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心理基础学论文论文范例实用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3000字]心理基础学论文论文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基础学论文3000字论文1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王巧云上海交通大学,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齐力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
心理基础学论文3000字论文2
摘要在高中心理社团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既要重视团体辅导的效应影响,又要重视其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做到:第一是以社团人际关系改善为纽带,在增强心理社团凝聚力中培养学生良好团队精神;第二是重视团队心理辅导的作用发挥,在互助互利活动中强化心理社团的体验感,促进学生良好适应行为的发展;第三是重视团队心理辅导的多向性信息流动,形成多元信息沟通下的心理效应增强;第四是在团队心理辅导中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理性认识自我。
关键词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社团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主要表现为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团体对团体或多人对多人的心理辅导形式,因而也经常被称之为团体辅导。在高中心理社团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有助于心理教师更高效的辅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强化心理辅导的作用与效应。笔者认为,在高中心理社团组织活动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要从心理社团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学生个体的体验感,信息交互的流动性及自我发展的成长性等四方面,论述其应用实施。
一、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社团凝聚力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其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改善人际关系。高中心理社团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学生因个性发展、男女差异等,即使有共同的爱好或猎奇心理,但其社团人际关系也相对脆弱,这就严重影响到心理社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由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就势必形成一种团体成员间的系列互动。高中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我参与来体验并感受人际关系的微妙,向其他人观察并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促进心理社团的人际关系发展,从而加强心理社团的凝聚力。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当团队的凝聚力逐步形成时其向心力就会进一步加强,高中生对心理社团的归属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笔者在焦虑情绪的消除活动中,就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首先从高中生学业入手,让心理社团的学生们自我交流自己焦虑的表现形式,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来调节情绪的。由于每个参与的学生都非常真诚的将自己的看法、心得表达出来,很多学生对于每个社团成员的个性也会体谅与理解,且会通过同学的做法来思考自己改善的方法。如有学生就提到自己克服焦虑情绪的做法,就是通过长跑或其他运动宣泄出来,让自己很累好好睡一觉。而在其后的同学交流中就会对自己克服焦虑情绪的方法进行反思,并提议心理社团可以组织相关运动活动来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友谊。由此可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高中生在各抒己见中了解同学、体谅同学、理解同学,最终改善了心理社团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心理社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了心理社团的归属感。
二、培养互助互利,强化心理社团体验感
团体心理辅导,成员之间的关系既是互助又是互利的。一方面,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每个人的建议、看法、心得与体会,不仅能引起其他成员之间的思考,而且在解析自己心理或情绪中也给别人提供优化方案的选择。因而,这种方式是互利的。另一方面,自己分享或分析的过程,也是互助的过程。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别人的看法、建议可能对自己有更大的帮助,但却也要切合实际的真诚建议。心理社团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极大的帮助了学生的成长,强化了心理社团活动的体验感。
如在某次心理社团活动中,某位平时比较沉默的男生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沉默的原因——家里经济条件较差,因此从小就不敢跟同学走得太近,害怕别人了解自己的家庭后会看不起自己,慢慢地就越来越沉默,甚至有时恨自己出身太差。这位学生分享到最后,忍不住哭泣。当时社团成员们无言以对,场面一度变得极度安静,只有这位同学哭泣的声音。在笔者的带领下,心理社团用有节奏的掌声鼓励着这位同学,并在这之后更多地从细节、生活、学习上主动走近他,使他走出了家庭贫穷带来的心理阴影,重新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并以身说法去帮助别的同学。通过这件事情之后,掌声成为了心理社团成员们共同的语言,成为了共同珍视心理社团友谊的见证。从此之后,心理社团留下了一句经典之语:在助人中体验别人的情绪,完成互助利人的涅槃。团队心理辅导,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起互助互利的品质与精神。
三、沟通信息交流,重视心理社团流动性
只有信息互通,才能做到方案的优化。在高中心理社团中,既要重视社团成员的信息收集与资料研究,又要通过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感受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上的沟通与流动,才能使团体心理辅导中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由于团体心理辅导需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这些角色往往又是心理教师或其他表现较积极的社团干部承担,因此必须注重其他参与社团成员的信息进行沟通,才能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如果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一个学生的信息分享变成了一个案例分析,组织者或引导者成为发言的主体,那么心理社团的其他成员就会逐步失去信息交流的兴趣,就无法做到建立起来互助、倾听、交流的团体心理辅导氛圍,心理社团活动就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心理教师在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组织者或引导者的过程中,要重视两点:其一是组织者或引导者应当具备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部分可能会相对较弱,那么就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的培训与学生自主的学习来实现心理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其二是组织者或引导者应具备的信息交流技巧,应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不会破坏团体心理辅导的流程与规则。笔者的做法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社团的组织者或引导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把专业的知识与要求,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向学生作示范。从效果来看,这一做法保障了心理团队信息交流的流动性,促使了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
四、积极探索自我,注重心理社团成长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学生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促进自我的发展与成长,从而形成个体成长下的社团成长。团体心理辅导在氛围上、目标上与过程上,都积极营造一种温暖而不失人情味的团体氛围,视社团成员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具有很强的安全感与温暖感。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敢于面对自己,而且也会从自我需要、自我发展的角度,积极面对心理社团成员的观点与建议,探索自我发展与成长之路。如上述沉默男生的案例,就是在良好的心理社团氛围中发展自我、探索自我的内在需要。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心理需求,那么就不可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私下通过个人辅导的形式来实现这一想法的交流。
心理社团成员个体的成长,逐步积累就会成为积极的团体行为。如在重视高中时间管理的心理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就如何规划高中学习生活进行了自我探索的过程。有学生从学习需要为主,通过对课余时间的学习有效规划,说明自我学习的心理与体会;而另外有的学生则从作息生活出发,严格制定了自己的作息生活计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生活习惯来促进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但学生探索自我的方式差异,却给其他社团成员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促进了心理社团的整体成长。
总之,在高中心理社团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与作用,就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团结,最终走向分享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才能使心理社团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吴越.团体辅导缓解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实验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9
[2]李霞.高中班主任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4):59-61
[3]徐梦,茅丽亚.高中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常熟中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8(64):63-65
心理基础学论文3000字论文3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功效,调动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本文就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阐明,并对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作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简称HR)这个概念是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他资产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逐渐趋于成熟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科学。现代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运用各种管理理论和技术制定管理的政策和规划,以及进行的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管理,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如何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大化最优化人员的产能。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主体是人,一切以员工为基础,我们需要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最终实现企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道路上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涉及方方面面,诸如人的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和社会关系等,也常与日常生活、其他科学发生关联。
人们研究心理学,主要是为了能够精准地通过行为数据描述发生的事情,通过人类经验的洞察力解释发生的事情并预测一个特定行为将要发生或一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从而控制事情的发生,即诱导其发生或者控制其不发生。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法。其研究原则主要基于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和伦理性。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体都是人,基于主体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无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哪个模块,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运用发挥出更出色的管理功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代表个体独特性的心理活动,通过研究人的内心活动,掌握人的心理动态,从细节出发,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因人施教,因人用策,在帮助企业员工发展的同时,帮助公司发展,实现双赢的功效。
心理学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科学,一切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随着心理学的长期发展,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都贯穿着心理学的指导,心理学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关注微观变化,注重细节探索,总结规律,从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人类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变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经验方法。
心理学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状态是否良好能够直接影响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表现。当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能够充分发挥个体本身的潜能;相反,当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时,员工在工作在会呈现出消极怠工的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从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活动,是研究并解决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理、方法、工具和技术的总称。
心理学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企业在考虑组织架构建立或调整时,都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考量。当前企业文化下,各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不仅需要从职位的专业知识角度去分析,同样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什么样性格的人能够胜任该岗位。在团队组建的過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整体人员的性格搭配,管理者的风格等。当企业组织架构发生变化时,如何做好员工沟通,将变化所带来的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需要管理者分析辨别员工的不同性格、不同心理,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沟通。
心理学对招聘与配置的影响
如何招到优秀并适合企业的人才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当我们把职业性格分析加入到招聘工作中去,通过将量表、测试等心理学成果的应用,掌握候选人的认知、情感、气质、性格、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节约了招聘成本,有效提高了招聘成功率,最终达到人岗匹配。
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在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将人格氛围六种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个体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在职业选择中的主管倾向,从而在众多职业机会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也降低了企业招到不合适候选人的几率。
职业性格特征测评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通过了解人们在做事、获取信息、决策等方面的偏好来从精力支配、认识世界、判断事物和生活态度四个角度对人进行分析,每个角度都有一种性格倾向,通过四个角度的组织,形成16种人格类型,即MBTI理论模型。 通过性格测试工具的使用,帮助企业扬长避短,安排最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
心理学对培训与开发的影响
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是为了实现现有的人力资源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满足员工自身寻求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培训成本是企业不得不考量的一部分,面对企业员工在培训方面的不同需求,以及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如何借助心理学来更好地了解员工心理,在恰当的时机提供切实有效的员工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也要研究受训人员的可接受程度,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课程的期望,同时,在培训结束后,通过反馈表收集受训人员对培训的整体感受、评价与建议。
心理学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绩效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促进员工发展和组织绩效改善,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了解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可能对顺利实施起到的推动作用。哈佛大学丹尼尔·基尔伯特教授在讨论正向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时有以下论述:1)当我们研究、讨论和实施积极事物时,积极的事物就会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多;2)如果一个人的微笑能够使三个人微笑,而这三个人的微笑分别使另外三个人微笑,那么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充满了阳光和快乐。因此,当某位员工因为绩效表现好而受到表扬时,其他员工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从而模仿并采取行动提升自身绩效,随后这些员工又会影响到更多的员工加入到提升绩效的队伍中。
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当员工在绩效方面存在问题的时候,如何让员工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直面问题,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这就需要管理者在与员工做绩效考核的沟通中,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特征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从而实现真正的考核目标。比如,有些销售员工认为销售业绩代表一切,而忽略组织内部的工作配合,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在不打击员工在销售方面的工作激情的情况下,巧妙地提点销售人员在认知上存在的不足,让员工切实意识到主管是在真真实实地帮助他打开视野、更全面地发展。
缺乏对员工心理状况把握的绩效管理沟通往往会消磨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对企业有抵触情绪,从而消极怠工。因此,管理者需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来应对绩效管理工作。
心理学对薪酬福利的影响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会对食物的需求欲望最强烈,而薪酬福利便是员工通过工作来取得生活保障的根本来源。
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可以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业余时间和工间时间、提高福利待遇等;满足人类的安全需求,可以通过强调企业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提供医疗、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因此,对于人类的基础类需求,都需要通过薪酬福利来得到满足,企业在制定薪酬福利制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从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点出发,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制度。
心理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资方代表处理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只有真切地了解员工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协调劳资双方的用工关系。
企业在处理劳动关系的解除时,相比于单方面解除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更倾向于采取协商解除的方法。如何和员工在协商解除上达成一致的意愿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员工进行协商解除的谈判前,就需要对员工的性格、行为方式有一定的预估,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面谈技巧,可以寻找一个员工有共鸣的切入点进行谈判。同时,在谈判环境和谈判时间的选择上,也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
2、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心理因素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有认知、情绪、意志、个性、态度等,本文就其中三个主要因素作相关分析。
动机:动机是一切行为的诱因,是激发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驱动力。积极的动机对于工作投入度有推动作用,当员工加入企业的动机源自于对自我的提升,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本岗位中去,抓住一切接触新知识的机会,接受挑战的历练,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阅历,此外,适当的动机强度还能够提升工作效率,之所以说是适当的动机强度,是因为当动机强度过强,员工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的压力,当情绪临界奔溃点,工作效率反而会下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合理调配动机的强度。
情绪: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时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人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人处于积极情绪的状态下,对一切事物抱有美好的憧憬,即便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当人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对待工作未雨绸缪,即便遇到很小的一个问题都为为之感到悲观无望,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关注员工的情绪,帮助员工做好情绪管理,使工作更有效。
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态度决定一切。员工对工作的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着工作绩效。唯有树立端正的態度,才会正确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能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地朝着确立的方向努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格外注意员工的态度问题,从根本出发,解决问题。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学的双剑合一,打造高效组织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促进组织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薪酬激励是组织中的个体最切实的需求,在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可以给个体带来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因为薪酬和职级挂钩,薪酬越高,所代表个体在组织中的级别越高。做好薪酬激励要保证对内有公平机制,对外有竞争优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中提及到,组织中的个体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当员工看到其他员工付出比自己少但收入比自己高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不公平。不公平感的产生就会影响到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当个体所认定的公平薪酬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进行自我修正在其他方面来降低不公平感,例如降低产能。在薪酬激励方面,将绩效与薪酬挂钩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性。当然,股权激励更能将个体与组织捆绑在一起,实现个人绩效的最大化。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技能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不再满足于例行日常人力资源中诸如招聘、薪酬制作发放等琐碎性事务,而是需要有战略目光,懂业务,善管理,把控全局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中充当着企业文化的推广者,人才的运筹帷幄师,战略设计师,业务联盟军师,日常工作战术家,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学习与开拓,永葆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探索,时刻提升自我技能,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Influence,
[2]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朱玲
[3]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辜莉,
[4]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任咪咪
[5]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中的心理学应用分析,黄云溪
上一篇:写给校长的建议书大全(优推5篇)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