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毕业论文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市场营销毕业论文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第一篇】

1、调研及分析

当问卷提到是否愿意基层工作时,如表7所示,在没有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只有%的学生愿意去基层,有%的学生回答可以考虑,有%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基层,他们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想去基层的岗位工作。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基层积累经验的意识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吃苦能力较差。

2、研究结论

就业意向较明确,有清晰的自身认识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其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择业面也越来越广泛,选择已经不再受地域的局限。随着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大,很多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地区就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更为关注是否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因此,在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热”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显现出来,可能是由于市场营销专业限制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考录公务员专业对口职位较少,或者是公务员岗位竞争过于激烈,难度较高等原因造成的。调查发现考研人数也不是很多,可能由于即使读取研究生仍然要面临几年后的就业,且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造成该专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并不多,而选择最多的就是就业,占到一半以上,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清楚,面对择业有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适应当前社会环境。

就业期望符合现实情况

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和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先就业”的观念已经非常明确,对工作自身要求并不高,将近85%的人将自己的薪金水平定位在1000~3000元之间,而且在问及到“是否在意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很看重,将来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学习。”可以看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务实,有更开阔的就业视野,而不是把自己限定在某一范围内,而且具备就业后再学习的思想准备。

专业信心不足,吃苦精神缺乏

当今有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他们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积极考取各种证书,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时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更具有竞争力。然而调查发现,当被问到“是否具备就职的专业技能”时,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技能,而大部分持不确定的观点。由此可见,同学学生虽然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信心不足,说明毕业生虽积极考取各种与就职有关的证书,但却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对薪金、工作地区等总体上已有了较为现实的认识,但从是否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调查结果看,有%的人选择“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从某种层面来讲,可能大学生仍然具有“清高”的一面。

3、对策思考

院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应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包括校规校纪、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内容。要从新生开始加大管理力度,使大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违反校规校纪,通宵上网逃课等不良现象,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只有有效抑制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才能在将来走出校门时,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自信,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善于与他人相处、合作,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因此,大学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建立就业服务中心

就业服务中心既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又能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因此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十分必要。首先,就业服务中心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各种就业信息,加大毕业生就业机会;同时,面对网络上各种就业信息,有真有假,使得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分辨,因此,就业服务中心应发布权威的就业信息给大学毕业生。其次,就业服务中心应加强和毕业生的交流与沟通,让毕业生更清晰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从而面对现实,准确定位自己;同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使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更加自信,从容不迫。

提升自身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首先,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从基础做起的意识,摆正心态,虚心学习,对于不会的问题积极请教学习,使自己掌握更多的就业资本。其次,学好专业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更快融入社会,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第三,树立终身学习观。除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外,还应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的思想准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大学毕业生也应树立终生学习观,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才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第二篇】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1978年,我国家用空调投入生产,当年总产量有223台。自19世纪90年代起,空调行业迅猛发展。截止到xx年国内销量多达4460万台,同比增长44%,开创了历史上的销售新高。由此可见,空调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才达到目前的规模:

第一阶段(1978年以前):中国内地市场对空调的需求量少,洋品牌占据主要地位,这一时期因为历史原因及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国内的空调市场几乎为空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洋品牌。

第二阶段(1978年-1997年):春兰空调成为国内的第一品牌,打破了进口空调品牌的历史。1997年春兰在空调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以円立、三洋等円资品牌大多定位在高端领域市场,占据空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

第三阶段(1997年-xx年):格力、美的等国产品牌不断扩张,春兰的市场份额下滑,円资产品的地位也在逐渐缩校

第四阶段(xx年至今):格力、海尔、美的奠定了国内空调品牌的强势地位,三品牌所占的空调市场份额为55%。其空调品牌的关注度由图1-1中可见。

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集研发、生产等于一体的空调企业,国有控股并且实现了专业化。xx年全年总收入超亿元,净利润为亿元,纳税额为亿元,连续多年在美国《财富》杂志榜上有名。xx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净利润为亿元,比去年增长%。

“格力”空调,中国空调产品中唯一的“世界名牌”,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家用空调产量达4000万台,商用空调每年产量达550万台。截止到xx年,其产销量连续8年全球领先。如今,格力空调专卖店遍布全国,星罗棋布,国内渠道销售比重达到公司全部销售的65%以上,呈现燎原之势。连续xx年国内市场销售第一,稳坐销量的第一把交椅。本文在该背景下,对格力电器内销渠道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格力电器内销渠道的分析研究,结合营销管理中的渠道管理理论,提出能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格力电器内销渠道管理的优化方案,以取得渠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国内外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格力电器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控制系统,期以指导家电行业的渠道建设和控制。

第二,将营销渠道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运营当中,解决存在的部分营销渠道问题,以增强厂家对渠道的控制强度。

第三,将格力电器的内销渠道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正确指导公司实践的解决方法,希望对相关企业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文以格力电器现行的内销渠道为例,通过对格力电器现有内销渠道管理体系的研究,找出其问题所在,运用营销管理中的渠道建设理论,在对格力电器现有的渠道管理体系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此来推进格力电器内销渠道的建设,提高渠道的效率。

格力电器为国内大型的专业空调制造商,地处广东珠海市,主要从事:空调器的研发和生产。格力电器虽然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目前格力电器内销渠道上的单一性,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对公司的销售量提高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急需要优化管理方案。

研究方法

本文以营销渠道管理、市场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格力电器的内销渠道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根据研究的结果对格力电器的未来渠道进行规划设想。在研究过程中重点釆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基于某种钮究目的,通过文献检阅等方法来研究所需要的材料,以期能够正确、有效和全面的了解正在进行的研究问题。本文对营销渠道的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笔者了解了营销渠道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关于营销渠道的一般印象,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矗

2.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是指对比或比较对两个或者多个对象,找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这里充分利用比较研究,深度剖析了国内家电行业较为典型的几种营销渠道模式,通过格力电器与志高、美的、海尔等多家电器公司的营销渠道进行比较,对论文提出的优化方案的特殊性和科学性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本文总体上通过以上几种研究方法,推导出优化格力电器在现有内销渠道的方案,在此同时又构建了适合格力电器的新型内销渠道。

大学毕业市场营销论文【第三篇】

一、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在提高经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材缺乏高职特殊性。高职教育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序列,具备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但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它也具备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具体到教学,首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不能照搬本科教材的模式,而是应当开创自己的特色。但事实恰恰相反,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与本科教材内容基本没有太大差别,教材缺乏高职特殊性。

2.教学方法不科学“。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产生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只是一种尝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案例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案例背后并没有涵盖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知识,而且内容陈旧且不丰富、数量也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一系列不足限制了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博采众长,而不是偏向某一种教学方法。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广泛借鉴各种先进经验和方法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刚刚走出满堂灌的模式,又进入了高度依赖单一教学方法倾向的死胡同。

3.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不符合要求。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发现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职院校目前的市场营销教学中理论知识考核占据了主要分量,考核范围狭窄,命题教师的主观因素对学生的干预过多。实训考核缺乏一个规范健全的标准。课程考核中实践环节的考核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这对于“市场营销”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实为舍本逐末。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果不考量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理论的学习效果再好,高职院校也培养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秩序的不断规范,企业的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对营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完善和改革市场营销课程的任务越来越紧迫。改革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高职教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包括两个内涵,一是高等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二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在市场营销教材的设计上应当将二者并列为同一地位,不能厚此薄彼。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市场营销教材与本科教育相差无几,也就是说教材突出了高等教育特色,但忽视了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性。高职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应当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它应当兼顾高职教师的教学和高职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要考虑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基于此,市场营销教材要在充分调研市场对营销人才或者人才的营销能力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营销理论,同时,还应当设置相关的项目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锻炼做出必要的安排和指导。在市场营销教材中应当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步骤,对于深奥的理论应当化整为零,细分到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但也要避免过于直白、庸俗的表达,改革不能压缩知识含量。在体例编纂方面,组织内容工作中可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原则,突破以往窠臼。内容和形式不能脱离高职教学的教学实际,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兼顾理论素养的学习和养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走出教材“编写就是只编不写”的误区。教材编写人员应该由具有高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只要能够提升教材质量可不必拘泥于学历、职称的限制。

2.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大量现代教学设备的引入,使得课堂效果大有改观。例如投影仪的使用,节省了教师板书时间,吸引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注意力。但是现代设备代替传统黑板的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际上,教学方法改革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辅助工具的变换,而是一种内涵式的革新。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表现为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和学可以有机结合,通过方法的革新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的技能型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卓有成效,例如在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将工厂车间作为课堂。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训的时间和质量,使学生在工作中完成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过渡,大大缩短或者直接越过他们的就业磨合期等。这都是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但是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用,因为它不同于技能型课程,它不以教会学生如何动手操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开动和应用“营销思维”。学生掌握的不是加工产品、操作机器、维修设备的能力,而是掌握在企业的经营中拓展业务、营销产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市场营销”课程还应另辟蹊径,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智力和素养是营销中的潜在影响因素,而关于这两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虽然不能搬到学校,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他们的业务情境还原到课堂中,关键是看这些技术手段的质量。例如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的科学性,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程度,等等。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而又科学合理的情境,增强学生在这些情境中的角色感,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退居幕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方法,而不是以往那种学生跟着教师指挥棒走的模式。

3.探索适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考试,笔试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成绩的优劣并不能代表学生能力的高低。在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对学生的评估也大受影响,普遍采用平时表现加期末成绩为学生排名次打分的做法。目前,在各种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中,“过程考核”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考核方式,这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评价来说具有借鉴意义。“过程考核”,实质就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所吸收的以前所不具备的知识给出评价。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而不是仅对期末考试进行评价。“过程考核”的开展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堂堂课有考核”的琐碎现象,应当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或者事件进行考核。有计划地安排“过程考核”是增强这种评价方式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性质是安排这种考核方式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应当注意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不必拘泥于笔试,可以在自由讨论发言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布置调查报告,通过报告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等。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形势下,提升人才质量,保证学生能够具备市场要求的营销能力需要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推动下完成。课程改革始终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状况,不能脱离社会企业对营销人才或者人才营销能力的实际需求,否则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也不能正常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第四篇】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以其特有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所喜爱,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情境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情境教学最直接地体现了直观教学的原则。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使情境创设多了一些手段,直观、形象的画面,愉悦的色彩和丰富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市场定位”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中国移动通信的三大品牌“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的海报,并给学生播放了三种产品的电视广告,然后让学生分析“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有什么特点,分别给消费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根据海报和电视广告,准确地总结出:“全球通”定位于高端市场,是中国移动最完备服务的产品,塑造了成功人士、白领所使用的市场形象。“动感地带”产品资费灵活,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精彩的数据业务,为年轻人营造了一个个性化、充满创新和趣味性的形象。“神州行”主要以低资费客户为主,适合电话和短信少的普通工薪大众。通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教学活动真实、生动、多姿多彩,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领悟,缩短了认知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故事情境,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成不变地全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对这门课程就很快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不脱离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讲一些经典故事,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能够为学生学习知识点奠定基础,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市场营销核心概念之一的“需求”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宣传奇才哈利少年的时候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他采用向每一位观众赠送一包花生米的方法吸引观众,使马戏团的营业额比平常增加了十几倍。原来哈利在炒花生的时候加了少量的盐,虽然使花生变得更好吃了,但观众也会越吃越口渴,饮料的生意自然就好了起来。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一方面惊叹于哈利的奇思妙计,另一方面领悟到:市场营销中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善于创造需求。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营销人员面对市场,要随机应变,透过市场表面现象去抓住潜在的机会,挖掘市场创造市场。用小故事来讲述营销的大道理,以轻松、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容易获得苦于学习枯燥理论学生的喜爱,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创设模拟情境,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创设模拟情境,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从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内在含义。比如推销这一节,由于推销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技能,仅靠“说”和“听”是学不到真正本事的,要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必须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例如,我就曾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布置学生开展营销实践活动。我校每学期举办四次“爱心大卖场”活动,学生在销售活动中赚取的利润要捐赠给学校专门救助困难学生的爱心基金会。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利用这个契机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采购商品,并对有关商品的交易地点、广告宣传、产品价格等进行决策。整个营销实践活动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指导。营销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还会主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精心安排筹划下次的营销实践活动。这样,课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和不足,迅速反馈回来,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通过多次反复,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纸上谈兵”相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迎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学得更自觉、更有趣,学得更好。

二、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了情境教学法后,我对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抽样的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3份,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被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下:在初中班级里的综合成绩处于优秀的0人,良好的16人,一般的15人,差的2人;对现在所学电子商务专业感兴趣的14人,感觉一般的19人,不感兴趣的0人。可见,学生学习基础不太好,缺乏学习兴趣。关于“市场营销课程喜好程度”的调查,%的学生表示很喜欢,%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的学生表示一般。根据前面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有%,而喜欢市场营销这门课的学生达到了%,可见情境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市场营销后的收获感”的调查,%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多,%的学生表示有一些收获,3%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问题”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注意,而且方法得当”;%的学生认为“偶尔有,方法一般”;没有学生认为“从来没有”;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可见,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调查,%的学生认为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方法灵活,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可见,我所进行的情境教学的探索已经彻底解决了市场营销传统教学所存在的以课本为中心,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松,实践程度较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联系实际,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等问题。

现代教育理念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以其特有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所喜爱,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情境教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认为:情境教学是非常适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策 略 学习【第五篇】

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室 徐正言

一、关于策略的介绍

二、知识与策略

三、思维与策略

四、策略学习

智力有三个变量构成,策略是其中最后一个变量,是智力水平的最高表现。本章中有好多地方提到了策略,思想方法,思路等,也提到策略指调控自己心智活动的技能。

一、关于策略的介绍

对策略这一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

策略是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对自己心智活动进行调控,提高智力活动水平的一般法则。

按第三节介绍的定义法概念的学习过程介绍如下:

首先策略是一种法则,它表现为方法和规则。即在一个情境中,可从哪些角度去思考问题,对问题应该先想什么后想什么;或者在已辨清了某些事实后应该去想什么。

这个法则的特点在于“调控心智活动”,如注意什么东西,记住什么内容,考虑什么问题。

这个法则具有“一般”性,即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被称为策略的法则还有一个要求: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例如写文章、设计一个实验、解一道综合题等。“比较复杂”显得含糊,至少我写自己名字时先写“徐”,再写“正”,最后写“言”,肯定不是策略,因为对我来说,它太简单。(但确也有一般性,先写姓、再写名)

这样我们完成了抓住关键词的字面上的解释。

进而举出一些例子来。

1.科学具有三大功能:解释功能、预见功能和指导功能。所以当碰到一个结论时,为了鉴定它是否科学,我就以此三个功能对这个结论进行考察。这就是考察结论科学性的策略。

篇好文章应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因此我修改文章时就检查开头能否引人,能否点明要点;中间部分是否充实、紧扣主题,结尾能否呼应。这是文学作品的评价及修改的策略。

3.学习了“篇章阅读的一般程式”我就照此来阅读国外先进的科技情报。这是阅读策略。

4.在解方程时,我能按一般步骤进行,这是解方程的策略。

5.物理课上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者关系的研究表明了当多变量时,我们可以用控制变量的办法来研究规律。现在为了研究学习效率与策略的关系我就应该挑选知识和聪敏程度相仿的学生作对比研究。这里是利用了多变量情况下“控制变量”的研究策略。

以上这些都是策略运用的反映。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

6.如果默写得出:事物的变化必有其内因和外因,但是碰到学生变好时不去分析内因、外因说明上述法则不是策略。这是因为作为策略必须是用来调控自己心智活动的,他能背出法则,但不用这一法则去调控自己的心智活动,虽然此法则可以成为策略,但对他来说只是知识而不是策略。

阅读了这样一大堆正例反例之后,运用篇章学习内容重组的方法提炼出这些例子的要点来。

1.策略是一种可调控心智活动的法则,但不能说某一法则是不是策略,这要看他能否以此来调控自己的心智活动。

2.鉴别标准(评价标准)、客观事物间关系和变化的规律、有效的认识或解决问题的步骤、前人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成为策略。

根据概念是否掌握的要求中“能否把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进行联系”(这也是一种策略属评估标准)于是寻找有联系的概念如知识、智力,回想起书首“梦”的说明里二句话:“教给策略并培养学生学会吸收知识就可以了”,于是策略与思维,策略与观察力,策略与自然资源等很多很多。

这样就产生了要求自己回答的很多问题,学生就会提问了。

当找到很多策略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策略的分类了。分类的方法是:

首先罗列待分类的材料;其次确定分类的维度,制订分类的标准;最后反馈这一分类的质量,如是否比较接近正交分解,能否正好把待分类的事物一一归类,分类的价值如何等标准去修订第二个步骤。

按策略的应用范围,可分为上位策略和下位策略。它的意思是:策略A适用的事物都可以用策略B来解决时,而且策略B能适用的事物,策略A可能并不适用。就称策略B是策略A的上位策略;相对策略B,策略A是下位策略。

上位策略是下位策略的抽象,当抽象程度较高时,把握及想到它来处理当前问题时比较困难。例如把“复杂问题化成简单形式入手,逐步增加复杂度”就是一个常用的上位策略。在关于推理能力的叙述时曾有一道题目是放在7个格子里的三粒白子和三粒黑子,要求移动它们。如利用这个策略答案就比较方便地能找到:先考虑只有一粒白子和一粒黑子(只有三格),再想二粒白子和二粒黑子(应为5格),接着就是三粒黑子和三粒白子。相信你试一下后会说,就是10粒白子和10粒黑子也能准确无误地达到要求了。可以肯定,你知道由繁化简的策略也运用过这个策略,但是面临这一道题你是否想到用这个策略去处理呢?

第二种分类是按学习任务为维度。如学习定义法概念的策略,小学语文阅读策略,××题型解题策略等。

第三种维度是按心智活动的表现来分。如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思维策略。

第四种维度按问题的领域分(有些类似第二种),如军事策略,商战策略,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第五种维度按策略的获得途径分,可分为领悟、接受、推导三类(类似于规则的获得途径)。

第六种维度按策略运用的熟练程度分,可分为提示下运用,熟悉情境运用,自动化运用(指碰到新问题时也能迅速地运用)三种水平。

对这六种维度使用篇章的推断学习法:

1.维度的来源是实践,作者根据教学活动及人类智力活动所提出的问题来寻找分类维度的。(你就可能去找出一种新的维度来,于是你就“创造”了。说实话,其中好多维度就是我依据策略:“实践是第一位的”造出来的。)

2.这六个维度都说得很粗,到底有哪一些内容可没说出来。好吧,你来充实它!(一个教学研究的课题就出来了。)

3.第一种和第五种的分类都涉及优缺点的问题,作者没有指明。说得对,你来评价它!(1篇多好的论文!)

4.第六种按运用水平分类,可用作鉴定策略掌握状况的标准,它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策略的方法。

至少是:关于策略,这一目前教育心理学界非常热门的话题,我们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知识与策略

对于知识,本章曾谈到了二种提法:“前人经验的总结”和“人类对存在的反映”。

㈠、关于知识的界定

作者认为把知识作下述界定比较妥当:本人的知识是通过自己实践活动和学习他人言行后,对存在的反映。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界定,是因为:

1.作者所关注的是一位个体有哪些知识,而不去谈全人类共有多少知识,因为只是个体占有的知识对他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2.强调通过自己实践活动所获的经验是个体知识的重要组成。意在突出亲自经历的重要性。

3.但并不排斥对他人言行的学习。他人言行有两个侧面:可能是以文字或其它形式记录的,可能是自己周围的人所表现的。强调现实社会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4.在“存在”前没有用“客观”两字作限制。表示包括主客观两个层面,所以对自己的了解也是知识。

作上述强调意在表明:把书本知识(前人经验的总结)看成为知识的全部是错误的。对自己的了解,对周围人(社会)的了解以及个人的经验是知识的重要构成。为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是从群体活动中去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学生是一个活动着的主体的“人”。

假定同意对知识作如上界定,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以此来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是否给学生适当的知识以让他们真的能适应社会,并学会对自己的调控。

㈡、关于知识的分类

加涅把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加涅对智慧技能的分类如下图:

加涅说的联想和连锁属于机械学习的范畴,主要指刺激和反应(S-R)的联结。辨别学习指仅依赖知觉对某一事物的识别,如是非法概念获得。高级规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点类同于“上位规则”的意思,但把规则的组合如分式方程解题步骤也看成是高级规则。

在本章中未把高级规则另行列出。增添了“概念与规则的组合”。它基本上都是以知识的表现形式来区分的。

但是在本章中,我们把知识与策略分列,意图在于与目前教育界的认识能比较地保持一致。以便于接受。

在较新的知识分类理论中,把本章介绍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从而知识被分成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分成两类: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智慧技能是“对外办事”,而认知策略则是“对内办事”。

在本章的处理中把“对外办事”看成是智力的表现,并认为它是知识与策略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㈢、策略与知识的关系

从内容上说,策略是知识中的一部分。这一点早已作了说明:指出可能成为策略的有评估标准,客观事物间联系变化的规律、主客体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步骤等。在对策略概念的解释中更明确指出策略是一种法则、方法和规则。

策略与知识的区别在于被称为策略的知识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些法则已被学习者用来作为调控自己心智活动了。所以我们能且仅能依据是否被用作调控心智活动来区分是策略还是知识。所以同一个法则对我仅是知识,对你可能是策略。

打一个比方,知识是士兵,策略是司令。司令也是兵,但司令可以指挥兵。司令依赖命令来指挥兵,策略依赖调控心智活动来选择和组织知识。

就习得过程看,策略是以知识为中介来习得的。策略的把握将提高知识获得和知识应用的效率。

相当于司令从士兵中遴选,一个好的司令将会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

从问题的解决看,策略和知识的共同作用才可能解决新问题。

相当于战争的胜利是司令与士兵协同的结果。

从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功能看:策略的作用远大于知识。

如本节的上一小节,如果定义法概念获得及篇章学习的方法已是你的策略,那么关于策略界定的28个汉字就可以使你学到比上一小节所写的东西多得多。

从资料查找看:知识(排除个人经验)可以查找,但作者可以十分武断地说:无论以后的技术如何先进,绝不可能查找到策略,策略是自己的东西。

三、思维与策略

在本章第一节关于一般能力的介绍中,已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思维的分类与思维的品质。也指出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我们希望有一个评估思维质量的比较绝对的标准,而且必须关注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即我们必须明确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怎样才能获得比较良好的结果,对培养过程中的每一步还需要比较客观的评估,以反馈教学质量。于是现行的关于思维的定义,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品质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付。相比之下用“策略”来取代思维分类与思维品质对教育工作来说将更适用。

㈠、思维过程是神经活动的现象分类,而策略是神经活动的操作分类。

概念获得是思维的一种结果。以“下定义”为例:其中涉及分析该类事物特征,概括这些特征,用语言表述特征,用定义辨识正反例,再修正定义等步骤。这些步骤是“下定义”的操作序,是调控自己心智活动的“法则”。如果没有下定义策略,就不知道思考什么了。

要使学生能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下定义,只有掌握了这些操作步骤才有可能。所以没有对策略的把握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

语段学习、篇章学习等都是如此。在第三节已介绍了很多这些知识学习的策略。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传授的内容中不少属于策略,如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理科的解题步骤等都是如此。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教师还缺少从策略角度去提炼、概括学生的认知活动。

例如文学类作品中的“比喻”,其原理是希望突出被描述事物的某特征时,可用也具有这一特征的事物去比喻。其操作是:a.选定被描述事物的特证。b.搜索具有该特征的事物。c.比较被搜索到的事物其它特征,根据与所比事物的一致性确定所选比喻。按此策略办事可得:女人是花(艳丽),女人是云(洁白、多姿、诡谲),女人是水(形态多变、生命必须、温柔……),女人是蒲丝(柔软而坚韧),女人是大地(哺育生命),女人是狐狸(狡诈,媚妮),女人是柳丝(迎接春天,婀娜),女人是扇子(夏日送凉,秋日被弃),女人是玫瑰(芳香、多刺),女人是水面的月光(碎银般闪亮、飘忽),雪景是披着婚纱的少女;雪景是掩盖了人世间污垢的裹尸布……。

㈡、思维品质是良好运用策略的必然结果

以有名的发散思维的实验题“红砖有什么用?”为例。考究一样东西有什么用,其策略是:分析它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推断该特征或特征组合的功能。于是答案就出来了(在思维介绍中已谈及)。

以几何题解题为例:几何解题的基本策略是:从已知得出各种结论,再从这一结论得出第二层次的结论……;再从求证推断需什么条件,这一条件又需要什么条件……。若两者相接则证明完毕(如图)。

从理论上说,几何证明题的不同解法是同时给出的。

“创造技法”一类的介绍,其实都是一些策略,它对于产品设计很有帮助。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道智力游戏的题目汉诺塔难题:如图有三根立柱,在A柱上套直径大小不等的圆环。要求把A柱的四个环移到C柱上,移动时可在B柱暂存。但应遵守二项限定:一次只能移动最上方的一个环;相邻两个环必须保证小的在上大的在下。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先做一个环(三岁的孩子也会做),再做两个环,也很方便。接着做三个环。此时应用第二个策略“把新问题化成原问题”。三个环看成是第三个环加上特殊的环,而变成两个环。这个特殊的环是由第一第二两环组成的。(你做一下就知道了)

㈢、策略有较为清晰的测定掌握状况的标准

由于策略属于操作性的,可以通过某些问题及自诉如何思考的,来测定他的掌握情况。这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很有利。(见策略的分类中第6种分类方法)

㈣、策略的指向超出思维的范畴

在关于智力自然资源的讨论中,曾给出一些弥补自然资源不足的方法。在介绍注意和记忆时也给出了如何去调控注意和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这些都属于策略。所以策略的指向不仅是提供思维活动的方向,而且也可能是关于注意、记忆、观察的方法。

㈤、思维与策略相辅相成

从逻辑的严谨性来说,最好不要把思维与策略并提。因为我们目前对思维的界定是从反映论的角度给出的。而策略则是从加工信息的角度给出的。它们是二种不同维度对神经活动分类的产物。但是由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熟悉了“思维”这个概念,为帮助理解“策略”,才作这一讨论。

策略是思维活动的导向,在这一导向下思维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但是策略只起导向作用,如何去“走路”仍然是思维。打个比方,策略是地图,有了地图你不会迷失方向,但路仍是要你自己走的。而且在街道上可能还会碰到地图上没有标出的东西,要你去识别。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策略与思维是共同发生作用的。

仍以比喻的策略为例,“分析事物特征”,“选取一致性多的事物”仍需由思维来处理。

策略源自思维的经验。在我们思考问题时,常常有“试误”的过程。有时失败了,数次失败后取得了成功。于是当我们根据成败反省自己思维过程时,就会取得关于思维过程的经验,根据这一经验我们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就按此步骤去思考。这个思考问题的步骤就是策略。

如果教师能诱导学生学会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并从中寻找出规律来,那就会使他们以后在生活工作中得到符合自己特点的策略。

四、策略学习

前已提到策略是调控心智活动的法则。它的学习过程与规则学习十分相似。规则是描述客观事物间的关系,而策略是描述自己心智活动的过程。策略的学习是对自己心智活动关注后所提炼出来的规则。所以其区别仅在于所关注与加工的对象不同。

㈠、由经验提炼策略的学习

当我们在解决同类问题时(这里按心智操作的特点分类),分析自己心智操作的过程,可概括出一般的操作序或操作要点,操作方法,就可获得策略。数学题的解题思路通常就是这样获得的。

它的优点在于由此获得的策略记忆牢固,领会透彻,使用娴熟。缺点是往往只能获得针对某类较特殊领域的具体策略。

由于目前教材主要按知识内容体系安排,很难把训练心智活动的`材料放在一起,导 致了“选类”的困难,而大部分教师又不那么认识策略,于是在教学中也不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而呈现同类材料,致使太多地依赖学生智力的自然资源,总体效率不高。

学生学习的准备条件是:

1.已具备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

2.能回忆并叙述自己解决这类问题时的心智活动。

教师的工作是:

1.激活这类经验,并诱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讨论,寻找怎么想的规律。

3.给出应用该项策略的实例,供练习巩固。

例如学习运用比喻的策略,教师自己要知道这一策略。然后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比喻。例如描写雨,学生就会说出好多比喻来,如象针,象石块,象一盆水从天上倒下来,如洗澡用的莲蓬头喷出来的水……。这项工作为“激活”。接着问:“你们怎么会想到这样来比喻呢?”引发学生说出自己的心智活动。在教师听取学生回答时加一个简单的评语,这一评语要围绕着事物间的共同特征,为学生归纳作铺垫。讨论“我们怎么去想就可找到合适的比喻?”于是策略就被提炼出来了。最后再出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比喻的练习,但这时应要求学生说出根据哪一特征来比喻的,怎样筛选的。

㈡、用语言或符号表述的策略

其过程是:

1.先作为知识来学习。关键是搞清语义及该语义对心智操作的要求。例如关于运用比喻的策略,其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分析事物特征”不具备这一能力(相当于语词的理解)就无法操作了。反之,若对各种事物的特征了然在胸就能很好地运用比喻。

2.按此心智操作的要求进行练习。它属于“应用”,被作为练习的问题最好是以前接触过的放在前面,使之依赖过去经验和现在学的策略作对照,帮助领会心智操作的要求。由熟悉的问题过渡到陌生的问题。

在练习中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心智活动的监控。

一般说,使学生明确这一策略的要求,并能按此策略调控自己心智活动,困难并不很大,问题在于所给练习要具有代表性,则难度高。在练习时学生知道用这个策略,而且可以用得很好,但是当学生占有很多策略时他往往不知道怎样根据待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线索去寻找相应策略。这种情况有点象学生做简单练习时没有什么困难,而当出现复杂综合题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

48 206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