农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加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城镇职工和居民医药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2%和55%。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50%,住院补助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农民工维权中心作用,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坚持政府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启动建设3个民办养老服务项目。完成新建保障性住房2万套以上,开展农民工公寓建设试点工作。

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教育惠民措施。推进10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昆三中、中华小学呈贡新校区。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一级高(完)中增加到22所,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6%以上。加快昆明学院新校区扩建。扩大民办教育规模,力争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重分别达90%和4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20所中职学校,争创20所高等职业院校。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300名市级特岗教师充实农村中小学教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4531工程”,重点扶持10个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培育6家以上、新认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支持10家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培育20家创新型企业。巩固扩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成果,发明专利授权量每百万人达到50件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事业单位达到70家以上。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启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暨文庙恢复重建一期工程,完成市博物馆二期工程,办好首届昆明聂耳音乐节、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市花?云南山茶花节。继续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成3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63个文化室、341个农家书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等产业。发展壮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团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繁荣文学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修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建成市体育学校暨全民健身中心。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中医院呈贡迁建、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提高优质民营医疗机构比重。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其经费保障和补偿机制。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昆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科技强警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完善现代警务和治安巡防机制,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动信访接待中心建设,加强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快构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昆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能力,加快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抓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做好人防、气象、防震、档案、保密、市志、参事等工作。

(九)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

按照前瞻性、导向性、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抓紧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保及生态建设四个重大规划,上半年全面完成报批工作。抓住项目支撑这个关键,注重以规划带项目、以产业政策规划项目建设。围绕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筛选出一批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意义深远、带动力强的项目和工程,探索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县(市)区、各开发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注重实用性,统筹城乡、土地、环保、生态等方面,做到统一有效、操作性强。部门规划、专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同步开展,明确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到无缝对接。各级各类规划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做好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

四、努力提高政府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一)以更加过硬的本领履行职责

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和需要,广泛学习反映当代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的新经验,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使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责相适应,提高分析、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强化公务员思想道德与业务能力建设,提倡公务员勤于学习、善于调研、勇于创新,加强公务员规范化管理和效能考核,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二)以更加规范的行为依法行政

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立法,配合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性法规审议工作。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依法行政目标考核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健全专家咨询、专题协商、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市政协的联系,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以更加快捷的效能搞好服务

围绕效能政府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政府职能定位,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支持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政务公开,继续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全面、真实发布政务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抓好“四进中心”工作。加快市县乡三级联动的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政府门户网站“昆明信息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拓展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三最四低”投资服务环境。

(四)以更加扎实的作风狠抓落实

持续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狠抓落实之风。增强效率意识,继续推行“五办作风”、“一线工作法”、“工作成果倒逼法”、“三最三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增强责任意识,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敢担风险,勇于负责;增强大局意识,发挥团队精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督查工作,重点对“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以更加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筑牢廉洁从政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强化审计监督,严格行政监察,坚决查处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加强纠风治乱,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制度,认真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腐败行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人民群众期待着我们。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合力攻坚,完美收官“十一五”,强势起步“十二五”,为加快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附件:

1.“543倍增计划”

除主城四区及呈贡县以外的9个县(市)区,以2007年为基础,县城建成区城镇常住人口5年倍增、地区生产总值4年倍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年倍增。

2.“4210工程”

通过3—5年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博览会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4大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最适宜“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2个平台”。围绕以上目标,实施农业信息物流、农业园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农业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投融资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农业科技研发转化、“三农”干部思想解放“10大工程”。

3.“四环十七射”

(1)四环:指二环、三环、绕城高速内环和绕城高速外环。(2)十七射:指主城昆曲高速等八条主要出口道路、昆禄公路等五条辅助出口道路和王筇公路等四条补充出口道路。

4.“四退三还一护”

即:退塘还湖、退田还林、退房还湿和退人护水。

5.科技创新“4531工程”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创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选择50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滚动扶持,培育30个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力争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6.“双百”社区卫生建设项目

指云南省在全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个。

7.“两集中、两到位”和“四进中心”

(1)两集中:将部门的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成立集中行使审批服务职能的行政服务处室;行政服务处室向便民服务中心集中,整建制进入中心运作。(2)两到位:所有审批服务项目进中心到位,中心窗口成为部门实施行政审批的唯一窗口;审批权限到位,对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使“接待型窗口”成为“审批服务窗口”。(3)四进中心:人进中心、公章进中心、值班领导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

8.“五公开”和“五办理”制度

对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服务事项实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和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的“五办理”制度。

9.“八个百分之百”

在政府性投资(含bt、bot、tot等方式)建设工程项目中,全面推行和落实百分之百公开招投标、百分之百不转包、百分之百工程监理到位、百分之百不留重大质量隐患、百分之百不出重大安全事故、百分之百行政监察到位、百分之百工程预算审计到位、百分之百不出腐败案件。

10.“1+3工程”

指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要求,即:一套图纸、一条商业街、一个规范农贸市场、一个示范居住小区。

11.园区倍增计划

为推动园区发展提速、功能提升、规格提档,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起年均增长30%以上,2012年实现倍增,2015年再翻番,突破1600亿元。

1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从2005年开始,国家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13.“两轴多板块”

(1)“两轴”:沿重要的交通走廊和城镇发展轴线,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昆楚、昆石高速公路为东西横轴,昆玉、昆曲、嵩待、龙东格公路为南北纵轴的“十字形”工业产业空间布局结构;(2)“多板块”: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核心,构筑产业集中、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多个工业板块。

14.“一主四辅”

一主:指“一湖四片”,含空港经济区和呈贡新区;四辅:指安宁市、嵩明县、宜良县、富民县。

15.城乡公交第二实施区域

指安宁市、东川区和嵩明、富民、禄劝、寻甸、宜良、石林等县。

16.“五五建绿”和“百米见绿”

(1)五五建绿:按照市民步行5分钟或500米就能到达绿地广场要求,规划建设公共绿地;(2)百米见绿:指路宽15米以上主、次干道每100米要有1块绿地。

17.“十一个零申报”

即:绿化未达标小区零申报;15条出城道路绿化盲点零申报;公交场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煤气厂绿化盲区零申报;主城和呈贡绿化盲区零申报;卫生死角零申报;沿入湖35条河道绿化盲点零申报;环滇池湿地绿化盲区零申报;滇池流域山体绿化盲区零申报;主城规划区330平方公里范围内临违建筑零申报;违规违法排污零申报;“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盲点零申报。

18.“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全”工作

指对滇池、长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内水环境实施“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

19.“两后双百”工程

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后有培训和就业愿望的本市户籍学生进行100%的职业技能培训,100%推荐就业。

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篇3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1日在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张祖林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具挑战、富有成效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与挑战,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增长1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0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00元,实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00元,实际增长10%。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对外开放再创佳绩,环境保护成果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们在现代新昆明建设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一)着力提升产业实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克服连续三年干旱的影响,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粮食总产量达万吨,烤烟收购总量170万担,鲜切花产量亿枝,蔬菜产量208万吨,畜牧业产值亿元。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花卉产业园、寻甸国家级小麦油菜夏繁基地等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20家。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21户、市级63户,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0户。

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90亿元,增长17%。园区实际收储土地万亩。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5个,竣工51个。中缅油气管道暨炼化项目积极推进,昆烟技改、昆钢草铺、云天化“450”选矿等重大项目投产。云南白药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顺利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73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申报成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均已完成。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0亿元,增长19%。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快速推进,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启动建设。呈贡华夏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村镇银行实现零的突破。14个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完成47个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提升,建成310个社区生鲜超市。“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10亿元,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70个、配送中心6个。文化产业园、传媒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亿元,增长%。石林旅游区、阳宗海风景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旅游业实现总收入亿元,增长%。昆交会、旅交会、农博会、厨师节等20多项重要国际会展成功举办。

(二)着力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日趋协调

城乡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昆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等一批重大规划编制完成,《昆明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全市交通行业规划、县(市)区政府所在地、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新片区39个、新型集中居住区46个。县城总规模扩大平方公里。保护坝区耕地,园区上山稳步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

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湖公路实现闭合通车,一批城市骨干路网建成,盘龙江跨江桥梁开工建设,空港1号线、黄马高速、西北绕城高速、南连接线、昆武高速、轿子山旅游专线积极推进,禄大公路、宜九公路完工试通车。长水国际机场即将投入使用,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试通车,1、2、3号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沪昆客专、云桂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昆明南新客站站场工程、安宁至嵩明市域铁路开工建设。实施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140个。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70公里。新增城市公交线路33条,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

累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563条,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93%。清水海引水工程顺利实施,预计今年3月底完工。新建、续建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源工程10件,27件小

(一)型和40件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推进,536件抗旱应急工程启动实施。解决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四创两争”再创佳绩,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乡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启动智能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进入全国出租车信息化服务试点城市行列。园林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新增城市绿地137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三)着力促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各项改革稳步实施。积极打造具有实体产业盈利模式和现金流支撑的投融资主体,市属投融资平台项目融资到位资金达亿元。成立环境、橡胶、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农村产权等专业交易所,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公共预算管理改革,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13个省级工业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80万亩,林地经营权流转万亩。民办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改革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和民营医院发展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00亿元,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设立海外招商分局,成立香港、台湾、东盟南亚三个招商分支机构。加大对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工业、新能源、环保、商贸、金融等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汇丰银行设立驻昆分支机构。南车城市轨道装备基地、国电清水海风电场等8个“央企入昆”项目开工建设。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20亿美元,增长20%。新增对外投资项目22个,完成项目投资总额816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8项,合同金额亿美元。与省内15个州市签订了区域发展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川滇黔十地州市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合作进一步加强。深化友城合作,与老挝万象市、柬埔寨金边市、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沃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城达15个,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

(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两基”国检整改任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学前适龄儿童入园(班)率达%,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和99%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安宁、嵩明职教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扩大到万人。投入1399万元奖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学校在校生达万人。建成91所农村标准化学校,81个d级危房校安工程新建项目加快推进,昆三中和中华小学呈贡新校区建成招生。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云药’特色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质量兴市活动,设立市长质量奖,有效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提升。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等8个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居民总体健康状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启动建设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深入开展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实施聂耳故居、华罗庚旧居、梁思成和林徽因旧居、东寺塔等21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达15个、110个、15个。文化下乡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1233个行政村实现数字电影全覆盖。建成810个农家书屋、41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55个文体活动广场。成功举办第四届市运会、环滇自行车邀请赛和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文体活动。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民生保障投入明显增加。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亿元。加大对困难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市级财政拨付城市、农村低保补助金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10元、167元,21万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950元。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亿元,稳定解决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物价调控措施取得实效。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启动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建成3万亩保障本市蔬菜供应的生产基地,增设粮油平价销售点145个。各级财政投入标准化菜市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资金达7300万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保障了粮油菜和肉蛋禽等主要农副产品的供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亿元,市级筹措资金亿元,开工建设万套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亩。改造城市棚户区及国有工矿棚户区万套。启动12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16个项目的回迁房交付使用,4032户村民回迁入住。解决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发放租赁补贴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万户。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开发提供就业岗位万个,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输出万人。大学生创业园达34个。“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清零状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万人。新农保试点县(市)区9个,参保人数万人。被征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

(六)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深入推进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开展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工作。滇池环湖截污工程闭合贯通,配套的8个污水处理厂建成6座,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及调蓄池建设工程动工,城中村污水收集处理工作进展顺利。主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万吨。洛龙河、捞鱼河、护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湖滨生态“四退三还”由建设向管理转变,搬迁安置45家企事业单位和3家省属单位,退塘、退田万亩,退房万平方米,退人万人,建成2个搬迁居民安置点,完成投资亿元。实施滇池外海及主要入湖河口污染淤泥疏浚工程。建成49座城市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全面启动雨水、污水和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滇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阳宗海水质和牛栏江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标准。松华坝、云龙水库等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完成植树造林万亩。主城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建成昆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及寻甸县、嵩明县、西山区、东川区垃圾处理设施。完成377个村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入国家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行列。轿子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昆明深入推进,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网上逃犯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和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滚动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和谐社区建设力度加大,社区服务、凝聚、管理和维稳四大功能明显提升,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加强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人口和计生工作扎实有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国家安全、消防、人防、防震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青妇、老龄、残疾人、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认真落实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四项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科学、民主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954件,办复率100%。深入开展“执行力提升年”活动,公示重要事项7846项,组织完成听证事项334项,限时办结率、首问首办率和投诉回复率均保持在99%以上。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来电和办理结果公示制度,建成以“96128”与“12345”合并运行、互为补充的综合政务电话服务平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招投标市场的监管,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查询和监察系统进一步完善。节约型机关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昆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属单位、各兄弟州市和驻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尽人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难度较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以及治安、交通等民生问题压力较大;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问题仍然较多;政府自身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需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也是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很突出,但我们必须看到,昆明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桥头堡”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昆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将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昆明建设成为最具魅力,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的宜居宜人新都市。

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的起点上,稳中求进、创新推动、跨越发展,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新昆明而努力奋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4%、力争达到15%以上,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以上,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工资支付保障,着力增加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创业领域,着力增加多渠道的经营性收入;加大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增加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流转服务体系,着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完善政府价格调整补贴机制,减轻价格上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

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市级统筹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各县(市)区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加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标准化菜市场和生鲜超市建设。以昆明被列为全国标准化菜市场试点城市为契机,新建标准化菜市场36个、生鲜超市51个,改造传统农贸市场14个,切实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南菜北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再建8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基地。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以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以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扩大就业规模。完善社会创业政策和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民工、失地农民、城镇居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以上,新增农民转移就业15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有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加快建立市级统筹的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扩大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灾害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回迁房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万套以上。

(二)强化投资拉动,全面抓好项目建设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面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优先保证在建续建工程,确保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启动实施200项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92亿元,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90项,完成投资380亿元;产业投资项目60项,完成投资312亿元;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0项。

破解项目资金瓶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市县两级财政资金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不少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0%。强化集中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分解任务,强化考核,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政策支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100亿元以上。发挥市级投融资平台作用,盘活存量资源,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银政合作,以大项目、好项目吸引金融资金。力争市级投融资公司新增银行贷款160亿元以上,采取bt、bot等方式融资100亿元以上。

强化项目推进管理。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对口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加强工程监理,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强化项目督查工作,按照“八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跟踪督查,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三)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加快发展高原都市型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壮大畜牧产业,提升蔬菜、花卉、林果等产业,农业增加值增长5%。全力实施“4210”工程,以9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畜牧园区、1个林产业园区为龙头,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涉农项目集聚区和农业产业化展示区。规划都市农庄(农场)100个,启动建设20个。

加强城乡水利建设。实施抗旱应急工程,在连续旱灾情况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快呈贡区、空港净配水工程建设,配合推进牛栏江引水工程。新开工禄劝县真金万中型水库和嵩明县龙王庙、富民县宝石洞等4件小

(一)型水源工程。实施宝象河、双化2件中型和30件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嵩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一批中小型灌区建设,完成“五小水利”工程5万件。改造中低产田万亩。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城镇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66%。落实“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转变建设用地方式,完成一批山地城镇建设和工业项目规划选址工作,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最大限度下放经济领域、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分层次逐步放宽、放开户籍限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调整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撤村并居和迁村并点工作,新建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完成省级重点村280个、市级重点村25个。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00公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到80%。完善城乡公交线网布局,行政村公共交通覆盖率达到%。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标准,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启动实施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完成整村推进400个以上自然村,巩固提高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水平,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入推进一、二、三板块协调发展,打造以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为核心的扶贫攻坚新模式。继续推进东川矿山采空区移民搬迁工作。

(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全力支持石油炼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及配套、中国南车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项,竣工50项。创新和落实非公经济扶持政策,破除体制障碍,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大幅提高非公经济比重。

推动工业园区跨越发展。实施“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20亿元,收储土地2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熟地区域达到建成区的30%以上。实施“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把高新区、安宁工业园、经开区、空港经济区等培育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一流园区,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实施“园区提档升格”工程,力争杨林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争取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建设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启动5个县(市)区、6个园区和2个基地的区域融合试点,实施3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新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开发能力,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行业性信息化共性技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繁荣都市经济

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东风广场片区、老螺蛳湾片区等中央商务区。全面完成主城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提升任务。支持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发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话直销、网购等新兴商贸业态,建立便利化、多样化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继续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作。坚持惠民利民,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基地等5大物流基地、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等10个物流园区、晋城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等14个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空港经济区和国际陆港建设。大力推进昆明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促进金融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物流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景区景点,高水平推进环滇池旅游圈、石林旅游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打造“南亚风情一条街”。加大国际品牌酒店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抓紧轿子山旅游专线沿线规划和综合开发及景区提升改造。积极开展春城特色旅游品牌营销,开拓提升旅游市场。着力办好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第五届全球外包大会、第八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三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等,全力打造会展和商务合作平台。

(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打造品质春城

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和布局。按照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全面改造、包装和提升老城区,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风貌。加快推进县城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的更新。加快编制城乡文化设施与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完善昆阳—海口西城规划,优化晋城南城片区规划。

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地铁1、2号线通车运营,加快地铁3号线建设,做好地铁4、5号线和6号线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长水国际机场配套建设,配合做好机场转场运营。抓好昆明铁路枢纽及东南环线、昆玉铁路、云桂铁路、沪昆客专和市域铁路等项目建设。实施“4321”路网建设计划,推进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构建主城规划区40米以上道路及呈贡区四期路网,开工建设昆武高速入城段地面层、云大西路南延线和官渡65号、18号等市政道路。加快推进南连接线、黄土坡至马金铺、轿子山旅游专线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液化天然气储配站和汽车加气站。抓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固定电话号码升位。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展城乡市容市貌提升年活动,推进城市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深化“四创两争”工作,全面开展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市场秩序、违法建设、城市架空线、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完善并拓展数字城管系统功能,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实施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科学管理交通,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缓解交通拥堵。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实施高污染车辆限行管理措施。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积极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广泛动员和开展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扩大绿化空间,增加绿化总量,提高绿化质量。

(七)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强力推进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和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机制。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规范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体制。加大投融资改革发展力度,做大做强联合产权交易所,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管。积极支持企业上市。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管理新增债务。在行政机关和开发区(园区)导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国家级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坚持外引内培并重,确保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突出产业招商,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着力引进一批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项目。坚持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内培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本地优势企业。突出重点区域,实行专业招商,对内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对外主攻东南亚、南亚,筑巢引凤为知名华商来昆投资发展、“民企入昆”、“央企入昆”创造一流投资环境。落实“四个一”推进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及考核办法,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落地开工、投产达标。

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44亿美元,增长20%以上。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建设,支持生物资源、装备制造、光电子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增加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短缺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嵩明县开展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向国家申报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推动设立昆明地区海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总部,实现境外投资持续增长。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建设,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外援项目和分包工程。深化滇中区域合作,协助规划构建以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为支撑的区域交通体系,争取在交通运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积极推进滇中四州市通讯同网。加强与省内沿边八州市的边贸合作,积极参与昆明至河内、皎漂、曼谷、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共同建设国际大通道。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及川滇黔十地州市间的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八)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宜居环境

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实施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环湖截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建设。完成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环湖截污与片区排水管网完善工程。建成第九、第十污水处理厂,实现试运行。巩固提升36条出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成果。基本完成滇池外海湖滨生态建设,建成10个退人退房居民安置点,协调推进水体保护界桩外延100米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搬迁安置工作。把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编制完善滇池湖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强化工程性污染治理和流域综合管理,大力整治阳宗海和牛栏江、普渡河、南盘江流域水环境。加强松华坝、云龙水库、清水海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长久、安全、卫生、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森林覆盖率达到%。启动天保工程二期,退耕还林20万亩。加快推进“五采区”、石漠化、难造林地的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隔离带建设。严格保护重点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推进农田道路、河道沟渠、村庄庭院绿化。启动宜良、晋宁、石林国家生态县申报工作,完成2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工作,全面开展30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的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调整种植业结构,完善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空气质量监测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快重金属污染治理。对重点违法企业、限期治理项目、挂牌督办案件进行跟踪检查和督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着力在落实重点减排项目、强化运行监管、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率,抓好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实施30个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措施,实行严格的节水“三同时”审查管理,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50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推进东川天生桥静脉产业园、高新区水科技园建设。

(九)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好科技馆新馆、亚广影视传媒中心等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庙恢复性修建和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大力推进“两馆一站一室”、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整合项目和资源,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2111工程”实施力度。完成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保护、修缮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健康发展。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民族文化总部研发基地和民族文化艺术基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会展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推动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和农村地区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节庆、民族歌舞和民族特色饮食等文化产业发展。开展纪念聂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着力提升阿诗玛等民族文化品牌和古滇王国、郑和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影响力。

打造文化人才高地。鼓励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吸引东南亚、南亚艺术团队和艺术人才来昆发展。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积极培养体育竞技人才。鼓励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人收徒授业。

(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共进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切实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百分之百实施资助。争创省一级示范幼儿园总数达110所以上。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同步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重视高等教育,扶持昆明学院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师大附小、附中和云大附中呈贡校区建设。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覆盖全市中小学的网络信息平台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15个以上高新技术项目、10家高新技术企业、2个高新技术企业联盟,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0项。培养10户市级创新团队,支持10户企业建设创新平台。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80件,全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新增5家以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市延安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并投入运营,完成市中医医院呈贡迁建、市第三人民医院烈性传染病诊疗中心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启动3个县级医院改扩建、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17个村卫生室、10个远郊县区急救中心和13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市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10%。切实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完善基层为民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确保矛盾在源头得到控制与解决。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深入推进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加快构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昆明。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优生促进工程实施力度,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关心和重视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发展。搞好外事和港澳台侨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抓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国家安全、人防、气象、防震、档案、保密、市志等工作。各位代表!

全力加快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人民寄予厚望,政府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加强责任政府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积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改善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转变,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要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我们要全面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以“四群”教育为抓手,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之风,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我们要全面加强阳光政府建设,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探索建立网上审批、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交易和网上监督系统,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们要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昆明已经迈上新的历史征程,发展任务更加繁重,发展前景更加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新昆明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附件:

名词解释

1.四创两争 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争取“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

2.两基 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3.零就业家庭 指城镇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并进行失业登记,但无人从事有报酬工作或无任何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4.标准化菜市场 根据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标准化菜市场是以固定商位(包括摊位、店铺、营业房等)和相应设施销售各类农产品的经营场所,主要销售果蔬、肉禽蛋及其制品、水产品、乳制品、豆制品、调味品、熟食卤品、腌腊制品、水果、粮油及其制品等。

5.四退三还 “四退”指退塘、退田、退房、退人;“三还”指还湖、还林、还湿地。

6.“96128”政务信息查询 96128是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号码,是省政府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重要内容。公众通过拨打96128查询电话,可以直接查询当地政府及其部门的政务信息。昆明市于2009年6月25日正式开通。

7.实体经济 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行业,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行业。

8.化学需氧量 指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算成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用mg/l表示。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主要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bot bt: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模式;bot:即“建设—运营—移交”,是以政府和投资方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允许投资方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当特许期限结束时,投资方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政府部门经营和管理。10.八个百分之百 在政府性投资(含bt、bot、tot等方式)建设工程项目中,全面推行和落实百分之百公开招投标、百分之百不转包、百分之百工程监理到位、百分之百不留重大质量隐患、百分之百不出重大安全事故、百分之百行政监察到位、百分之百工程预算审计到位、百分之百不出腐败案件。

11.“4210”工程 指从2009年开始,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4个中心”;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力促“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2个平台”。围绕以上目标,实施农业信息物流、农业园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农业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投融资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研发转化、“三农”干部思想解放等“10大工程”。

12.“五小”水利工程 指小水池、小水窖、小坝塘、小水渠、小泵站等小型水利建设工程。

13.农村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 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2012—2014年),按照“三个转变”(转变思想、转变思维、转变思路)要求,集中“三股力量”(人力、物力、财力),整合“三类资源”(专项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在市域贫困地区开展的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这是市委、市政府顺时应势提出的旨在加快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确保我市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4.一、二、三板块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市十四个县(市)区划分为“三大板块”,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共同发展。第一板块为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安宁、呈贡;第二板块为晋宁、宜良、石林、嵩明、富民;第三板块为东川、禄劝、寻甸。

15.“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园区累计投入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600亿元以上,构建更为完善的交通、给排水、供电、信息、环保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网络体系。16.“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 “十二五”期间,持续扩大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全市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全市产业新一轮发展,加快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17.“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致力选择和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培育1个产值过600亿元、2个过400亿元、3个过2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开发、化工等领域形成特色明显、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

18.“两化”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

1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指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国家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20.家电下乡 指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是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一项新举措。

21.服务外包 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指大湄公河次区域,即湄公河(我国境内段称澜沧江)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

23.综合保税区 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24.国际陆港 指在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的铁路、水路、公路交汇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25.“4321”路网建设计划 即按照2012年40%、2013年30%、2014年20%、2015年10%的投资比例,投入资金537亿元以上,计划建设总长567公里的城市道路315条。

26.三网融合 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27.滇池治理六大工程 围绕滇池治理,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六大工程。

28.“四个一”工作机制 对引进、签约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 ”,确保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这种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30.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31.两馆一站一室 两馆指“一县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指“一乡一站”(综合文化站)、一室指“一村一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

工程 指县(市)区体育设施达标工程,2场:一块田径场、一块灯光篮球场;1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1中心:健身中心。

33.“四有”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34.“四群”教育 以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

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篇4

——2014年1月12日在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李文荣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2013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集中显现的社会矛盾,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妥善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保持了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30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0亿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69元,分别增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二)产业建设扎实有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以“8185”产业培育提升为抓手,加快重点产业培育。粮食产量123万吨,烤烟效益显著提升,都市农庄试点取得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5户,增加值增长12%。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项,竣工55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8%,杨林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14个泛亚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主城商品交易市场有序搬迁,建成51个菜市场和9条美食街区。全市接待游客5600万人次,增长19%;旅游总收入516亿元,增长21%。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再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扶持万人成功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34万人,转移就业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均提高到96%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增幅分别达%和17%。建成保障性住房万套。完成26所高(完)中新建、迁建、改扩建项目。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人数达20万人。61万贫困学生得到资助,36万农村学生在营养改善计划中受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482万人次。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市中医院呈贡新区医院试营业。民营医院达171家,床位万张。人口自然增长率%。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2项。市体育学校暨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成功举办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和市第十届民运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覆盖全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基本形成。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四)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载体功能得到提升。编制完成各类规划54个,基本实现市域总体规划、县(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环滇主城四片城市形象设计“三个全覆盖”。武昆高速、绕城高速西北段、阳宗海西部快线一期建成通车,南连接线、功待、黄马高速等项目顺利推进,呈澄高速等9个项目开工。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通车试运营,3号线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完成5条铁路征地拆迁,新火车南站开工建设。中缅天然气管道干线全线贯通。完成以“六路一江”为重点的景观亮化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北京路等31条城市道路、9条微循环道路和17个交通节点。建成70个立体停车场。主城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完成牛栏江应急备用水源补给工程,清水海引水工程每天可向城市供水30万立方米。以城中村为主的城市更新改造取得新成效。呈贡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实施。

(五)滇池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投资亿元。埋设截污管网153公里。第九、十污水处理厂及主城10个调蓄池通水运行。拆除环湖路内大棚1055亩、防浪堤43公里,建设生态堤埂23公里,增加滇池水域面积平方公里。完成盘龙江清淤除障30万立方米。滇池外海水体透明度上升%,草海、外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下降%和%。阳宗海湖体水质保持稳定。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修复8184亩,市级退耕还林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28公顷,森林覆盖率48%,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完成节能减排重点项目196个,1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

(六)县域经济协调推进,城乡发展加速融合。各县(市)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五华、官渡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均超过700亿元,6个县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集约用地,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16万亩。“农转城”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8%。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万户。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450公里。新增城乡公交线路11条,公交“镇镇通”实现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建成68件农村抗旱应急工程、41件水源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8万件“爱心水窖”。建成142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和30个市级示范村。145个重点贫困行政村基本实现“一通六有”,解决6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七)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活力日益显现。进一步下放市级审批权限10项。“营改增”试点启动实施。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民营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1560亿元,增长14%以上。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20所县级公立医院被列为国家改革试点,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297亿元,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70亿美元,增长18%。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绩,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新引进25家金融机构。缔结国际友城3个,孟加拉国在昆设立领事馆。圆满完成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1届昆交会、第13届亚洲艺术节筹办和服务保障工作。

(八)政府建设不断加强,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制定、修订政府规章7件,提请市人大制定、修订、废止地方性法规11件。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93件、市政协提案546件。发挥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作用,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要求,切实改进作风、文风和会风,“三公”经费压缩%。认真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属单位、驻昆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繁重;行政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不高,监管不到位,公共产品提供还不够;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对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利用不够,市容市貌脏乱差、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修复难度大,滇池治理任重道远;社会矛盾多发易发、交错叠加,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少数部门和公务员精神懈怠、作风漂浮、能力不足,“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稳中求进,奋力拼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主旋律,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保持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昆明,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经济实力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强化产业拉动,深入推进产业建设年活动,努力构建“8185”+x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和12%以上。强化投资拉动,实施重点项目220项,投资77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及民生项目90项,投资349亿元;产业项目90项,投资426亿元;推进前期项目40项。加强项目土地储备,严格执行净地出让制度,全面实施网上交易,完善项目引进评审和退出机制,预留大项目用地空间。整合财政资金,实施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奖励引导等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消费拉动,巩固发展餐饮、商贸等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文化、信息、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网购网销等新兴消费业态,引导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健康发展。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工业打头阵,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改造提升有色金属、化工、黑色金属及建材等传统工业,加速发展生物医药、非烟轻工等消费品工业,培育石油炼化及天然气、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工业企业“去库存化”。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项、竣工50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80户。按照“产城一体化”要求,完成全市工业布局规划调整。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推进以东风广场片区为中心的中央商务区、老螺蛳湾片区等次级商务区建设,新增总部企业20户、楼宇面积16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城市传统商圈,加强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培育地铁商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住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强化金融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加强以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快主城商品交易市场整治搬迁。推进泛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培育10家物流企业集团。以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提高蔬菜、花卉效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斗南国际花卉园等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都市农庄、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0个。壮大民营经济,新增1万户小微企业,培育50户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突破1700亿元。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实施6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认定4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省级名牌产品20个以上。培育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5个院士工作站,新增3个博士后工作扶持站。开展25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新增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0家。启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万人、转移就业15万人。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确保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困难毕业生100%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创建市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5个、农业创业示范乡村20个。

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险全民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完善落实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标准和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5%以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4500张,启动建设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城市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万套,做好保障房分配、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万户。

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着力扩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资源,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7%以上。实施义务教育“增量扩优”工程,巩固提高普通高中“强基提质”成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提升民办教育。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加快实施校舍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建设更高标准的健康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增病床3000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市中医院呈贡新区医院全面投入使用。开展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试点,完善社区双向转诊医疗模式。加强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强化“平安昆明”建设,健全立体化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网络安全防控,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确保90%以上社区创建达标。搞好粮食流通储备,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履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总体平稳,让市民买菜更方便。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机制,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创建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3个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做好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三)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春城

以更大的举措治理滇池。深入实施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38个治理项目、投资126亿元以上。突出抓好彻底截污、水体置换和生态建设,强化“河(段)长责任制”和“河道三包”责任制,确保国家考核的16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达标率70%以上。推进第十一、十二污水处理厂及底泥疏浚三期等工程,完成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污泥处置及牛栏江滇池补水出水口瀑布公园等项目。建设11个环湖湿地生态公园,抓好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恢复和郊野森林公园建设,努力实现滇池流域面山绿化全覆盖。

下大力气保护好生态环境。新造林35万亩以上,市级退耕还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49%以上。做好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道路和街头绿化,完善三级公园绿地体系,提升“十大公园”品质,保护恢复“三山一水”生态格局和特色风貌。抓好牛栏江、南盘江、螳螂川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区和生态脆弱区保护。深入开展生态县、乡(镇)、村和绿色学校、社区创建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严格环保执法,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巩固提升“四创两争”成果,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全力提高低碳发展水平。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一批低碳、节能重点工程,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园区和企业。推广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推广绿色建筑,主城五区、三个开发(度假)区和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新建建筑全部执行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控制。加强监测,整治汽车尾气、工地扬尘污染,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

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篇5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具挑战、富有成 效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与挑战,开拓创新,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 开局。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增长1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0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00元,实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00元,实 际增长10%。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对外开放再创佳绩,环境保护成果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们在现代新昆明建设道路上 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一)着力提升产业实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克服连续三年干旱的影响,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粮食总产量达万吨,烤烟收购总量170万担,鲜切花产量亿枝,蔬菜产量208万吨,畜牧 业产值亿元。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花卉产业园、寻甸国家级小麦油菜夏繁基地等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20家。新增国家级龙 头企业3户、省级21户、市级63户,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0户。

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达690亿元,增长17%。园区实际收储土地万亩。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5个,竣工51个。中缅油气管道暨炼化项目积极推进,昆烟技改、昆钢 草铺、云天化“450”选矿等重大项目投产。云南白药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顺利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73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申报成功。单位生 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均已完成。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1200 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0亿元,增长19%。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快速推进,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启动建设。呈贡华夏村 镇银行正式开业,村镇银行实现零的突破。14个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完成47个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提升,建成310个社区生鲜超市。“家电下乡”产品累计 销售额突破10亿元,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70个、配送中心6个。文化产业园、传媒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达亿元,增长%。石林旅游区、阳宗海风景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旅游业实现总收入亿元,增长%。昆交 会、旅交会、农博会、厨师节等20多项重要国际会展成功举办。

(二)着力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日趋协调

城乡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昆明城市近期建设 规划(2011—2015)》等一批重大规划编制完成,《昆明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全市交通行业规划、县(市)区政府所在地、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新片区39个、新型集中居住区46个。县城总规模扩大平方公里。保护坝区耕地,园区上山稳步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湖公路实现闭合通 车,一批城市骨干路网建成,盘龙江跨江桥梁开工建设,空港1号线、黄马高速、西北绕城高速、南连接线、昆武高速、轿子山旅游专线积极推进,禄大公路、宜九 公路完工试通车。长水国际机场即将投入使用,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试通车,1、2、3号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沪昆客专、云桂铁路建设 加快推进,昆明南新客站站场工程、安宁至嵩明市域铁路开工建设。实施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140个。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70公里。新增城市公交 线路33条,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下转2版)(上接1版)累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563条,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93%。清水海引水工程顺利实施,预计今年3月底完工。新建、续建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源工程10件,27件小

(一)型和40件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推进,536件抗 旱应急工程启动实施。解决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四创两争”再创佳 绩,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乡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启动智能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进 入全国出租车信息化服务试点城市行列。园林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新增城市绿地137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三)着力促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各项改革稳步实施。积极打造具有实体产业盈利 模式和现金流支撑的投融资主体,市属投融资平台项目融资到位资金达亿元。成立环境、橡胶、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农村产权等专业交易所,产权交 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公共预算管理改革,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阳 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管委会,13个省级工业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80万亩,林地经营权流转万 亩。民办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改革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和民营医院发展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突 破千亿元大关,达1100亿元,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设立海外招商分局,成立香港、台湾、东盟南亚三个招商分支 机构。加大对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工业、新能源、环保、商贸、金融等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汇丰银行设立驻昆分支机构。南车城市轨道装备基 地、国电清水海风电场等8个“央企入昆”项目开工建设。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20亿美元,增长20%。新增对外投资项目22个,完成项 目投资总额816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8项,合同金额亿美元。与省内15个州市签订了区域发展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川滇黔十地州市合作,与长三 角、珠三角地区合作进一步加强。深化友城合作,与老挝万象市、柬埔寨金边市、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沃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城达15个,在省会城市中排名 第5位。

(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两基”国检整改任务全面 落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学前适龄儿童入园(班)率达%,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和99%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在 校生比例达%。安宁、嵩明职教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扩大到万人。投入1399万元奖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学校在 校生达万人。建成91所农村标准化学校,81个d级危房校安工程新建项目加快推进,昆三中和中华小学呈贡新校区建成招生。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成 效明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达29%。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云药’特色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质量兴市活动,设立市长质量奖,有效推动企业 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提升。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市 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等8个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居民总体健康状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启动建设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深入开展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饮食用药 安全得到保障。

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实施聂耳故居、华罗庚旧 居、梁思成和林徽因旧居、东寺塔等21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达15个、110 个、15个。文化下乡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1233个行政村实现数字电影全覆盖。建成810个农家书屋、41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55个文体 活动广场。成功举办第四届市运会、环滇自行车邀请赛和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文体活动。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民生保障投入明显增加。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 的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亿元。加大对困难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市级财政拨付城市、农村低保补 助金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10元、167元,21万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950 元。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亿元,稳定解决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物价调控措施取得实效。强化“菜篮子”工程建 设,启动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建成3万亩保障本市蔬菜供应的生产基地,增设粮油平价销售点145个。各级财政投入标准化菜市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 心、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资金达7300万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保障了粮油菜和肉蛋禽等主要农副产 品的供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亿元,市级筹措资金亿元,开工建设万套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 亩。改造城市棚户区及国有工矿棚户区万套。启动12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16个项目的回迁房交付使用,4032户村民回迁入住。解决万户 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发放租赁补贴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万户。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开发提供就业岗位 万个,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输出万人。大学生创业园达 34个。“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清零状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万人。新农保试点县(市)区9个,参保人数万人。被征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

(六)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深入推进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开展全面截 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工作。滇池环湖截污工程闭合贯通,配套的8个污水处理厂建成6座,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及调蓄池建设工程动工,城中村污水 收集处理工作进展顺利。主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万吨。洛龙河、捞鱼河、护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湖滨生态“四退三还”由建设向管理转 变,搬迁安置45家企事业单位和3家省属单位,退塘、退田万亩,退房万平方米,退人万人,建成2个搬迁居民安置点,完成投资 亿元。实施滇池外海及主要入湖河口污染淤泥疏浚工程。建成49座城市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全面启动雨水、污水和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滇池水质恶 化趋势得到遏制,阳宗海水质和牛栏江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标准。松华坝、云龙水库等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完成植树造林万亩。主城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建成昆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及寻甸县、嵩明县、西山区、东川区垃圾处理设施。完成377个村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入国家 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行列。轿子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 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昆明深入推进,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网上逃犯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和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滚 动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和谐社区建设力度加大,社区服务、凝聚、管理和维稳四大功能明显提 升,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加强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人口和计 生工作扎实有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国家安全、消防、人防、防震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青妇、老龄、残疾人、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认真落实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 政府建设四项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科学、民主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自 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954件,办复率100%。深入开展“执行力提升 年”活动,公示重要事项7846项,组织完成听证事项334项,限时办结率、首问首办率和投诉回复率均保持在99%以上。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 督,坚持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来电和办理结果公示制度,建成以“96128”与“12345”合并运行、互为补充的综合政务电话服务平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招投标市场的监管,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查询和监察系统进一步完善。节约型机关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的智 慧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昆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 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属单位、各兄弟州市和驻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昆明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 的感谢!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 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尽人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难度较大,扶贫开发任 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以及治安、交通等民生问题压力较大;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问题仍然较多;政府自身建 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需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 年,也是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很突出,但我们必须看到,昆明仍 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桥头堡”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昆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 遇。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顽 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将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昆明建设成为最具魅力,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的宜居宜人新都市。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委十届 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的起点上,稳中求进、创新推动、跨越发展,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新昆明而努力奋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 产总值确保增长14%、力争达到15%以上,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以上,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 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工资支付保障,着力增加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创业领域,着力增加 多渠道的经营性收入;加大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增加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流转服务体系,着力增加农民的财产 性收入。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完善政府价格调整补贴机制,减轻价格上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

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市级统筹安排 专项资金6000万元,各县(市)区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加强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标准化菜市场和生鲜超市建设。以昆明被列为全国标准化菜市 场试点城市为契机,新建标准化菜市场36个、生鲜超市51个,改造传统农贸市场14个,切实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积极推进“农超” 对接、南菜北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再建8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基地。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市民 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始终把促进就业放 在首位,以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以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扩大就业规模。完善社会创业政策和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大中专毕业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民工、失地农民、城镇居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 以上,新增农民转移就业15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 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有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加 快建立市级统筹的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扩大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 时救助、医疗救助和灾害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 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回迁房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万套以上。

(二)强化投资拉动,全面抓好项目建设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面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优先保证在建续建工程,确保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及生态 环境建设等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下转3版)(上接2版)启动实施200项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92亿元,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90 项,完成投资380亿元;产业投资项目60项,完成投资312亿元;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0项。破解项目资金瓶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市县两 级财政资金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不少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0%。强化集中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分解任务,强化考核,配套政策,积极争取 国家和省的资金、政策支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100亿元以上。发挥市级投融资平台作用,盘活存量资源,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 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银政合作,以大项目、好项目吸引金融资金。力争市级投融资公司新增银行贷款160亿元以上,采取bt、bot等方式融资100亿元以上。

强化项目推进管理。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 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对口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加强工程监理,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强化项目督查 工作,按照“八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跟踪督查,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三)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加快发展高原都市型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优化布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壮大畜牧产业,提升蔬菜、花卉、林果等产业,农业增加值增长5%。全力实施“4210”工程,以9个现代农业 示范园区、2个畜牧园区、1个林产业园区为龙头,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涉农项目集聚区和农业产业化展示区。规划都市农庄(农场)100个,启动建设20个。加强城乡水利建设。实施抗旱应急工程,在连续 旱灾情况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快呈贡区、空港净配水工程建设,配合推进牛栏江引水工程。新开工禄劝县真金万中型水库和嵩明县龙王庙、富民县宝石洞等4 件小

(一)型水源工程。实施宝象河、双化2件中型和30件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嵩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一批中小型灌区建设,完成“五 小水利”工程5万件。改造中低产田万亩。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城镇化为载体,全面推进 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66%。落实“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 进城”的要求,转变建设用地方式,完成一批山地城镇建设和工业项目规划选址工作,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最大限度下放经济领域、社会事务管 理权限,赋予县(市)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分层次逐步放宽、放开户籍限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调整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撤村并 居和迁村并点工作,新建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完成省级重点村280个、市级重点村25个。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00 公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到80%。完善城乡公交线网布局,行政村公共交通覆盖率达到%。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 策,提高扶贫标准,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启动实施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完成整村推进400个以上自然村,巩固提高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水平,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入推进 一、二、三板块协调发展,打造以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为核心的扶贫攻坚新模式。继续推进东川矿山采空区移民搬迁工作。

(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 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全力支持石油炼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及配套、中国南车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80项,竣工50项。创新和落实非公经济扶持政策,破除体制障碍,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大幅提高非公经济比重。

推动工业园区跨越发展。实施“百亿元园区基础 设施提升”工程,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20亿元,收储土地2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熟地区域达到建成区的30%以 上。实施“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把高新区、安宁工业园、经开区、空港经济区等培育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一流园区,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25%以上。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实施“园区提档升格”工程,力争杨林工业 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争取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建设国家 “两化融合”试验区,启动5个县(市)区、6个园区和2个基地的区域融合试点,实施3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新产品的 设计水平和开发能力,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行业性信息化共性技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繁荣都市经济

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东风广场片区、老螺蛳湾片区等中央商务区。全面完成主城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提升任务。支持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发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话直销、网购等新兴商贸业 态,建立便利化、多样化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继续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作。坚持惠民利民,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 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基地等5大物流基地、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等10个物流园区、晋城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等14个商贸物流 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空港经济区和国际陆港建设。大力推进昆明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促进金融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物流外包、金融服务外包 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景区景点,高水平推进环滇池旅游圈、石林旅游区 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打造“南亚风情一条街”。加大国际品牌酒店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抓紧轿子山旅游专线沿线规划和综合开发及景区提升改造。积极开展春 城特色旅游品牌营销,开拓提升旅游市场。着力办好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第五届全球外包大会、第八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三届中国东盟行 业合作会议等,全力打造会展和商务合作平台。

(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打造品质春城

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和布局。按照现代新昆明和区 域性国际城市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全面改造、包装和 提升老城区,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质风貌。加快推进县城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的更新。加快编制城乡文化设施与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完善昆阳—海口西城规 划,优化晋城南城片区规划。

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地铁1、2号 线通车运营,加快地铁3号线建设,做好地铁4、5号线和6号线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长水国际机场配套建设,配合做好机场转场运营。抓好昆明铁路枢纽及东 南环线、昆玉铁路、云桂铁路、沪昆客专和市域铁路等项目建设。实施“4321”路网建设计划,推进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构建主城规划区40米以上道路及 呈贡区四期路网,开工建设昆武高速入城段地面层、云大西路南延线和官渡65号、18号等市政道路。加快推进南连接线、黄土坡至马金铺、轿子山旅游专线等项 目建设。建设一批液化天然气储配站和汽车加气站。抓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固定电话号码升位。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建设与管理并 重,开展城乡市容市貌提升年活动,推进城市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深化“四创两争”工作,全面开展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市场秩序、违法建设、城 市架空线、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完善并拓展数字城管系统功能,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实施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科学管理交通,建立智能 化交通管理系统,缓解交通拥堵。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实施高污染车辆限行管理措施。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积极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广泛 动员和开展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扩大绿化空间,增加绿化总量,提高绿化质量。

(七)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强力推进对外开放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 革,完善和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机制。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规范和完善促进民 间投资的体制。加大投融资改革发展力度,做大做强联合产权交易所,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管。积极支持企业上市。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改 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管理新增债务。在行政机关和开发区(园区)导入国际质量 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国家级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坚持外引内培并重,确保实 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突出产业招商,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着力引进一批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项 目。坚持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内培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本地优势企业。突出重点区域,实行专业招商,对内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对 外主攻东南亚、南亚,筑巢引凤为知名华商来昆投资发展、“民企入昆”、“央企入昆”创造一流投资环境。落实“四个一”推进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及考 核办法,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落地开工、投产达标。

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 144亿美元,增长20%以上。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建设,支持生物资源、装备制造、光电子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优势农产品出 口。鼓励企业增加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短缺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嵩明县开展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向国家申报设立昆 明综合保税区,推动设立昆明地区海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总部,实现境外投资持续增长。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建设,帮 助企业争取国家外援项目和分包工程。深化滇中区域合作,协助规划构建以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为支撑的区域交通体系,争取在交通运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积极 推进滇中四州市通讯同网。加强与省内沿边八州市的边贸合作,积极参与昆明至河内、皎漂、曼谷、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共同建设国际大通道。加强与泛珠三角区 域、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及川滇黔十地州市间的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八)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宜居环境

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实施滇池治理“十二 五”规划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环湖截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建设。完成滇池 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环湖截污与片区排水管网完善工程。建成第九、第十污水处理厂,实现试运行。巩固提升36条出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成果。基本完 成滇池外海湖滨生态建设,建成10个退人退房居民安置点,协调推进水体保护界桩外延100米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搬迁安置工作。把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 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编制完善滇池湖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强化工程性污染治理和流域综合管理,大力整治阳宗海和牛栏江、普渡河、南盘江流域水环境。加强松华坝、云龙水库、清水海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长久、安全、卫生、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国 家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森林覆盖率达到%。启动天保工程二期,退耕还林20万亩。加快推进“五采区”、石漠化、难造林 地的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隔离带建设。严格保护重点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推进农田道路、河道沟渠、村庄庭院绿化。启动宜良、晋宁、石林国家生态县申报工作,完成2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工作,全面开展30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的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推进农业 面源污染防治,调整种植业结构,完善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空气质量 监测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快重金属污染治理。对重点违法企业、限期治理项目、挂牌督办案件进行跟踪检查和督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着力在落实重点减排项 目、强化运行监管、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率,抓好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实施 30个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措 施,实行严格的节水“三同时”审查管理,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50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推进东川天生桥静脉产 业园、高新区水科技园建设。

(九)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支持好科技馆新馆、亚广影视传媒中心等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庙恢复性修建和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大力推进“两馆一 站一室”、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整合项目和资源,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2111工程”实施力度。完成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保护、修缮一批不 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 快建设文化产业园、民族文化总部研发基地和民族文化艺术基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会展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 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推动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和 农村地区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节庆、民族歌舞和民族特色饮食等文化产业发展。开展纪念聂耳 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着力提升阿诗玛等民族文化品牌和古滇王国、郑和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影响力。

打造文化人才高地。鼓励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 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吸引东南亚、南亚艺术团队和艺术人才来昆发展。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积极培养体育竞技人才。鼓励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人收徒授业。

(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共进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 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切实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义务教育阶 段贫困学生百分之百实施资助。争创省一级示范幼儿园总数达110所以上。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同步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民办 教育。重视高等教育,扶持昆明学院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师大附小、附中和云大附中呈贡校区建设。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覆盖全市中小学的网络信息平台 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 试点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 15个以上高新技术项目、10家高新技术企业、2个高新技术企业联盟,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0项。培养10户市级创 新团队,支持10户企业建设创新平台。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80件,全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新增5家以上。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北 市区医院、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医院、市延安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并投入运营,完成市中医医院呈贡迁建、市第三人民医院烈性传染病诊疗中心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启 动3个县级医院改扩建、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17个村卫生室、10个远郊县区急救中心和13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市 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10%。切实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能 力,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完善基层为民服务体系,推 动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确保矛盾在源头得到控制与解决。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深入推进禁毒防艾 人民战争。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市民文明素质工 程。加快构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昆明。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优生促进工程实施力度,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关心和重视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发展。搞好外事和港澳台侨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抓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 结。做好国家安全、人防、气象、防震、档案、保密、市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

全力加快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人 民寄予厚望,政府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加强责任政府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积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改善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转变,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要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 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 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我们要全面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以“四群”教育为抓手,大兴调 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大兴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之风,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 题。我们要全面加强阳光政府建设,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探索建立网上审批、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交易和网上监督系统,推进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们要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 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

昆明已经迈上新的历史征程,发展任务更加繁重,发展前景更加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新昆明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四创两争 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争取“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

2.两基 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3.零就业家庭 指城镇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并进行失业登记,但无人从事有报酬工作或无任何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4.标准化菜市场 根据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标准化菜市场是以固定商位(包括摊位、店铺、营业房等)和相应设施销售各类农产品的经营场所,主要销售果蔬、肉禽蛋及其制品、水产品、乳制品、豆制品、调味品、熟食卤品、腌腊制品、水果、粮油及其制品等。

5.四退三还 “四退”指退塘、退田、退房、退人;“三还”指还湖、还林、还湿地。

6.“96128”政务信息查询 96128是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号码,是省政府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重要内容。公众通过拨打96128查询电话,可以直接查询当地政府及其部门的政务信息。昆明市于2009年6月25日正式开通。

7.实体经济 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行业,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行业。8.化学需氧量 指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算成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用mg/l表示。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主要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bot bt: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模式;bot:即“建设—运营—移交”,是以政府和投资方之间达成协 议为前提,由政府允许投资方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当特许期限结束时,投资方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政府部门经营和管理。

10.八个百分之百 在政府性投资(含bt、bot、tot等方式)建设工程项目中,全面推行和落实百分之百公开招投标、百分之百不转包、百分之百工程监理到位、百分之百不留重大质量隐患、百分之百 不出重大安全事故、百分之百行政监察到位、百分之百工程预算审计到位、百分之百不出腐败案件。11.“4210”工程 指从2009年开始,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4个中心”;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力促“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2个平台”。围绕以上目标,实施农业 信息物流、农业园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农业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投融资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研发转化、“三农”干部思想解放 等“10大工程”。

12.“五小”水利工程 指小水池、小水窖、小坝塘、小水渠、小泵站等小型水利建设工程。13.农村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 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2012—2014年),按照“三个转变”(转变思想、转变思维、转变思路)要求,集中“三股力量”(人力、物力、财力),整合“三类资源”(专项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在市域贫困地区开展的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这是市委、市政府顺时应势提出的旨在加快贫困地区跨越发 展,确保我市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4.一、二、三板块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市十四个县(市)区划分为“三大板块”,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共同发展。第一板块为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安宁、呈贡;第二板块为晋宁、宜良、石林、嵩明、富民;第三板块为东川、禄劝、寻甸。15.“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园区累计投入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600亿元以上,构建更为完善的交通、给排水、供电、信息、环保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16.“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 “十二五”期间,持续扩大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全市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全市产业新一轮发展,加快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17.“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致力选择和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培育1个产值过600亿元、2个过400亿元、3个过2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产业集聚、集 群、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开发、化工等领域形成特色明显、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

18.“两化”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

1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指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国家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 店”,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20.家电下乡 指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 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 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是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一项新举措。21.服务外包 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指大湄公河次区域,即湄公河(我国境内段称澜沧江)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

23.综合保税区 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24.国际陆港 指在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的铁路、水路、公路交汇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25.“4321”路网建设计划 即按照2012年40%、2013年30%、2014年20%、2015年10%的投资比例,投入资金537亿元以上,计划建设总长567公里的城市道路315条。

26.三网融合 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27.滇池治理六大工程 围绕滇池治理,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六大工程。

28.“四个一”工作机制 对引进、签约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 ”,确保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这种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30.静脉产业园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 源化利用的产业,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 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31.两馆一站一室 两馆指“一县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指“一乡一站”(综合文化站)、一室指“一村一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工程 指县(市)区体育设施达标工程,2场:一块田径场、一块灯光篮球场;1房:训练房;一池:游泳池;1中心:健身中心。

33.“四有”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34.“四群”教育 以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

48 2081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