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承为话题(精选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以传承为话题(精选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以传承为话题【第一篇】
岁月的轴轮吱呀呀地转过春雨秋风,夏日冬雪,站在历史的祠堂前,改变的是人的年龄和面貌,不变的是内里的气韵氤氲,风骨流传。
一大团黑黝黝的流动线条,交织缠绕,在中华民族的纯白长卷上,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侠义恩仇,一段段血染江山中的无奈往事一一书写,文字永远是文明的先驱者,甲骨文的出现为文字的进化,文明的出现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商朝之后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加速漫延的时代,文字的传承悄无声息却又让人感觉这就是传承,不动声色的外表下,隐藏着大气象。
每个小孩子学习中文,单单是读音,就汉字平平仄仄的读音,从每个人口中发出,稚嫩的声音中隐含着无形的自豪与骄傲,他们柔和娇嫩如清晨玫瑰的脸上,浮现着隐约的庄重与睥睨。更别提写法,毛笔铅笔钢笔,笔下诞生过一个又一个字节,在田字格的方格中,横平竖直,有棱有角的一个个方块字,如今越来越盛行,越出名,在古老文明的进化历程中,始终没有落下脚步的中华文明,现在加快脚步奔向新时代的黎明。
比文字传承更重要的传承是气节,从整日在汨罗江边游荡,最终与汨罗江同化,流向远方的灵魂开始,中国人的气节延伸出去,根深蒂固地盘亘在每个心灵的最深处,不论是:“世人独醉我独醒,世人皆浊而我独清”的杜甫,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亦或是近代以笔为矛直刺人间不平的先生——鲁迅,气节这种无形无状的东西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设下一口警钟,用道德底线束缚人的行为,用名人典故催化人的心灵。气节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亦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源泉。
传承,一个厚重的字眼,但不一定惊天动地,望而生畏,就像孔庙每一年的祭祀活动,早已惊醒了沉睡的孔子文化,以那样的杂乱喧嚣中,真正静心思索与孔子对话的人又有多少。他们们的心意可能是好的,却在越走越宽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历史,文明在生活路上渐行渐远,能挽留他们离去脚步的,大概只有一代一代绵延不绝的传承。
以传承为话题【第二篇】
有一种爱,叫做从不舍弃;有一种情,叫做永不割舍;有一种根,叫做血脉相连;有一种梦,叫做代代相传!
――题记。
忧国忧民千古流芳。
他们,在流逝的长河中影影绰绰,飘拂的衣襟漫天,掩不去他们紧锁的额头,焦虑的眼神。他们,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谱下千年悲音。他们,越走越远,但他们的足迹依然清晰,足音依然清脆。
纵使他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却依然躲不转命运的轮回;纵使他有心报国,可大楚依然逃不掉亡国的悲剧;纵使他唱罢离歌,也未挽回最后的辛酸。
他投身汨罗,自此,时光停,日月落,只听一人唱《离骚》。孤灯难眠,岁月停留,只等为他唱一首悲歌。
他,是屈原。
少年存志,苦读诗书,声声读书声响彻天地,誓要金榜题名;不趋私利,忠君爱民,声声舞剑声振聋发聩,誓要保家卫国;流放贬官,心系改革,声声哀叹声震荡千古。
他,是范仲淹。
赤胆忠心名流千古。
金戈铁马,掩不去飞扬的黄沙;岁月飞转,抵不过他们的英姿;沙场孤寂,忘不掉他们的羌笛。一生戎马,是他们给世人最真实的写照;万里山河,是他们倾尽心血的毕生守护。
十七岁,他征战沙场,尽显少年英雄本色。十九岁,他再次领兵,骠骑将军凯旋而归。二十二岁,他领兵大漠,匈奴漠南再无王庭!热血男儿,终为那片故土而征战!
二十四岁,他魂归茂陵,他不甘!“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壮志男儿的血要热洒疆土!越过几千载风尘,你可瞧见了屹立在马背上的他?英姿勃发,尽显男儿真本色!
他,是霍去病。
精忠报国,是他的信仰;守护山河,是他的职责;收复失地,是他的追求。他不在乎功名,不在乎金钱,他只在乎江山,只在乎百姓。在郾城、在颍昌、在淮西……你瞧见他了吗?拳打得虎虎生威,枪舞得风声阵阵。他于马上飞驰,手起刀落,敌人滚于马下,铠甲熠熠生辉,他是战场上的王者!
可他却终敌不过十二道金牌的急诏令,被迫班师回朝。佞臣的诬陷、莫须有的罪名,终究将他打入了死牢。“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绝笔八字是他最后的声音。
听风起,听风落,枯叶萧萧,百年前的剑戟撞碰声,清晰入耳。
他,是岳飞。
传承精神历久弥新。
漫漫历史长河,他们的身影却依旧如新,如茶般厚重,如酒般醇香。他们只是苍茫的岁月之海的一片剪影,如他们一样的人依然有很多。因为在岁月中,国与家是他们毕生的守护,他们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去奉献青春、奉献岁月、奉献生命。
忧国忧民的情怀、血洒疆场的豪迈、英勇不屈的傲骨……无一不是中华在千年光阴中积下的厚重文化。他们的爱恨,是因为国;他们的情仇,是因为国;他们的悲喜,是因为国。国,是他们家;国,是他们的根;国,是他们的魂!
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我们呢?我们又何理由忘记这种精神?
所以,挺起你的胸膛,请大声的说:“我是炎黄子孙,我们的梦是――复兴中华!”
所以,记住我们的梦吧,我们要把祖先的梦代代传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传承为话题【第三篇】
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的关键。本文研究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包括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内容、方法、形式因素间的互动结构及其影响。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其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苗族花鼓、芦笙、刺绣;布依族的竹竿舞;仡佬族的蹦蹦鼓;水族的水书等。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冲击下,这些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被侵蚀和边缘化,逐步走向衰弱,甚至消弭。
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纷纷倡导与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不少学者呼吁并身体力行的加入到抢救、保护贵州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动,以求尽量避免传统文化丢失和工业文化急速进入所造成的文化断裂局面,积极寻找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契合的生长点。
黔南、黔东南州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是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大州,这里有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资遗产项目15项19个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项,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因此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在该地区显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包含民族歌舞、民族文字语言如芦笙舞、反排木鼓舞、苗文、水书等,还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手工艺等具有观赏价值的游戏活动。如苗族的花鼓、侗族的打陀螺、骑高脚马、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既有一定的娱乐观赏价值,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使得一些传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活动得以保护与弘扬。
然而,在多样民族文化面前,学校教育传承内容比较浅显,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国家教育局制定的教育文件为主,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尚且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体系。
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以传承人才的保护入手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越来越少,要拯救民族文化,首先要拯救人才,保护传承人才,充分发挥传承人才的作用。丹寨民族高级中学,为了传承吹芦笙技艺,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任教,给入事业人员编制,教学校有兴趣的教师吹奏芦笙,学校学生可以选修芦笙课。这些做法都让我们看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美好前景。
但就传承的主体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民间艺人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工作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二是,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大都不能胜任这项教学工作,勉强可以的教师因为教师职称与精力问题大都不愿意花太多心血在此项工作中;三是,但对学生本身来说,其大部分学习精力还是花在基础课程上,因此真正了解民族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学生并不多,这影响到在学生群体间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觉的树立,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长远性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主要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这三种。从学校内部看,这三种方法是相辅相成,共同传承民族文化的。
凯里市第三小学自主开发了以“家乡――我成长的摇篮”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该教材图文并茂,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争做小小接班人”的活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操。三都鹏程希望学校自编了水语教材,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使水语走进课堂。平塘县把牙周陶艺编制成乡土教材引入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培养后继接班人。瑶山民族中学举行每年一次的陀螺竞赛,并代表学校、次参加省、州、县的比赛获得好的名次。
这些地区自编教材内容上单一、流传不广、编写内容欠规范并且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这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牙周中学的牙周陶是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瑶山民族中学的陀螺竞技也是在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上进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课外的形式开展,时间有一定限制,因而学生参与活动连续性与目的性不强,没有形成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文化课程没有纳入考核内容,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波动比较大。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地区各校都积极宣传,大力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在校园设计和规划上有意识地吸收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如建造民族墙、文化长廊展示民间传统习俗和民族体育艺术等。学校的校歌、校训、校服的设计,校门、楼道、教室、办公室、宣传橱窗等的布置和装饰都体现了苗族特色,具有苗族文化风格,展现着苗族风情,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校园的每个地方都能感知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些都对学生们培养民族文化情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在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需要推行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在对考试课程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文化特色课目的考核。在现当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对基础课程的应试教育化,导致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忽视,在传承内容上就显得简单与随意化,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生活相疏离,忽略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环境适应性。
(二)“民族文化传承”支持系统的不完善。
“民族文化传承”的`支持系统包括经费支持、智力支持、师资支持、课程资源支持等子系统,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缺乏来自政府部门的专项经费支持,各地区自行其事,零敲碎打,未能形成统一而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缺乏一以贯之的激励政策,也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在一线从事民族文化教育的老师未经过相关培训,许多学校都是其他任课教师(主要是音体美教师)兼任民族文化传承课,各学校各自为战,没有连贯性,没有共同的理念和协作措施,校领导重视就开展一阵,更换了领导或者形势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课程就停开了,老师也习惯于按常规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费心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文化主体的文化心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民族文化心态对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族群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对族群文化自信的缺失是族群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在阻力。因此,文化主体对本族群文化的自信还是自卑的文化心态,关系到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调查情况表明,当地很多年轻人虽然在自己的族群社区穿本族群服装、说本族群语言,一旦出了社区却不愿意穿自己的族群服装、说自己的族群语言,有的甚至不愿意对外人说自己是少数民族。这是由于对本族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信心缺,造成盲目的不自信。
(四)学校内部要素配合不够,校际间沟通待加强。
学校内部要素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关于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有许多相关理论研究作指导,但在现实中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而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摸索前进。另一方面,以学校为单位的内部要素“各自为政”。学校民族文化课程与实践活动等的开展各自是在某个活动或几个学校有“特色”的体现出来,零碎分散,没有形成体系。
二、民族文化传承校内外互动机制构建。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丰富民族文化传承内容。
关注多元文化形态中个体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等特点,将培养不同民族创新精神和内源性发展动力视为己任的多元文化教师,与多民族社会基本要素的密切配合与交流互动,为个体发展而且为族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汲取活的教育资源的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等民族工作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做好分工与合作,从总体规划到日常管理给予保障,还可以邀请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参与民族教育师资的培训,共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元素,突出乡土性、民族性、实践性,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以文化主题为基础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即培养文化主体的创新精神,找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在丹寨民族高级中学的教育中,蜡染艺术教学不可能取代教育,也不可能改变现代教育体系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但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民族文化作为现代知识的必要补充,在第二课堂上,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培养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这样接受民族文化会更有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介为学生展示与蜡染艺术相关的资料,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配合,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建立校内外因素互动机制。
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以传承为话题【第四篇】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的递进抹灭了太多太多,历史的现实一去不返,就在这弹指一挥间,我凭借着月下的夜空独自守望流星暗自许下心愿,此情此景,使我由衷想起了李白的常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意志;的确,酒入愁肠,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情醉心更醉;亦正如黛玉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哀怨惆怅。古人们的一生所获便是我们一生所学,是他们的给予,让我们漫无边界的一味索取。
我曾听老师说过,人类是最残酷的,我曾为此深思,我也曾迂腐的沉迷于诱人的憧憬中过,也曾把原本就零乱的'思绪再次勾起过。凡此种种,皆使我思绪万千,对未来的道路总是迷惘。
是他们的经典杰作,在我每一次欲睡时都给我敲起警名钟声,让我不要玩物丧志,时刻提醒我,他们的史诗离我们并不遥远。由此我喜爱陶渊明超脱世俗的高尚品德,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情雅致;也赏析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之情。此时的联想,把我卷入一幅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回想昔日我的梦,依旧冻结在记忆之滨。
当我入梦初醒时,往时的朝阳已不在复有,剩下的只有天边欲垂的夕阳,今晚的夜依稀很美很静。我作为欣赏者,独自漫步于院子前满是花的桃树下,仰视天空,只见一弯没有被星星点缀的明月悬挂在遥远的天际,是那么皎洁,那般牵动人心,在他的照耀下,我能清晰地看到摇拽于树枝之间的朵朵桃花,是如此的美,如此的清香。突然,我感到一丝凉意,是清风拂过她弱小的身躯,她羞涩地俯着头对我含笑,也许此时的我过于贪心,一直凝视着它,半步也不舍挪动,她就这样无悔地对我含笑,也许是累了,也需休息,它竟很不情愿地与树天隔一方。就在这离树之时和落地这前的那一刹那,它似乎耗尽全身力量,诠释了它所有的美,尽忍着花枯见骨的伤痛,像是无形的倾轧,但终究于事无补,直到与世长隔也依旧奉献于身。这便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也如生命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亦如生命就是我的:青春一木年华,回眸一展历史,的思绪万千。
古人是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不一样的时节,不一样的颜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形状,唯一不变的是古往今天,潮起潮落,它们都一直伴随着我们。
以传承为话题【第五篇】
“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中华上下五千年,唯有传承可保藏。”
悠久古镇,传承文明。走在那熟悉的小巷中,不由地想到在这古镇的三尺讲台上,有个身影,从青丝到白发,不断地传承着中华的美德、中国的文化,而那身影就是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一个“潮老头”,学会了用微信、玩抖音,还经常问我一些网络用语,比如“饭圈女孩”“老司机”之类。但你可别被她的表像所欺骗了,在她紧跟潮流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那三尺讲台上的一次次传承。
我的奶奶以前曾经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认真勤恳,总是“挑灯”夜读备课到深夜;她,慷慨激昂,总是孜孜不倦地把所学传授给学生。我的奶奶特别喜欢古诗词,经常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把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得生动有趣。她通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孩子们要心怀感恩孝敬长辈;她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孩子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她通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鼓励孩子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奋发向上斗志昂扬。奶奶默默地以自己的行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在我眼中,奶奶“生而为传承”。她不仅仅传承中华文化,她还将家风传承,将中华美德传承。虽然我是奶奶的“掌上明珠”,奶奶对我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但我一旦犯了“家规”,奶奶总是不留情面地批评我。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出门,迎面碰上隔壁邻居阿姨,我正低头贪婪地舔着手上的冰淇淋,对阿姨故意视而不见。奶奶等和阿姨打完招呼后,严肃地批评我没有礼貌,并让我背诵《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奶奶的言行让我看到了中华美德的传承,也让我深深地明白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学好书、做好事。
传承,一个厚重的字眼,但不一定惊天动地,望而生畏。其实传承就像我奶奶一样,用自己那一份微薄的力量,去守护中华文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传播中华美德。奶奶说:“历史在生活路上渐行渐远,能挽留他们离去脚步的,只有一代一代绵延不绝的传承。”所以她奉献一生去传承,她也教会我如何传承。
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却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民族美德,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点缀整个春天;传承,让我们驾驶一叶扁舟,惊动一片大海。我们所传承的,是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