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范例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水利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水利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篇1

区针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难、管护贵的现状,对水利工程“重建轻管”、“有人建,无人管”的弊端,结合中央省市深化水利改革发展要求,启动了区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面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保障已建工程设施持久发挥效益,推行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受益共管、市场管护”等三种管护模式,明晰了小型水利工程经营权、管护权、所有权,从根本上解决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存在的管护体制不顺、产权不明、责权不分等问题。根据实际,现将区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情况

根据中央、省、市水利改革发展决定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要求,区出台了《区小型水库管理实施办法》、《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推行了小型水库及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经营权、管理权、所有权等改革。

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落实情况。制定出台了《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了“五小”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签订“五小水利”工程设施承包管理合同、承包合同分别达万份、7477份,合同签订率达99%以上,涉及农户12万户,受益面积30多万亩,颁发农村“五小水利”工程设施承包经营权证7394本,基本实现了“五小水利”工程设施“水权”发证范围“全覆盖”。

一是“五小水利”工程改革。小塘堰。实行三种改革管护模式,即对“一户用、一家管”的堰塘,采取单户承包形式;对“多户用、多人争”的堰塘,采取受益农户公开竞标的办法确定承包人;对于“有人用、无人管”的堰塘,采取协会共管制或者指定管理制。小泵站。推行两种管理模式,即实行承包经费和买断经营,由所在村与买断人签订承包合同。在保证“人畜饮水优先、防灾减灾优先、政府调度优先、项目建设优先”的原则下,明确双方责、权、利。小渠系。推行“村组户”管理模式,即实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三为一体”管理。全区已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32个,农民会员28355户,解决了万亩农田的灌溉管理问题。小水池(水窖)。按照山区20方、丘陵50方确定为水池的标准,实行“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管护主体、责任是受益户,水利部门承担技术服务。

二是饮水工程设施管护改革。农村安全饮水管理实行“五大”管理模式即公司化管理、用水户者协会管理、乡镇政府管理、村集体管理、受益户自管。以管理模式明确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三是小型水库管护改革。对全区座小(I)型水库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按水库库容确定管理人员,其人员经费由区财政纳入“以钱养事”管理,实行定额补助。确定了13名管理人员并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乡镇为小(Ⅰ)型水库的管护主体;乡镇水利管理站为小(Ⅰ)型水库的主管部门;小(Ⅱ)型水库管理明确由乡镇统一负责管理,村为小(Ⅱ)型水库管护主体,管护经费实行“以库养库”、“以水养库”,按照省厅56号文件要求落实了小(Ⅱ)型水库每座1名管理员。

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

一是“五小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落实了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万元/年,由区财政局纳入预算,对水利工程管护实行年度管护考评制度,建立“以奖代补”长效机制。

二是农村饮水工程管护经费。落实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资金50万元/年,由区财政纳入预算,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行维护与管理。

三是小型水库管护经费。按照300万方以下确定1人、300万方以上确定2人的水库管理人员,其人员经费由区财政纳入“以钱养事”管理,实行定额补助。全区共落实小(I)型水库管理13人,定额补助26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补贴及水库经济林果收入弥补。小(Ⅱ)型水库每年每座水库落实1万元管护经费,每年落实了52万元管护经费。

四是水利投入经费。落实了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政策。近几年来,本级财政已计提水利建设资金亿元,用于水利工程建设。20年又安排500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落实了水利建设基金,自20年,全区每年计提水利建设基金15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情况。根据中央省市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水利管理机构改革,做到了机构编制、人员队伍、预算经费、管理制度四到位,建立了职能明确、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设立了12个独立预算的财政全额拨款基层水利管理站。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改革原则。我们按照“政府主导,水利协调,财政管钱,农经发证,农户参与”五位一体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运行管护机制,制定方案(区小型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机构(区政府领导及其水利、财政、农经等部门)、设立专班(组织、工作、保障三个专班),明确职责(政府主导、财政管钱、农经发证、水利运作)、落实任务(乡镇协调、村组配合、农户参与)。并按照每处工程有“一张工程照片、一本设计图、一块公示牌、一份承包合同、一本经营权证、一套档案资料”的“六个一”标准,实施了以承包确权为核心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改革。

(二)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改革做法

1、明确方向,科学推进。坚持把完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普惠功能摆在改革的第一位置,严把改革方向,明晰集体所有权、放活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受益权,激发受益者的积极性,达到改革惠及民生目的。

一是坚持“四个优先”。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关系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我们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畜饮水、防灾减灾、政府调度、项目建设”等“四优先”的原则,确保小型水利设施不因承包确权到户而改变其公益性。

二是广筹资金保障。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积极性。在改革中,全区统一实行承包年限与土地二轮延包30年一致,确保承包户享有稳定的经营收益权。同时,建立投入奖励机制,对承包人扩容塘堰给予一定的补助,全区共筹集资金亿元,区财政投入4000万元,整合资金1亿多元。

三是因地制宜确权。根据农民承包意愿,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分类确权。对“一户用、一家管”的堰塘,采取单户承包形式,村委会与农户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理责任,发放小型水利设施承包水权证;对“多户用、多人争”的堰塘,采取受益农户公开竞标的办法确定承包人,村委会与中标户签订承包合同,中标户再与受益农户签订“共建共管”合同;对于“有人用、无人管”的堰塘,采取协会共管制或者指定管理制,村委会与用水者协会或指定的村民代表签订承包管理合同。

2、层层动员,分级推进。我们按照“分级动员、分级定责、分级办点”的思路,以塘堰管护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放大辐射带动效益,把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分级联动。我们坚持区级定方向、部门互联动、乡镇抓协调、村级促落实,分级推进改革工作。区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印发了《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办法》,并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水利设施与承包确权同时到位。组建了由区水利局、区农经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各乡镇和各村落实了责任人,确保了责任落实到位。做到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职责明确、确权明界、签订合同、发放权证”的改革流程。

二是分级定责。在确权中,全区明确村委会为管护的第一责任人,承包人和村委会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是管护的直接负责人;承包人与受益农户签订《承包管理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立了“村、户、人”三位一体的管护责任机制,确保小型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管、长收益”的目标。

三是分级办点。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政策要求、统一组织验收”,“分类制定资金补助标准、分村组织工程建设、分户落实管理措施”的“三统三分”实施办法。自20年在村试点,改革中,全区先后建立了1个区级示范点、12个乡镇示范点、2个村级示范点。

3、阳光操作,统筹推进。我们坚持依法依规、严格程序,发动农民参与,实行民主决策,确保了改革公平、公正、公开,赢得了群众支持。

一是坚持依法依规。借鉴近年来我区在农村塘堰承包确权试点探索的成功经验,严格把好“六道关口、做到六个一律”,即严把调查摸底关,一律登记造册;严把方案审批关,一律一堰一策;严把竞标关,一律公开发包;严把公示公告关,一律上墙一周;严把合同签订关,一律一式三份;严把合同执行关,一律按合同确权定责。切实做到规定程序一步不少、规定环节一个不减、规定要求一律不降。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通过召开群众会、议事恳谈会、群众代表会等方式,发扬民主,让群众全程参与水利设施边界确定、承包方案评审讨论、现场竞价发包、承包合同签订等关键环节,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把水利发展和小型水利设施改革工作“两手抓”,以水利发展促进改革,以改革促进水利发展,实现了“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改革,全区共筹措各类水利建设资金亿元,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新建和维修各类水利设施6000多处,新增蓄水量627万方,增加旱涝保收良田6万亩。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重、需求量大、自身能力有限、区级财力不足,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

(2)工程基本上都是公益性工程,自身没有经营性收入,维修资金、运行管理经费短缺,工程正常运行的资金与经费保障比较困难。

水利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篇2

我镇水利站在区水利局、水资办的正确领导下,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镇水利站圆满的完成了20**年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为了20**年更好的工作,吸取20**年的工作经验,更好的干好新的一年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水资源管理方面

我镇水利站纳入管理的22家企业、单位全部完成了水资源费及污水处理费的缴收任务,在水利执法行动中新纳入管理的两家企业,水表现已安好,正在运行当中。无一单位拖欠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我镇内辖区企业单位都能够按计划用水、按计划取水。

我镇水利站积极宣传,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给后代留下优质的水资源,我站在节水宣传周、宣传月活动中,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节约用水明白纸的形式大力宣传节水、合理用水、珍惜每一滴地下水。

二、新开源打井方面

进入我镇辖区的钻机都办理了开源手续,对没有手续的钻机严谨进入我镇打井,对钻机进行了严格管理。

我镇的废弃井进行了排查,并按规定进行了封填。

三、水表巡查、水资源论证

我镇共有企业、单位22家,按区水资源办的安排,我镇企业、单位每月进行巡表、巡查,并设立了巡查档案,对巡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6家规模企业按完智能水表。

我镇今年水资源论证一家,此单位按照水资源论证的要求严格程序,道道工序严格把关,按规定、按要求完成了水资源论证的任务。

四、水位测量、水质测试、取水许可方面

我镇辖区水位测试点三处分别是褚家、李西、毛家,此三个水位观测点都能够按月进行实测实量,及时的测量水位为我区制定水利政策提供了一手资料,并且做到了提供准确,提供及时。取水许可证办理了农村35个、企业17家。 

五、在水利普查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一号文件,国家非常重视水利事业,我镇水利普查,规模以上农灌井1474眼,50个自然村、12家工业企业、5个养殖场、20个典型用水户、灌区调查17个村,初步调查完成。

总之,在过去的20**年里,我镇水利站服从上级领导,及时按要求完成了区水利局、水资办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利于上级领导的支持,我站决心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百倍努力、扎实工作,争取取得一流的成绩。

水利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篇3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洲河网区,现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个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2000**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洪水、涝灾害和台风。全市95%以上的人口、耕地、工农业总产值依靠堤防工程捍卫。水利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靠工程措施不可能完全有效地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理念,近年来,我市在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特别是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利部、省水利部、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有效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的发展,加快了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0**2004年4月,“佛山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统网站被国家防空办公室列为重点推荐网站。20**2003年3月,该系统被广东省水利厅列为“一平台、四支撑点、两改进”建设项目之一。20**省信息产业厅将年市三防办列为信息化示范单位。

接下来,我将向领导和同志汇报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 “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九五”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顺德水利局于1995年开始了“顺德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6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佛山全市范围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1997年开始筹建,1999年12月实现了佛山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顺德水利局于20**年底建成“顺德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发布。其中,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20**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佛山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电视会议管理中心设在市三防指挥部信息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6个点的多点电视会议的召开。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该系统向各区水利局、三防办进行视频直播及图文直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会议不仅是全省首个地级市召开的水利信息化的会议,而且也在全省地级市中创下网上视频直播及图文直播的先例,赢得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初步建成“佛山市三防IP电话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光纤进行传输,实现网上通话。系统配置100个IP电话,并可根据需要配置各种中继分别与电信公网和现存的PBX交换机连接,方便地实现通讯。

建立了网络技术与移动电话相结合的“移动短信中心系统”,通过“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的服务器定时向有关领导和水利系统职工发送我市主要水文站的水情及三防信息,有关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点播查询指定站点水情。

3、建立了佛山市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运用GI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建立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点击电子地图中的工程设施(如堤围、水闸、船闸、电排站、水库、险段等),即可显示该工程设施的基本参数、有关文字资料、图片及动态图像。通过电子地图,可及时了解出险堤段或水利设施的设计、地质等资料,以及出险堤段、水利设施附近的防汛物资储备情况,为防汛抢险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4、初步建成了相关专业资料数据库。包括水、雨、风情信息库、气象信息库、工情资料库、法律法规库、防汛抢险知识库、历史资料和图片库、行政管理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构成支持决策系统的基础,并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享。

(二)建立了三防、水利信息网站

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于1999年12月开通,按照汪恕诚部长提出的“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宗旨,经过三次扩充和改版,目前我市的水利信息网已成为内容全面、信息实用、更新及时的水利网站,系统网页包括我市水、雨、风、旱情的最新气象卫星云图、三防紧急通知及我市的水情、风情、旱情等实时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气象、水文、突发天气预报等有关信息。网站采用“TRS网络新闻采编发系统”进行每日新闻更新,开辟了水利新闻、水利专题、水利论坛、法规制度、水资源公布、三防资料等栏目,共登载全球、全国各地的水利新闻及行业行业论文近万条,国家、省、市的水行政法规100多条,水利图片、录像500多张(片)。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为社会各界和有关领导查阅资料,掌握信息提供了快捷有效准确的服务,受到了各界的好评。据记录,佛山市三防、水利公众网自1999年底正式运行以来,已有近33万人次对该网进行浏览,并于20**年被授予“市直十佳网站”的称号。我市各区水利局及相关单位均建立了网站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服务,全市水利系统网站的浏览人数累计达到60万人次,这些水利网站已成为面向全社会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和方针政策、普及水利知识和提供水利信息服务的有力工具。

(三)积极推进市局机关办公自动化进程

我市水利局机关的办公自动化从20**年的5月份开始试运作。通过宽带城域网(机关专网)和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系统,实现政府系统跨部门、跨平台的资源共享以及政府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公文管理子系统、行政管理子系统、公共信息子系统、个人信息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短信管理等八个子模块。为推广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市水利局及区水利局基本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及上网使用,每台机都安装了内外网隔离卡、双硬盘及双操作系统,实现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保证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各级水利工作人员在文档管理、远程通讯、工程设计等日常办公工作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甚至是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全市水利系统机关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四)建成多个水利工程集群控制试点

我市的水利工程集群控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控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以水闸、船闸、电排站为监控对象,以各街道办(镇)水利会为中心建成一套远距离集中监控系统,将辖区内水(船)闸的日常启闭和管理集中在控制中心进行远程监控操作,实现工程运行控制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日常维护专业化,达到闸(站)无人值守,精简人员。水闸(站)和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采用光缆连接,提供点对点的通信管道,形成专用网为主公共网为辅的通信网络。通过现场操作箱和可编程控制柜,实现水闸(站)接收、执行控制中心发出的遥控命令,也可以手动就地控制,并将现场的状态和数据实时上送控制中心。

佛山市的首个示范点顺德区伦教集群监控工程于20**年10月实施,20**年8月中旬全部完成,工程实现了分布在伦教20公里堤围上的8座水(船)闸的集中监控。继顺德区实现伦教水闸集群控制后,我市的水利工程集群控制的试点还包括南海区官山水系水资源合理调配、自动化控制系统,四乡联围自动化调控系统,以及顺德区容桂、大良、北滘水利闸站群监控系统。目前,我市的共有6个水利工程集群控制试点实现了水闸、船闸、电排站的集中控制,统一管理,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使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防汛抢险时的联合调度创造了基础。

目前,远程视频工程无线监控系统正在建设之中。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河道、水坝的水位情况及水库、坝区的周边环境。监控中心能对远程现场的云台和摄象机进行控制,用户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来浏览各监控点的监控图象。该系统结合了微波技术与远程监控技术。

二、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体会

(一)关键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近年来,水利部、国家防总对水利、三防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汪恕诚部长在谈到水利信息化工作时,要求把水利信息化作为推进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广东省水利厅也多次召开会议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近期佛山市也召开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把握机遇,巩固领先优势,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建设信息市。结合水利工作思路的转变,我市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水利信息技术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统一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手段,水利信息化势在必行,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从上至下提高认识,做到领导重视,积极落实资金,加大水利信息建设的投入,使我市水利信息化得以迅速推进和发展。

(二)高起点规划,精心设计,分步实施。

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时,根据我市三防水行政部门的职能、组织机构、现有系统资源配置及系统信息需求关系等实际情况,确定系统必须以高新技术和高标准为起点,以使用操作方便和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主要目标,以高可靠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原则,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大纲》、《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及《佛山市信息化建设指导书》的建设要求为依据,严格遵循信息工程建设规范,力求实现“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及具备可扩充性”等特点。在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局域网与广域网相结合的技术,在实施中则采用“先建局域网——再联接广域网——不断完善”的分步实施方案。

以培训为基础,应用为目的,大力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一是举办多个“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培训班,通过针对性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提高了全局、及水利系统的职工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二是加大网络终端设备的硬件投入,市水利局和各区水利局已实现每人一台计算机,基层水利单位平均每两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用于日常办公及上网使用;三是在文档处理、远程通讯、工程设计等日常办公工作中广泛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市水利局全体工作人员于20**年5月份开始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南海区、顺德区水利局也相继启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三年多的推广和应用,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已成为我市水利职工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包括领导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了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快了三防、水利信息建设的步伐。

三、三防、水利信息化工作设想

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抓好三防、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针对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已编制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书》,使各区的水利部门能够在技术标准统一、便于全市联网、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和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稳妥有序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实现六字方针,即“修路、造车、送货”

1、“修路”是基础,就是要修建信息化高速公路。

我们所说的“修路”就是指要完善全市水利系统网络干线建设, 争取建成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地区及基层水利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目前,佛山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已基本覆盖各区水利局和市直属有关单位,成为佛山市政府办公网的一部分。但各区辖下的部分基层单位尚未能与市局联网,未能构成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地区的光纤网络。十五期间我市计划将目前网络光纤的覆盖率由61%提升至100%。构成覆盖全市各级水利机构的通信网络,提高水、雨情测报和传输的及时性、可靠性,实现20分钟内完成全市重点报汛站的水、工、旱、灾情信息分享的“水利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范例实用3篇”,就是要建造我市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构建水利信息公用平台。

首先要在市及区级水利机关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建成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技术的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信息交换电子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开展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源的开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同时加强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继续抓紧制订各类信息的代码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议与规范,初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平台建设做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第三是建设水利信息化九大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指挥系统(防汛减灾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与管理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

3、“送货”是重点,所谓送货是指将网络资源通过上述“修路、造车”的有利条件,实现资源的共享,并能进行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送到全市水利系统和社会相关部门,使之成为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全系统要消灭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的现象,使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效益的良性循环,使其成为佛山水利人的财富。

“修路、造车、送货”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通过实现上述六字方针不断完善我市的三防、水利信息系统。

(三)继续推广水闸(站)群控工程建设

“先进实用”是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过近几年尝试和实践,我市在水闸(站)群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防汛抢险的联合调度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我市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继续逐步推广闸(站)群控建设,更好地发挥工程防洪排涝作用,实现水资源优化调度。

(四)结合行政区域调整,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三防、水利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域的调整,实施撤市(县级市)建区工作,设立了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行政职能得到重新落实,大佛山的格局初步形成。佛山市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全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形势——要针对各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运用、应用系统的整合、完成和完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按照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部署,我市将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开展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力求达到统一安排、树立典型、鞭策落后、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目的,力争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我市三防、水利信息化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在视察佛山大堤时对我市提出“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佛山市各级水利部门正致力积极实践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目前与先进的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大量工作要完成,希望水利部、省水利厅、省防总及各兄弟单位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今后我市将按国家、省、市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加快我市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动我市三防、水利现代化,为把佛山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作出水利人应有的贡献!

48 2312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