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造――中国第一枪(实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汉阳造――中国第一枪(实用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华第一枪“汉阳造”1

如今打开电视机,抗战神剧满天飞,神剧中常出现用弓箭、飞镖甚至树叶杀敌,我们都知道那纯属编剧瞎扯,一笑了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武器装备差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再怎么差,几条“破枪”还是有的,这“破枪”中最令我们耳熟能详的当数“汉阳造”。“汉阳造”似乎成了落后装备的代名词,说“汉阳造”不如小鬼子的“三盖”,我们还能接受,但有的神剧动不动就把“汉阳造”比成“烧火棍”,难道“汉阳造”的质量就真的那么差劲吗?

1890年始,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将原计划筹建的广东番禺造枪厂新厂迁至湖北,几番力争后获准,即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汉阳兵工厂(初名湖北枪炮厂)。张之洞在决心造枪之始,就已经做了“技术起点务必求高”的定位,派人四处考察列强的枪支。1891年,张之洞听说德国“M1888式”步枪是德国“毛瑟”品牌的新枪型,而且德方愿意转让全套设备和技术后,如获至宝,决心引进。当时,清朝官员普遍迷信德国“毛瑟”枪,其实,“M1888式”是由德国“步枪试验委员会”研制的,与“毛瑟”没一毛钱的关系。该枪在德国正式服役后不久,即被指有设计缺陷,德国军方遂决定放弃对该枪的采购计划,并准备把“M1888式”的生产线和技术卖给第三世界国家,于是对中国谎称“M1888式”为“毛瑟”品牌之一,这不过是欺中国人不识货,投其所好罢了。

尽管“M1888式”有设计缺陷,但由于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等技术,在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列强仍以“单发黑火药枪弹”步枪为主的背景下,仍可谓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张之洞引进“M1888式”步枪生产线后,于1895年仿制成功并开始小量生产,定名为“汉阳造88式七九步枪”,俗称“汉阳造”。这种国内早期的“汉阳造”步枪由于沿用了母本的全长式枪管套筒,故也常被冠以“老套筒”的绰号。

这种完全仿制的早期“汉阳造”产品质量如何呢?曾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指出,汉阳产枪支“种种不能合用,机后尤易泄火,燃眉伤目,以致兵丁不敢瞄准,弃置营中几同废铁,情愿更换笨重之九响旧枪”,可见,德国“M1888式”的纯仿制品――早期的“汉阳造”缺陷依旧。1904年,该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护木取代,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并将枪管外径从加大到;1910年,又参考M1898毛瑟步枪瞄具的设计,将原来直立式表尺式样,改良为固定弧式。

经多次改良,“汉阳造”的设计更趋合理、技术更加成熟,渐渐获得大部分使用者“性能可靠、结实耐用”的褒奖,在当时国内众多的枪支仿制品中算得上是最成功的枪支,以致后来全国多地的兵工厂纷纷放弃自己原来的仿制枪型,转而仿制“汉阳造”。例如鼎鼎有名的江南制造局,其实在“汉阳造”之前已经率先制出了使用无烟弹药的“快利”步枪,“汉阳造”出现后,江南制造局竟然也改为专门生产“汉阳造”。即使后来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根据地兵工厂,如延安茶坊兵工厂也选择了仿制“汉阳造”。“汉阳造”的成功,使它成为了在中国连续生产近50余年的经典名枪,创下了中国枪械史的神话。该枪参加了中国包括“抗美援朝”在内的之前所有战役,武装了晚清新军、北洋军、国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包括游击队、土匪在内的各种非正规武装,一直是中国主力步兵轻武器之一,在我国近代兵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无疑是“汉阳造”质量并不差的最好佐证。

很多人喜欢拿“汉阳造”与日本人的“三八式”及中国1935年仿制成功的新枪“中正式”进行比较。毋庸讳言,“汉阳造”落后“中正式”两代,比日本的“三八式”也落后了整整一代。然而在“汉阳造”面前,后两款枪均属晚辈,晚辈后来居上,技术超越实属正常。即便非要这么比较,“汉阳造”这个老前辈也还是有其过人之处,例如,“汉阳造”刺刀刀身长近400mm,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唯一一种在白刃格斗时刺刀长度能与日军“三八式”刺刀相抗衡的步枪,这一点,中国军队的新宠“中正式”自叹不如;日本“三八式”在射程、精度等方面占优,但“汉阳造”毫米口径子弹的强大杀伤力令“三八式”自惭形秽。

“汉阳造”在抗战剧中屡屡被吐糟为“烧火棍”,也可能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因为:一、“汉阳造”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产品质量并不稳定;二、“汉阳造”成名后,包括共产党的“流动兵工厂”在内的全国多地兵工厂均仿制了大量“山寨”版,质量并无保障;三、很多抗日武装所用的“汉阳造”,有的是早期产品“老套筒”,有的严重超龄服役且保养不善,如膛线磨平、撞针变形、枪栓损坏。在著名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守卫部队全军覆没,鬼子捡起地上的武器一看,竟是“老套筒”,枪栓以麻绳绑系。这样老朽病残的“汉阳造”,质量已经大打折扣,拿在手里聊胜于无。但据此就将“汉阳造”贴上“烧火棍”的标签,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汉阳造”在中国枪械史中的地位,是不客观不公平的。

尽管从引进之始,“汉阳造”就存在种种缺陷,但从它纵横中国战场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来看,“汉阳造”无愧于军史专家们送给它的“中华第一枪”的美誉,今天,它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不好名声,完全是受无知影视剧的误导所致。

(阿门摘自《通辽日报》)

汉阳造――中国第一枪2

“汉阳造”,即是一种在德国1888式毛瑟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步枪,由设在湖北省汉阳县龟山脚下的汉阳兵工厂(即今中国人民第三三三工厂前身)制造,因枪套上刻有汉阳兵工厂的厂徽而得名,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一直是装备我国步兵的主要武器。

“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

“汉阳造”是随着汉阳兵工厂的成立而诞生的。

汉阳兵工厂初名为湖北枪炮厂,是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中一个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兵工厂。

“强兵制夷、产业报国”是创建汉阳兵工厂的宗旨。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总督张之洞负责筹集军械与粮饷。张之洞在向德美等国和上海洋行购买军械时,遭受刁难和盘剥,深感“方今求一千之枪,难于筹十万之饷。”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上奏清廷积极主张“必须设厂自筹枪炮,方免受制于人,庶为自强之计。”立志建设现代化的兵工厂。随即购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德国1888式步枪。

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3日,张之洞又上奏清政府:请专款购买制造机器并建筑厂屋,主张不动用国库,由粤绅商捐款,在距离广东省省城40余里的石门地方兴建枪炮厂,并通过清政府驻俄德奥荷四国大使洪钧及接任的许景澄,与德国力拂厂商定,以30万两白银,订购日产毛瑟连发10响步枪,即德国M1871/84年式11毫米毛瑟连发步枪50支和年产克鲁伯式75毫米到120毫米火炮50门的全套机器及120马力的蒸汽动力机。其资金来自1886~1888年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造兵船80万两白银。

正当张之洞在广东省着手兴建枪炮厂时,1890被调任湖广总督,极力主张将枪炮厂移到湖北兴办,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朝野一阵讨论之后,决定在湖北设厂。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回电海军衙门,选定兵工厂厂址在汉阳南岸嘴。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4月7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将枪炮厂移至鄂,命名为湖北枪炮厂,属湖北铁政局管辖。经过反复勘察,9月6日,张之洞最后在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选定厂址,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初名湖北枪炮厂,隶属驻省总局。

1891年,张之洞根据新型德国制式步枪1888式特点,本着“求精求新”的思想,5月6日,致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改订制造小口径新式快枪(即德国M1888年式毫米毛瑟步枪)的机器。此项变更,又追加了45万马克。采用新型步枪对中国兵工事()业最大的冲击,是计划采用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这在当时世界各国都是先进技术,中国工业能力是无法支援的。同年,江南制造局首先制出了使用无烟弹药的快利步枪。当时的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主要使用的是用黑火药装填子弹的单发步枪,因此八八式步枪可说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

1894年 4月23日,张之洞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信义洋行已购置4尊炮坯,请购200支枪坯及枪身木壳材料,以便仿造。厂已落成,等待开工。到了6月14日,制枪厂不慎,引发大火,将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因当时开办多年而无成效,局员、司事、工匠均被裁撤。此事由开议至此已达六年,竟落得如此下场,当时有人提议干脆停办。但张之洞继续推动建厂之事,并呈奏扩厂,建立配套的汉阳钢药厂,制造钢材和无烟火药。

1895年冬季,兵工厂重建完成,开始正式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Commission Rifle,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定为88式,其全称为厘米88式毛瑟步枪,后称为汉阳造88式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能力达13万粒。1895年,工厂基本建成后,设有枪、枪弹、炮、炮架、炮弹5个分厂,全厂员工1200多名。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而改良88式则去掉套筒,并将枪管外径从加大到;1910年,增加上护木盖,又将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样,改良为88式表尺为固定弧式等。经过改进后,枪的整体结构较原枪更加合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造88式步枪,成为工厂长期生产的主要产品。该枪不仅坚牢耐用和易于加工制造,且质量优于国内其他厂家的同类型步枪,因此不少工厂都仿制生产。

生产直到1944年,经历了半个世纪,其寿命超过了任何一种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

1910年的《湖北兵工钢药厂历年及宣统元年造成拨解实存各项军火表册》记载了由1895年至1909年年底的生产总共数量:造成毫米口径毛瑟步快枪121974支、毫米口径毛瑟马快枪8062支、抬枪53杆、毛瑟枪头尖刀2310把、毫米毛瑟枪弹62670758颗。毫米口径新式步快枪8支、毫米口径新式马快枪2支、毫米新式枪弹3412颗。

1890年开始兴建的湖北枪炮厂后来发展到有员工3000人以上,每年可造枪5000余支,枪弹380余万发,各种炮150尊,炮弹万余颗。其中口径毫米的步枪,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汉阳造”。

谁打响了开国第一枪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为革命党准备了充足的武器,在他死后两年,他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1907年,清政府决定全面编练新军,全国分成三十六镇(师)。湖北应编两镇,至1911年,仅编成第八镇及二十一混成协(旅),由原张之洞所在的自强军改编,除火炮外,轻武器多由汉阳兵工厂所造并配发使用。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 晚8时许,坐落于武昌城南的新军第八镇工程营房里,革命党人打响了锋锐直指清王朝的武昌首义第一枪。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后队正目(班长)、革命党人代表熊秉坤在武昌领导新军起义,拉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在里应外合、未受抵抗的情况下,当晚轻取楚望械库,得到所存储的德、日及汉阳造步枪近两万支及弹药无数。经一夜浴血激战,攻克湖广总督署和湖北藩署。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及武昌均发生激战,兵工厂所在之汉阳尚称稳定,驻汉阳之新军四十二标第一营党代表胡玉珍于11日起义,举右队队官宋锡全为指挥官,占领兵工厂,以王金山为工厂总理。接收工众3000余人,步枪7000把,子弹5百万发,山炮150门,炮弹6000发。并全力赶造枪械以助革命,每昼夜可出步枪60支,子弹3万发,炮弹1~2千枚。

工程营宿舍是砖木结构的两层营楼,上面为士兵寝室、底下为马厩,营楼之间有一公尺半宽的通道连接。工程八营后队的三个排驻在同一座营楼上,一共有9个棚(班)。

10日晚,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带了两个枪兵巡营,来到第5棚时看到该棚正目金兆龙正武装整齐的半躺在床上擦枪,便厉声问道:“你为何现在擦枪?”金兆龙回答“以防不测。”陶启胜大怒:“你想造反?给我绑起来。”两个手下上前扭住金兆龙。一旁的棚兵程定国举起汉阳步枪射击,击中陶启胜的腹部,陶带伤逃跑,后来在家中因伤重死亡。

程定国虽有开国第一枪之功,后因支持袁世凯,为人沉杀于长江中。熊秉坤则因孙中山在革命成功之后,曾有一次介绍他说:“他就是开第一枪的人”,因此在多数史料中记载他为辛亥革命发射了第一枪。

“汉阳造”传人

自1911年湖北武昌爆发辛亥首义,“汉阳造”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从此“汉阳造”走上革命的历史舞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汉阳兵工厂成为主要轰炸目标,全厂工匠抗日热情高涨,冒着生命危险,积极生产,支援抗战,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装备为“汉阳造”。1945年,抗战胜利,武汉光复,经过这场战争的数次搬迁、整编合并,将汉阳兵工厂更名为第十一兵工厂,迁回武汉后,兵工厂分别在武昌、汉阳两地设厂。1948年,第十一兵工厂经与重庆兵工厂合并,改为第三十兵工厂总厂。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第三十兵工厂遭到白崇禧等残余的洗劫,工人们在地下党的指挥下开展了“反搬迁、反破坏”运动。5月16日,武汉解放,汉阳兵工厂回到人民怀抱,获得新生。厂名为“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后勤军械部修械厂”。1952年,汉阳兵工厂从市区整体搬迁至武汉南郊――江夏区纸坊境内。此后,工厂先后更名为江O四一工厂、七O三工厂,1965年定名为中国人民第三三O三工厂,工厂先后隶属于总军械部、总后勤部、武汉军区、总参谋部,1998年开始隶属于总装备部。

汉阳兵工厂在历经磨难中前行,“汉阳造”品牌在历史中造就,作为汉阳兵工厂嫡脉的三三O三人,传承“汉阳造”精神,献身国防事业,他们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不断在用他们的忠诚和奉献,以聪明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48 217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