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易水送别》全诗及赏析【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骆宾王《易水送别》全诗及赏析【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易水歌古诗【第一篇】

易水歌古诗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字词注解: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代指荆轲。

作品翻译: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作品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纵观全文,很显然,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人物介绍: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易水送别初中作文【第二篇】

北风寒,寒彻心扉;易水冷,刺人肌骨。西望咸阳,悲怆凄凉。

我伫立在易水边,眼前苍蓝一片,抬头见残阳似血。我轻叹道,是时候该启程了。

太子及诸宾客皆白衣冠而立,雪白的一片似乎与易水相连。我的目光顺着这和谐美好的一切飘向远处,仿佛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如此恬静。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可笑,生于乱世,怎敢奢念妄想太平的日子。

太子起身,我看见泪水从他的两颊滑下,他两眼黯然地看着我说:“荆卿,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汝杀贼嬴政平安归来,解吾燕国之困,扬汝万世之名!”想我荆轲空有抱负却无人赏识,幸得田光先生举荐,太子丹亦待我不薄。如今,我虽不是燕国人,但士为知己者死,如此,我这一生便是够了!于是答道:“诺。”西风栗冽,风起之处亦是覆灭之地。

一阵凄婉的旋律从身后响起。我转身,原是高渐离为我击筑送行。我本来刚硬起来的心一瞬间被这苍凉悲壮的旋律所感染,一股柔情又缠绕在心间,于是应声合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变调,突转为悲伤之曲,我忘情的唱着,脑海中又浮现起当年与知己好友酒酣于市的场景,在燕国上舍中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切在这瞬间飞速闪过,画面最后定格在易水河畔,众人已是泪流满面。燕国的冬日真是寒冷,此刻我的心却是更冷。天有多长,地有多远,是英雄就注定无泪无悔。

曲罢,高渐离收筑起身,曰:“荆卿,吾在此候你凯旋而归!”语气坚定又透着哀伤,表情庄重而又严肃。“今日一别,恐再无相见之日,人生得一知己,不枉人世走一趟!”说完,我自己也已泣数行下。

风起,煞是寒冷。

群臣闻荆轲为燕国舍生取义,身系燕国存亡之重任,无不感激涕零。卿以一人命换举国之生,此乃轻己之利而重大义也!众人举酒为我作最后饯行。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去意已决。众人亦举杯,一干而毕。剑煮酒无味,饮一杯为谁。

手触摸到身旁的匕首,感受到我的。使命召唤着我踏上这条不归路。倘若事成,报太子知遇之恩,解燕国之祸,身虽死,名流传千古。倘若不成,愧对太子,只好以死相抵,来生做牛马再报其恩,是非功过再任由后人评说!

我不再犹豫,翻身上马,马声嘶裂,再无一眼回首。

身后,白茫茫的一片。众人担忧、不舍、企盼、悲伤的目光随着飞扬的尘土看着那背影逐渐消失在寒风中。

风起无月的战场,千军万马独身闯,浑身是胆好儿郎。

成为王,败为寇。多情或是无情,拿命来证明。是英雄,是狗熊,谁能论输赢?历史的车轮早已呼啸而过,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慨叹罢了。

送别诗——《易水送别》【第三篇】

《易水送别》原文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易水送别》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易水送别作文【第四篇】

易水送别作文

天空灰蒙蒙的,仿佛它也知道有大事要发生,冷风也瑟瑟地吹着,冲击着每个人的灵魂。

易水上白茫茫的一片,太子丹和知道内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就连空气也变得凝重了,使人喘不气来。

荆轲在路神前拜了拜,道:“此行我必是凶多吉少,但为了燕国那千千万万被秦国铁蹄践踏过的百姓,我不能退缩,请路神一定要保佑我取下那秦王的狗头!”说罢,荆轲就要上路。此时响起了凄婉的声调,那是高渐离击筑的声音。荆轲被这声音牵动了内心的情绪,于是也跟着唱起来,发出变徵的声音,异常凄凉。众宾客都纷纷流下了眼泪。

此时的风刮得更大了,它怒吼着,放肆地扑向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荆轲又上前唱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荆轲知道,此次前往秦国,必定是九死一生,不可能再活着回来了。在场的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根根竖起,好像要顶开头上的帽子。

荆轲慢慢地走向马车,每走一步,都好似有千斤重的力量,令大地都为之颤抖。终于,到了马车前,荆轲最后看了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但他深知自己背负着燕国的命运,成败在此一举,成则能一雪前耻,如事不成,燕国,将会成为下一个赵国,那无数无辜百姓的冤魂也将不得安息。想到这里,荆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跃上马车,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众宾客仍在易水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荆轲远去的方向,直到那辆马车化作一个点,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才开始挪动那早已僵硬的双腿,各自回家去,惟独太子丹仍立在易水上,他身旁侍奉他的仆人道:“太子,您速速回宫吧,别冻坏了身子,荆卿已经不在了。”太子丹说:“我的两位爱卿,都为了我燕国之江山社稷走上了不归之路,我心难安啊。”

风仍在呼啸着,仿佛在歌颂那位英雄。

48 328013
");